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化工的成功典範: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

2020-11-22 騰訊網

化學工業,這個點石成金的「魔術大師」,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滿足了人們越來越高的生產和生活要求,但在全球保護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又成了人們抱怨的對象。為改變化學工業的尷尬現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綠色化學」成為筆者團隊的共識和目標。

化學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產值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但化學工業中基本有機原料的生產技術大部分是在20 世紀50 年代開發的,原有技術路線並非基於綠色化學,大多環境汙染嚴重,亟須開發綠色化工技術。另外,隨著經濟與技術的全球化格局的深入,我國化學工業在國際上也面臨產品和工藝技術的激烈競爭。為了迎接這種技術和產品競爭的嚴峻挑戰,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國策,也需要從綠色化學出發,發展自主的綠色化工技術和優質產品。

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又稱為「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涉及化學的眾多學科,20 世紀初由美國化學會提出,並且在隨後的幾十年裡被世界各國接受並得到發展,成為可持續化學概念的基礎。

在21 世紀的今天,綠色化學的定義進一步擴展為:一種對環境無害並能夠保護環境的化學技術。通過使用自然能源,並注重原子利用效率,避免給環境造成負擔;利用以太陽能為來源的生物質能源和氫能源的製造和儲藏技術的開發,達到節約能源、節省資源的目的。綠色化學的最大特點是在始端就採用預防汙染的科學手段,從而使過程和終端儘可能達到零排放或零汙染。世界上很多國家已將「化學的綠色化」作為21 世紀化學進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的化學和工程基礎》系統介紹了開發綠色化工技術的成功範例——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目的是進一步推動我國綠色化工技術的發展。本書系「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能源化學與材料叢書」分冊,並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出版!

20 世紀80 年代,我國己內醯胺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為此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投資約百億元引進了三套5 萬t/a 己內醯胺生產裝置。由於引進裝置生產規模小、投資大、生產成本高、廢物排放量大,我國己內醯胺行業每年虧損超過15 億元。

為扭轉我國己內醯胺行業嚴重虧損的被動局面,滿足國民經濟對化纖單體的需求,20 世紀90 年代初,石科院開展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並在2000~2016 年期間連續在3 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中設立相關研究課題。

石科院歷經20 年,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該技術包括催化蒸餾與環己烯酯化加氫新反應集成用於製備環己酮(已中試)、鈦矽分子篩與漿態床集成用於環己酮氨肟化合成環己酮肟(已工業化)、純矽分子篩與移動床集成用於環己酮肟氣相重排(已中試)、非晶態合金催化劑與磁穩定床集成用於己內醯胺精製(已工業化)。採用該技術已建成三套20 萬t/a 的工業生產裝置(圖1),還有多套工業生產裝置正在建設中。該技術被工業實施後,裝置投資下降70%、生產成本下降50%、C 和N 原子利用率分別由80%和60%均提高到接近100%、「三廢」排放是已有技術路線的1/200、無副產物硫酸銨產生。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產生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踐行了綠色化學的理念,是綠色化學的成功範例。2017年,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的產能達到約350萬t,使我國該化工產品由主要依賴進口變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超過300項、美國發明專利8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形成了500億元的新興產業,並帶動了上千億元的下遊產業,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圖1 20 萬t/a 己內醯胺工業生產裝置

石科院環己酮製備新路線

環己酮(cyclohexanone)是用途廣泛、消耗量大的重要石油化工產品,主要用於製造己內醯胺、己二酸等聚醯胺(尼龍-6、尼龍-66)的單體。石科院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環己酮製備新技術路線:苯選擇性加氫生成環己烯,環己烯與乙酸酯化生成乙酸環己酯,乙酸環己酯再加氫生成環己醇,並聯產乙醇,最後環己醇脫氫製備環己酮,反應方程式如下:

該技術路線的優勢在於:新工藝不僅少消耗1/3 的氫氣,副產物環己烷可再利用,且避開了環己烷氧化的過程,苯的利用率達到99%以上,是一條綠色高效的生產路線;酯化和加氫反應均具有很高的選擇性,原子經濟性高;聯產乙醇,增加了過程的經濟性。

2015 年8 月,由石科院與巴陵石化聯合開發的「20 萬t/a 環己烯酯化加氫制環己酮成套技術工藝包」,通過了中國石化科技部組織的技術審查。2017 年2 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0 kt/a 酯化法生產環己酮技術工業應用論證會。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全流程為全球首創,歷經小試、模擬放大試驗、工藝包開發及技術工業化放大論證,已具備工業化條件,是一種環己酮綠色生產技術,建議儘快工業應用。這標誌著巴陵石化聯合石科院等單位進行完全自主創新的中國石化第四代己內醯胺成套生產新技術已取得關鍵突破,具備了工業應用條件。

