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8日訊(記者 周琳子) 直徑只有6毫米的馬達,在智能穿戴類馬達市場佔有率居全球前列;外徑僅有3毫米的軸承,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內徑只有0.07毫米的穿刺胰島素針針頭,迅速佔領德國市場……這些由溫州企業製造的「小傢伙」,如今在各自業界引發不小的震動。
疫情期間,作為民營企業大市,溫州製造業企業憑藉苦修內功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牢牢抓住了手中的訂單。位於樂清的寶龍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非但沒有損失訂單,在復工復產後,還新增了2000萬元訂單。如今,溫州傳統製造業正在迅速擺脫以往依賴成本優勢、產業層次不高的狀況,而是越來越善於在「小」字上做文章,撬動大市場。截至目前,溫州進入省「專精特新」培育企業庫的企業數連續3年居全省首位。
近日,記者來到寶龍電子的研發車間,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才發現,研發臺上一粒金屬小塊,竟然就是世界上最小的馬達。馬達雖小,卻裝著15個配件,經過4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寶龍電子通過新材料應用和設計升級,實現了體積縮減。正是這一突破,引得全球智能穿戴類和電子消費品製造企業的訂單紛至沓來。當前,該企業已獲62項馬達專利,多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內領先」。
同樣愛做「小」文章的,還有穩居行業龍頭的人本集團有限公司。內孔徑1毫米、外徑3毫米、高度1毫米,這種特微型深溝球軸承比一粒珍珠米還要小,主要用於紅外微型壓縮機內。人本集團軸承車間裡,128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每天能生產微型軸承超100萬個,但仍舊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該項目負責人吳德建告訴記者,疫情期間,醫藥器械訂單激增,精細的醫療器械內不可缺少的便是特微型深溝球軸承,企業緊急加班製造新生產線以擴充產能。
溫州製造業為何與產品體積「過不去」?寶龍電子總經理林方魁道出其中奧秘,該企業創立之初,主要生產電話叉簧開關,市場佔有率最高達85%。然而,隨著同業競爭日益激烈,電話市場份額逐漸縮減,只有做精產品、精耕細分市場,才能脫穎而出。「過去是等著客戶的需求開發,現在我們主動用新技術引領產品設計方向。」林方魁說。
為引導傳統製造企業邁向高精尖,溫州啟動傳統製造業重塑計劃。該計劃實施產業精準培育、產業鏈基礎再造、供應鏈優化提升、產業空間拓展、專業人才集聚、創新能力提升、全領域智能改造、品牌拓展八大行動,引導傳統製造業構建電氣、鞋業等五大傳統支柱產業及若干縣域特色產業的「5+N」集群。如人才集聚方面,去年以來溫州市本級人才專項資金增值1.2億元,聯動全市形成超10億元的人才投入。「招賢令」下,溫州首次實現人才流入數量大範圍「扭虧為盈」。
貝普醫療生產的穿刺胰島素針針頭內徑只有0.07毫米,人體扎針時幾乎感覺不到疼痛,遠銷海外;金橋銅業生產的柔性銅連接產品,最小尺寸只有3毫米厚、5毫米寬,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穩居行業第一;韓宇光電科技生產的led支架只有米粒的一半大小,年產量超過100億顆,國內市場佔有率達七成……在溫州,主動做精市場、做深專業的傳統製造業轉型企業正快速成長,為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