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羅夏
國際公約阻止不了美國
當地時間5月6日,美國太空軍發布了第一支徵兵廣告。
一名年輕人站在海邊,仰望著頭頂無垠的星空:也許你誕生在這顆星球的目的,並不在這顆星球上。
短短30秒的徵兵廣告,如同一部科幻電影的預告片,充滿了經費燃燒的氣息。
現役太空軍成員、火箭發射、宇宙空間站在視頻裡逐一亮相。
美國空軍部長芭芭拉·貝瑞特在當天表示,目前招募工作非常順利,有大量申請者出現。
目前美國太空軍重點招募具有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位以及網絡技術和情報背景的新兵。
此前,空軍下屬的15個太空聯隊、一個太空與飛彈系統中心,3400名軍官、6200名士兵及部分文職人員共約16000人轉入太空軍序列。而在4月18日,太空軍首次進行了實質性補充,分配了86名來自美國空軍學院的2020屆畢業生。
按照這樣的規模計算,美國太空軍目前是人數最少的軍種。
▲美國太空軍標誌
太空競賽,要正式拉開帷幕?
1 不是說著玩
美國成立太空軍早就是必然的結果。
2018年3月,川普政府公布《國家太空戰略》,提出強化太空威懾與作戰能力,從而實現其「太空領導地位」。
2019年8月,川普宣布成立太空司令部,表示「太空在美國國家安全和國防中處於中心地位」,要確保美國「在太空的統治地位永不受質疑和威脅」。
太空司令部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機構,早在1985年,裡根總統就設立了太空司令部,成為「星球大戰」計劃的重要組成。
▲星球大戰計劃
但是,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武裝力量的重點轉向反恐和國土安全,於是太空司令部在2002年被解散,其職能被戰略司令部兼併。
重新設立太空司令部,是川普政府建立太空軍的「臨門一腳」。
不過,從川普提出建立太空軍開始,就遭到了眾多國會議員和空軍部門的反對,認為太空軍會導致機構臃腫、浪費經費。還有些人批評川普好大喜功,只是想要成為新軍種的締造者留名青史。
無論動機如何,建立太空軍確實能把原來分散在各軍種的太空力量和資源集中起來,大大加快了美國太空軍事化的節奏。
經過和國會兩年的交鋒,2019年12月20日,川普籤署了《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太空軍正式成為美國第六大軍種,和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以及海岸警衛隊並列。
在建立太空軍之前,太空司令部操控著包括全球定位系統在內的185個衛星體統。而目前美軍95%的偵察情報、90%的軍事通信、100%的導航定位和100%的氣象信息均來自天基衛星系統。
根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統計,截至2019年9月,全球在軌衛星共2218顆,其中美國1007顆、中國323顆、俄羅斯164顆,其他的一共724顆。
1月9日,太空軍利用「天基紅外系統」的飛彈預警衛星監測到伊朗向伊拉克境內美軍基地發射彈道飛彈,為美軍地面部隊提供了預警,成為太空軍組建後的首次作戰行動。
3月13日,太空軍宣布反通訊系統模塊10.2已經具備初步作戰能力,並交付位於科羅拉多州彼得森空軍基地的第四太空控制中隊,成為太空軍首個公開的「進攻型」武器。
這個系統可以幹擾敵方衛星的信息傳輸,不用直接摧毀衛星就能使其喪失作用。一旦幹擾系統關閉,衛星通訊又能重新恢復。
只隔了半個月,美國太空軍又宣布,經過5年的建造,最新的「太空圍欄」雷達系統已經投入使用,可以追蹤小於10釐米的物體。
這套造價15億美元的系統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能夠跟蹤太空中26000個物體,包括各個軌道高度的軍事、商業衛星以及太空碎片等。
不僅如此,在美國太空軍的徵兵廣告中,還出現了一直神秘的X-37B飛船。
這種由波音公司研製的飛行器,官方名稱為「軌道實驗飛行器」,實際上是一款可以重複使用的無人太空飛船。
這個項目原本屬於NASA的Future-X計劃,但是在2004年移交給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進行開發,成為了一項機密項目。
2006年,美國空軍指定波音公司建造第一架X-37B,在2010年又建造了第二架。
X-37B需要用火箭或者大型飛機高空投放,然後藉助自身動力進入近地軌道。
從太空軌道飛行,到再入大氣層返航,直到滑翔著陸,X-37可以全部實現全自動操作,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採用並實現全自動操作的太空飛機。
整艘飛船看起來很像迷你版太空梭,但是和太空梭相比,X-37B簡直就是玩具模型。太空梭身長37米,高17米,淨重78噸,而X-37B長度只有8.9米,翼展4.5米,高度2.9米,滿負荷時重量也不超過5噸。
因為採用無人化設計,不需要建造生命維持系統,X-37系列造價大大降低,首期研發費用僅僅1.92億美元,之後又投入3億美元,波音現已製造4架,平均每架1.25億美元。
於此同時,其執行任務的時間反而急劇增長。
載人太空梭最長的任務時間紀錄,是「哥倫比亞」號在1996年創造的,總共在太空飛行了17天16個小時。但是和X-37B比起來,這點時間根本不值一提。
▲美國太空梭
