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一份私下流傳的調研紀要,揭露了大牛股長春高新生長激素在傳統旺季銷售大失所望,並下調年內增速預期的事實,其導致市場預期反轉與公司股價跌停。值得注意的是,中歐基金「女博士經理」葛蘭管理的醫藥基金在二季度獲得大量新增申購,該基金也順勢加倉長春高新,如其今恐遭遇「倒春寒」。
9月14日,素有醫療第一龍頭之稱的長春高新突然破位下跌,並於午後「釘死」跌停報收。而盤後數據顯示,雖然長春高新午後大部分時間因跌停導致成交低迷,但公司全天成交額竟仍高達58億,其創下201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激素大王」的多空分歧似乎空前巨大。
據統計,該次跌停為長春高新自今年2月3日(疫情後開盤首日)後的首度跌停。而過去5年中,長春高新僅跌停5次,其中大部分跌停為遭遇系統性大跌所致。然而今年8月高點至今,長春高新累積下跌超過28%,市值已然跌去約200億。
長春高新是典型的「基金重倉股」,其大跌造成的擴散效益值得關注。而根據長春高新半年報持倉情況,中歐基金葛蘭管理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中歐醫療創新股票於二季度「逆勢」加倉長春高新,其或成為「抱團股」長春高新回調的犧牲品。
Choice數據顯示,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於2017年三季度首次進入長春高新,隨後該股在過往三年中長期位列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前三大重倉股之列。2019年年報期間,葛蘭逐步加倉長春高新,目前已經持有長春高新257萬股,折合流通股股本0.76%,持倉市值約11.19億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近期有關基金開始調倉換股傳聞,已經開始對市場產生實質影響,銀河證券做空報告導致海天味業大跌的案例,將在基金重倉股中逐步「傳染」,而長春高新便是典型案例,單一風格的熱門主題基金將面臨重重考驗。
葛蘭基金「高位吸金」
此前,諾安基金年輕基金經理蔡嵩松因全倉押注半導體公司,遭長信基金副總經理安昀直懟而「出圈」。在這場鬧劇背後,基金經理「一招鮮,博出位」的行業潛規則也隨之公之於眾。
而葛蘭在投資履歷上,與蔡嵩松的出道方式有些「異曲同工」。
根據葛蘭的簡歷,這位女基金經理畢業於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歷任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研究員,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並於2014年10月加入中歐基金。
雖是「醫學女博士」出身,但葛蘭的投資履歷的開端卻並非專注醫學。2015年牛市前夕至2016年4月卸任基金經理期間,葛蘭管理在中歐明睿新起點,以及中歐瑾泉,中歐瑾源,中歐瑾和三隻專戶產品的任期內收益僅分別為-4.8%,+32.6%,+5.1%和+4.4%,其在「牛市」期間的表現並不出眾。
而從2016年開始,葛蘭找回老本行醫學後運勢斐然,兩隻基金髮行時間與醫藥牛市起點「出奇吻合」。隨著醫藥股於2016年年中,2019年年初開始步入結構性牛市,其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在2016年9月至今獲得202%的收益,而中歐醫療創新混合自2019年2月至今則獲得超過100%的收益。
早年的成績,令中歐基金葛蘭成為基金圈內的「明星小花」。而由於早年累積的優異成績,中歐基金憑此對外宣傳造勢,並於今年二季度開始為葛蘭存量基金規模大量添磚加瓦。
根據Choice數據,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C在2019年年報和2020年半年報的總份額數分別增長66.17%/322.76%和108.69%/146.86%,從2019年三季度末開始至2020年半年報,兩隻基金的總份額數7.04億份/4.11億份增長至27.6億份/39.3億份。
此外,葛蘭管理的另一隻基金中歐醫療創新股票也如出一轍。其二季度A類份額增長160.53%至7.1億份,C類份額增長178%至4.48億份。
無獨有偶,今年7月,頂著」明星女經理」頭銜的葛蘭也趁勢發行了另一隻非醫藥主題基金「中歐阿爾法混合」,兩類份額合計募集資金高達80億元。
2020年是難得一見的基金髮行大年——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已成立677隻新基金,合計募集規模1.063萬億元,2020年只用了半年時間即已成為基金歷史上第三個新基金募集破萬億的年份。作為市場參與者與見證者,基金公司們均偏好打造「明星人設」,配合渠道宣傳,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
根據不完全統計,算上新發基金以及老基金申購,葛蘭在二季度至今合計「吸金」約超過130億元,而這樣明星般的號召力,其實是建立在時間長達三年的醫藥股牛市上。
