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數字貨幣和金融安全是三個有內在緊密聯繫的話題,我先從數字貨幣說起。
一、數字貨幣問題:為什麼會出現數字貨幣?
說數字貨幣就不能不說比特幣,比特幣2009年1月問世,這是個什麼背景?是2007美國次貸危機。又是什麼時候火起來的?是2016年,在2016年前1枚比特幣的價格還是在千美元以下,再往前兩年,2014年前還在百美元以下。從日均交易量看就更小,在2016年前的很長時間內都在1億美元以下,2016年突然放大到40億美元,2017年50億美元,到2019年12月已經猛烈攀升到90億美元。
那麼2016年發生了什麼事情?是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分別在年初和6月份推出了負利率,而且在2007年危機後,西方主要央行推出的主要用於救急的QE(量化寬鬆)政策不僅沒有結束,反而不斷加碼,出現了長期化的趨勢。
美聯儲在2007年危機後連續推出了三輪QE,到2018年初宣布開始退出QE,但2019年9月以後又回頭,到年底已經新買債4000億美元,其增幅規模比前三輪QE都猛烈,外界評論說是美聯儲的QE4,但美聯儲不承認。同時美國總統川普不斷施壓美聯儲實行負利率,說美聯儲是他「最大的敵人」,因為歐洲和日本央行是負利率,政府發債不僅不用背利息,還能賺錢。
大量貨幣和負利率不斷壓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回報率水平。2014年在歐洲剛出現負利率債券,到2019年3月全球負利率債券突破10萬億美元,到去年10月已高達17萬億美元。下面這張表可看出,日元和歐元的利率水平都在負值區域,其他主要國家的利率也離「0」不遠。
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的貨幣政策都是互相傳導的,世界貨幣資本的主體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相繼進入負利率,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2019年7月4日,上海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SHIBOR)首次低於「1%」,12月2日再次進入「0」區間,報0.84%,而同期內的國股銀票轉貼現利率也跌破1%,率先進入「0」時代。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說,中國應「儘量避免快速進入負利率」,其意也是說中國可能難免出現負利率時代。
為什麼會出現負利率這種完全違反傳統經濟理論的現象?是新全球化的影響,使發達國家的資本產出率為負值,所以你投多少貨幣都不會進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是負的,資金的價格就是負的,利率就是負的,所以負利率的出現,不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定的,也不是商業銀行喜歡負利率,而是新全球化所產生的客觀經濟發展趨勢。
但是社會要發展,退休要花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可是實體經濟不能提供回報,所以只能不斷實行QE,就是財政發債銀行買,導致財政支出中來自央行發鈔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日本已經佔到1/4,美歐也都在15%。這種做法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MMT——現代貨幣理論,這是一個在2007年危機十年後經濟學唯一發展起來的有重要影響力的理論,就是貨幣政策的財政化,反過來說也行,是財政政策的貨幣化,即只要沒有通貨膨脹,政府發多少貨幣都可以,政府可以把央行的錢當做和稅收一樣的錢來用。但是誰都看得出,新危機又要到來,而應付新危機的辦法,就是更深的負利率和更大規模的QE。
所以,比特幣在推出5年後才開始「火」起來,在推出8年後才開始「大火」起來,就是源於人們對主權信用貨幣即將在QE與負利率和新危機中可能走向崩潰的預期。中本聰在推出比特幣時只是強調他是為了搞一個去中心化和能點對點交易的貨幣,並沒有從宏觀乃至社會政治的高度說出什麼觀點,但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寫過一本書《貨幣的非國家化》,其中有一句話說,搞民間的數字貨幣,就是為了「避免我們被持續通脹驅向政府完全地控制和指揮,進而最終得以拯救文明的唯一辦法是:剝奪政府在貨幣供應方面的權力」,我看是說出了為什麼會出現比特幣和Libra這些數字貨幣的原因。
二、數字貨幣與金融安全
向數字經濟過渡是否會產生新的金融不安全因素,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我認為有三方面情況值得關注。
第一個是民間數字貨幣是否會嚴重擾亂現存的金融秩序?
