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02年,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USS)理事會提議,將每年的12月5日作為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這一提議得到聯合國(UN)糧農組織(FAO)的支持,並提議將2015年定為「國際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IYS)」。
2013年12月第68屆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決議,將12月5日定為「世界土壤日」,2015年定為「國際土壤年」。
2014年12月4日,中國土壤學會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世界土壤日」和「國際土壤年」的有關信息。
土壤是孕育萬物的搖籃,人類文明的基石。土壤是農業發展、基本生態系統功能和糧食安全的基礎,也是維持地球上生命的關鍵。
土壤在糧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氣候變化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這就迫切需要提高人們對有限土壤資源的認識並提高其可持續性。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指出,「沒有健康的土壤,地球上的生命則不可持續。」「土壤是一種難以再生的自然資源,對於可持續土壤管理,人人都應予以重視。」,可見土壤環境質量的保護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重大環境問題。
2014年4月17日,我國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同發布了《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採用統一的方法、標準,基本掌握了全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從汙染類型看,以無機型為主,無機汙染物超標點位數佔全部超標點位的82.8%。
從汙染物超標情況看,鎘的問題最為突出,點位超標率為7.0%。公報同時指出,針對土壤汙染現狀,國家將編制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進程,進一步開展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工作,實施土壤修復工程,加強土壤環境監管。
隨後,國家有關部門在2015年年初發布了《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徵求意見稿),以便為土壤汙染的管控提供法律依據。
科學、有效、簡便、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管控措施,是土壤汙染防治的核心內容。有關土壤環境質量的有效管控問題,人們曾經從法律法規的建立、環境標準或基準基礎研究、土壤環境質量重金屬影響研究中的突出問題等進行過較為系統的討論,但到目前為止,主要的關注點大多集中於有關標準的建立。
事實已經表明,由於土壤類型的複雜性,不同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差異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要取得公眾的一致認識十分困難,故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標準實屬不易。
最近環境保護部發布的「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徵求意見稿),就引起了值得關注的討論。
人們十分焦急的是到目前為止,眼看著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愈來愈嚴重,卻沒有一個可為政府和公眾所接受的管控土壤重金屬汙染的標準。
既然如此,在缺乏合適標準的情況下,不妨換一個思路進行考慮,去尋找可替代的、合適的管控措施加以解決。
我們在全面考量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標準賦值的獨立性和依存性的基礎上,曾經建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防治可以採用負載容量管控法,從單一依靠質量標準的重金屬終端控制,過渡到以負載容量為依據的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以對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響應國際土壤年的有關號召,在土壤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盡一份努力,本文對土壤重金屬負載容量管控法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而全面的討論,為有效管控土壤環境的重金屬影響問題提供參考,並以此獻給2015「國際土壤年」。
1 負載容量與負載容量管控法
環境科學的研究表明,只限制汙染物排放濃度,不能保證生態環境的長期穩定,因而提出了總量控制的設想。總量控制的科學依據必然在汙染物環境容納能力範圍內尋找,因而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了環境容量及其應用研究。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