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每年氣溫屢破記錄,氣候變暖會帶來什麼危害?

2020-12-05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每個世界地球日,我們都不得不關注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全球變暖現狀。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全球每年氣溫屢破記錄,氣候變暖會帶來什麼危害?氣候的變化是否會對颱風產生影響?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平演講實錄:

研究氣候是做天氣預報嗎

地球氣候起源其實是研究地球生物起源和地球文明起源的重要部分,地球氣候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是研究氣候的,經常有人問我,研究氣候就是做天氣預報嗎?我們先來看兩張最近的氣溫和降水的天氣預報圖。

天氣預報圖

從圖中你會發現,過去幾天,中國北方的氣溫明顯比南方的氣溫高,這顯然不符合我們對6月氣候的一般性認識。所以,氣候學家研究的不是最近一兩天的天氣,而是更長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

氣候種類

網上有一個關於氣候的定義: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中學時我們就知道,氣候被劃分成幾個部分,比如熱帶氣候、溫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等。

其實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了,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風「調」雨「順」的平均氣候狀態並不易得。據統計,漢代以來,我國不到兩年就有一次旱災,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澇災。但古人對氣候的理解非常薄弱,只能通過各種形式祈求風調雨順,比如到天壇祈天,觀看星象等。

現在我們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氣、陸地和海洋所包含的各種信號,特別是海洋。海水的熱容量很高,變化比較慢,所以海洋存儲的地球氣候信息能夠長時間地影響大氣。

如果你穿越回去跟古人說,地球另一邊某個海洋的異常會影響我們這邊的旱澇情況,古人可能覺得你是鬼怪派來影響他們祈天的。

二戰之後世界整體相對穩定,這也讓科研人員有機會積累長時間穩定可靠的資料,從大的時間尺度去觀察到底氣候是如何變化的。

同時,隨著計算機和數理方程數值解法的發展,氣候學這一原本無法通過實驗來開展的學科,逐漸變成了一個可以用數值實驗工具來研究的學科。

海上觀測、衛星觀測和超級計算機觀測

1977年和1978年發生了非常強的厄爾尼諾事件,1982年和1983年再次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這幾次事件對全球氣候造成了重要的影響。這之後,全球氣候學研究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人們展開了大量的海上觀測、衛星觀測和超級計算機的模擬。

觀測好像聽上去挺簡單,就是觀察,但所有的觀測設備都非常貴,動輒就是上百億元,所以只有人類文明和工業化能力達到某種程度以後,我們才有能力通過更先進的設備去了解地球,去研究地球。

以前的人們只能用非常簡單的數值模式來預測厄爾尼諾,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國的大型數值模式對厄爾尼諾進行提前1年的預測,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也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

全球溫度持續升高

隨著觀測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發現,氣候除了年與年之間會振蕩,最近幾十年,還有一個很明顯的持續升溫的趨勢。這種增溫趨勢在很多自然現象裡也有反應。

北極海冰範圍明顯萎縮

大家看這張圖,圖中淺藍色顯示的是2018年北極海冰的大致範圍,黃線圈起來的部分是1981年北極海冰的範圍,兩者相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北極海冰的範圍在過去30年裡發生了明顯的萎縮。

天山冰川面積明顯萎縮

大家看這張圖,2018年天山冰川面積和2008年、2001年相比,都有了很明顯的萎縮。這些都是全球逐漸暖化的表現。

過去30年,氣候變暖現象受到人們很大的關注,科學家們分析了所有可能會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因子後發現:現在的氣候變化速度非常快,而其他一些如太陽、地球自轉軸等影響地球活動變化的因素都沒有在短時間內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

因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3年的評估報告中得出了一個明確且謹慎的結論:目前發生的氣候變暖現象極有有可能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能源的利用主要依賴於化石燃料的燃燒,而化石燃料的燃燒必然會往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起來看看這張圖的相關數據,過去80萬年以來,二氧化碳的水平一直在100ppm~200ppm之間,但工業革命以來短短的兩三百年,二氧化碳的值就達到了另一個高峰,增加了40%。

溫室氣體對地球的影響

為什麼二氧化碳會對氣候造成重要影響呢?太陽會對地球產生輻射,但太陽的溫度非常高,它的輻射波長短,溫室氣體是沒法吸收的。

而地球溫度比較低,地球發射的輻射波長較長,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可以吸收。據測算,目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提供了大概33攝氏度的保溫效果。

全球人口分布

或許有朋友會說,對於北方而言,溫度升高一點有什麼影響呢?沒準農作物會長得更好呢。事實果真如此嗎?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目前全球有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沿海60千米以內的範圍,人口如此分布主要是由現代工業文明的整體發展狀況決定的。