X-37B設計壽命只有270天,但在第四次任務中實現了718天在軌,2019年10月結束的第五次任務更是創造了在軌780天的新紀錄。
至於在天上呆這麼久到底幹嘛,按照美國的說法當然是進行科學實驗。
但是美國捂這麼嚴實,誰知道究竟在用它幹什麼。2012年美國被指控利用X-37B偵查天宮一號,英國《衛報》認為它已經被用來進行太空偵查和間諜活動。
還有很多人認為X-37B是未來太空戰鬥機的雛形,如果攜帶武器進入太空,會對敵方的衛星和太空飛行器造成重大威脅,甚至能直接攻擊地面目標,實現美國國防部曾制定的「兩個小時內攻擊地球上任意一個目標的快速全球打擊」戰略構想。
2 十萬個地球
不管有沒有準備好,太空已經成為國際競爭最激烈的領域。
就在上周,路透社報導,美國政府正在起草一份名為《阿爾忒彌斯協議》的月球開採國際協議。
根據協議草案內容,成員國可以在月球基地設立「安全區」,防止遭到其他國家和公司的幹擾破壞,同時還賦予私營公司對月球礦產資源的所有權,誰挖到礦就算誰的。
▲太空採礦假想圖
儘管有內部人士稱「這不是什麼領土要求」,「如果你要靠近某人的操作區域,而他們已經宣布了安全區,那麼你需要提前和他們聯繫溝通,保證各方安全。」但是大家都明白美國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美國真的率先建立了月球基地,到時候其他國家登上月球發現,美國基地周圍架了一圈加特林,你是退還是不退?
▲《星際探索》中為了爭奪資源發生的月球槍戰
當然,這個協議不是川普政府突發奇想整出來的。早在2015年,歐巴馬政府就籤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取消了對太空創業公司的許多限制,允許私人進行太空採礦,財產歸企業所有。
2018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美國太空商業自由企業法》,明確宣布太空不再是「全球公地」。
而和地球這座宇宙中的孤島相比,廣闊的太空就如同浩瀚無際的大海。
劉慈欣曾經做過一個演講,叫《一個和十萬個地球》。他認為,按照地球可以最終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麼整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的人口,「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
▲《無垠的太空》中,飛船在捕獲小行星
1964年,前蘇聯的天體物理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曾提出文明進化的概念。
一個文明發展到能夠充分利用它所在行星上的資源,可以定義為I型文明;能夠充分利用所在恆星系統的資源,定義為II型文明;能夠充分利用整個星系的資源,如銀河系,定義為III型文明。
而目前人類文明大約在0.7左右,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太空資源,人類文明有機會加快跨越I型文明的重要關口。
3 為什麼又是月亮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成為競爭的焦點幾乎順理成章。
50年前,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同時也打破了人類對於月亮千百年的幻想——迎接人類的是一個荒涼無比的世界。
但是,這個看似荒涼的世界並不貧瘠。
根據研究,僅月面表層5釐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月球表層的鐵便於開採和冶煉,月球上的鐵主要是氧化鐵,只要把氧和鐵分開就行。月海玄武巖分布廣泛,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鈦鐵礦的總資源量約為1500萬億噸。
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克裡普巖是月球高地三大巖石類型之一,因富含K(鉀)、REE(稀土元素)和P(磷)而得名。通過模式計算,僅在風暴洋區克裡普巖中稀土元素的資源量約為225億~450億噸,而地球上稀土儲量只有1.5億噸左右。
因為沒有大氣層影響,太陽風將大量氦-3吹到了月球表面。作為一種高效、安全、清潔的核聚變材料,氦-3在地球上含量非常少,已探明容易獲取的只有500公斤左右,但是在月球表層的土壤中含量卻高達100萬噸,可以滿足地球1萬年的能源需求。
▲《鋼鐵蒼穹》裡,美國太空人不小心發現了納粹的月球礦場
俄羅斯的一項估算則顯示,1噸氦-3的價值約為100億美元,用飛船從月球運回1噸氦3的總費用為2000萬到4000萬美元,成本完全可以接受。
除了豐富的資源,月球在科研方面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SpaceX的星鏈計劃準備發射4.2萬顆衛星,打造天基網際網路。
儘管這個計劃聽起來特別偉大,但是對天文學家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噩夢。
▲天空中閃爍的星鏈衛星
嚴重影響了天文觀測
為了避免光汙染,全世界的天文望遠鏡已經儘量建造在人跡罕至的山區,但是星鏈計劃徹底打破了天文學家最後一點僥倖心理。
想像一下,當天空中飄滿4.2萬顆閃閃發亮的星鏈衛星,天文學家的望遠鏡中看到的會是什麼畫面?
