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我們的期待,飛翔吧!」
——記新疆首次放飛佩戴鳥類環志白尾海雕
它趴在河邊的雪地上一動不動,在相距十幾米遠的地方,人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它似乎有些萎靡,身上的羽毛也顯得雜亂,只有那警惕而犀利的眼神以及充滿攻擊性的尖利鉤嘴在告訴你,它不是普通的鳥類。
突然,毫無預兆地,它一躍而起,振翅飛向河上的天空,巨大的雙翼揮動著帶起「啪啪」的聲響。僅幾秒鐘後,它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陣陣歡呼聲從人群中響起:「一定要好好活著!」「希望你健康平安!」「要保護好自己啊!」
這是1月5日記者在伊寧伊犁河國家溼地公園的白尾海雕放飛現場看到的一幕。這是新疆放飛的第一隻戴著鳥類環志的白尾海雕。
「很高興能親自放飛這隻白尾海雕。如果它能健康地生存下去,我會更加高興。」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專家委員會委員、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野生動物救助中心科學顧問牛忠澤的話語中充滿了期待。
2019年1月26日,也是在這個溼地公園裡,牛忠澤給一隻高山兀鷲佩戴環志並放飛,那是在新疆第一次給鳥類佩戴環志。但遺憾的是,由於放飛後不久追蹤器失靈,那一次的放飛並沒有獲得有效數據。
據了解,鳥類環志是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鳥環由金屬製成,上面刻有發放環志的國家、機構、地址(信箱號)和鳥環類型、編號等。環志通常戴在鳥的跗蹠部(腳環),隨後進行鳥體測量、記錄數據並放飛。通過回收環志鳥,可以獲得候鳥遷徙的行蹤、年齡以及種群數量等寶貴資料。
「鳥類是屬於大自然的,它們沒有國別,但是鳥類監測是有國別的。如果這隻鳥在中國被戴上了環志,那麼它的監測資料就是屬於中國的,所以給鳥類佩戴環志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牛忠澤說,「在全國鳥類環志監測系統裡,目前新疆還是空白。前不久我們從全國鳥類環志中心領到環志,兩人接受了環志中心的鳥類環志佩戴專項培訓並獲得了證書。這次給白尾海雕佩戴環志和追蹤器並放飛,使新疆的鳥類環志監測從此被納入全國鳥類環志監測系統。」
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發放的鳥類環志。□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平攝
白尾海雕是海雕屬的大型猛禽,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形龐大、生性兇猛的白尾海雕甚至有過攻擊羊的記錄。2020年11月24日,這隻成年白尾海雕在野外受傷後被送到了位於伊寧市的伊犁河動物園接受救助,經過1個多月的治療和休養,已基本恢復健康,具備了放飛條件。
然而,就在放飛當天,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冒了出來。在工作人員準備為白尾海雕佩戴環志時發現,嚮往自由的它似乎耐不住鳥籠的禁錮,與四周鐵網的碰撞已導致兩翼的翼角部位被擦破。在進行消毒止血處理後,工作人員遇到了要不要推遲放飛的問題。思考再三,他們決定按期放飛,因為他們知道,對於白尾海雕這樣的猛禽來說,在鳥籠中多待一天都是煎熬,只要它還能飛,就要儘快讓它回歸大自然。「希望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牛忠澤的內心還是有點忐忑。
他解釋說,救助站對野生動物進行救助,一般不會超過3個月,救助時間越長,野生動物的野性就會越小,對人類的依賴性就會越高,很容易喪失野外生存能力,所以讓野生動物儘快恢復健康並及時放歸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放飛白尾海雕約9小時後,負責追蹤器數據監控的人員傳來了好消息:白尾海雕的飛行能力並未受到影響,在放飛後的這段時間內,它已累計飛行近36公裡,而活動範圍始終沒有離開伊犁河溼地。
聽到這個消息,牛忠澤終於鬆了一口氣。「帶著我們的期待,飛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