人類創造的世界光彩奪目,絢麗耀眼,令人讚嘆稱奇。它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樣子?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
文明的起源:38.生物神創論的瓦解
生物是如此神奇,動物、植物總是如此適應地球的自然環境,我們會驚嘆於動植物的每一個器官,每一種自然行為,都好像是有備而來,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所以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們就開始思考生物和生命的起源,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生命最初產生於海中,人可能是魚的一種變化形式;亞里斯多德寫過《論植物》和《動物志》,他認為自然界從無生物到動物是一個積微漸進的過程,首先產生的是植物,然後是動物。
基督教統治歐洲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中世紀,生物神創論是主流的觀點,上帝創造了世界,創造了植物、人和其它動物,上帝就是造物主。如果沒有其它更有趣的觀點,神創論確實令人信服,因為自然界表現得太完美了,簡直沒有漏洞,只可能是仁慈而充滿智慧的神才能將萬事萬物考慮得如此周到和全面。
也有人試圖拋棄神創論的觀點而從現實的角度研究現有生物的特點,並思考這些特點的意義,最後他們得出的是一種被稱為「目的論」的觀點,即生命的各種存在和表現形式都是必然的——不是神,而是某種超自然的智慧設計的。比如,蘋果樹為什麼會長出甘甜的蘋果而且其中埋藏種子呢?如果種子只能落在這棵蘋果樹下的土地,有限的空間和養分是不足以讓蘋果家族繁衍生息的,而甘甜的蘋果會吸引鳥獸來吃,種子就會進入鳥獸的肚子裡,然後在某個遠方被排洩出來在地上生根發芽。目的論的生物觀點多數是合理的,但並不是能夠說明生物起源和至少幾千萬年裡生物的變化的好理論,如果特殊的智慧將生物一次性設計好了,那麼生物從出現開始就不會變化了,以後也不會變,牛頓和林奈就是抱持著這種所謂的「不變論」的觀點。18世紀,有科學家認為生物體內有一種促使生物本身趨於完善和複雜的活力,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19世紀時,科學界在生物學的研究方面已經完全否認了宗教上宣揚的神創論,大多數人已經認定生物是長期進化的,1858年,達爾文(1809-1882)和華萊士(1823-1913)在倫敦林奈學會發表了關於生物進化的論文,就是對當時進化觀點的系統化總結,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這本書闡述的就是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過程。
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生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必須「為生存而鬥爭」。
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
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對於家養生物,也存在著無數輕微變異和個體差異,但人不能創造變種,也不能阻止它們發生,人們把已經發生的變種保存並累積下來,這樣看起來家養生物就像是具有可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