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令穰,字大年,北宋汴京人,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趙令穰官至光州防禦使、崇信軍觀察留後,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其後又追封「榮國公」。他幼時喜愛書畫,工草書,又富有文學修養,喜歡收藏晉唐以來的一些法書名畫,時與畫家文人往來,切磋畫藝,其畫多以描繪湖邊水濱水鳥鳧雁郊外之景為主,繪畫思維巧妙,清麗雅致。黃庭堅曾經題其所畫的蘆雁云:「揮毫不作小池塘,蘆荻江村落雁行,雖有珠簾巢翡翠,不忘煙雨罩鴛鴦。」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會影響其行為和藝術創作。歷史上,每一位藝術家的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當然成長環境也有優劣之分,時勢造就藝術家。趙令穰則是一位在優越的成長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家。趙令穰為宋太祖趙匡胤的五世孫,王室貴族出生的他,生活十分優越,不用為生計而奔波。
之後官至光州防禦使、崇信軍觀察留後,這些官職在宋朝只是一個沒有實職的官銜,不用管理太多的軍國大事,也不用擔心自己沉迷於藝術而國破家亡。因此,趙令穰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研究書畫創作。其次,身在王親貴族,有很多財力、物力和人力,趙令穰把這些資源都用在了藝術創作上,像這樣的皇親國戚,很少有人會用時間去潛心研究繪畫,大多是虛度光陰。
宋朝《宣和畫譜》裡描述,趙令穰雖然生活在宮邸,處於富貴之間,卻能潛心學習經史,戲弄翰墨,特別喜歡繪畫,還喜歡收集晉宋以來書法名畫,每看一幅畫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也有人稱趙令穰所做的畫「有餘精研,畫平遠之宗工」。
還有人稱讚他,有優雅的徳學品行,能作文章,小的時候就閱讀杜甫的詩,因此,其志在追求學習那些唐晉寫書繪畫優秀的人的寫法,不久就學會了,雖是貴人,但是天資聰穎啊!我們可以看得出,趙令穰從小學習生活條件優越,家中收藏各種書法名畫,從小就受到藝術的薰陶,有獨特的藝術修養,對藝術有著強烈的熱愛,這是其小景山水藝術成就的一些重要背景。
在山水畫史上,「趙令穰」始終是和「小景山水」一詞捆綁出現,提到趙令穰的作品,映入人們腦海的總是那淡雅、抒情、充滿生活情趣的江湖小景。趙令穰因為身處皇族之列,不能遠遊。
《畫繼》記載其「每作一圖,必出新意。人或戲之曰:『此必朝陵一番回矣。』蓋譏其不能遠適,所見止京洛間景,不出五百裡內故也。」好多人都把趙令穰的小景取材歸因為他「身為皇室不能遠遊」。
其實筆者認為並非如此。不能遠遊確實束縛了他的視野,使他不能見識更多的山河美景。但是,見了大山大水,以他的心態,他的心境,他的目光還是會停佇於大山腳下的一戶悠然庭院,或是岸邊的一片從林。況且對於大年來說,何須大景?他既不用為了迎合領導而歌唱祖國大好山河,也不需要為了參展而搞長篇巨製,更不用靠賣畫為生而考慮平尺有多少的問題,他只要自隨性情,隨己所好!如此,汀、灘、坡、渚足以,關鍵在於大年是如何去「經營」這些小情小景的。意境趙令穰的作品給人一種幽遠之感。
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補充郭熙的三遠法時提到一個「幽遠」,即「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景物絕妙而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這不正是大年畫作中傳達出來的意境嗎?清人惲壽平亦言「趙大年每以近處見荒遠之色,人不能知。更兼之以雲林、雲西,其荒也遠也,人更不能知之。」
趙大年筆下都是些尋常可見的江湖小景,如他的作品《橙黃橘綠圖》,畫面中近處幾株橘樹姿態優雅,對岸汀渚錯落,彎延至遠處,岸上橘樹遍植成林,亦向遠方迷離,水面上悠遊著三兩隻水鳥,整個畫面雖不足盈尺,卻把幽迷、荒遠之境抒發的淋漓盡致。
所以讀大年的畫,常常會覺得很矛盾,甚至經常會猜測大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為什麼他能在尺寸有限的畫面裡將幽遠、脫俗、生活情趣、平常小景還有他自身的清貴之氣——這些原本並置起來有些矛盾的意境和感受同時融入畫面而又那麼恰到好處、收發自如!讓人看了會覺得吻合了幾種不同的情思寄託。
總之,趙令穰以宗室出身,胸次瀟灑脫滌羈束,留心翰墨又能期尅自弊,對於趙令穰山水畫的歷史認知,誠如元人劉壎所言:「秋蘆雁集,雪柳鵲棲,雖縑素故暗野意依然,天家公子多才藝,可愛哉!玩斯畫,懷斯人,想斯時,為之悽然廢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