比特幣是在網際網路上公開發行的貨幣,沒有發行主體,也不錨定任何主權貨幣,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貨幣。如果比特幣、以太幣等去中心化貨幣能夠持續擴張使用規模,那爆發一場現有貨幣金融秩序的混亂恐怕就是遲早的事,因為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貨幣政策,而去中心化的貨幣,恰恰就是要拿走政府手中這個最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
但至少從目前看,這種擔心似乎還沒必要,因為比特幣這些加密貨幣成長到目前的幾百萬用戶和幾千億美元市值的時候,就已經碰到了技術瓶頸,越來越跑不動了,而世界主要貨幣的存量,包括美、日、歐、英、瑞、中等大貨幣的M2合計,至少是以60萬億美元計。所以我有理由認為,未來有可能替代主權信用貨幣的,絕不會是比特幣這類加密貨幣。即對既有金融秩序的根本性挑戰,不會是來自加密貨幣。所以比特幣已經出現了十年,但各國央行都沒有對它太過在意。
還有像Libra這樣的民間數字貨幣,它錨定一攬子主權貨幣,因為這種與主權貨幣的關係,它的問題就不是要取代主權貨幣,而是要分享各國央行的貨幣發行權,從而分享各國央行的鑄幣稅。這對各國央行乃至各國政府都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因為不論是滿足經常性的財政支出還是反危機要搞更大規模QE,都離不開貨幣發行權。所以才會有去年9月26國央行行長在瑞士巴塞爾開會,集體表態拒絕Libra在本國落地的事情。
Libra這類錨定主權信用貨幣的民間數字貨幣,都叫做「穩定幣」,就是要靠主權貨幣的幣值來定值,因此如果在新金融風暴中主權貨幣的信用不穩定,這些「穩定幣」也穩定不起來。所以如果從顛覆既有金融秩序的角度看,我認為Libra等也做不到。
所以至少從目前看,能夠顛覆主權信用貨幣的民間數字貨幣還沒有出現。
第二個是央行數字貨幣——CBDC能否結束主權信用貨幣產生的金融風險?
目前各國央行都在積極研究推出主權數字貨幣的事情,希望能夠應對民間數字貨幣帶來的挑戰。但是,如果像哈耶克說的,民間數字貨幣的誕生是因為主權信用貨幣的濫發,市場需要穩定的記帳、支付和儲值環境,才把優質貨幣的希望寄托在民間數字貨幣上,則CBDC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因為主權信用貨幣與主權數字貨幣在貨幣產生的源頭上沒有區別,不同的只是用數字現金來替代紙鈔,所以如果主權信用貨幣如美元、歐元和日元在新金融危機中崩潰,即使出現了CBDC,也會與主權信用貨幣是一個命運。
此外,CBDC可能還會產生新風險,因為數字法幣可能會導致存款從商業銀行體系流向央行,從而產生類似於提升存準率的效應,就會形成銀根緊縮。對中國這樣數位化支付已經普及的國家來說,應該還影響不大,但對歐美這些沒有普及數位化支付的國家來說,影響恐怕就很大了。
此外,數字法幣的推出將把原先在銀行體系外流通的紙幣收回銀行系統內,這將大大提升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但同時也會提升負利率的傳導效率,數字法幣與負利率的組合會產生什麼效果,也是很大的未知數。
第三個是必須考慮抗量子密碼的問題。
量子計算機是新的算力突破,最樂觀的估計是在五年後就可以進入商用階段。在目前已經高度電子化的金融體系中,已經在國內推廣的區塊鏈中,都在大量使用密碼技術,例如已經十分普及的網銀,必須用E-TOKEN作為進入個人網銀帳號密碼,就是用的256位的哈希密碼保護方式。
世界上沒有不能被破解的密碼,密碼所能提供的安全永遠是相對的,所以對密碼的安全定義,就是破解的成本大於收益。在量子算力出現前,據說256位的哈希密碼即便是耗盡太陽所蘊含的那麼多能量也不能破解,所以很安全,比特幣就是用的256位哈希籤名方法,來保護區塊鏈中記錄的信息不可篡改。但是據說量子計算機在幾秒鐘就可以完成目前計算機上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所以目前的所有加密方法在量子算力面前就如同廢紙。因此,如果我們沒有中國自己的量子算力,以及研製出可以防禦被量子算力破解的密碼,就會使中國的金融體系不安全。