環己酮氨肟化新工藝

2003 年巴陵石化成功實現70 kt/a 環己酮氨肟化工業裝置的穩定運行,其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環己酮氨肟化新工藝原則流程

新工藝過程包括了氨肟化單元、膜分離單元、催化劑卸出單元、溶劑回收單元、甲苯萃取單元、甲苯/肟分餾單元、甲苯分離單元和汙水處理單元等。

經過膜分離後,生成的環己酮肟隨著叔丁醇水溶液進入溶劑回收單元,叔丁醇通過蒸餾的方式分離並回流到反應器中;以甲苯作為萃取劑,將環己酮肟從水相轉移到有機相中,剩餘的水相經過汽提塔分離出溶解的甲苯後進入汙水處理系統,而汽提出的甲苯繼續用於萃取分離。有機相中的甲苯和環己酮肟經過蒸餾處理而獲得分離,得到最終的環己酮肟產品;而可能存在的醇和酮等雜質會和甲苯經過再次蒸餾而獲得分離。在優化條件下,環己酮轉化率>99.6%,環己酮肟選擇性>99.5%,這說明HTS 分子篩原粉的性能顯著優於成型TS-1 催化劑。研究表明,各種工藝參數(反應溫度、催化劑含量、物料配比等)均會對環己酮氨肟化體系的主副反應產生影響。

因此,可以通過優化協同各個變量,達到強化目的產物選擇性、降低物耗和延長催化劑壽命等目標。環己酮氨肟化反應優選叔丁醇作為溶劑,這是由於叔丁醇可以使環己酮、雙氧水和HTS 分子篩高效互溶,強化反應物分子在分子篩孔道內的傳質;而且叔丁醇還可以減弱氨水對分子篩的腐蝕,抑制催化劑的溶解流失和失活,延長催化劑的使用壽命。

環己酮肟氣相貝克曼重排

己內醯胺的生產方法有多種,以環己酮肟貝克曼重排為基礎的環己酮-羥胺路線是目前世界工業化生產中使用最廣泛的方法。石科院自主研製的環己酮肟氣相貝克曼重排RBS-1 催化劑穩定性比以往的固體酸催化劑大大增加。

側線試驗結果表明,反應運行700 多小時,環己酮肟轉化率仍保持在99.9%以上,己內醯胺平均選擇性達到96.5%左右。在環己酮肟轉化率和己內醯胺選擇性更高的情況下,副產物5-氰基-1-戊烯、己腈、環己酮和環己烯酮的含量均低於日本住友的反應結果,兩者對比見表1。2009 年11月,「800 t/a 環己酮肟氣相貝克曼重排固定床新工藝」通過中國石化技術鑑定,專家一致認為,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建議儘快進行工業化應用試驗。

表1 中國石化與日本住友氣相重排反應結果對比

不僅於此,針對環己酮肟氣相重排產物的精製,石科院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與氣相貝克曼重排固定床新工藝相配套的產品精製優化新技術。採用醚(或者滷代烴)單一溶劑對己內醯胺進行重結晶精製,再經後續加氫反應,己內醯胺產品質量達到優級品水平。該重結晶技術簡化了後續的回收利用步驟,己內醯胺收率高,產品回收能耗下降。同時,通過對結晶過程和成核機理的深入研究,首次製備了分布均勻的大顆粒己內醯胺晶體,晶體粒徑主要分布在800~1600μm,而常規方法製備的己內醯胺晶體粒徑主要分布在300~1000μm,大顆粒己內醯胺晶體照片如圖3 所示。

圖3 大顆粒己內醯胺晶體照片

磁穩定床用於己內醯胺加氫精制的工業應用

2001 年,石科院與巴陵石化合作建立了1 套處理純己內醯胺6 kt/a 的加氫精制工業側線裝置(30%己內醯胺水溶液處理能力20 kt/a),見圖4。該裝置反應器直徑300 mm、高3 m;外圍有6 個電磁線圈圍繞,線圈內徑500 mm,單個線圈高度500 mm。線圈測試結果表明,形成磁場強度為27.8 kA/m的磁場時,6 個線圈的總功率為1.08 kW,說明磁穩定床的能耗不高。試驗所用SRNA-4 型催化劑的粒徑為70~125 μm。試驗原料為30%(質量分數)己內醯胺水溶液,由巴陵石化70 kt/a 己內醯胺工業裝置引入,加氫後的己內醯胺水溶液返回工業裝置。己內醯胺水溶液的加氫效果用溶液的高錳酸鉀值(PM)來評價,產物PM 值越高,表明其中不飽和雜質含量越低。試驗期間原料己內醯胺水溶液的PM 值為40~60 s。

