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化學:以綠色促發展添彩「美麗化工」

2021-01-11 澎湃新聞

海灣化學廠區全貌

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是青島海灣集團旗下骨幹企業,也是國家重點氯鹼企業、青島百強企業、中國化工500強企業、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先進集體、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

海灣化學項目於2010年10月奠基,2012年12月開工建設,佔地2100畝,二期投產後預計完成投資85億元。通過搬遷,海灣化學實現了工藝轉型升級,走在了全國新舊動能轉換的前列,營業收入躍居全國石化獨立生產企業500強中第271位。2021年,隨著企業二期項目投產,預計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元。

一直以來,海灣化學按照海灣集團「三個遵循」「四化」「五個一體化」的理念和要求,紮實推進各個項目建設,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努力做到傳統產業不傳統發展。

海灣化學辦公樓

「綠色+」,助力轉型升級

「一個優秀的企業要給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一個偉大的企業還要竭盡全力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加安全、和諧、美好。」2010年,海灣化學搬遷之初,海灣集團董事長李明決定淘汰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工藝,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英國英力士乙烯氧氯化平衡法聚氯乙烯生產工藝。這一成果獲得工信委「高風險汙染物減排獎勵」850萬元。2017年8月16日,《水俁公約》正式生效,這也證明了海灣化學獨到的戰略眼光。同年,海灣化學榮獲2017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稱號,成為全國氯鹼行業中僅獲此殊榮的兩個企業之一。

「十三五」期間,海灣化學努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實施上、中、下遊產品關聯集約布局發展,實現閉路循環。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採用清潔能源,對廢水、廢棄物進行統一生化處理的手段,達到生產與生態平衡、發展與環境和諧的狀態。

「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是檢驗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更是推動企業基業長青的首要前提。在海灣化學,達標排放不是目的,廢物資源化才是最終追求。一直以來,海灣化學認同「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的觀點,因此在搬遷設計中,海灣化學便注入綠色發展、清潔生產理念,通過完善流程,將原材料及廢棄物吃幹榨盡,富餘能量全部轉換再利用,有效解決了廢水、廢渣的排放問題,實現了資源的綜合利用。

不僅如此,海灣化學還立足安全環保一體化,建立了園區統一的安全風險監控系統和應急救援系統,運用清潔生產工藝對廢水、廢棄物進行統一無害化處理。據了解,海灣化學投資了2556.5萬元引進先進的汙水處理工藝及裝置,實現零排放。同時引進當前國內運行最穩定、工藝最成熟、脫除效果最好的脫硫、脫硝、除塵裝置以及焚燒爐裝置,對生產過程廢氣、廢液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燒鹼、PVC、VCM、偏矽酸鈉等產品的各項能耗指標均居行業領先水平;廢水、廢氣、噪聲排放達標率100%,固廢合規處置100%。

特別是海灣化學在董家口港區啟用了專用液體化工碼頭,將6500噸純苯從貨船直接進入工業管道,然後運到10千米外的海灣化學生產區原料儲存罐內,用於苯乙烯等產品的生產。這樣的運輸方式與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等傳統運輸方式相比,既提升了作業效率,也讓生產過程更為環保。

在綠色化工園區建設方面,海灣化學通過過程的安全、環保和節能控制,資源可再生及循環利用得到充分體現。在產品與技術方面,最大限度降低「三廢」排放量,全部實現清潔生產。在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每年可節約用熱11萬多噸,節約資金1600多萬元,水資源回收再利用每年可節約資金720餘萬元。在綠色發展上,企業培植了具有海灣特色的HSEF安全文化,追求開創性的循環經濟模式探索,為持續厚植企業的競爭優勢夯實基礎。

