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研究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2020-08-13 科學網

作者:刁雯蕙

小鼠通過視覺刺激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判斷危險程度,並採用適當的行為反應。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供圖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該研究揭示了小鼠的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助理研究員楊星、劉清晴和博士生鍾金玲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立平為通訊作者。

自然環境中充斥著各種複雜的感覺線索,動物需要基於這些線索做出判斷。一方面,它們需要快速檢測到逼近的天敵,並採取恰當的防禦行為,來確保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們不能對非危險性線索,比如飛過的昆蟲做出過度反應,以免白白耗費體力並錯失獲得食物和配偶的機會。這是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本能,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

「視覺線索是動物快速檢測危險的重要依據,此前研究常用一個逐漸擴大的陰影圓盤來模擬捕食者的攻擊,並成功誘發了小鼠的本能防禦反應。這說明視覺系統在判斷危險信號時可能會忽略掉一些細節,只基於某些關鍵視覺線索進行判斷」楊星表示。

那麼動物到底基於哪些視覺線索來判斷風險,又有哪些線索是不需要過多關注的呢?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開發了基於紅外觸控螢幕的小動物行為自動監測系統。通過給小鼠設定視覺刺激,記錄小鼠在遇到視覺刺激時的反應參數。

「我們的自動檢測系統可以記錄小鼠在裝置內的行為數據,例如小鼠大小、位置以及對應的時間,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小鼠逃跑的速度、僵直的時間、站立的次數等等,數據的採集和後續的計算和統計都可由程序完成,可以說我們的系統基本實現了小鼠行為數據採集和分析的自動化。」楊星表示。

研究人員通過監測系統給小鼠呈現一系列以不同速度擴大、具有不同大小的圓盤陰影,記錄並量化分析了小鼠由這些視覺刺激引發的行為反應,包括逃跑、僵直和站立等。團隊發現,小鼠對圓盤陰影的大小變化和擴大速度的檢測存在一個「警戒範圍」,即大小處於10°至40°,擴大速度在57°/s至320°/s這個範圍內的圓盤陰影更容易引發強烈的逃跑反應。

基於研究中發現的「警戒範圍」,在進一步的驗證中,研究團隊根據動物大小和來襲速度,模擬倉鴞、蜻蜓、蒼蠅等動物對小鼠的視覺刺激。

團隊發現捕食鼠類的猛禽,如黑翅鳶、倉鴞等,它們在捕食過程中的影像基本符合小鼠的「警戒範圍」,而低危險性的視覺線索,如蒼蠅、蜻蜓等昆蟲靠近的影像,則與「警戒範圍」不重合或只有很少的重合。由此推測,「警戒範圍」代表發動攻擊的捕食者所具有的共同視覺特徵。

經過系列實驗後,團隊得出小鼠檢測捕食者的策略:小鼠基於視覺線索是否處於警戒範圍來做出反應,而不是為不同的天敵「定製」特定的檢測機制,這個簡單的策略有助於小鼠快速且精準地辨識真正的危險。該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大腦處理危險信號的神經機制及其進化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2915-020-00825-0

相關焦點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來源:科技日報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深圳先進院發現防禦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衢州健康資訊」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原標題: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防禦反應存在「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  8月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科學家發現大腦判斷危險信號策略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王納)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期刊。
  • 大腦如何判斷危險信號 科學家發現「警戒範圍」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並第一時間產生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也是科學家長期致力於破解的謎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近日在「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方面有了最新發現,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BMC生物學》(BMC Biology)。該研究揭示了小鼠的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
  • 深圳先進院發現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
    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別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團隊近期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在BMC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題為A simple threat-detection strategy in mice的研究論文。
  • 發現小鼠防禦天敵反應「簡單」策略
    本報訊(見習記者刁雯蕙)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生物學》。該研究揭示了小鼠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
  • 當危險在靠近,大腦如何判斷?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供圖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大腦如何「快速」「簡潔」「精準」地判斷天敵信號,產生快速且合適的防禦反應是物種得以生存與繁衍的重要前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立平團隊發現動物大腦快速防禦天敵反應的「簡單」策略,相關成果發表於BMC Biology。該研究揭示了小鼠的大腦在處理視覺線索時存在一個用於檢測天敵的「警戒範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識別危險信號,並誘發防禦反應。助理研究員楊星、劉清晴和博士生鍾金玲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立平為通訊作者。
  • 防禦有「道」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 群體中的安全社會信號首次被發現,危險來臨前後該如何應對?
    社會環境中的危險信號是顯而易見的,動物會通過各種方式警示危險,例如尖叫、大叫。現在,你能舉出幾個確認安全信號的例子嗎?判斷危險已經過去,對個體調整其防禦行為、恢復其它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這項任務更具挑戰性的原因是,其實它是個欺騙性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社會性的安全提示信號被確認過。《自然通訊》近日發布的論文顯示,研究人員在果蠅中發現了首個社會安全信號。
  •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
    在重大計劃的資助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道昕課題組在植物科學領域率先闡明了茉莉素和獨腳金內酯這兩類重要植物激素的受體感知機制,系統地闡述了茉莉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防禦反應的信號傳導機制;在生命科學領域首次揭示了新型的「配體—受體」不可逆識別規律。  茉莉素對於植物的生命活動起重要的調控作用,不僅調控植物對病蟲和非生物逆境的防禦反應,還調控植物育性和衰老等多種生長發育過程。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我國細胞膜信息傳遞研究獲重大發現
    在長期進化中,植物已形成了一系列複雜巧妙的機制,以感知威脅,產生相應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識別,更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  其中,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在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將細胞內外部環境隔離。
  • 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
  • Cell 新發現!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大量研究證實了葉綠體在植物免疫反應中的基本功能:植物感知危險信號後,葉綠體作為鈣信號和活性氧信號的來源,將信號傳遞到細胞核【3】,導致防禦相關基因(比如水楊酸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以及病原體模式分子觸發的免疫反應(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激活【4,5】。然而,病原體攻擊信號是如何從細胞外周傳遞到葉綠體以及從葉綠體傳遞到細胞核的分子基礎仍然不清楚。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
  • 危險信號間的競爭與平衡
    作者:Katherine Whalley為了生存,動物必須對各種危險信號作出反應——包括疼痛、恐懼和飢餓——都在時刻提醒著對生存的威脅。然而,我們對大腦如何整合不同威脅的信息並選擇適當的反應知之甚少。最近的兩篇論文指出,在橫向旁核(PBN)上匯合的(信號)迴路編碼了相互競爭的危險信號,並產生了最優的生存反應。對疼痛的適當反應是生存的必要條件。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其他生理需要(如飢餓)必須作為優先考慮。Alhadeff等人發現,禁食24小時的老鼠對注射到爪中的福馬林產生的發炎疼痛反應減弱。
  • 最新 | 上海科研團隊成果登上《細胞》,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發現!
    文章揭示了植物中存在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抗病信號途徑,感知病原體威脅,從而誘導植物免疫防禦開啟。這個過程不僅包含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通過細胞膜識別特定的分子以感知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然後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部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最終到達細胞核以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科學家們尚未完全了解。
  • 科學家首次發現群體中的安全社會信號
    社會環境中的危險信號是顯而易見的,動物會通過各種方式警示危險,例如尖叫、大叫。現在,你能舉出幾個確認安全信號的例子嗎?判斷危險已經過去,對個體調整其防禦行為、恢復其它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這項任務更具挑戰性的原因是,其實它是個欺騙性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社會性的安全提示信號被確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