而這樣的持有人變動結構帶來的質疑是,雖然葛蘭基金的長期單位淨值增長看起來很靚麗,但考慮絕大部分的基金客戶為今年二季度湧入,葛蘭其實沒有給大部分投資者賺到錢——根據Choice數據顯示,從2020年7月1日至今,中歐醫療健康混合,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單位淨值增長率分別為-1.55%和-1.34%。
葛蘭偏愛「抱團股」
「盈不可久,剛不可守」。醫藥行業雖然貴為全資本市場矚目的「未來產業」,但仍然面臨著不小的估值陷阱。
根據Choice數據,截止目前,醫藥行業的整體法估算的平均PE為52.24倍,較行業20年平均市盈率高出約10個百分點,其為除2015年」瘋牛「行業下醫藥行業的估值「屋脊」。
而在醫藥行業調整之前的7月,醫藥行業的整體法PE為58倍,其為醫藥行業除2015年「5178牛市」外,近十年估值的最高水平。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編輯
醫藥行業十年估值走勢(Choice)
雖然葛蘭管理主題基金集中於醫藥做法「無可厚非」,且8月中歐基金為其發行非主題類基金也似有意規避醫藥產業,但從這位「女博士」的重倉股觀之,投資者似乎很難發現這位基金經理的研究或者「個性」。
根據基金半年報,葛蘭管理的兩隻醫藥主題基金,其重倉股幾乎全部為機構「抱團股」。數據顯示,葛蘭的十大重倉股,平均每隻股票的基金持有家數為至少670家,平均基金持有流通股比例高達21.25%(滬深300成分股為6.8%)。而除上文提到的長春高新外,兩隻基金分別持有恆瑞醫藥,藥明康德均為基金抱團,基金持有家數分別為1426家和1158家。
葛蘭醫藥基金十大重倉股:Choice數據
此外,葛蘭管理的兩隻醫藥主題基金持倉幾乎「完全相同「,也側面顯示葛蘭對「醫療健康」與「醫療創新」兩隻基金的管理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中歐醫療創新十大重倉股:Choice數據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編輯
中歐醫療健康十大重倉股:Choice數據
抱團股的風險
然而基金選擇抱團股的「壞處」,就是必須面對年底的基金「搶跑」。
四季度是機構投資者傳統意義上調倉換股,即「搶跑」的時間。尤其是在2019年聚焦「核心資產」後,基金「搶跑」時間愈發提早。2019年年底,基金圈內曾曝出兩家公司基金經理在微信群互相指責」搶跑「,甚至叫囂「盤後持倉見真章」。私下約定不提前「搶跑」,甚至成為公募基金行業「潛規則」。
而對「中國核心資產」大行其道的2020年,基金抱團的比例越發誇張,搶跑行為則順勢提前。隨著銀河證券「做空」消費股發令槍想起,根據中證報報導,大量基金已經開始調倉換股的動作。
而長春高新恰恰是基金抱團股的「代表作」。
據Choice數據統計,長春高新截止2020年半年報的持倉基金家數超過1113家(僅公司十大股東與基金年報披露情況而論),而這一千多家基金持有長春高新的流通股本合計達到31.68%。
從更直觀的排名來看,長春高新31.68%的流通股機構持倉比例高至全A股4000家上市公司中第29;而在總市值超千億的百隻大盤藍籌股中則穩居第一,遠高於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機構重倉藍籌的恆瑞醫藥,美的股份,格力電器等。
而由於今年6月長春高新被納入中證創新藥指數,而長春高新的成分股權重甚至高於恆瑞醫藥,其一部分加劇了長春高新基金抱團的厚度。
長春高新高預期面臨「轉舵"
「抱團股」在公司在經營邊際預期變差的時候會變得尤其脆弱。長春高新的暴跌便是一個典型。
就在本周末(9月12日),一份來自長春高新近期的機構調研紀要意外流出。根據這份調研,長春高新在今年7月首次出現拳頭產品生長激素「賽增」系列的收入同比下滑。此外,受制於疫情影響與內部激勵懈怠,長春高新的樂觀預期將在三季度出現掉頭。
長春高新的「拳頭產品」,來自於其四大板塊中公司旗艦子公司金賽藥業的生長激素產品。該產品通常被用於幫助青少年身高發育。根據公司披露,金賽藥業的生長激素產品國內市佔率高達60%。而由於普遍在家長群體中出現「身高」焦慮,長春高新獨特的商業模式讓他成為機構投資者與散戶都能理解的「香餑餑」。
不過,由於產品特性,生長激素需要線下醫院完成一個注射療程並維持觀察,故其受場地空間限制較大,對公司在疫情期間開拓增長有較大限制。
根據前述會議紀要描述,在往年公司暑假銷售旺季的7月,8月,長春高新的新患並未增長,甚至7月出現了負增長,為歷史上的首次。
對於「創歷史」的下滑,長春高新的解釋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半數客源來自周邊地區,但疫情導致跨省旅行受制。此外,由於公司內部懈怠自滿,7、8月線下活動偏少,其實際影響了公司的銷售。另外,公司縣級醫院覆蓋率偏低,對疫情應對不夠充分,綜合上述事項,導致公司對明年純銷目標下調至大概20%+。
調研紀要對機構投資者無疑是「暴擊」,其幾乎鎖定了今年下半年長春高新不及預期的判斷。不過今日(9月14日)對於突如其來的跌停,長春高新公司方面仍然回應媒體表示,公司目前經營情況一切正常,分拆百克生物分拆上市事宜正在穩步推進中。
而盤後龍虎榜也顯示,長春高新在日內出現機構資金賣出,兩券商營業部賣出分別超2億元,兩個機構席位合計賣出3.13億元。
「船小好調頭」,而葛蘭的醫藥基金顯然已經有些臃腫了。高達數十億的長春高新,不知葛蘭在今天出手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