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防禦天敵的一些「小策略」它們為了生存也是絞盡腦汁

2020-12-04 宇宙探索百科

在自然界,各種野生動物繁衍至今,與它們各自的護幼策略有很大的關係。哺乳動物雖然產仔少,但幼兒在母體內受到良好的保護,幼兒的成活率就很高;大都數魚類和蛙類的護幼能力差,它們就產大量的卵,即使幼體成活率很低,也能保證種族的延續。

鳥類也遵循了類似的策略,我在野外就曾觀察到幾種鳥類營巢育雛時期的護巢行為。

群起攻之

黑尾鷗Larus crassirostris,在冬季上海的黃浦江經常被看到。該鳥5~7月份在華東沿海島嶼上繁殖,並且把巢築在懸崖巖石或草叢之間。巢比較簡陋,看上去像飯碗一樣,每窩有2~4枚蛋。它們往往在地面集群營巢,巢間距最近不到一米。一旦巢區受到幹擾,比如有老鷹飛臨上空時,成鳥會率先發出悽切粗厲的警告聲,此時所有的幼鳥就會停止求食而伏在草叢或巖石旁一動也不動。傾巢而出的成鳥發出「ku-wa, ku-wa, 或ha、ha」喧噪聲,迎擊來犯之敵,從而在巢區上空形成一個屏障,阻止老鷹衝下捕捉幼鳥。等到老鷹離去,各成鷗才飛回巢位,小鳥又恢復活動。

如果人進入鷗的巢區,成鷗也絕不會逃離現場,照樣集起攻擊,尖叫著輪番向人發起攻擊。有些成鳥表現得特別兇猛,會啄人的頭。在我早年的黑尾鷗研究工作中,就遭遇過成鷗的襲擊,而且被啄得頭破血流。然而,近年來黑尾鷗的總體數量在下降。根據長期觀察,我發現造成幼年黑尾鷗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天敵,而是夏天暴風雨——幼鳥被吹掉在懸崖下後,風雨中的幼鳥因為得不到親鳥護暖而死亡。人為揀採鷗蛋,也給黑尾鷗帶去了深重的災難。

灰卷尾Dierurus leucophacus Vieillot,抱窩期間也表現得十分好鬥。有學者曾拍到三隻灰卷尾正在追趕一隻老鷹,那隻鷹正狼狽而逃。要知道,鷹的身體比灰卷尾要大好幾倍,常捕灰卷尾為食。但在繁殖期,灰卷尾的護巢特性變得十分強烈,一旦有別的鳥侵入其巢區,親鳥就雙雙飛出,並且快速掠過入侵鳥的身旁,通過喙啄、翅膀煽打等手段予以驅趕。即使面對個頭比自己大很多倍的烏鴉、老鷹等強悍對手,灰卷尾依然臨危不懼。

孤膽「英雄」

灰喜鵲 Cyanopica cyana雜食性,小群活動。這種鳥在園林中比較常見,常穿梭於樹林間。它的巢築在中等高度的樹上,巢位離地約7~15米左右,多見於松柏林。有年6月份,我去上海植物園參觀,站到一棵松樹下休息。突然,一隻灰喜鵲在我頭頂上反覆俯衝,「chep, chep, chep」,發出急切地鳴叫。我感到奇怪,抬頭一看,原來在一個高約10米的松樹叉上,安著一個灰喜鵲的巢——原來我侵犯到了灰喜鵲的巢區領地!這鳥之所以對我喋喋不休,向我俯衝,那是在驅趕我走,從而保護它孩子的生命安全。我趕緊知趣地離開,等到距離松樹30米左右,這隻灰喜鵲才返回巢中,繼續安靜地孵起了蛋。我感嘆這鳥的勇敢,為了孩子,它居然敢對人發起攻擊,而且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轉移視線

有一種鳥,叫做北蝗鶯Locustella ochotensis,性情極其隱蔽,當人走到它跟前時才會突然飛起,然後落到不遠處的草叢。這種鳥平時棲息於丘陵和平原地帶,將巢安在這一地帶較硬的草叢中,一般離地1米左右。一次,學者曾觀察一窩北蝗鶯巢,巢內有二枚蛋,幼鳥尚未出殼。此時,親鳥回巢了,一看到有人「覬覦」自己的窩,馬上落下伏在草叢裡,過後就在地上展開雙翅,蹣跚跛行,佯裝受傷的樣子。它這麼做,是為了引開我的視線,誘使「敵人」離開它的巢。你如果跟著它,等到離開巢有幾米遠時,它就突然起飛逃走了。這種小鳥的智慧,它沒有什麼抵抗力,但為了保護後代,卻能使計引開敵人,可謂用心良苦!

