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土中生,如何保護好有生命的土壤?

2020-12-01 騰訊網

土壤與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中,消耗的約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和大部分纖維都直接來自於土壤。保護好「大地母親」的「皮膚」,是人類不容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如何保護好有生命的土壤?人類如何與土壤和諧共存?經濟日報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理

土壤與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中,消耗的約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和大部分纖維都直接來自於土壤。保護好「大地母親」的「皮膚」,是人類不容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人們通常認為,冰冷的土壤是沒有生命的。其實不然,土壤也是有「溫度」的,它如同地球表面的各類生物一樣「活」著。據科學估算,每1克土壤中約有1億個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各司其職、相互牽制,產生平衡作用,以維持土壤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如果這個平衡被自然或人為打破,土壤就會生病,就會失去生命力走向消亡。

如何保護好有生命的土壤?人類如何與土壤和諧共存?經濟日報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萬物土中生

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是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環境

對土壤的定義,我國古已有之。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壤,柔土也,無塊曰壤。」從字形上看,「土」字中的「二」代表了上下兩層的意思,其上是表土,其下是底土;「—」則指生長在兩層上的植物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這也是世界對土壤最早的科學定義。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土壤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什麼是土壤」有了更準確、豐富的認識。目前,業內對土壤的定義為: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有生態環境調控功能、處於永恆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鬆混合物。簡單地說,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俗話說,萬物土中生。作為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環境,土壤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指導組成員趙永志介紹,首先,土壤具有生產功能,它支撐生物生長生活。「植物能立足自然界,經受風雨的襲擊而不易倒伏,是由於根系伸展在土壤中,獲得土壤支撐的緣故。此外,土壤還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趙永志說。

同時,土壤為陸地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營養物質。其中,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除二氧化碳主要來自空氣外,氮、磷、鉀及其他中、微量營養元素和水分,都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土壤也為動物及人類立足於生物圈提供了豐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級生產獲得的植物產品,也包括次級生產獲得的動物產品。

其次,土壤具有生態功能,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研究表明,僅農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約13.1%的溫室氣體。土壤有機質含量每提高1%,就可從空氣中淨吸收約306億噸二氧化碳。

「土壤好比是一個淨化工廠,當少量有機汙染物進入土壤後,經過生物化學降解可降低其活性,轉變為無毒物質;進入土壤的重金屬元素通過吸附、沉澱、配合、氧化還原等作用,可變為不溶性化合物,使某些重金屬元素暫時退出生物循環,脫離食物鏈。」趙永志說。

此外,土壤還具有緩衝性。當在土壤中加入酸性物質時,土壤可以使酸中和;反之,如果有鹼性物質加入,土壤又能表現出酸的性質而加以中和,使土壤本身保持相對穩定的酸鹼度。當可溶性鹽類或肥料過多時,土壤中的無機物及有機物便會吸收一部分,不至於因鹽類太多而傷害植物;而一旦鹽類不足時,土壤又能緩慢釋放出所吸附的鹽類,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營養,使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也會生病

土壤自淨化的「本領」有限,一旦大量工業廢水廢渣、化學肥料等傾入其中,就會失去活力。

土壤也會生病?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土壤具有淨化的「本領」,但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類把大量工業廢水廢渣、化學肥料、酸鹼、鹽類、重金屬以及不斷產生的高熱傾入其中,那麼土壤就會失去活力。

日本神崗礦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開採鉛鋅礦,排放出含有鎘的廢水。20世紀50年代,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少廢水排放,成效明顯。但是事隔幾十年後,該地區骨疼病人不斷增多——後來被證實,這是由於鎘被土壤吸附積累,並轉移到稻米中所造成的。

與空氣和水體不同,土壤汙染更具有隱蔽性、積累性和難治理性。土壤汙染治理通常成本較高,而且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修復,治理周期見效慢。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土壤汙染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更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保護土壤,已經刻不容緩。

趙永志表示,土壤質量主要受內在成分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為因素等兩方面的影響。其中,土壤內在質量相對比較穩定,而人為因素成為影響土壤質量的關鍵。

對此,合理的人類活動可以使土壤質量向好的方向變化,如利用定期施用有機肥、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方式保持或提高土壤質量;相反,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可以導致土壤質量向壞的方向變化,如過度放牧、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高強度多頻次耕作等不合理利用及耕作管理措施,將會造成土壤汙染、水土流失、理化性狀及生物多樣性差、土壤肥力下降,從而導致土壤退化,加速土壤質量降低。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土壤汙染防治工作。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提出要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汙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範防治土壤汙染,表明了國家對於推動土壤汙染防治的決心和態度。

