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交匯點記者4日從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南京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PM2.5年均值指標為全省最優,水環境質量全省第一。
五年來,南京PM2.5年均濃度從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今年10月底的28.8微克/立方米,降幅近50%,遠超下降20%的目標,PM2.5年均值指標為全省最優;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從64.4%增加到82.3%。省考以上水體優Ⅲ比例從45.5%提升到100%,無劣Ⅴ類水體。
截至10月底,南京全市22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逐月達標率100%,重點水功能區達標率100%,所有指標均提前達標,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首位。在今年1-9月全省縣域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中,南京市浦口區、六合區、高淳區、江寧區水環境質量分列全省1-4名。
「五年來,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均取得了積極進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長江大保護』縱深推進,氣水土三大攻堅戰成果顯著,環境風險防控水平有效提升,體制機制改革進展順利,環保法律法規體系持續完善,為南京高質量發展、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奠定了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錢鋒說,截至目前,《南京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明確的4大類16項指標中,14項已提前完成,2項達到序時進度,預計可以全部順利完成。
五年來,南京打出一套組合拳,不斷提升百姓的環境幸福感——
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南京以化工、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為重點,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第三產業比重顯著提升,全市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積極推進沿江工業布局調整,長江以南、繞城公路以內實現「零化工生產企業」。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制度和「三線一單」制度,牢牢守住生態紅線。
統籌治理守護長江。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點工作推進辦公室」。在全省率先出臺系列文件,形成標本兼治的政策體系,著力解決長江突出環境問題。2018年以來共清退生產型岸線21.5公裡,每年修復溼地3000多畝,全市自然溼地保護率躍居全省第一。加快建設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生態眼」多源感知系統項目,全力打造長江生態保護的智慧大腦。
鐵腕治氣力保藍天。南京實施史上最嚴「治氣攻堅40條措施」「臭氧30條」,落細落實35個重點區域「點位長」領導責任制;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和工業汙染,在全省率先完成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緊盯臭氧汙染防治,對數百家包裝印刷企業、上千家汽車維修企業開展VOCs治理。此外,針對汽車尾氣、揚塵、餐飲等汙染均滾動開展專項整治,並對全市1000多家企業和2000多家工地實施精細化管理和差別化防控。
綜合施策水清岸綠。南京市領導帶頭掛鈎攻堅,推進重點斷面水質達標,截至10月底,全市28條入江支流全部實現了消除劣V類的既定目標,其中25條入江河流水質達到III類的優良水平。統籌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雨汙管網清疏修繕、城鄉汙水處理能力提升,全市域黑臭水體基本消除,7條省控入江支流、22個國省考斷面穩定達標,水環境質量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加強廢水治理和流域保護,全市汙水日處理能力實現大幅跨越,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保持優良。
系統治土加快修復。南京市制定實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土壤汙染狀況調查,重點對「三高兩低」企業整治、「十二五」涉重專項整治、「四個一批」整治以及城鎮人口密集區搬遷改造遺留地塊開展排查摸底。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信息採集,調查數量及整體工作進度均列全省第一。持續開展涉重行業排查整治,推進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完成小南化等地塊土壤修復和800餘家搬遷或關停工業企業退役場地的梳理篩查,治土工作先行先試走在全省前列。
保護生態嚴守紅線。南京在全省率先開展生態紅線區域整治工作,加快推進市區生態紅線區域設牌立樁。劃定全市生態空間保護區域107塊,落實自然保護地排查整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為首個獲得國家生態市命名的副省級城市。江寧區、高淳區和溧水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命名。
全面推進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深化信任保護原則,實施企業豁免管理,全力做好企業復工復產環保服務,開闢服務企業綠色通道,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環境監測監控水平,全市建成各類標準大氣自動站點124個,實現全市105個街道(鄉鎮)空氣自動監測全覆蓋;組建市、區(園區)兩級環保聯合執法指揮中心,推進網格化環境監管;對南京市環境應急指揮平臺系統進行全面升級改造,積極構建環保大數據平臺,推動「智慧環保」建設。
交匯點記者 吳瓊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