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催化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工業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有90%以上的化學品是通過催化工藝合成製備的,催化所創造的產值佔全球GDP的近30%。發展新的催化劑合成技術、研究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解決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
面向未來的化工創新技術:微化工、超重力、超臨界、膜過程耦合……
技術改造後使其產能從16萬噸 /年提高到30萬噸/年 ,過程節能30%,產品雜質顯著下降,技術推廣應用後MDI總產能達到90萬噸/年。超重力技術還被用於納米藥物 (5000噸/年 )、 納米分散體、丁基橡膠等產品的製備或生產中以及碳纖維、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等高黏體系的脫揮等工業過程 。工業實踐已充分展示:超重力技術具有顯著的過程增產、節能減排、降耗和提升產品質量的功效。
-
銅基催化劑界面結構調控及其催化碳氧鍵高效加氫
基於原位結構表徵技術,研究催化劑的表界面結構,及其與反應物分子的活化吸附的關係,揭示了催化本徵活性位的界面結構,為高效選擇性加氫反應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因此,這種金屬與載體間的強相互作用不僅增加了Cu和ZrO2之間的界面位點,還抑制了Cu納米顆粒的遷移和團聚。
-
化工系工業酶催化團隊研發出可長周期運行的氣相反應用酶催化劑
化工系工業酶催化團隊研發出可長周期運行的氣相反應用酶催化劑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8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劉錚教授帶領的工業酶催化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應用氧化石墨烯實現絕幹氣體工況下的長周期酶催化酯交換反應》(Graphene Oxide Enabled Long-Term
-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高效非貴金屬乙炔加氫...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張炳森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學者合作,發現在鎳基八面體間隙位點引入碳原子可有效調控鎳的原子間距離和電子結構,提高其在乙炔選擇性加氫反應中的選擇性和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報導了一種一步電沉積法構建的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該工作通過金屬離子(Ni2+,Fe3+)和氮摻雜碳量子點的一步電沉積法,在石墨片上構建了具有高度耦合的NiFeOx納米糰簇/氮摻雜炭複合電極(NiFeOx©NC)。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硫化氫是一種在石油化工中廣泛存在的有毒氣體,但同時也是一種潛在的制氫原料。目前工業上採用克勞斯方法處理硫化氫,但只回收得到硫粉,氫組分以水蒸氣的形式被排放,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電催化分解硫化氫是一種溫和高效的方法,可以通過陰極析氫、陽極產硫,同時實現氫氣和硫粉的分離與回收。
-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然而,由於α,β-不飽和醛的選擇性加氫反應在熱力學和動力學上有利於C=C鍵加氫而非C=O鍵的加氫,因此,提高C=O鍵的加氫選擇性得到不飽和醇,一直是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中的巨大挑戰。然而,傳統的金屬間化合物合成方法難以製備出純度高、結晶良好、粒徑均一的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很難獲得具有廣泛普適性、高穩定性的催化材料,而且系統揭示IMCs催化劑表面原子結構在調節催化性能中的關鍵作用的研究還很少,這激發了作者揭示催化劑表面原子結構與不飽和醛的加氫選擇性之間關係的興趣。
-
2020中國化工學會科技創新大會通知(第三輪)
為提升石油和化學工業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共同攻堅核心技術,加快科技創新的交叉融合與創新變革,推進化工的流程再造、功能再造和平臺再造,中國化工學會擬於2020年9月15-16日在北京舉辦首屆「2020中國化工學會科技創新大會」,大會擬從化工技術體系的原料、工藝、裝備、性能、應用等各個方面邀請專家、徵集優秀報告進行交流,以打通涉及分子化學工程、過程工程、產品工程、安全環保工程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是多相催化領域中一類重要的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生物質轉化、精細化工等各種催化過程。浸漬法是製備負載型金屬催化劑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可控性差,得到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較大、粒徑分布廣、合金程度低,從而導致催化性能差,金屬利用率低。
-
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串聯催化劑亞納米間距效應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高效催化劑的設計能夠顯著降低能耗、控制產物選擇性,實現綠色能源和化學產品的開發。將不同功能的金屬組裝成串聯催化劑,實現多個反應一步串聯,有望達到優化過程、節能轉化的目的。然而,傳統方法控制精度低,所構築的串聯催化劑結構複雜,不同金屬組分間距離隨機,產物選擇性調控困難。
-
綜述: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
納米催化作為一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是當前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向。納米晶具有尺寸形貌單一、晶面組分可調、元素分布均勻等優勢,以及具有一些特殊的物化性質。利用納米晶的這些特性,以明確構效關係和設計高性能催化劑為目的,系統研究其催化性能,是當前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
