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國際比較(1):人口變化與政策變遷

2020-11-30 財新

  【財新網】(專欄作家 梁建章 黃文政)中國自1971年實施計劃生育,1980年啟動以城市一胎化為特徵的嚴厲生育限制政策;而2016年實施的全面兩孩政策則是人口政策的重大逆轉。2017年1月25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則要求,總和生育率逐步提升並穩定在適度水平,2020年全國總人口達到14.2億人左右,2030年達到14.5億人左右。之前的人口規劃只給出人口總量不得逾越的控制目標,而這次規劃則確定人口總量要達到的預期目標。這種差異反映了國務院已否定了人口越少越好的思路,認為目前生育率過低,需要提升。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計劃生育政策調整時候已到
    一是,現行政策實行30年來,中國的人口數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有了調整空間,如果現在中國人口增長得還很兇猛,那麼政策完善和調整的基礎就不存在了。二是,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矛盾逐步突出,應該未雨綢繆地進行前瞻性的調整。三是,計生政策調整要穩妥、有過渡,避免人口的突升突降。這些問題都要全面考量。  《瞭望》:與30年前相比,中國目前的人口資源承載能力有沒有變化?
  • 全面兩孩政策下南通人口結構變動分析及思考
    一、生育政策調整的模擬方法 作為直接影響婦女生育率的重要因素,生育政策的變動自然而然引發人們對生育率變化的思考,這也就使得對婦女生育率變化進行預測成為研究生育政策調整的重要視角。從生育率預測的角度測算生育政策變動的人口變化,需要考慮已育一胎婦女的二胎累積效應,也就是指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而導致部分已育一胎的婦女想要生育二胎的願望難以實現,一旦政策變動將這批人納入政策目標人群,她們生育二胎的行為會在數年內發生並完成,年度出生人數和時期總和生育率會跳躍式上升。
  • 問策上海2025|「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特徵及政策應對
    由圖1可見,在全部65歲及以上人口中,75歲及以上老人佔比在「十三五」期間有所下降,到2022年達到近期較低水平,但之後將調轉方向,持續增加。圖1. 上海65歲及以上人口結構變化(2015-2025)數據來源:作者預測。
  • 中國曆年人口變遷
    首先來一個表格,表格裡的數據都是本人從國家統計局的網站上摘錄信息匯總所至:一、出生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得知,我國的出生率雖然每年有所變化,但是總體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從最多時千分之二十一下降到千分之十,其中一方面是因為大家教育水平的提高
  • 醫學史上的7月11日:世界人口日,辯證看待人口政策
    今天是世界人口日,1987年7月11日,隨著南斯拉夫的一個嬰兒降生,聯合國象徵性地認定這個孩子是地球上第50億個人之後,聯合國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億。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人口問題的關注和重視,自1989年7月11日起,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倡議把每年的今天定為「世界人口日」。
  • 高中地理必修二 1.2 人口的空間變化
    人口遷移的分類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自然變化和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就是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如國際難民、永久性移民和外籍工人)和國內人口遷移(招生、分配等)。
  • 專訪新疆籍學者周衛平:新疆人口變化與世界人口增長規律無異
    作者 李晗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周衛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近年,新疆人口增長「穩中有降」,當地女性隨著生育觀變化自主採取避孕措施,符合現代社會特徵。  她談到,3日由新疆社會科學院發布的《關於境外炒作新疆人口問題的研究報告》中,以確鑿數據說明2010年至2018年新疆總人口持續增長,其中維吾爾族人口增幅更高於全疆人口增幅。該報告也以計劃生育落實具體情況、生育觀變化等解釋了為何2018年新疆人口增長趨緩。這兩點已充分駁斥鄭國恩謬論。
  • 統計局回應人口出生率降低:2019年二孩佔比提高生育政策顯效
    有記者在會上提問,2019年中國人口出生率是10.48‰,這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這和2016年放開全面二孩之後,人口出生率依然有下降趨勢,應對這樣的情況將採取什麼措施? 寧吉喆回應表示,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是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還是在10‰以上,應該是很大的出生規模。2019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減少58萬人。
  • 算上流動人口,河南仍然是第一人口大省
    其次是文盲比重第五次人口普查是5.87%,這次下降到4.25%,下降了1.62%,這充分體現了我省這些年來大力普及義務教育、解決成年人文盲等取得了顯著成績,使全省人口素質有了明顯提升,這對於加快中原崛起是一筆重要的財富。  第二個是年齡結構的變化。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在近期嚴厲人口調控政策下,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增長放緩、甚至轉負。但是,當前北京、上海的經濟-人口比值高達1.9以上。在邁向國際都市或全球城市的路上,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將驅動北京、上海未來人口顯著增長,從土地資源看仍有較大空間。  交通擁堵、環境汙染、資源約束均不是嚴控人口規模的理由。因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觀規律所造成的城市規劃不足,才是導致「大城市病」的關鍵。
  • 聚焦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數據背後的「秘密」
    原標題:聚焦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數據背後的「秘密」 12月10日,伴隨約700萬名人口普查員「走街串巷」結束,為期40天的「大國點名」劃上句號。自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10年間,我國的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發生了怎樣的改變?人口分布出現了怎樣的變遷?我國真的已經走出人口紅利期了嗎?
