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小鼠防禦天敵反應「簡單」策略

2020-08-19 今日科學

本報訊(見習記者刁雯蕙)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生物學》。該研究揭示了小鼠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

「視覺線索是動物快速檢測危險的重要依據,此前研究常用一個逐漸擴大的陰影圓盤模擬捕食者的攻擊,並成功誘發了小鼠的本能防禦反應。這說明視覺系統在判斷危險信號時可能會忽略一些細節,只基於某些關鍵視覺線索進行判斷。」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員楊星表示。

研究團隊開發了基於紅外觸控螢幕的小動物行為自動監測系統,並通過該系統給小鼠呈現一系列以不同速度擴大、具有不同大小的圓盤陰影,記錄並量化分析了小鼠由這些視覺刺激引發的行為反應,包括逃跑、僵直和站立等。團隊發現,小鼠對圓盤陰影的大小變化和擴大速度的檢測存在一個「警戒範圍」,即大小處於10°至40°、擴大速度在57°/s至320°/s這個範圍內的圓盤陰影更容易引發小鼠強烈的逃跑反應。

在進一步的驗證中,研究團隊根據動物大小和來襲速度,模擬倉鴞、蜻蜓、蒼蠅等動物對小鼠的視覺刺激,發現捕食鼠類的猛禽捕食過程中的影像基本符合小鼠的「警戒範圍」,而低危險性的視覺線索,如蒼蠅、蜻蜓等靠近的影像,則與「警戒範圍」不重合或只有很少的重合。由此推測,「警戒範圍」代表發動攻擊的捕食者所具有的共同視覺特徵。

研究團隊認為,小鼠基於視覺線索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做出反應,而不是為不同的天敵「定製」特定的檢測機制,這個簡單的策略有助於小鼠快速且精準地辨識真正的危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2915-020-00825-0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發現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別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近期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在BMC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題為A simple threat-detection strategy in mice的研究論文。
  • 研究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供圖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
  • 深圳先進院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來源:科技日報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科學家發現大腦判斷危險信號策略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王納)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 科學家發現「警戒範圍」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並第一時間產生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也是科學家長期致力於破解的謎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近日在「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方面有了最新發現,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BMC生物學》(BMC Biology)。該研究揭示了小鼠的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
  • SARS小鼠模型的構建策略與應用進展
    但是,利用各種類型的基因編輯小鼠、人源化小鼠、或者遺傳多樣性的小鼠品系等,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克服野生型小鼠的短處,使小鼠模型成為研究宿主與病毒致病相互作用,評價疫苗與藥物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二、應用小鼠模型研究SARS-CoV有哪些策略與方法?
  •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12-26 甘曉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植物獲得了複雜而精巧的機制調控可塑性生長能力,以增強其對多變複雜環境的適應性。激素對於植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衍生息等各種生命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闡明植物激素的感知及其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防禦反應的機制,是植物生物學的前沿領域。
  • 動物所在蝗蟲群體防禦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特別是聚集如何有效防禦天敵的捕食,以及它們採取什麼樣的防禦策略?  人們發現群居動物個體從形態、顏色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得更加容易暴露自己,如具有更鮮亮的色彩等。這種現象被稱為「警告」信號(Aposematism),如顏色、氣味、味道和聲音等信號往往與它們含有的有毒物質關聯,誘發捕食者學習迴避特定信號的行為,甚至有些捕食者進化出天生就迴避某些警告信號的行為。
  • 毛絨絨蟻蜂防禦手段多樣:幾乎無天敵
    不過,要想確定它們所要抵禦的天敵卻並不容易。蜥蜴在很早以前就是最可能的嫌疑者。它們活動的時間和分布地點與蟻蜂相同,而且也會捕食類似蟻蜂的其他昆蟲。20世紀80年代,兩位生物學家對美國南部的環頸蜥的食譜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兩隻雌性環頸蜥的胃裡面出現了蟻蜂。石龍子和青蛙偶爾也會捕食蟻蜂,但這樣的報告很少。
  • 科學趣發現_中國婦女報<20210115期>第8版:綠色科技
    新型「基因療法」可延緩衰老近日,中國科學院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技術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開發出新型「基因療法」,為延緩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幹預靶標與新型策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綺介紹,研究團隊通過靜脈注射靶向敲除KAT7的慢病毒載體,可減少衰老小鼠肝臟中衰老細胞的比例,改善小鼠健康狀態,延長生理性衰老小鼠和早衰症小鼠的壽命。結果表明,基於單因子失活的「基因療法」有望實現延長哺乳動物的壽命。
  • Nature重磅:揭秘動物持久防禦狀態的神經機制
    在小鼠中,下丘腦腹內側核和中央亞區(VMHdm/c)的神經元表達核受體蛋白NR5A1(也被稱為SF1)是對捕食者做出防禦反應所必需的。這些被稱為VMHdmSF1的神經元,在光遺傳激活時,會引發了比刺激更持久的防禦行為,這表明了一種持續的內部恐懼或焦慮狀態的誘導。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以前的研究發現中腦的PAG參與控制防禦行為,但是PAG神經元在積極防禦行為中的神經活動並沒有被研究過,其在不同方面的防禦行為中的具體作用仍不明確。  為研究這一問題,王佐仁研究組首先應用光遺傳的手段激活小鼠中表達有感光蛋白的PAG神經元,發現光刺激可以誘導小鼠產生跑、僵直、躲避等行為,這些行為與動物在面臨威脅時產生的防禦行為相似。
  • 美國科學家發現「友好」細菌幫助小鼠抵禦糖尿病
    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暴露於普通胃部細菌的小鼠會免於形成I型糖尿病,這表明有些種類的細菌可能有助於預防I型糖尿病。
  • 奇特的防禦方式,依靠溫度殺死天敵,弱小生物也有堅強的抵抗意志
    弱小動物為了抵抗天敵襲擊,保障種群延續,演化出多種防禦措施,本文就向大家介紹一種奇特的防禦方式——蜜蜂靠溫度殺死天敵胡蜂。先來看看本文的三個主角。東方蜜蜂,是東亞和南亞的傳統養殖蜜蜂,原產於亞洲東部,又被稱為亞洲蜜蜂,有很多地方俗名,在中國的被稱為中華蜜蜂(中蜂)、土蜂、野蜂等,在日本被稱為日本蜜蜂,在印度稱為印度蜜蜂。
  • 鳥類防禦天敵的一些「小策略」它們為了生存也是絞盡腦汁
    在自然界,各種野生動物繁衍至今,與它們各自的護幼策略有很大的關係。哺乳動物雖然產仔少,但幼兒在母體內受到良好的保護,幼兒的成活率就很高;大都數魚類和蛙類的護幼能力差,它們就產大量的卵,即使幼體成活率很低,也能保證種族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