三、區塊鏈與數字革命
1999年,在網際網路TC/IP通訊協議基礎上,出現了「P2P」通訊協議,這個P2P不是網貸,而是點對點通訊協議的意思,從此為區塊鏈的誕生創造了網際網路上的基礎。但人們對區塊鏈的普遍認知始於這兩年,是因為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大火起來,才讓人們知道還有這樣一種完全沒有任何政府組織行為,就能自動運行起來的貨幣與交易方式。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就是去政府化、去中介化,可以讓在網際網路上完全不認識的人們通過共識機制中智能合約等形式建立信任關係,通過分布式記帳和現代密碼技術防止偽造和篡改交易信息,並讓錢和有價證券等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跑。區塊鏈創造了太多完全違反傳統市場運行方式的奇蹟,為人們對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時代對社會生產關係的改造,打開了一扇新的認識大門,人們當然會為此而激動萬分。
但正是在人們剛剛認識區塊鏈的時候,比特幣開始給人們對改造生產關係的美好前景,潑上一瓢瓢冷水。
首先是比特幣的交易速度太慢,前面已經說過,每秒只有7次,遠遠比不上微信、支付寶每秒幾十萬次的速度。第二代區塊鏈貨幣以太坊的速度也只有區區15次。Libra採取了半區塊鏈化的方式,據說可以達到每秒上千次,但如果像臉書自己宣傳的要覆蓋世界27億人口的支付需求,也根本不可能。
那麼為什麼區塊鏈能夠提供的交易速度這麼慢?是因為要在公開的網際網路上跑錢,就必須要用大量的密碼技術來保護,拿比特幣來說,在每個區塊中使用的密碼字節,比其中的交易信息還要多,而所謂的「點對點」交易,也是公開的網際網路上進行的,為了錢的安全,還是得加密,就是所謂的「公鑰、私鑰」技術,這樣的層層加密,安全是安全了,但是傳送交易信息的時間必然很長,速度就被犧牲了。
交易速度太慢就沒法在大規模和高頻度的交易中使用區塊鏈技術,這就是比特幣實踐給區塊鏈潑上的第一瓢冷水。
第二個問題是產生於分布式帳本這種記帳方式。分布式帳本的信任機制,是產生於篡改記錄的難度極高,而這個難度是產生於在每個節點都要同步記錄交易信息,所以要改帳就不是改一本,而是超過51%的帳本都得改,區塊鏈才會認可這是真實信息。所以分布式帳本的使用人越多,篡改帳本的難度就越大,帳本中的信息就越可信任。
但是隨著時間延長和交易信息規模擴大,必須儲存的交易記錄就越來越多。比特幣剛問世時的存儲佔用空間只有20個G,到2018年末已經猛增到200個G,到2019年末又猛增到300個G,按照目前的增速,十年後將超過1萬個G。
這就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別人的交易信息我為什麼要保存?第二個是大量儲存信息如果是用在微信、支付寶這樣的應用場景,手機根本用不了,因為有關測算證明,如果是微信、支付寶這樣的交易規模,以目前手機幾十個G的存儲空間,三天就滿了,用在PC上也是不到1個月就滿了。
能夠充分體現去中心、去信任等這些區塊鏈「原教旨」的是公鏈,公鏈是可以自由進出的區塊鏈,比特幣、以太坊都是公鏈,所以如果說目前對公鏈有「共識」,我看這個共識就是公鏈因為技術瓶頸限制,沒有大規模應用的基礎。像比特幣這樣的規模,是700萬日活躍用戶,90億美元的日交易規模和3000億美元的市值,就已經頂到天花板了。因此把區塊鏈技術用於在中國和美日歐這樣的大經濟體的支付和證券交易,是沒有可能的。
區塊鏈是數字革命時代產生的應用技術之一,如果數字革命是新生產力,則必然會帶來與之對應的新生產關係,這種新生產關係必然對原有生產關係產生摧枯拉朽的效果,並且會在長期內保持活力。隨工業革命產生的商業銀行存貸款體系和複式記帳法能夠延續300年至今,就是新生產關係活力的體現。
然而基於區塊鏈的比特幣在誕生十年後就「老態龍鍾」步履艱難,在只有幾百萬用戶的時候就難以繼續拓展,只能說明區塊鏈技術只是折射出了數字革命時代的部分先進性質,還沒有展現出數字革命的全貌。但沒有大規模應用的前景,就不可能對生產關係的改造產生質變性的、革命性的影響。