確保耕地永續利用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耕地資源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土地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耕地是土地的精華,具有養育、生態以及社會保障等多種功能。耕地資源量的多少、質量的好壞,關係到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國是全球人地矛盾突出的國家,一方面人口逐年增長,另一方面由於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以及建設佔地等原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有預測分析表明,我國將在2030年前後達到人口峰值,農田的人口承載壓力空前。為保障糧食安全,只有加大農田的利用強度。其中,複種指數是衡量農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標,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農田的複種指數已經很高,達到155%左右, 而美國和歐盟僅為88%。複種指數過高,一方面不利於土壤肥力恢復,另一方面因不合理且過多使用化學肥料又會導致土壤板結退化——這些都會導致土地質量下降,不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此,耕地質量建設尤為重要。「要從確保糧食安全、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採取切實可行措施,做好耕地資源的管護工作。」趙永志說,既要守住耕地的數量紅線,更要守好質量紅線。要將耕地質量管理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加以重視,使耕地資源管理從重數量轉變到數量與質量並重的管理思路上來。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水肥室主任曲明山表示,我國農耕文化悠久,基本延續了傳統農業的有機培肥和精耕細作。目前,我國雖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階段,但從國情、農情出發,有機培肥理念與方式不能丟——走有機、無機結合之路將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同時,進一步提升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率、覆蓋率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必然選擇。