烏鶇 Turdus merula Linne,常見於園林、住宅小區。這是一種留鳥,喜歡把巢營建在喬木枝梢上,距離地面3~5米。巢呈深杯狀,以枝條、枯草、松針等組成。就在今年5月份,一隻烏鶇在草地上啄到一條小蚯蚓,不過它自己沒有吃掉,而是銜著飛。我猜想它要去餵小鳥,於是想知道它要飛向哪裡。只見它首先飛向一枝雪松,距食源地30米左右,接著又飛到一株樟樹上,約10米左右,突然又朝東邊50米外的冬青飛去,接著在地上停息了一下,然後返回大樟樹,最後由樟樹再飛向水杉,即它巢的所在地。有意思的是,巢明明近在咫尺,烏鶇獲得食物後卻不直接飛向巢內,而是銜著食物繞了一個100多米的圈子。也許它察覺到我的存在對它的巢是個潛在的威脅,於是設計了這場「反盯梢」情節。

看來,鳥似乎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發現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別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近期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在BMC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題為A simple threat-detection strategy in mice的研究論文。
  • 動物生存智慧:偽裝高手來襲,用保護色躲避天敵求得生存
    蛾子們一般都存在著非常多的天敵,尤其是鳥類和蝙蝠,它們為了生存而到處追捕蛾子們。然而,在進化過程中蛾子們發展了一種值得稱道、出奇制勝的防禦術,以保障種族的延續。同時,由於蛾蝶類昆蟲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蛾蝶的生存策略也不同。
  • 發現小鼠防禦天敵反應「簡單」策略
    本報訊(見習記者刁雯蕙)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生物學》。該研究揭示了小鼠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
  • 「最」辛酸的鳥類,為了躲避天敵假裝自己是枯枝,一裝就得一輩子
    才華橫溢的草莓君專注於為大家帶來有料的動物信息,本期原創主題分享:「「最」辛酸的鳥類,為了躲避天敵假裝自己是枯枝,一裝就得一輩子」。 自然界當中生存著各種各樣的動物,那麼每一種動物也是擁有著自己的技能,我們應該都知道變色龍可以隨著環境的變換
  • 鳥類的艱苦生存,保護鳥類,勢在必行!
    大自然在繁殖季節給了鳥類一定的食物和溫和的氣候,使他們能更好地進行繁衍,可是過不幾個月就會面臨寒冷的天氣和食物匱乏的環境。進行一次生命的淘汰。自然界是公平的,既給了它們較高的繁殖率,同時又給了它們較高的淘汰率。其次鳥從出生開始就時刻面臨著大自然的淘汰當一隻幼鳥破殼而且的那一刻,它就已經開始為了自己的生命做出鬥爭和努力。從幼鳥到成鳥的過程會面臨各種生死考驗。
  • 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來源:科技日報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毛絨絨蟻蜂防禦手段多樣:幾乎無天敵
    「當你抓起它們的時候,它們會激烈地用生殖器的突起部位蜇你,」威爾森說,「感覺就像小針頭在刺入你的手指。」這種偽裝的蟄刺可能足以迷惑掠食者,使其放開雄性蟻蜂。「通常情況下,這種偽裝蟄刺不會太疼,但如果你毫無準備的話可能就會嚇一跳,」威爾森說道。顯然,蟻蜂不是一種好惹的昆蟲。  不過,要想確定它們所要抵禦的天敵卻並不容易。蜥蜴在很早以前就是最可能的嫌疑者。
  • 研究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供圖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
  • 體型如人類手掌大的猴子,是最小靈長類,最大食物鏈天敵是鳥類!
    在動物世界中,靈長目動物是最接近人科的,所以猴子也是人類非常熟悉的動物之一,但世界上靈長類動物有560多種,不是每一種猴類人們都認識的,而且有些猴子的體型小得出乎人們的想像,這次來認識一種最小的靈長類——侏儒狨猴,體型只有人類手掌大的猴子。
  • 蛇的死亡率其實很高,為了活下去它們都學會了哪些生存高招?