納米中心舉辦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第4期:納米能源)
2020年10月17日, 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納米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舉辦的第四期「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在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樓會議室召開。麥立強教授作了題為「納米線儲能材料與器件」的學術報告,以「納米線儲能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思路與進展」為論述中心,詳細介紹了單根納米線電化學器件及其原位表徵、分級納米線界面設計、電運輸調控以及高性能納米正極材料及動力電池產業化進程等方面內容;楊全紅教授作了題為「淺談鋰硫電池中的催化作用」的學術報告,通過引入催化作用,解決鋰硫電池瓶頸問題,詳細闡述了鋰硫催化機制、催化材料理性設計、構建長壽命、
-
GO/CuMoO4固載Pd-Co-Ag納米合金的製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
2020.00.005GO/CuMoO4固載Pd-Co-Ag納米合金的製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萬正睿, 楊婕妤, 張淑娟, 張翊青, 莫 晗, 劉紅英, 周立群(湖北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有機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有機功能分子合成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 武漢 430062) 摘 要:為了製備出較好的新型複合催化劑,為工業醇類燃料電池的開發和應用提供新途徑,採用水熱與煅燒法合成出氧化石墨烯/鉬酸銅(GO/CuMoO4)片層結構複合型載體,再通過浸漬還原法成功地將
-
科學家開發出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光輝、江河清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通用型的納米反應器新技術合成Pd基雙金屬催化劑。該技術將液相中的種晶生長法成功運用到固相中——通過化學配位作用將Pd納米簇種晶和第二元金屬前驅體均勻地引入到固相載體中,在還原過程中實現雙金屬的固相種晶生長,最終獲得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及組成可控、負載均勻的雙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於《今日材料》。
-
銅基催化乙炔法合成氯乙烯的萬噸級工業試驗通過鑑定
11月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金屬高效利用與替代的納米催化材料」、中國科學院「精細化工綠色化的若干變革技術與產業示範——有毒催化劑的替代技術及產業化」和中國科學院新材料產業基金重點部署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銅基催化劑在萬噸氯乙烯工業性試驗裝置中應用項目」在山東德州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原子有序雙金屬Ni-Mo催化劑實現低壓下糠醛高效催化轉化
特別是糠醛加氫脫氧製得的2-MF在汽油添加劑、關鍵溶劑、香料前體和醫藥中間體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其引起了工業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該反應的難點在於需要對C=O鍵進行選擇性加氫,隨後對C-OH鍵進行裂解,同時保持呋喃環內的C-O/C-C/C=C鍵完整。鑑於單金屬催化劑在催化活性和選擇性上的不足,前人的研究工作致力於雙金屬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以在高活性的前提下獲得高產率的2-MF。
-
中國綠色化工的成功典範: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
化學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產值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但化學工業中基本有機原料的生產技術大部分是在20 世紀50 年代開發的,原有技術路線並非基於綠色化學,大多環境汙染嚴重,亟須開發綠色化工技術。另外,隨著經濟與技術的全球化格局的深入,我國化學工業在國際上也面臨產品和工藝技術的激烈競爭。
-
nature 推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百年院慶特刊
考慮到金屬催化劑的價格與毒性,發展無金屬碳氫官能團化勢在必然。近期,史壯志團隊在芳(雜)環無金屬導向碳氫硼化方向取得重要突破,關鍵是發現了三溴化硼既作為硼源也是反應的催化劑。由於三溴化硼是一種廉價易得的化工原料,也是最便宜的硼試劑之一,可以公斤級的大量購買,因此該方法極具吸引力。反應可在溫和條件下高效地合成各種硼試劑,用於天然產物和藥物骨架的合成。
-
納米中心舉辦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第6期)
2020年10月25日,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納米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舉辦的第六期「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在開元名都大酒店貴賓廳召開。此次論壇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廈門大學謝素原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江南大學劉天西教授,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侯陽研究員,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化工大學劉惠玉教授,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潘鵬舉教授,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生命學部副主任安全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