▲圖中的亮點為美國洛厄爾天文臺試圖觀測的天體
亮線為星鏈衛星侵入望遠鏡視野後留下的痕跡
如果能夠在月球上建立太空觀測站,不僅能夠避免被人工光源幹擾,同時也減少了大氣層的阻隔。
另外,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這樣的微重力環境可以開展很多在地球上難以進行的物理、化學和材料實驗。
對於太空飛行器來說,更小的重力也意味著更少的燃料和更大的體積。如果能將地球上的發射活動轉移到月球上,發射難度將大大降低。
4 射程就是真理
實際上,美國起草「阿爾忒彌斯協議」,正屬於其重返月球計劃的一部分。
50年前,美國用太陽神阿波羅來為自己的登月計劃命名;50年後,美國用阿波羅的孿生姐姐來為新的登月計劃命名——阿爾忒彌斯。
計劃中還包括運送一位女性太空人前往月球。
▲以女神阿爾忒彌斯為原型設計的
「登月女性 Woman on the Moon」標識
早在2004年,伴隨著「星座」計劃的提出,小布希政府和當時的NASA就萌生了新一代重型火箭和載人飛船的想法,計劃於2020年前重返月球。
▲世界各大航天機構預算對比
但是次貸危機打亂了一切,「星座」計劃擱淺,不過縮水版獵戶座載人飛船和SLS重型火箭成為了NASA新一代載人航天的核心。
▲SLS重型運載火箭
根據NASA的最新計劃,阿爾忒彌斯1號任務將在2020年實施,SLS重型運載火箭將搭載獵戶座載人飛船進行首飛。
▲阿爾忒彌斯1號任務規劃 | NASA
SLS 1型體長大約98米,重約2600噸,在升空時產生3991噸的推力,比土星五號火箭的推力還高15%,能夠搭載超過26噸的貨物,環繞月球軌道航行。隨後的升級(1B)會將這一數字提升至45噸以上。
▲NASA正在研製的SLS火箭,脫胎於星座計劃的戰神五號
2022年,獵戶座飛船將進行第二次飛行,也是第一次載人飛行。
2023年,美國的月球車時隔51年後重返月球,為載人登月搜集更多有關著陸區域的信息。
而2024年,NASA將進行載人登月。
和阿波羅計劃不同,阿爾忒彌斯計劃不僅要實現登月,還要在月球留下來。因此,此次計劃中多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太空飛行器——名為「門戶」的深空前哨站。
「門戶」距離地球約40萬公裡,是一個環繞月球運行的小型空間站。支持獵戶座飛船對接,它將成為航天員進行科學實驗、星際探險的基地,並讓他們習慣深空生活。按照計劃,太空人一年至少會進駐一次,每次最長可在中繼站生活3個月。
▲Gateway的構造概念圖,右下角是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比
和50年前不同的是,這次計劃中私人公司發揮了重要作用。
SpaceX、藍色起源和聯合發射聯盟ULA(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合作的衍生公司)之類的公司正在開發更便宜的火箭。
其中SpaceX的獵鷹9號發射成本只有6500萬美元,按照馬斯克的說法,獵鷹9號火箭可以連續發射10次而不需要大修。如果能夠實現,那麼每次發射成本只需要650萬美元。
▲獵鷹9號回收成功
作為現役運力最大的「獵鷹重型」火箭,每次重複使用第一級火箭的發射價格僅為9000萬美元。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
同時,官方也宣稱在重返月球計劃中將需要使用商業火箭。
此外,NASA還計劃選擇一兩家公司,在不受到NASA過多監管的前提下,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載人月球著陸器。NASA阿爾忒彌斯任務主管薩拉芬說,「我們既要使用航空航天工業的中堅力量,也要使用一些新晉公司,這是一種『相加求和』的策略。」
與之相比,中國的火箭在技術水平和成本控制上,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民營火箭力量更是處於蹣跚起步的初期。
▲世界各系列火箭對比
根據中國探月工程的規劃,整體可以分為「探」、「登」、「駐」三大步驟,分別指無人探月、載人登月、長久駐月。
其中探月部分又分為繞」、「落」、「回」三個期段。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是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
2018年,「嫦娥四號」發射成功,並搭載「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著陸成功,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成功。
中國探月的發展不能說不快,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依然沒有確定的載人登月項目立項。
而探月階段的「回」還沒有完成,預計到2020年下半年,才能夠通過「嫦娥五號」實現這個目標。
1966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外層空間條約》,這部被稱為「太空憲法」的條約無限期有效。
條約規定,對於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層空間,不得通過提出主權要求、使用、佔領或以其他方式將外層空間據為己有;
不得在繞地球軌道及天體外放置或部署核武器或任何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禁止在天體建立軍事基地、設施和工事:禁止在天體試驗任何類型的武器以及進行軍事演習。
但是對於隨便就能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美國來說,國際組織和公約只不過是工具而已,一旦和自己的利益相衝突,隨手一扔就行了。
如果美國真的按計劃搶先佔領太空、登陸月球,抗議恐怕沒有任何作用,努力發展自身才是最好的防禦。
畢竟真到那個時候,你在他的真理覆蓋之下,而他,在你的口徑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