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大腦判斷危險信號策略

2020-08-14 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王納)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該研究揭示了小鼠的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助理研究員楊星、劉清晴和博士生鍾金玲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立平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自然環境中充斥著各種複雜的感覺線索,動物需要基於這些線索做出判斷。一方面,它們需要快速檢測到逼近的天敵,並採取恰當的防禦行為;另一方面,它們不能對非危險性線索做出過度反應。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本能。「視覺線索是動物快速檢測危險的重要依據,此前研究常用一個逐漸擴大的陰影圓盤來模擬捕食者的攻擊,並成功誘發了小鼠的本能防禦反應。這說明視覺系統在判斷危險信號時可能會忽略掉一些細節,只基於某些關鍵視覺線索進行判斷。」楊星表示。

那麼動物到底基於哪些視覺線索來判斷風險,又有哪些線索是不需要過多關注的呢?

團隊發現捕食鼠類的猛禽,如黑翅鳶、倉鴞等,它們在捕食過程中的影像基本符合小鼠的「警戒範圍」,而低危險性的視覺線索,如蒼蠅、蜻蜓等昆蟲靠近的影像,則與「警戒範圍」不重合或只有很少的重合。由此推測,「警戒範圍」代表發動攻擊的捕食者所具有的共同視覺特徵。

經過系列實驗後,團隊得出小鼠檢測捕食者的策略:小鼠基於視覺線索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做出反應,而不是為不同的天敵「定製」特定的檢測機制,這個簡單的策略有助於小鼠快速且精準地辨識真正的危險。該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大腦處理危險信號的神經機制及其進化意義。

相關焦點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 科學家發現「警戒範圍」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並第一時間產生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也是科學家長期致力於破解的謎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近日在「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方面有了最新發現,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BMC生物學》(BMC Biology)。該研究揭示了小鼠的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研究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作者:刁雯蕙小鼠通過視覺刺激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判斷危險程度,並採用適當的行為反應。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供圖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深圳先進院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來源:科技日報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衢州健康資訊」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原標題: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當危險在靠近,大腦如何判斷?
    作者:刁雯蕙小鼠通過視覺刺激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判斷危險程度,並採用適當的行為反應。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供圖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 深圳先進院發現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別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近期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在BMC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題為A simple threat-detection strategy in mice的研究論文。
  • 發現小鼠防禦天敵反應「簡單」策略
    本報訊(見習記者刁雯蕙)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生物學》。該研究揭示了小鼠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
  • 意外發現!當寄生蟲入侵時,首個危險信號並非來自免疫細胞……
    首先,它必須能察覺到「入侵者」來犯,並向第一級物理屏障發出首個危險信號......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究了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引起的感染,發現發出首個危險信號的並非來源於預想中的免疫細胞,而是來自於被稱為「第二大腦」的腸道。
  •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並用稜鏡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了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科學家發現AI可激發大腦潛能
    說到「黑匣子」,人類大腦可能是其中最難解的。無數科學家感嘆,它的機理太過複雜,以至於我們無法窺見其中的門道。幸運的是,雖然僅靠自己我們無法解開這個謎團,但加上機器的力量,結果卻可能有所不同。這些算法可以依據單個患者的大腦電極活性,預測他可能記住了哪些單詞。這項研究的關鍵在於,電極不僅能讀取神經的活動,也能對它施加刺激。研究人員嘗試著通過刺激大腦來改善(Kahana團隊稱之為「拯救」)實時記憶能力。受試者每隔幾秒鐘會看到一個新的單詞,算法則根據大腦信號判斷他是否能夠記住這些單詞。
  • 危險信號間的競爭與平衡
    作者:Katherine Whalley為了生存,動物必須對各種危險信號作出反應——包括疼痛、恐懼和飢餓——都在時刻提醒著對生存的威脅。然而,我們對大腦如何整合不同威脅的信息並選擇適當的反應知之甚少。最近的兩篇論文指出,在橫向旁核(PBN)上匯合的(信號)迴路編碼了相互競爭的危險信號,並產生了最優的生存反應。對疼痛的適當反應是生存的必要條件。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其他生理需要(如飢餓)必須作為優先考慮。Alhadeff等人發現,禁食24小時的老鼠對注射到爪中的福馬林產生的發炎疼痛反應減弱。
  • 美科學家發現通過大腦思維控制假肢的方法
    美國一位患者傑西·薩莉文擁有一個特別智能的假肢,與現代大多數假肢不同的是,薩莉文的假肢並不是依靠電機來工作,而是完全由他的大腦來控制。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將薩莉文截肢斷口處的神經與他的胸部肌肉連接在一起,從而找到了一種可以通過大腦思維控制假肢的方法,實現了仿生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據科學家介紹,這種方法使得薩莉文能夠完成更多的動作。
  • 「大腦就像一個畫家」——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內部「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火星任務有危險?科學家:太空人的大腦在微重力下會膨脹
    自從人類登上月球之後,火星成為了科學家的下一個目標。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大腦會擴張,這將使未來的長距離太空旅行任務面臨潛在的危險。新的研究發現,在微重力條件下,大腦會膨脹,這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問題 這是因為,在地球上,重力幫助血液向下流動,遠離大腦。然而,在太空中,血液開始與過剩的液體一起在視神經中聚集,從而擴大太空人大腦的實際體積。來自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在國際空間站工作的太空人進行了10次核磁共振腦部掃描。
  •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一套新系統 直接音譯大腦信號的設備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一套新系統 直接音譯大腦信號的設備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2-11 10:28:47
  • 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了解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而這些「警報」必須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
  • 科學家首次發現群體中的安全社會信號
    社會環境中的危險信號是顯而易見的,動物會通過各種方式警示危險,例如尖叫、大叫。現在,你能舉出幾個確認安全信號的例子嗎?判斷危險已經過去,對個體調整其防禦行為、恢復其它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這項任務更具挑戰性的原因是,其實它是個欺騙性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社會性的安全提示信號被確認過。
  • 探索大腦生物鐘的奧秘 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圖說:作為生物節律核心起搏器,SCN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並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折射到古老日晷上的不同時辰 來源/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 (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董純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數人如此,生物皆有其晝夜節律,你一定知道。
  • 腦科學日報:越胖記憶力越差;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3,Nature: 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來源:細胞 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神經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大腦區分真實的和當前的危險與過去的經歷有關的危險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