由於沿海居民的密度是內地居民密度的十倍,可以想像,當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之後,陸地冰川將會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隨之而來的風暴潮、颱風等就會嚴重影響沿海居民的生活。

除了全球氣候,人們還很關心自己所處的區域氣候變化情況。比如對於西北太平洋和亞洲沿岸來講,氣溫升高帶來的直接災害影響就是颱風。

海水溫度會影響颱風強度

未來颱風會變得更強還是變得更弱呢?其實,區域氣候變化問題也是過去20年來,氣候學研究過程中非常熱門的一個課題。

北半球檯風的結構

人們對颱風的研究好像已經很多了,比如談到颱風的結構,科學家們會講得頭頭是道,但面對「全球溫度升高,颱風強度會變得更強嗎」這一看似簡單而具體的問題,科學家們卻手忙腳亂。他們或許可以寫出很複雜的颱風預測公式,但卻無法準確回答這樣的問題。

颱風其實是一個熱機的過程,是下層的溫暖的水汽帶著很強的潛熱輸送到大氣上層,然後潛熱釋放,轉換為動能的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看似非常簡單,好像是全球變暖了,海洋溫度升高了,水汽更多了,所以颱風強度會變得更強。

但真的這麼簡單嗎?如果真的這麼簡單,為什麼直到2005年美國科學家才在《Nature》上發表相關文章,證明颱風的強弱變化的趨勢和海水溫度的升降有關呢?

當年為了找到比較確切的證據,科學家們從觀測、理論和數值模擬上做了大量工作,最後才得出颱風的變化趨勢和海溫確實有著非常明顯的直接的關係。那就是:全球變暖後,海溫會升高,颱風強度會變強。

這種理論在2005年發表後,目前已被引用了3400多次,可以說,這一理論在全球變暖研究方面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為什麼這些看似簡單的結論卻需要氣候學家們費這麼大的功夫去研究呢?最主要是因為,我們之前所看到的僅僅是現象,是一些定性的東西,而定量的證據,定量的結論我們是很欠缺的。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一個會議,會上聽一位老師提到了一個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現象:颱風的風力非常強,它會把海洋下層的冷水給捲起來。

颱風自帶「剎車」

大家知道,海洋上層因為直接受到太陽的輻射,所以水溫較熱,而下層水溫較冷。如果颱風將海洋下層較冷的海水捲起來,那是不是意味著會抑制颱風強度的進一步增加呢?就好像颱風自帶「剎車」一樣。

不過,這個剎車的作用有強有弱。當上層溫暖海水比較薄的時候,颱風捲起來的冷水比較冷,剎車作用就比較強;當上層溫暖海水比較厚的時候,颱風捲起來的冷水沒那麼冷,剎車作用就比較弱。

這個過程依賴很多因素,缺乏定量數據,到底多厚的海水能對颱風強度帶來影響呢?

2010年,有科學計劃進行了海陸空聯合觀測。大家知道,颱風在海上移動,它的核心區是天氣極其惡劣的狀態,飛機、輪船要追著颱風進行觀測,是很難的。

為了這項研究,科學家投入了很多資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在西北太平洋,颱風確實能夠捲起海洋下層的冷水,能捲起的最大厚度為80~100米。其對颱風的影響大約等同於上層80~100米海水混合後的平均溫度。

所以,如果人們在預測颱風強度的時候,能考慮80~100米的海水溫度,就比只考慮海洋表面的溫度要更合理和準確。

2013年我正在做關於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但當年我在聽那位老師做報告的時候,並沒有聽到他講到的上述問題和全球變暖有什麼關係。

全球變暖觀測與預估結果

我馬上就想到,在二氧化碳增加所引起的輻射中,海水錶層的溫度增加得比較快,下層增加得比較慢。大家看,這兩張圖分別是歷史觀測的結果和模式預估的結果。

因此我想我們不能僅僅以海水錶層的溫度去估計它對颱風強度的作用,要對一些研究進行修正,否則就會高估海洋增溫對颱風的促進作用。

這個物理過程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痛苦才剛剛開始。從2015年開始,我們經歷了兩年的時間,不斷利用更新的觀測資料,不斷修正理論模型,不斷改進模式框架,和審稿團隊反覆辯論、質疑、爭論,最終估算出了一個現在看起來還算是比較合理的結果。

後來,所有做數值模式預測未來颱風變化的機構和人員,都開始考慮我們提出的機制,把颱風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看成是預測颱風發展趨勢必不可少的因素。

很多人都以為做全球變暖的研究就是拿一個數值模式甚至自己造一個數值模式去算,出來的結果五花八門,什麼說法都有,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真正做氣候變化的研究,特別是區域氣候變化的研究,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不僅僅是利用數值模式進行簡單的模擬。