圖4 己內醯胺加氫精制工業側線示範裝置

2004 年12 月在巴陵石化建成處理純己內醯胺70 kt/a 的工業裝置(圖5),2005 年在中國石化石家莊化纖有限責任公司建成處理純己內醯胺100 kt/a 的工業裝置。磁穩定床反應器成功的工業化應用還為其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磁場流態化技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技術進步作用。

圖5 巴陵石化250 kt/a 磁穩定床工業裝置

作者簡介

宗保寧,1963年生。博士,教授級高工。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石油化工催化材料與反應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及方向:石油化工、化學工程。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4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化學工程與技術)、2017年全國創新爭先獎、2019年中國石化科技創新功勳獎、2019年中國石化前瞻性基礎性研究科學獎一等獎等多項獎勵和榮譽。

本文摘編自宗保寧、潘智勇等著《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的化學和工程基礎》前言部分內容,略有刪減。

《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的化學和工程基礎》

宗保寧,潘智勇 等 著

責任編輯:李明楠,孫曼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4

ISBN 978-7-03-063933-2

即刻購書

本書介紹了尼龍-6單體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過程。具體包括4項核心技術:催化蒸餾與環己烯酯化加氫新反應集成用於製備環己酮;鈦矽分子篩與漿態床集成用於環己酮氨肟化合成環己酮肟;純矽分子篩與移動床集成用於環己酮肟氣相重排;非晶態合金催化劑與磁穩定床集成用於己內醯胺精製。與已有技術相比,C和N原子利用率分別由80%和60%提高到接近100%,裝置投資下降70%,生產成本下降50%。2017年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的產能達到約350萬t,使我國該化工產品由主要依賴進口變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這項技術踐行了綠色化學的理念,是開發綠色化工技術的成功範例。

