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秘古代膠結材料
本報訊中科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楊益民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組學方法,揭示了我國古代膠結材料的種類,相關成果日前相繼發表在《考古學雜誌》和《分析方法》上。
膠結材料的應用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它催生自複合工具,又有效促進了複合工具的發展。然而,膠結材料的主要組分為有機物,經長期埋藏,常常降解殆盡,其科技分析始終是個世界性難題。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僅涉及歷史時期彩繪顏料層的膠結材料,且不太關注膠結材料的精確生物來源。
此次研究分析的是一件從小河墓地出土的法仗樣品中用於鑲嵌骨雕的黏合劑,鑑定結果為牛膠,這是迄今為止經過科技分析證實的我國最早利用的粘合劑,它將我國動物膠利用的歷史追溯到了約3500年前。該項成果再次印證了牛在小河墓地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不僅用於提供肉食、奶類、牛皮、牛筋繩和牛糞,殘餘部分還用於熬膠,實現了牛的綜合利用。
此外,該研究組還研究了來自北京圓明園、清東陵和山西太原文廟的地仗樣品,分別鑑定出其中加入了小麥麵粉、牛血和豬血作為膠結材料,推斷不同膠結材料的使用可能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此項研究是蛋白質組學方法首次應用於地仗分析。(柯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