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各種野生動物繁衍至今,與它們各自的護幼策略有很大的關係。哺乳動物雖然產仔少,但幼兒在母體內受到良好的保護,幼兒的成活率就很高;大都數魚類和蛙類的護幼能力差,它們就產大量的卵,即使幼體成活率很低,也能保證種族的延續。
鳥類也遵循了類似的策略,我在野外就曾觀察到幾種鳥類營巢育雛時期的護巢行為。
群起攻之
黑尾鷗Larus crassirostris,在冬季上海的黃浦江經常被看到。該鳥5~7月份在華東沿海島嶼上繁殖,並且把巢築在懸崖巖石或草叢之間。巢比較簡陋,看上去像飯碗一樣,每窩有2~4枚蛋。它們往往在地面集群營巢,巢間距最近不到一米。一旦巢區受到幹擾,比如有老鷹飛臨上空時,成鳥會率先發出悽切粗厲的警告聲,此時所有的幼鳥就會停止求食而伏在草叢或巖石旁一動也不動。傾巢而出的成鳥發出「ku-wa, ku-wa, 或ha、ha」喧噪聲,迎擊來犯之敵,從而在巢區上空形成一個屏障,阻止老鷹衝下捕捉幼鳥。等到老鷹離去,各成鷗才飛回巢位,小鳥又恢復活動。
如果人進入鷗的巢區,成鷗也絕不會逃離現場,照樣集起攻擊,尖叫著輪番向人發起攻擊。有些成鳥表現得特別兇猛,會啄人的頭。在我早年的黑尾鷗研究工作中,就遭遇過成鷗的襲擊,而且被啄得頭破血流。然而,近年來黑尾鷗的總體數量在下降。根據長期觀察,我發現造成幼年黑尾鷗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天敵,而是夏天暴風雨——幼鳥被吹掉在懸崖下後,風雨中的幼鳥因為得不到親鳥護暖而死亡。人為揀採鷗蛋,也給黑尾鷗帶去了深重的災難。
灰卷尾Dierurus leucophacus Vieillot,抱窩期間也表現得十分好鬥。有學者曾拍到三隻灰卷尾正在追趕一隻老鷹,那隻鷹正狼狽而逃。要知道,鷹的身體比灰卷尾要大好幾倍,常捕灰卷尾為食。但在繁殖期,灰卷尾的護巢特性變得十分強烈,一旦有別的鳥侵入其巢區,親鳥就雙雙飛出,並且快速掠過入侵鳥的身旁,通過喙啄、翅膀煽打等手段予以驅趕。即使面對個頭比自己大很多倍的烏鴉、老鷹等強悍對手,灰卷尾依然臨危不懼。
孤膽「英雄」
灰喜鵲 Cyanopica cyana雜食性,小群活動。這種鳥在園林中比較常見,常穿梭於樹林間。它的巢築在中等高度的樹上,巢位離地約7~15米左右,多見於松柏林。有年6月份,我去上海植物園參觀,站到一棵松樹下休息。突然,一隻灰喜鵲在我頭頂上反覆俯衝,「chep, chep, chep」,發出急切地鳴叫。我感到奇怪,抬頭一看,原來在一個高約10米的松樹叉上,安著一個灰喜鵲的巢——原來我侵犯到了灰喜鵲的巢區領地!這鳥之所以對我喋喋不休,向我俯衝,那是在驅趕我走,從而保護它孩子的生命安全。我趕緊知趣地離開,等到距離松樹30米左右,這隻灰喜鵲才返回巢中,繼續安靜地孵起了蛋。我感嘆這鳥的勇敢,為了孩子,它居然敢對人發起攻擊,而且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轉移視線
有一種鳥,叫做北蝗鶯Locustella ochotensis,性情極其隱蔽,當人走到它跟前時才會突然飛起,然後落到不遠處的草叢。這種鳥平時棲息於丘陵和平原地帶,將巢安在這一地帶較硬的草叢中,一般離地1米左右。一次,學者曾觀察一窩北蝗鶯巢,巢內有二枚蛋,幼鳥尚未出殼。此時,親鳥回巢了,一看到有人「覬覦」自己的窩,馬上落下伏在草叢裡,過後就在地上展開雙翅,蹣跚跛行,佯裝受傷的樣子。它這麼做,是為了引開我的視線,誘使「敵人」離開它的巢。你如果跟著它,等到離開巢有幾米遠時,它就突然起飛逃走了。這種小鳥的智慧,它沒有什麼抵抗力,但為了保護後代,卻能使計引開敵人,可謂用心良苦!
烏鶇 Turdus merula Linne,常見於園林、住宅小區。這是一種留鳥,喜歡把巢營建在喬木枝梢上,距離地面3~5米。巢呈深杯狀,以枝條、枯草、松針等組成。就在今年5月份,一隻烏鶇在草地上啄到一條小蚯蚓,不過它自己沒有吃掉,而是銜著飛。我猜想它要去餵小鳥,於是想知道它要飛向哪裡。只見它首先飛向一枝雪松,距食源地30米左右,接著又飛到一株樟樹上,約10米左右,突然又朝東邊50米外的冬青飛去,接著在地上停息了一下,然後返回大樟樹,最後由樟樹再飛向水杉,即它巢的所在地。有意思的是,巢明明近在咫尺,烏鶇獲得食物後卻不直接飛向巢內,而是銜著食物繞了一個100多米的圈子。也許它察覺到我的存在對它的巢是個潛在的威脅,於是設計了這場「反盯梢」情節。
看來,鳥似乎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