順便指出,包括區塊鏈在內的數字革命,是經濟學、計算機學、密碼學和法學等多學科的融合,這和傳統的經濟學發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是用數位技術來表達經濟學和法學等社會科學思想,所以如果經濟學人或者經濟管理人士,不懂得用數位技術方式表達經濟學思想以及經濟與社會管理方式的特殊性與技術局限,只是把區塊鏈中所產生那些理想場景,如去信任、自組織、無篡改和偽造等原則,加以經濟學式的無限放大,就會走入嚴重的認識誤區。
例如,2019年在區塊鏈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就是「跨鏈」和「分片」技術,前者是把加密貨幣的交易放到鏈外來以中心化方式進行,後者是把整體的區塊鏈社區分成無數個小片區來運行,目的都是為了繞開交易速度這個瓶頸,但是跨鏈技術又回到了中心化方式,分片則使統一的共識機制遭到破壞,又出現了各個小片區產生的共識怎麼在大片區再統一的難題。但是在國內很多經濟學人的文章和演講中,卻在歡呼區塊鏈的速度瓶頸被突破了,而不了解這種突破對原先所高度期許的那些美好生產關係願景,是怎樣的失敗意義。
最後我想說的是,數字革命對生產關係的徹底改造前景,不僅是存在的,而且前景也越來越明朗,這就是AI所帶來的前景。
數字時代所產生的人工智慧方式,使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進入了人與人的關係之中,就是在用機器管理替代傳統的人對人的管理,用機器中介來替代傳統的人作中介的地位,因此就從傳統的對人的信任逐步轉變成對機器的信任。機器信任是一種新的信任方式,人有私心但機器沒有,人會偽造和篡改但機器不會,一旦人們的共識被變成了機器語言,用來管理人的生產和交易活動,以前純粹由人所構成的生產關係,就會發生質變。
為什麼分布式帳本會構造出信任機制?是因為超過51%的人都不會允許造假行為,即人類的主體共識是排斥造假的,而所謂「拜佔庭容錯機制」,就是讓機器智能要保證在即使有49%的人想造假的時候,這個假也造不出來,共識機制還能繼續運行。當然共識機制也可以修改,那也是要經過51%的人同意才能改的,所以共識機制的本質,是通過機器來執行的「民主集中制」。
基於AI的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並非是只能在分布式網絡上運行,並不是只有區塊鏈技術才能使用AI。而且對網際網路來說,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網絡並非是先進與落後的分野,而是取決於你需要用網絡技術來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網絡技術是否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網際網路剛問世的時候,因為PC機的速度不夠快,無法運行大程序,所以人們想在網上聽音樂看視頻都只能登錄到大網站的高性能伺服器才行,但是現在手機的速度已經趕上80年代的小型機了,PC的速度就更快,在每個節點都可以運行大程序,所以網際網路就有了朝分布式發展的技術基礎,區塊鏈就問世了。
但是如果區塊鏈也有技術方面的天花板,比如前面說的比特幣到了700萬用戶和3000億美元市值的時候,就在網上跑不動了,如果想把更大規模的價值交易搬到網際網路上,就還得回到中心化方式。但管理交易的不是人,而是AI,是機器智能,是讓機器來執行人的共識,就會開創出人類生產關係的新天地。這個新關係,不是傳統的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人—機器—人的關係。
當然,中心化方式也會面臨著共識機制被中心化網絡管理人篡改的問題,這就涉及怎樣進行監管以及如何使用密碼技術保護的問題。
還有,不是說區塊鏈沒有用武之地,在企業間推廣使用「聯盟鏈」就有非常廣闊的前景,而實際上我們國家目前鼓勵發展的區塊鏈,就是把聯盟鏈作為重點。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