相關焦點

  • 土壤有生命 使用別過度
    土壤與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中,消耗的約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和大部分纖維都直接來自於土壤。保護好「大地母親」的「皮膚」,是人類不容推卸的責任與義務人們通常認為,冰冷的土壤是沒有生命的。其實不然,土壤也是有「溫度」的,它如同地球表面的各類生物一樣「活」著。
  • 土壤有多少種顏色?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土壤有多少種顏色?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電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馬克沃特尼在執行任務時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遺留火星,成了太空魯濱遜。幸運的是,馬克是植物學家,他懂得土壤之於植物的意義,火星土壤成了他在火星生存下來的救星。
  • 科普 | 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壤
    萬物土中生,土壤是糧食生產的核心,也是地球生命的基石。那麼,你知道土壤是怎麼形成的嗎?土壤有哪些類型?土壤也有生老病死嗎?土壤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組成,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一起構成了自然環境的五大圈層。土壤陳鋪在地球陸地表面,猶如一層皮膚保護著地球,也供養著不計其數的陸地生命。
  • 世界土壤日|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發倡議:保護土壤,你我參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李殷婷土壤保護刻不容緩土壤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全球約95%的食物來自土壤,土壤的健康與否關係到人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而土壤出現有機質下降、重金屬和有機物含量升高的現象,保護土壤刻不容緩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2020-12-01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維意識:三生萬物-生命本質的力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孩子都不用動腦就會念的語句。可是當真正明白其中奧妙,或許、需要多年生活的體驗和悟性。這樣說、其實也不完全準確;應該說、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人們對此話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
  • 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開展
    雲南網訊(記者 李悅春)11月29日,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市雲紡博物館美術廳開展。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市雲紡博物館美術廳開展。記者 李悅春 供圖  雲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作為受邀參展單位,展出作品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由昌新國際藝術學院的師生創作了約50件藝術作品。內容涵蓋了動物、植物的各種形態及生存狀態,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現實意義。其中,教師作品20幅,學生作品30幅。
  • 土壤的生命核心是微生物
    所謂土壤微生物,主要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的總稱,它們是土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細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是土壤生物肥力的核心,也是土壤生命的重要「調控者」。
  •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土壤環境安全知識競賽試題
    萬物之源 生命之基金隅紅樹林杯土壤環境安全知識競賽主辦單位:環境保護部承辦單位: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A、土壤汙染 B、大氣汙染 C、水汙染4、土壤環境容量是指土壤環境單元所允許承納汙染物質的最大數量或( )。如果汙染負荷超過它的容量,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就會下降,甚至全部喪失,並且汙染物還會擴散到大氣和水體中,進入植物體,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的生命和健康。A、最大體積 B、最長汙染時間C、負荷量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是土壤中汙染物的容許含量。
  • 世界土壤日 | 土壤保護的重要性
    世界土壤日 | 土壤保護的重要性 2019-12-05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3項活動精彩紛呈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
    為迎接COP 15大會,以積極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COP 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雲南廣播電視臺承辦的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將於11月30日到12月6日舉行。
  • 生命萬物究竟是怎樣開始的?
    似乎有誰早已將這顆尋找生命本源的意識放進了每一個人的思想裡。只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尋不到一確切的答案,就對生命根源的探索止步了,停留在對物質財富、名利地位、理想喜好的追求裡了。屈原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在追尋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不遺餘力地上上下下追求探索。到達目的地之路雖然模糊不清,但我要不失時機探索而行。
  • 一抔黃土生萬物,土壤鹽鹼化檢測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是我們夢中的桃花源記,古代的農業體系十分龐雜,管理起來已實屬不易。近些年,中國的農業越來越發展,也愈趨近機械化。未來的中國農業也朝著發達國家前進著,承包大面積的土地,土壤是否鹽鹼化,土壤適合種植什麼作物,卻成了很多農民頭疼的問題。土壤的PH酸鹼度檢測,土壤的含水率檢測,土壤的養分檢測,土壤的鹽度檢測等等,檢測項目及種類之多,造成很多人分不清楚土壤的這些值到底會對種植的植作物影響有多大。什麼樣的值又是適合植物生長的。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啟動
    為迎接COP 15大會,以積極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做好迎接盛會的宣傳動員,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啟動儀式由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曼妙舞蹈《雀之靈》拉開帷幕。
  • 什麼是生命,你對生命是如何理解的?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對人生的理解全部來自於生活,而每天的生活就是我們生命最真實的寫照。其實對於生命,有許多比喻。冰心說,生命像東流的一江春水;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張潔說,生命如四季。冰心說:生命像東流的一江春水是因為生命溫暖滋潤了每一位來到世上的人們,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無限的可能,都能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張潔說:生命如四季是因為生老病死,人們都是這樣不斷的輪迴才使生命生生不息。
  • 有沒有可能,氧氣不是生命萬物的必需品,而是一種慢性毒藥?
    地球之所以會成為一顆生態星球,和地球上擁有著的厚厚的大氣層,氧氣以及液態的水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條件缺少其中任何一個,人類或生態萬物都很有可能不會誕生於地球上。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在宇宙中嘗試尋找外星生命時,都會優先考慮和地球環境相似的星球,不僅只為了未來人類實現移居做考慮,最主要的是這些星球將很有可能存在生命。
  • 土壤健康才能保證人類健康
    大家常常把大地譽為人類的母親,她承載著萬物,孕育著一切生命!可是,前些年,隨著我們工業的快速發展及其它各種複雜原因,我們的大地母親不斷遭到各種汙染的傷害。僅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餘起重大汙染事故,汙染現狀十分嚴峻。因農耕土壤汙染防治不足、環境監管乏力,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也頻頻發生。而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
  • ...秦嶺野生動物與生態系統保護調查之四:生態系統 萬物的普遍聯繫
    有傷害就有保護。人性的不同側面在對待野生動物的具體事件中得到完整體現。2017年3月12日,陝西高速集團西漢分公司秦嶺路政中隊接到電話,過路司機稱秦嶺二號隧道出口發現一隻麂子被撞傷。為避免過往車輛對省重點保護動物麂子造成再次傷害,路政、交警部門立即赴現場管制交通,將受傷的麂子送到林業部門救助後放歸山林。
  • 土壤是養花的關鍵,如何才能讓土壤透氣又透水呢?找對方法很重要
    想要把花養的好,首先土壤是最關鍵的,那麼如何才能讓土壤透氣又透水呢,就是如何才能讓土壤有更好的通透性呢?市面上很難直接找到這種土壤的,那麼我們就要找對方法,來製作這種通透性比較強的土壤,我們可以用平常比較常見的土壤然後和其他的材料混合起來製作土壤,究竟如何製作呢,只要找對了方法和材料,那都不叫事!一般我們的居住的地方,周邊都會有一些樹木,等到了秋季樹葉落下,成了落葉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腐葉,土壤裡面加入了腐葉,這種土就叫腐葉土,配置土壤的話,腐葉是比較關鍵的。
  • 土壤重金屬汙染防治的有效措施:土壤負載容量管控法
    2013年12月第68屆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決議,將12月5日定為「世界土壤日」,2015年定為「國際土壤年」。2014年12月4日,中國土壤學會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世界土壤日」和「國際土壤年」的有關信息。土壤是孕育萬物的搖籃,人類文明的基石。土壤是農業發展、基本生態系統功能和糧食安全的基礎,也是維持地球上生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