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第一輛現代意義上的汽車正式誕生,人類自此進入汽車時代。半個世紀前,汽車是什麼?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是最初的交通代步工具;數十年前,汽車是什麼?一個裝有四個輪子的更高級的移動空間,可聽收音機、音樂等;
如今,汽車是什麼?一部可移動的智慧型手機,在線支付、車載互聯,是人們的智能生活助手;未來,汽車又會是什麼?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未來的汽車將不再是汽車,而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
今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召開,除了匯集來自全球各地的美食美酒之外,各種智能技術設備惹人眼球,而汽車展區也展出了各種面向未來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值得整個汽車產業關注。
「會飛的汽車」成焦點但難成氣候
此次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吸引力確實不小,來自斯洛伐克的「會飛的汽車」Aeromobil,此次參展屬於亞洲首秀,對於外界的吸引力自然不用多說。Aeromobil周身以黃色和銀色為主,最大亮點是能3分鐘內完成「變身」。Aeromobil從汽車形態切換到飛行模式時,車門打開,逐漸演變為更長的兩側機翼,汽車尾部變成豎立的尾翼,飛行模式下,Aeromobil看起來就是一架小型固定翼飛機,最高時速可達360公裡每小時。
對於目前擁堵的城市交通來說,Aeromobil確實有著非常強的優勢,3分鐘內切換為飛行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交通擁堵,為車主的出行帶來了一定便利。不過從中國的出行市場來說,Aeromobil還存在比較多的困難,例如會飛的汽車如何界定?飛行執照如何考取?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中國對超低空空域開放度有限,飛行空域如何劃分也是一道難題。
發展新能源已成趨勢,燒氫排水的汽車有亮點
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對於汽車產業來說,發展新能源汽車就是最好的踐行辦法。據悉,在此次進博會上,各家車企都展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產品。全球著名車企奧迪品牌在此次進博會上,中國首秀奧迪首款量產純電動SUV e-tron。
e-tron採用95kW·h電池組,在歐盟WLTP工況下可實現超過400公裡的續航裡程;0-100km/h加速時間為5.7秒。據了解,到2025年,奧迪將在全球重要市場中投放12款純電動車型,其中就包括豪華純電SUV車型奧迪e-tron。
日韓車企方面,本田公司展出了氫燃料電池汽車「Clarity」,據了解,「Clarity」僅需3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氫燃料填充,加氫時間和加油相當,使用便利性明顯超過電動車,而且其續航裡程達到了600多公裡,已經超越了目前大部分純電汽車產品。
豐田汽車展示了包括e-Palette Concept、氫燃料電池乘用車Mirai、氫燃料電池大巴SORA等產品;現代汽車展示的是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汽車Nexo。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除了純電汽車產品比較清潔之外,氫燃料電池汽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目前本田汽車已經在本土銷售「Clarity」氫燃料電池車,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鑑意義。
目前,中國汽車品牌長城、比亞迪等也加緊在氫燃料領域的研究以及測試等相關工作,而且長城汽車近日還與德國加氫站運營商H2 MOBILITY籤署備忘錄,有意加強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競爭力。對於整個中國市場來說,長城、本田等車企的動作,將進一步提速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普及。
聚焦自動駕駛,以後開車隨便「打瞌睡」
自動駕駛作為當下汽車領域十分火熱的一個話題,也是車企搶奪制高點的又一支撐點,各大車企也是悉數使用前沿科技技術以求達到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在此次進博會上,通用汽車帶來了搭載通用汽車「Super Cruise」駕駛輔助技術的凱迪拉克CT6車型,其也是首個可以在高速公路真正解放雙手的駕駛輔助技術。
同時,寶馬汽車在此次進博會上將首次展出配備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BMW 7系測試車,其也是寶馬實際道路測試的最新原型車。除此之外,通用汽車還展出了全球首輛無需駕駛員、方向盤和踏板就能實現安全駕駛的可量產自動駕駛汽車CruiseAV。
在自動駕駛領域,中國車企也在不斷進步發展,例如長安汽車IACC量產車已經上市,紅旗與百度也於近日正式發布中國首款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車型,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廣州試運營等。自動駕駛對於人類生活確實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車主和行人的安全,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深入發展,其帶給人類的方便將越來越大,駕駛也會越來越輕鬆。
馬曰:聚焦此次進博會展出的汽車黑科技,不難發現其主要聚集在自動駕駛和汽車新能源化方向。對於目前已經趨於成熟的氫燃料電池技術值得全面推廣,其燃燒氫燃料之後排放物基本為水,既可以加氫循環利用又環保,而對於其它類別電池汽車來說,其後續的電池回收目前還是一個難題,可循環利用優勢不及氫燃料電池明顯。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說,雖然燃油車還佔據著比較大的市場份額,但隨著新能源化的深入發展,各種清潔能源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如今展臺上的汽車產品未來都將走進尋常百姓家,為整個社會發展帶來便利。
聲明:本文由易車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易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