原來的觀測、理論、模擬可能可以用來做一些天氣預報,比如颱風路徑的預報,但都缺乏對全球變暖這個變量的考慮。當把這個變量加進去之後,全球氣候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反應,我們其實並不清楚,我們的認識還是缺失的。

所以我們是把全球變暖這一因素加到全球氣候的理論框架當中,儘可能去考慮全球變暖到底會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從而構建更充分的理論基礎。

經常有人問我,你說得頭頭是道,好像很有道理,但你能驗證你的說法嗎?非常遺憾,氣候研究是特別長時間尺度的趨勢研究,很難像天氣預報那樣,一兩天就可以給你看驗證結果。

最簡單的氣候預測也最少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去驗證。比如厄爾尼諾現象,預測結果半年到1年就能驗證,但是從研究建模再到預測再到驗證,最終這一切研究得到大家認可,經過了約10年的時間,而現代氣候變暖的研究不過剛剛發展了30年。很慶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逐漸有了一些可以驗證的預測。

全球變暖預測對比

大家看這張圖,上面是1989年美國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的文章中的一幅圖,當時他們預測全球變暖之後,地球上有的地方增溫會很高,有的地方沒有那麼高的分布情況。

圖中可以看到,他們利用的數值模式粗糙到連大陸輪廓都看不清。但是30年後我們根據過去50年分析得到的全球增溫高低分布的情況。所以,或許我們已經在全球變暖的區域氣候變化上取得了很多潛在的研究成就,只是暫時沒有辦法驗證而已。

在我們做氣候變化研究的這麼多年裡,始終有各種質疑伴隨著我們,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們的研究。這也正常。其實,科學家每天都在經歷各種質疑,科學的質疑與辯論是科學家與生俱來的特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全球變暖的質疑也是對大家進行現代科學研究範式的一種普及。