  • 2019公共政策國際會議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
    2019公共政策國際會議(ICPP)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洪雅詠 石振興)11月23日,2019公共政策國際會議(ICPP)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所搭建的這一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必將對中國乃至全球地方政府治理研究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 改革開放以來學前教育政策的變遷:歷史制度主義視角
    在當前相對和平的局勢下,在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上,學前教育政策宜採取漸進性的變遷模式,應注意學前教育政策內外矛盾的「閾值效應」,避免制度產生破壞性斷裂;研究制定學前教育政策時,應全面考慮學前教育政策作為自變量和因變量可能引起的種種變化。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範式有助於理解學前教育政策的歷史變遷,調整和制訂學前教育政策,把握學前教育政策的未來走向。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80場 | 人口遷移管制對我國城市財政政策和人力...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80場 | 人口遷移管制對我國城市財政政策和人力資本代際傳遞的影響(國際經濟學與… 2020-12-02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人口報告:2020
    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於2010年見頂,預計2050年比2019年減少23%;2010-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已從10.6%降至6.1%,即將進入「5時代」。老齡化提高消費降低儲蓄和投資,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並引發消費結構變遷,比如醫療保健佔比將逐漸提升。  中國人口三大流傳甚廣的錯誤認識。1)中國適度人口規模有多大?
  • 梁建章:世界人口日,該關注哪些人口問題
    【財新網】(專欄作家梁建章黃文政)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990年,聯合國根據其開發計劃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的建議,決定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國際社會對人口問題的關注。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國際社會關注人口問題,側重點是關注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和環境問題造成的壓力。
  • 2019年全國人口大數據:人口總量突破14億 老年人口佔比達18.1%(圖)
    另外,生育水平略有下降,也是影響出生人口減少的因素。但從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比重明顯高於一孩,2019年二孩及以上比重達59.5%,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這說明「全面兩孩」政策持續發揮作用。
  • 世界人口日 | 花樣解讀手繪人口金字塔
    ,可能是受政策和人口外流影響。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這與勞動力流出有關。出生性別比在120以上,遠高於國際正常水平,這可能與江西農村存在的重男輕女思想有關。【嚴八點評】:「天王蓋地虎」。。。從底部可以看出人口增長率在提高,這可能是由於國家二胎政策的頒布。60歲及以上的人口佔全省人口的19%,該省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陸少群 江蘇省】江蘇的人口性別年齡金字塔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男女性別比比較均衡其次,江蘇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省份,因此老齡化非常嚴重。第三,在二十歲至二十五歲,人口較多,這其中有人口遷移流動的影響。
  • 任澤平: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北京上海人口增長仍有較大潛力。過去歷次人口控制目標不斷被突破的根本原因在於忽視市場機製作用。在近年嚴厲人口調控政策下,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增長放緩、甚至轉負。但是,當前北京、上海的經濟-人口比值高達1.9以上。在邁向國際都市或全球城市的路上,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將驅動北京、上海未來人口顯著增長,從土地資源看仍有較大空間。
  • 我國教育扶貧政策的演進邏輯及未來展望
    基於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扶貧政策的變遷歷程進行分析發現,我國教育扶貧政策主要經歷了向普及要成效、從質量探發展和以精準建鞏固三個主要階段。結合我國扶貧政策的歷史背景,學習效應、適應性預期、政策體系高昂的退出成本,以及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缺乏是造成我國教育扶貧政策路徑依賴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