海灣化學VCM裝置

海灣化學中央控制室

管理升級,實現本質安全

海灣化學擁有當今國際先進的四大核心技術。引進英國英力士專有工藝技術,生產VCM及通用型、特種PVC樹脂;引進美國德西尼布石偉公司工藝技術,生產苯乙烯;引進日本氯工程技術,生產32%、50%燒鹼;引進德國TGE技術,建設包括50000立方米儲罐在內的低溫乙烯儲運裝置。此外,海灣化學還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丹麥、韓國和日本等國外知名企業籤訂了二三十項關鍵設備採購合同,全面提升裝置在安全、環保、節能和循環利用等方面的國際領先水平。

多年來,海灣化學一直重視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方式,廣泛宣傳安全法規和安全知識,開展各類安全文化活動,努力提升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創造全員參與的安全氛圍。安全生產對化工行業而言,是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重中之重。一直以來,海灣化學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和"安全第一、環保至上、健康為本"的指導思想, 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培育並逐步形成了「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預防」等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價值觀,,以此增強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實現了企業的本質化安全。

「在過去,幾萬塊錢就可以擴建一個項目。現在,我們一個自控閥門就價值上百萬。不論價格,無論是小閥門還是大型機組,要買就買最合適的。」只要涉及到公司裝備採購,李明不止一次強調,無論多貴,最合適的零件才能保障生產過程安全。因而,每一次海灣化學在設備、管件、閥門等各類設備的採購中都瞄準世界頂級品牌。氯乙烯裝置急冷塔入口處,由於管道介質的特殊性,需要的自控閥材質需要具有耐腐蝕、耐高溫、抗結焦等特點,海灣化學在全球範圍內優選符合要求的自控閥,僅2臺自控閥花費300多萬元。從搬遷項目設計規劃之初,「安全第一」的管理思路就融合了進去。

同時,為了強化落實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充分體現風險同擔、利益共享、重獎重罰、全員管理的原則,海灣化學全面執行全員安全生產獎懲制度,利用經濟手段刺激員工積極主動地做好安全工作。

正是因為李明的「安全保證不了,一切免談」及「工藝裝備要保證至少20年不落後」的管理理念,在每一名海灣人心中根深蒂固。企業才能為了安全運行,不惜成本,不計代價。也是高標準的定位,才造就了如今海灣化學一個個精品工程。

聚氯乙烯二期裝置

海灣化學苯乙烯裝置區

智能驅動,實現全程信息化

走進海灣化學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一體化、智能化生產指揮調度平臺,可以看到,幾乎佔據了一整面牆的LED屏幕上清晰顯示著園區各個關鍵部位的實時監控視頻,大廳裡整齊排列的數十臺顯示器屏幕上跳動著園區各個環節的即時數據,工作人員從容自如地處理著各類信息。由此大量的高端設備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替代了此前繁瑣的人工處理。雖然平均每個生產區域只有一兩個工人進行現場巡查,但園區卻更智能化,自動化。中控室「掌管」著園區所有的大小項目,並對廠區進行全過程、無死角監控,任何生產裝置出現影響安全的問題,智能化平臺都會立即作出反應,必要時會自動停止,人為不能進行操作和幹預。

2020年9月22日上午,海灣化學聚氯乙烯二期投料DCS現場,一批技術人員正屏息凝神,靜待投產時刻的到來。

「PVC二期開始投料!」隨著調度一聲令下,聚合DCS操作員鄭文佳輕點滑鼠,電腦屏幕上的「START CHARGE」開始變綠,聚氯乙烯二期生產程序開始啟動——各種原料和化學品配置開始按照一定的順序自動添加;與此同時,聚合釜升溫程序自動開啟。其中,攪拌轉速控制、加水、加助劑、排氣等一系列複雜動作同樣自動完成,無需人工參與,直至聚合反應結束並成功卸料,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接下來的汽提和離心乾燥單元也是如此,只需一鍵就可完成一個流程的控制,降低了人工現場操作帶來的風險,提升了化工生產的安全係數。

「目前,在國內乙烯法聚氯乙烯生產中,海灣化學是唯一一家通過智能控制實現『一鍵啟動』的化工生產企業。」提到海灣化學的智控系統,海灣化學計控部部長劉培軍臉上就滿是自豪。