在未知的邊緣試探

大家都是在利用自己的能力極限,在整個人類知識的邊界,在好奇心的驅動之下,做一系列瘋狂地試探而已。

格致論道講壇,原稱「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沒有消失,還需要警惕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 南極氣溫首破20℃,地球發熱了
    今年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這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20℃的氣溫值;而且,今年1月也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1月,打破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141年的紀錄。地球氣溫還在不斷升高嗎?會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能付出哪些行動?
  • 全球變暖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及危害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而當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 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氣溫上升,大氣中包含的能量增加,會使氣流更加活躍,蒸發更加旺盛,降雨也相應增加。但計算表明,「溫室效應」並不是使全球氣溫均勻地上升,而是赤道附近上升得少,高緯地帶上升得多,降雨也不是均勻增加,也是高緯地帶增加得多,低緯地區甚至會變得更乾旱,此種變化會使颱風頻發區北移,冬季海水結冰線朝兩極移動約15度,這會改變世界航運通道,從而影響地區的經濟布局。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氣溫上升,大氣中包含的能量增加,會使氣流更加活躍,蒸發更加旺盛,降雨也相應增加。但計算表明,「溫室效應」並不是使全球氣溫均勻地上升,而是赤道附近上升得少,高緯地帶上升得多,降雨也不是均勻增加,也是高緯地帶增加得多,低緯地區甚至會變得更乾旱,此種變化會使颱風頻發區北移,冬季海水結冰線朝兩極移動約15度,這會改變世界航運通道,從而影響地區的經濟布局。
  • 海螺溝冰川每年消退25~30米!四川首發應對氣候變化需求清單
    1966—2009年,「蜀山之王」貢嘎山冰川面積減少11.3%,海螺溝冰川平均每年消退25—30米……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數據顯示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7月2日是第八個全國低碳日,這一旨在普及氣候變化知識、推動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任務的活動日,將氣候變化的危機再次攤開在人們眼前,那麼,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呢?
  • 你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有多嚴重嗎
    今年的一月份在南極測得溫度是20.75攝氏度 ,這是人類有記錄以來南極溫度首次超過了20攝氏度。至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今年的一月份成為了史上最熱的一月份。今年的夏天,美國洛杉磯的溫度甚至達到了49攝氏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強烈的感受到,我們的氣候在逐漸變暖 ,小時候的藍天,白雲,星空似乎早已成為了美好的回憶。
  •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但是總是有一部分人會做一些傷害地球的事,做的人多了,後果也就會顯現出來了。全球變暖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吧。
  •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在數千年時間過程產生的,當前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速率表明,人類適應的代價是昂貴的。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如果世界各國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氣候正常,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將有30萬人死於氣候變暖。
  •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凸顯全球變暖危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報訊 根據聯合國3月31日在日本橫濱發布的一份最新氣候科學報告,從冰川收縮到海洋酸化,氣候變化已經給地球的自然系統留下了顯著印記。該報告首次提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安全的影響,並強調將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到2攝氏度的重要性。
  • 全球變暖全方位影響人類 世界地球日關注環境
    據新華社巴黎20日電 今年2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的報告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攝氏度至4攝氏度,並將導致海平面升高18釐米至59釐米。根據專家的解釋,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地球上15%至40%的物種將面臨滅絕危險;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將有2億人口會因海平面升高、洪澇或乾旱而不得不放棄家園。實際上,氣候變暖造成的後果還遠不止這些,它對整個地球和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法國最新一期《科學與生活》雜誌發表文章指出,氣候變暖對經濟發展造成重創,尤其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
  • 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危害,這種動物開始走向滅絕,為人類敲響警鐘
    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危害,這種動物開始走向滅絕,為人類敲響警鐘比如說因為全球變暖導致了很多國家的氣溫變得很極端,在前一段時間,澳大利亞發生了罕見的高溫天氣,氣溫一度達到了57度,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 北極圈溫度破記錄!為什麼全球氣溫越來越高?
    第二天(21日),這一地區的最高氣溫達到了34.2攝氏度,雖然和前一天比起來有所降低,但還是遠遠往年的平均氣溫。NASA從1960年到2019年發布的衛星照片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在這些年裡上升了近一度,離譜的是,北極圈的平均氣溫卻上升了近4度!我們的地球已經打破了原來的能量平衡。每年不斷刷新紀錄是地球面向人類的警告。但我們卻不顧危險,始終忽略這個警告。那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全球氣溫升高呢?
  • 氣候變暖愈演愈烈,南極氣溫屢創新高,科學家最擔心病毒被釋放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颱風意味著炎熱的天氣將繼續保持,而對氣候學家來說,這樣異常的氣候現象背後依然是氣候變暖在作祟。除了七月份的連續高溫之外,今年兩極地區也頻頻爆出氣溫破紀錄的消息,這會對人類、自然生物以及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呢?
  • 氣候變暖愈演愈烈,南極氣溫屢創新高,科學家最擔心病毒被釋放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颱風意味著炎熱的天氣將繼續保持,而對氣候學家來說,這樣異常的氣候現象背後依然是氣候變暖在作祟。除了七月份的連續高溫之外,今年兩極地區也頻頻爆出氣溫破紀錄的消息,這會對人類、自然生物以及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呢?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 他稱,這個答案可以從水氣反饋的級數估算出來,水蒸氣增加會導致氣溫上升,而氣溫上升會導致更多的水蒸汽被吸收到空氣中,氣候變暖和水分的吸收以螺旋周期式增加。水汽反饋還可以放大其它溫室氣體變暖的影響,例如,由二氧化碳的增加所導致的氣候變暖,會使更多的水汽進入大氣中。 戴斯勒說:「大氣中的水汽反饋差別很大,具有強弱水汽反饋之分。」
  • 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可能導致地球自轉加快,極端氣候會越來越頻繁
    因此,現在的氣候是夏季像在烤箱中,冬季過得像春天。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的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升高,而這些二氧化碳都是由工業生產排放的。雖然科技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提高和很多的好處,但是對於環境來說,科技的快速發展加劇了生態的快速破壞。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能很多人覺得,氣溫的不斷升高,不就是會讓南北極的冰雪不斷融化嗎?
  • 全球性變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要知道珠穆朗瑪峰上都長草了……
    為什麼會變暖,是什麼原因造成變暖的呢?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6月29日法國共有13個站點記錄顯示,最高氣溫刷新為45.9攝氏度,此外2019年6月北極冰海範圍出現了歷史第二低。並且在2000年以後加速上升,開始有超過偏高一度線。諸多證明表現21世紀,全球將顯著變暖,迄今為止這種變化是漸進式的,並且科學家們預測未來溫度變化同樣是漸進式發展。一年比一年熱,全球變暖已經是明確毫無爭議的事實,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 2020極端氣候頻發:歐洲世紀暴風雨,南極洲氣溫首破20度
    氣候的異常也引起了科技大佬們的注意。2 月 17 日,亞馬遜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 貝佐斯在其社交網站上宣布將投入 100 億美元成立「貝佐斯地球基金」(Bezos Earth Fund)。同時,前熱帶氣旋韋西將會給偏遠的旅遊目的地豪勳爵島(Lord Howe Island)帶來破壞性風和大雨。南極洲首破20℃2月14日,一位巴西的科學家卡洛斯·舍費爾(Carlos Schaefer)在南極地區檢測到了20.75℃的氣溫。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核心閱讀一份多國科學家參與調研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包括溫室氣體濃度在內的多項與氣候相關的紀錄被打破。2015年以來的高溫繼 續反映了地球的變暖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也顯示,2016年很可能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