    它的生存寶典是什麼? 第一要義:活下去 在自然界中生存並非易事,和所有生物一樣,蛇類必須完成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活下去。 很多人在面對蛇時都會感到害怕,覺得它們既厲害又可怕,事實上蛇類遠沒有人們設想的那般威風凜凜。
  • 深圳先進院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弱小動物最強防禦捕獵的「絕招」,它們還能騙過同類!
    擬態是動物在自然界長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為,實行擬態行為的也多屬於較為弱小的動物,否則,它們就很容易被天敵捕捉吃掉。貝氏擬態與繆氏擬態擬態最早是德國博物學家史普格爾於1793年在植物中觀察到的。有趣的是,植物中的擬態現象其實並不普遍,因此他提出的擬態現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 眼睛噴血、腮做「幹擾彈」、像川普的髮型,為了生存動物都拼了
    為了維持生物圈的平衡,多數的物種都會有天敵的存在。弱勢的生物為了對付天敵也演化出特殊的防禦機制,某些防禦機制更是能讓人大吃一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因此,面對沙漠地區強大的劣勢者,它們不得不演化出多種防禦機制。
  • 有一些動物,它們是紫色的
    在遠洋途中它通過擬態和保護色來達到防禦敵害的目的,那藍紫色的貝殼和大海混為一體,使敵人很難發現。紫色海蝸牛不僅僅是雌雄同體,而且它們生下時是雄性,在成長過程中會變成雌性。更為神奇的是,當這種海蝸牛處於雄性階段時,它們甚至沒有陰莖。雄性海蝸牛將它們的精子包成一束,或許會恰巧跳進雌性海蝸牛體內。之所以說這一過程是「碰巧」,是因為海蝸牛眼睛已經退化,它們看不清外部世界。2.
  • 奇特天敵關係,兇猛無比蜈蚣,誰能想到螞蟻也是它們最大敵人之一
    在動物中,蜈蚣是「五毒」之一,也是兇猛的獵食者,但它們無法敵得過雞,雞是蜈蚣的天敵之一,但蜈蚣還有一種奇特的天敵,那就是螞蟻,多種螞蟻會捕殺小蜈蚣,讓小蜈蚣無法長成兇猛無比的大蜈蚣。這是因為剛孵化的蜈蚣長得太精緻,沒有一點防禦能力。剛孵化的小蜈蚣幼體呈乳白色,小蜈蚣的體形雖然與成體相似,卻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容易被其它小蟲打擾傷害。
  • 鳥兒的「小群體」,大自然的生存之道
    很多動物都採取群居生活的策略,鳥類是具有代表性的群居動物,很多鳥類為不同的目的組成了「群體」,這些群體種類多種多樣,鳥兒為實現「同一目標」而緊密的聯合在一起。鳥兒們冬天的覓食群鳥類分為常年群居鳥類和非常年群居鳥類。大部分鳥類在春天和夏天都避免群居,而是配對進行築巢並撫育幼鳥。山雀就是這種動物。
  • 盤點野生動物的防禦生存之道
    這種昆蟲遍布世界各地,共有3000多種,它們的棍棒狀外觀使它們可以很好地躲避潛在的掠食者。根據野生動物聯盟的研究,它們通常為綠色或棕色,通常棲息在體型類似的小樹枝上進行偽裝。類似於竹節蟲,在自然界還有很多的偽裝大師,它們通過與周圍的環境進行融合,使捕食者或者天敵難以找到,進而保證了自身的安全。
  • 動物所在蝗蟲群體防禦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特別是聚集如何有效防禦天敵的捕食,以及它們採取什麼樣的防禦策略?  人們發現群居動物個體從形態、顏色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得更加容易暴露自己,如具有更鮮亮的色彩等。這種現象被稱為「警告」信號(Aposematism),如顏色、氣味、味道和聲音等信號往往與它們含有的有毒物質關聯,誘發捕食者學習迴避特定信號的行為,甚至有些捕食者進化出天生就迴避某些警告信號的行為。
  • 植物自我防衛的方法,它們為了防止被「侵害」也是想盡了辦法!
    而當植物的敵人來了時,它們能做的似乎只是坐以待斃。事實上,植物也有保衛自己的措施。只不過由於不能跑動,它們多半採用防禦的辦法。「長矛」自衛法這裡的長矛指的是植物身上的硬刺。身上長硬刺的植物不少,我們身邊就有一些。如果你仔細觀看皂莢樹(豆科皂莢屬喬木)的莖幹,會發現很多又長又硬、且有分枝的光刺。萬一不小心碰上這些刺,會讓人皮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