在實現裝置自動化之前,企業一直是依靠一線職工的手動操作來把控這些變化。人的經驗是保障產品質量最核心的因素。海灣化學生產部部長明坤告訴記者,在鹽酸生產線,氫氣與氯氣的配比是決定鹽酸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生產過程中,技術人員搬個小板凳坐在合成爐附近,透過爐子上的視鏡觀察爐火的顏色,「顏色發黃就是氯氣加多了,顏色偏紅就是氫氣加多了。這可是很考驗人的眼力和經驗的。」明坤笑著說。

「廠區的每一套裝置都安裝了不同種類的監測儀器和自動控制閥,這就是我們收集信息數據的基礎,也是進行智能化控制的基礎。」明坤以氯氫工段的氫氣鍋爐為例,煙氣出口處有溫度計,能夠實時感知煙氣出口處的溫度,而這些溫度信息最終通過信號傳輸顯示在了DCS的屏幕上。除了溫度數據,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壓力、液位、流量等數據也都盡在DCS的「掌控中」。

「在海灣化學各大生產環節就配置了1萬餘塊智能儀表儀器,實時資料庫共有6萬個監測點,實現了氯鹼、VCM、PVC、苯乙烯生產過程的全流程、全環節監測,控制迴路自控率達到99%以上。」明坤說,「DCS與人工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精準、安全;安全聯鎖系統相當於給裝置上了雙保險;緊急停車系統是為化工裝置設置的最後一道安全屏障……這些智控系統齊心協力,為企業實現本質安全保駕護航。」

2017年「智能工廠」手機終端巡檢系統率先在氯乙烯廠上線了。由於它在規範職工巡檢行為、提高巡檢效率、消除安全隱患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上線僅幾個月,就得以在海灣化學全公司甚至整個海灣集團推廣應用。

巡檢是企業雙基管理的基礎環節,在「智能工廠」巡檢系統開發前,企業包括同行對職工巡檢都缺乏比較有效的監督,巡檢效果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安全隱患可能被隱藏。海灣化學智能巡檢系統上線後,系統不僅方便人員對設備運行進行預判、對生產運行提出建議,還能為裝置長期安全穩定運行保駕護航。如今,智能巡檢系統又加入了設備檢維修及電子作業票證模塊,從而在海灣化學智能工廠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2017年起,企業根據海灣集團的部署,以開發部署SAP ERP系統為龍頭,自上而下搭建業務與財務一體化管控體系,實現了ERP與DCS、SIS、LIMS化驗數據、OA、智能巡檢系統、實時資料庫系統等系統的互聯互通,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內部各系統間的「信息孤島」問題。通過對生產經營數據進行收集、記錄、分析、篩選、挖掘,實現企業內部數據的實時共享,成為各級管理層高效決策的「智慧大腦」。

數據的實時共享,實現了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控制流的高度統一,把研發、設計、營銷、生產、物流、倉儲之間的數據邊界打破,讓數據在自由流動和耦合互動中為企業發展賦予能量。SAP ERP 為多個系統的集成運行提供了開放性接口,實現了一體化管控,全面整合了生產、採購、銷售、庫存、運輸、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業務,構建了實時動態的業務財務一體化管控系統。不斷完善的企業信息網絡,實現了生產控制網、數據採集網、管理辦公網間的互聯互通,數據信息共享,數據自由流動。

著眼於工業網際網路的「智慧企業」建設,海灣化學下一步將不斷完善生產控制系統,強化基於實時資料庫的大數據技術開發應用,對生產裝置進行數據建模,科學指導決策,優化生產流程;通過實施智能化立體倉庫項目和建設智慧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並與ERP系統集成,實現進銷存高效協同;通過完善以ERP為核心的業務管理信息系統,拓展實施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供應商管理系統及決策支持系統等;通過建立園區生產、安全、運營綜合管理平臺,實施園區環境、設備、工藝、安全、人員行為及業務操作等信息智能分析,實現可視化的主動管控。

