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他人的行為,是社會性動物(如人類)尋找答案的方式之一。
固有的安全性是群體的優勢之一。在周圍同伴的掩護下,個體可以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平靜地從事覓食等其它活動。群體的安全規則並不僅僅是聚在一起,在很多情況下,通訊也起著重要作用。
社會環境中的危險信號是顯而易見的,動物會通過各種方式警示危險,例如尖叫、大叫。現在,你能舉出幾個確認安全信號的例子嗎?
判斷危險已經過去,對個體調整其防禦行為、恢復其它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這項任務更具挑戰性的原因是,其實它是個欺騙性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社會性的安全提示信號被確認過。
《自然通訊》近日發布的論文顯示,研究人員在果蠅中發現了首個社會安全信號。這標誌著人類對社會通訊運作機制的理解進入了新階段。
葡萄牙尚帕利莫未知技術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Marta Moita說:「當提到涉及危險的社會通訊時,人們通常會想到警報。但我們感興趣的是另一種類型的信號,即防禦行為本身的表現。」
僵住、攻擊和逃跑是三種常見的防禦反應。當逃跑無望時,保持禁止不動避免被發現是最好的回應方式。Moita指出:「僵住可能會將危險轉移給他人,卻是一種更安全的方式。此外,僵住可能會成為一個公眾信號,能被周圍任何物種的個體利用。」
Moita等證實,果蠅在面對不可避免的威脅時會僵住。這一發現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如果周圍有其他個體,這種行為會因此改變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論文第一作者Clara Ferreira進行了系統實驗。Ferreira說:「許多視覺動物(包括人類)在模擬碰撞刺激下,會做出防禦性反應。如果它們選擇了僵住,那麼通常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動不動,即使威脅已經消失。」
研究結果表明,群體數量很重要。「所有的群體(從2隻到10隻),保持不動的時間都比單個果蠅短。我們驚訝地發現了群體大小對果蠅行為的複雜影響。」Ferreira說。
當個體數量大於等於6隻,威脅出現時果蠅會短暫地僵住,威脅消失後,它們又重新開始活動。而個體數量小於6隻的群體,果蠅對威脅的反應模式與單個個體更加相似。
這些結果清楚地表明,當有其它個體在場時,果蠅會改變它們的防禦反應。這個新奇的結果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果蠅會對什麼樣的社會線索做出反應?
為了找到答案,Ferreira和Moita仔細分析了他們之前的結果,並使用瞎果蠅和可操控的磁性「假果蠅」進行了額外的實驗。
實驗結果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如果其它個體開始移動,果蠅更有可能解除僵住狀態。Ferreira指出:「這意味著果蠅把恢復動作為安全的社會信號!」
Moita補充道:「這是首次在動物中發現了社會安全信號,並明確了該社會信號是個體的移動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信號有『一箭雙鵰』的效果——動作突然停止意味著危險,而動作的恢復意味著安全。」
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探索這種行為的神經基礎。Ferreira說:「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發現了一組視覺神經元,它們對於將他人的運動感知為一種安全信號至關重要。我們計劃繼續研究相關的神經迴路。」
Moita總結說:「我們正在研究的,是一種幾乎涵蓋所有動物生命的基本行為。我們相信,該工作可以為理解其他動物的保護機制奠定基礎。」
原創編譯:燈絲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自然通訊》
期刊編號:2041-1723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ccft-sda0821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