相關焦點

  •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獲中國工業大獎
    華聲在線12月28日訊(通訊員 何潔 徐亮亮 邱旭)12月27日上午,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和提名獎名單正式出爐,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項目獲評中國工業大獎,是中國石化唯一獲獎單位。該技術打破了70年來國外對己內醯胺生產技術的封鎖壟斷,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綠色成套技術,樹立了中國自主創新技術的品牌形象。
  •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喜獲中國工業大獎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喜獲中國工業大獎。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現場。紅網時刻12月28日訊(通訊員 何潔 徐亮亮 邱旭)12月27日上午,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和提名獎名單正式出爐。
  • 創新引領化工、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壽長日前做客新華網《科創群英匯》時表示,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催化技術在化工、紡織領域處於龍頭、關鍵核心地位,是尼龍生產的基礎化工技術,能助力解決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等問題;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催化技術對支撐化工、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綠色嬗變典範城——來自株洲·中國動力谷的系列報導之四
    今年4月,中國環境報社、中華環保基金會授予株洲市「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稱號。這是株洲繼獲得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榮譽後的又一張城市「金名片」。 從「汙染名城」到「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這一華麗嬗變,是株洲老工業城市轉型、新舊動能轉換「趕考」的漂亮「答卷」,更是株洲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弘揚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 973計劃「石油煉製和基本有機化學品合成的綠色化學」項目通過專家...
    2005年11月, 973計劃 「石油煉製和基本有機化學品合成的綠色化學」 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2、為生產清潔汽油,研發了催化裂化汽油加氫異構脫硫降烯烴技術(RIDOS)並實現工業應用。研發了高活性的柴油超深度脫硫催化劑RS-1000,工業應用結果表明,採用該催化劑可以生產硫低於50g/g的超低硫柴油,達到歐IV標準。
  • 江天化學登陸A股 打造精細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典範
    原標題:江天化學登陸A股 打造精細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典範   2021年1月7日,南通江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天化學」)
  • 高效納米金屬催化劑的創新及其在綠色化工中的工業應用
    此文介紹高效納米金屬催化劑的創新及其在綠色化工中的工業應用團隊。高效納米金屬催化劑的創新及其在綠色化工中的工業應用推薦單位: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完成單位: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主要合作單位: 山東聯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與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同發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綠色化工
    與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同發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綠色化工     2017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交流大會,於2017年5月25~26日,在無錫友誼大飯店隆重舉行,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化學工藝創新之道,開啟綠色化學新時代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我們一直圍繞著化工放大規律的研究,把實驗室的綠色工藝和技術轉移到工業生產,最終實現化工過程的綠色化。」綠色室主任劉會洲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經過幾十年時間,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終於走出實驗室、走進工業生產現場,真正讓科學技術成為了生產力。」他向《中國科學報》表示。 一紙證書凝聚著幾代人的努力。上世紀90年代,經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等學者的不斷開拓,溼法冶金已在生產有色金屬方面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作為化工出身的學者,陳家鏞始終強調化學工程作為學科基礎的重要性。
  • 己內醯胺原料路線聚合尼龍66能行?指日可待!
    技術路線具有經濟性按照原料己內醯胺最高價格13800元/噸,己內醯胺製取己二胺,初步核算己二胺生產成本約在2.5萬元/噸,如果己內醯胺直接不結晶,直接去合成己二胺,己二胺生產成本會再降低800-1000元/噸,己二胺生產成本約在2.4萬元/噸,己內醯胺制己二胺,單用廢品也行,但是,如果含量低,後處理量太大,需要分離的成分多。
  • 海灣化學:以綠色促發展添彩「美麗化工」
    海灣化學廠區全貌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是青島海灣集團旗下骨幹企業,也是國家重點氯鹼企業、青島百強企業、中國化工500強企業、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先進集體、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2010年,海灣化學搬遷之初,海灣集團董事長李明決定淘汰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工藝,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英國英力士乙烯氧氯化平衡法聚氯乙烯生產工藝。這一成果獲得工信委「高風險汙染物減排獎勵」850萬元。2017年8月16日,《水俁公約》正式生效,這也證明了海灣化學獨到的戰略眼光。同年,海灣化學榮獲2017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稱號,成為全國氯鹼行業中僅獲此殊榮的兩個企業之一。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我們一直圍繞著化工放大規律的研究,把實驗室的綠色工藝和技術轉移到工業生產,最終實現化工過程的綠色化。」綠色室主任劉會洲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經過幾十年時間,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終於走出實驗室、走進工業生產現場,真正讓科學技術成為了生產力。」他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一紙證書凝聚著幾代人的努力。上世紀90年代,經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等學者的不斷開拓,溼法冶金已在生產有色金屬方面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作為化工出身的學者,陳家鏞始終強調化學工程作為學科基礎的重要性。
  • 助力綠色發展!第二屆綠色工廠生產與環境友好型塗料峰會圓滿召開
    塗料企業要做的,便是在提升產品技術質量和運營管理水平的同時,加大環保性舉措,貫徹綠色生產與綠色管理,這對企業的長久性發展或許更有裨益。為此,本屆綠色工廠生產與環境友好型塗料峰會組織了部分與會人員前往江蘇湯姆森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進行技術參觀,近距離了解那些生產過程中的細節。
  • 魯西化工擬投資33億元建設己內醯胺·尼龍6項目一期工程
    魯西化工(000830.SZ)發布公告,公司於2020年
  • 兗州煤業:收購魯南化工瞄準高端煤基新材料產業
    煤氣化技術有明顯優勢  資料顯示,魯南化工是一家具有53年發展歷史,主要從事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精細化工產品生產與研發的大型高科技化工企業,擁有甲醇—甲醛—聚甲醛、醋酸—醋酐—醋酸酯—醋酸纖維素等多條產品鏈,產品上下遊關聯度高,市場競爭力強。
  • 魯西化工將先期啟動60萬噸/年己內醯胺.尼龍6項目一期工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王僖魯西化工12月31日午間公告,為搶抓市場機遇,加快項目建設落地,公司董事會通過決議,將先期啟動60萬噸/年己內醯胺尼龍6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工程計劃投資33億元,預計2022年9月完工。
  • 氧化鐵行業開啟綠色生產新時代
    中化新網訊中國氧化鐵行業的生產技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從引進、吸收發展到創新發展的階段,隨著全球範圍內對能源的重視,提高了對資源的利用率,尤其進入21世紀,氧化鐵生產已從單純的資源消耗生產型企業,開始轉向社會上的二次資源綜合利用型企業發展。
  •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部綠色發展研究院調研組蒞臨金徽礦業調研綠色...
    調研組一行先後深入金徽礦業實物地質資料巖芯館、科技指揮中心、尾礦庫、停機坪、1190主平硐口和金徽關愛員工公寓等處實地調研,聽取了關於金徽礦業綠色礦山建設、安全生產、規範管理、經營效益等方面的系統介紹,並就礦產資源勘查、企業生產經營
  •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入選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名錄」
    原標題: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入選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名錄(2020年版)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月15日訊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了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名錄(2020年版)」名單,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作為2020年省內唯一一家入選的化工園區位列其中。
  • 茂名建綠色化工與新材料中試基地
    來自化工產業的100多位專家院士集聚茂名,圍繞化工產業的迭代升級、創新發展為茂名把脈施策。「茂名綠色化工研究院」「茂名國家高新區綠色化工與新材料中試基地」在開幕式上揭牌。人才活動周包含座談交流會、主旨報告會、化工產業發展交流會、技術成果推介路演、高校專利成果對接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