圖片由企業提供

原標題:《海灣化學:以綠色促發展添彩「美麗化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海灣化學:高端智能綠色化工樣本
    始建於1947年的海灣化學,前身是海晶化工,伴隨青島走過了73年歷史,也見證了青島化工產業的轉型騰飛。當下,青島正在發力工業網際網路建設,作為新金花的海灣化學響應號召,在化工領域不斷開疆拓土:引入智能系統,打造智慧化工廠;攻克提純0.01%的技術難關,氯乙烯純度達到99.99%;聚氯乙烯(又稱PVC)二期項目拔地而起,年產可達80萬噸穩坐國內頭把交椅……「明年營收衝擊100億元!」
  • 碳一化工——支撐未來能源和化工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1 碳一化學概念的提出與碳一化工技術的興起碳一化學,亦稱一碳化學或C1化學,這一概念是由日本的研究人員在上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的,起因是源於當時的石油危機,當時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經過合成氣(CO+H2)替代石油合成燃料和化學品。目前這一概念已被全世界廣泛接受。
  • 與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同發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綠色化工
    與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同發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綠色化工     2017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交流大會,於2017年5月25~26日,在無錫友誼大飯店隆重舉行,流動化學工藝工程技術—化學工藝創新之道,開啟綠色化學新時代
  • 中國綠色化工的成功典範: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技術
    化學工業,這個點石成金的「魔術大師」,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滿足了人們越來越高的生產和生活要求,但在全球保護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又成了人們抱怨的對象。為改變化學工業的尷尬現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綠色化學」成為筆者團隊的共識和目標。
  • 加強綠色化學研發 推進農業高效發展
    12月8日,在江蘇揚州召開的首屆農業化學學術討論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說:「要高度重視發展綠色化學、土壤化學及土壤保護與改良、應用先進技術做好農產品的保護與儲存、重點研究農作物為原料的化學品、加快開發支持農業生產的材料,切實解決農作物生長中的化學問題,實現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安全。」
  • 天然+科技健康又美麗——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最佳發展路徑。未來10年中國企業發展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還要低碳綠色環保。
  • 破解「化工圍江」,探索綠色發展「常州模式」
    從化工產業聚集到有序關停轉型採訪團在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先後參訪了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沿江一公裡化工企業騰退和生態復綠情況、高質量發展企業代表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合全藥業、有花園工廠之稱的朗盛(常州)有限公司,全面了解到常州沿江治理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和經驗。
  • 海洋環境保護下一個5年規劃亮點是海灣
    近日,​​十三屆全國政協近日召開第42次雙周協商座談會,11位委員和專家學者圍繞海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國際合作等建言諮政。100餘位委員在全國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上發表意見。   委員們建議,要把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 未來化學化工指南(完整版)
    化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創製了很多重要的高品質產品和工藝,但也帶來了種種問題。為了可持續發展,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化工產品的特性和生產工藝?值得大家思考。2020年1月,耶魯大學綠色化學與綠色工程中心副主任朱莉 • 齊默爾曼(Julie B. Zimmerman)教授、綠色化學之父保羅·阿納斯塔斯(Paul T. Anastas) 、耶魯大學副教授漢諾·雷克波爾(Hanno C.
  • 石橫鎮:山東魯嶽化工有限公司機器轟鳴生產忙 質效雙升促發展
    走進位於石橫鎮化工園區東側的山東魯嶽化工有限公司,由該公司投資6億元建設的2000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功能性聚合物乾粉和6萬噸二氯乙烷有機溶劑稀料生產線,正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廠房內現代化機器轟鳴,流水線上各點位異常繁忙,到處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 Sanotac高精度平流泵,助力微通道高通量反應器,打造美麗化工
