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導
讀
土壤與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中,消耗的約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和大部分纖維都直接來自於土壤。保護好「大地母親」的「皮膚」,是人類不容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如何保護好有生命的土壤?人類如何與土壤和諧共存?經濟日報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理
土壤與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中,消耗的約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和大部分纖維都直接來自於土壤。保護好「大地母親」的「皮膚」,是人類不容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人們通常認為,冰冷的土壤是沒有生命的。其實不然,土壤也是有「溫度」的,它如同地球表面的各類生物一樣「活」著。據科學估算,每1克土壤中約有1億個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各司其職、相互牽制,產生平衡作用,以維持土壤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如果這個平衡被自然或人為打破,土壤就會生病,就會失去生命力走向消亡。
如何保護好有生命的土壤?人類如何與土壤和諧共存?經濟日報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萬物土中生
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是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環境
對土壤的定義,我國古已有之。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壤,柔土也,無塊曰壤。」從字形上看,「土」字中的「二」代表了上下兩層的意思,其上是表土,其下是底土;「—」則指生長在兩層上的植物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這也是世界對土壤最早的科學定義。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土壤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什麼是土壤」有了更準確、豐富的認識。目前,業內對土壤的定義為: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有生態環境調控功能、處於永恆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鬆混合物。簡單地說,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俗話說,萬物土中生。作為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環境,土壤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指導組成員趙永志介紹,首先,土壤具有生產功能,它支撐生物生長生活。「植物能立足自然界,經受風雨的襲擊而不易倒伏,是由於根系伸展在土壤中,獲得土壤支撐的緣故。此外,土壤還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趙永志說。
同時,土壤為陸地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營養物質。其中,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除二氧化碳主要來自空氣外,氮、磷、鉀及其他中、微量營養元素和水分,都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土壤也為動物及人類立足於生物圈提供了豐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級生產獲得的植物產品,也包括次級生產獲得的動物產品。
其次,土壤具有生態功能,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研究表明,僅農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約13.1%的溫室氣體。土壤有機質含量每提高1%,就可從空氣中淨吸收約306億噸二氧化碳。
「土壤好比是一個淨化工廠,當少量有機汙染物進入土壤後,經過生物化學降解可降低其活性,轉變為無毒物質;進入土壤的重金屬元素通過吸附、沉澱、配合、氧化還原等作用,可變為不溶性化合物,使某些重金屬元素暫時退出生物循環,脫離食物鏈。」趙永志說。
此外,土壤還具有緩衝性。當在土壤中加入酸性物質時,土壤可以使酸中和;反之,如果有鹼性物質加入,土壤又能表現出酸的性質而加以中和,使土壤本身保持相對穩定的酸鹼度。當可溶性鹽類或肥料過多時,土壤中的無機物及有機物便會吸收一部分,不至於因鹽類太多而傷害植物;而一旦鹽類不足時,土壤又能緩慢釋放出所吸附的鹽類,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營養,使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也會生病
土壤自淨化的「本領」有限,一旦大量工業廢水廢渣、化學肥料等傾入其中,就會失去活力。
土壤也會生病?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土壤具有淨化的「本領」,但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類把大量工業廢水廢渣、化學肥料、酸鹼、鹽類、重金屬以及不斷產生的高熱傾入其中,那麼土壤就會失去活力。
日本神崗礦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開採鉛鋅礦,排放出含有鎘的廢水。20世紀50年代,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少廢水排放,成效明顯。但是事隔幾十年後,該地區骨疼病人不斷增多——後來被證實,這是由於鎘被土壤吸附積累,並轉移到稻米中所造成的。
與空氣和水體不同,土壤汙染更具有隱蔽性、積累性和難治理性。土壤汙染治理通常成本較高,而且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修復,治理周期見效慢。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土壤汙染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更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保護土壤,已經刻不容緩。
趙永志表示,土壤質量主要受內在成分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為因素等兩方面的影響。其中,土壤內在質量相對比較穩定,而人為因素成為影響土壤質量的關鍵。
對此,合理的人類活動可以使土壤質量向好的方向變化,如利用定期施用有機肥、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方式保持或提高土壤質量;相反,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可以導致土壤質量向壞的方向變化,如過度放牧、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高強度多頻次耕作等不合理利用及耕作管理措施,將會造成土壤汙染、水土流失、理化性狀及生物多樣性差、土壤肥力下降,從而導致土壤退化,加速土壤質量降低。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土壤汙染防治工作。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提出要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汙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範防治土壤汙染,表明了國家對於推動土壤汙染防治的決心和態度。
確保耕地永續利用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耕地資源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土地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耕地是土地的精華,具有養育、生態以及社會保障等多種功能。耕地資源量的多少、質量的好壞,關係到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國是全球人地矛盾突出的國家,一方面人口逐年增長,另一方面由於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以及建設佔地等原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有預測分析表明,我國將在2030年前後達到人口峰值,農田的人口承載壓力空前。為保障糧食安全,只有加大農田的利用強度。其中,複種指數是衡量農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標,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農田的複種指數已經很高,達到155%左右, 而美國和歐盟僅為88%。複種指數過高,一方面不利於土壤肥力恢復,另一方面因不合理且過多使用化學肥料又會導致土壤板結退化——這些都會導致土地質量下降,不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此,耕地質量建設尤為重要。「要從確保糧食安全、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採取切實可行措施,做好耕地資源的管護工作。」趙永志說,既要守住耕地的數量紅線,更要守好質量紅線。要將耕地質量管理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加以重視,使耕地資源管理從重數量轉變到數量與質量並重的管理思路上來。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水肥室主任曲明山表示,我國農耕文化悠久,基本延續了傳統農業的有機培肥和精耕細作。目前,我國雖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階段,但從國情、農情出發,有機培肥理念與方式不能丟——走有機、無機結合之路將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同時,進一步提升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率、覆蓋率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