    Sanotac高精度平流泵,助力微通道高通量反應器,打造美麗化工  SANOTAC系列平流泵(柱塞泵,中壓恆流泵)產品廣泛應用於石油開發評價實驗、石油化工的催化反應、聚合反應、食品
  • 《南京化學工業園區—南京工業大學綠色化工技術平臺項目》環境...
    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接受南京託普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委託,編制「南京化學工業園區—南京工業大學綠色化工技術平臺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經多方努力,已編制完成了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初稿)。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一、化學工程方向  本方向隸屬於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是首批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  本專業方向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較高知識素養的高等化工專業人才。畢業生所具備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使之擁有更廣泛的適應性。
  • 從煤焦中萃取綠色效益——山西僑友化工創新發展之…(圖)
    在忻州市忻府區煤化工循環經濟園區,有一組銀白色的大型裝置,矗立在藍天白雲和綠色農田的背景下,乍一看,很難將它與我省煤焦工業的基本色「黑色」聯繫起來。  這套裝置名為「環保型新工藝加工16萬噸/年粗苯和10萬噸/年順酐聯合裝置」,是山西僑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針對我省焦化粗苯精製過程中存在的汙染嚴重、資源浪費等問題,通過自主創新而研發的一種環境友好型新工藝。7月13日,省委書記張寶順在實地察看了這套裝置,聽取了僑友化工董事長石俊來的匯報後,高興地指出:煤化工是山西發展的方向,僑友化工的創新之路,符合山西煤化工的政策和發展方向!
  • 高效納米金屬催化劑的創新及其在綠色化工中的工業應用
    為進一步鼓勵在服務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公益等科技創新活動中作出重要貢獻的集體,從2014年起,中科院設立了「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2016年度共10個團隊榮獲該獎。此文介紹高效納米金屬催化劑的創新及其在綠色化工中的工業應用團隊。
  • 海灣化學粒狀原矽酸鈉新品試車
    近日,海灣化學粒狀原矽酸鈉新產品試生產成功,標誌著偏矽酸鈉事業部順利完成該新產品的研發,為海灣化學完善了產品種類,拓展了產品銷售領域,擴大了產品品牌知名度,對偏矽酸鈉事業部品牌建設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此次新產品試生產歷時12天,共生產新產品223.5噸,產品的各項質量指標均達到預期要求。
  • 創新引領化工、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壽長日前做客新華網《科創群英匯》時表示,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催化技術在化工、紡織領域處於龍頭、關鍵核心地位,是尼龍生產的基礎化工技術,能助力解決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等問題;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催化技術對支撐化工、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黨報聯合考察採訪 | 破解「化工圍江」,探索綠色發展「常州模式」
    、沿江一公裡化工企業騰退和生態復綠情況、高質量發展企業代表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合全藥業、有花園工廠之稱的朗盛(常州)有限公司,全面了解到常州沿江治理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和經驗。因化工產業聚集,常州是全省沿江城市中擁有岸線最短、化工企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到2019年底,化工園區內仍有化工生產企業84家、危化品倉儲企業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家,工業產值超百億企業1家,億元以上企業39家。2019年化工園區實現銷售收入310億元,實繳稅收12億元,基本形成了以先進高分子材料、碳纖維及複合材料、高性能塗料、特種化學品及創新藥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
  • 加快推進浙江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方案印發
    綠色發展工作方案  為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按照黨中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深化我省化工產業整治提升,提高化工產業安全生產水平,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要求,制定本方案。
  • 從概念到產業:綠色化學的徵程和未來
    綠色化學的先驅者Paul Anastas博士和領軍人物如佟振合院士、Klaus Kümmerer、李朝軍、Shu Kobayashi、張鎖江、趙宇亮、韓布興、James Clark等綠色化學領域的「big names」齊聚一堂,共同討論綠色化學和可持續化學的理念升級、前沿技術、當下任務和發展前景。過去未去,未來已來。綠色化學曾如何履行其歷史使命從概念發展到產業?如今正在哪些領域進行怎樣的技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