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的黑科技,誇張到什麼地步

2020-11-27 易車網

午後的草地上,鋼鐵俠按了下車鑰匙。無人的跑車自動駛來,緩緩停在他身邊。

他雙手插兜,對美隊說:「我要去過簡單的生活。」

這是電影《復仇者聯盟2》的結尾片段,自動駕駛技術驚鴻一現,卻令人無比嚮往。

開車,現在仍然是智力+體力的雙重勞動。無論是枯燥的長途高速,還是蠕行的城市擁堵,甚至每日早晚的泊車,都需要精神高度集中。

昏暗的夜晚、刺眼的紅色尾燈、時不時變道加塞的汽車,都使駕駛員必須全神貫注於駕駛,才能保證安全

開車人也想要簡單的生活,那就是告別方向盤。由此,催生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自動駕駛,距離理想還有多遠

人們想像中的自動駕駛是怎樣的?

坐在汽車裡,喝著啤酒或咖啡,看看電影,什麼都不用做,車就把我們帶到了目的地。

1930年,一篇名為《ParadiseandIron(天堂與鐵)》的科幻小說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個島嶼:島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自動駕駛的,它們無需安裝方向盤,只要給一張地圖就能按照既定路線行駛,能夠自動避障,被卡住了還能呼救[1]。

1982年,美劇《霹靂遊俠》展示了一輛高度人工智慧的跑車KITT,也是一代人對自動駕駛的初識

人類對自動駕駛的想像,近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但即便現在,我們距離理想還有點遠。

目前,自動駕駛技術被分為0~5六個等級:

L0是完全手動,由人完全掌控汽車;L1和L2則是輔助駕駛,在特定環境下使用一些簡單的智能技術,但還是以人為主進行操作;L3和L4將進入智能駕駛階段,系統作為「主駕駛」,司機只在特殊場景才接管;L5則將實現完全智能駕駛,車輛可以在任何場景下自動駕駛,已經不需要司機了[2]。

電影《機械公敵》中,主演威爾史密斯在自動駕駛的車內閱讀檔案,科幻作品中出現的自動駕駛技術普遍為L5等級

我們在科幻小說中看到的自動駕駛,已經屬於L5等級。但目前,國內達到L2級別的量產車也不多,國產車只有少數像高合汽車這樣的,才率先實現了比L2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

L2級別的自動駕駛,依然需要司機的專注配合,否則就會釀成悲劇。

2016年5月,一輛特斯拉ModelS與一輛拖掛車相撞。特斯拉在事後發表的聲明稱:「在明亮的天空下,Autopoilot和司機都沒能注意到拖掛車廂白色的一面,從而撞入了後者底部[3]。」

2020年6月,一輛特斯拉Model3,以110km/h的速度撞上一輛側翻的大貨車,貨車車廂同樣是白色,而自動駕駛功能未能及時識別[4]。

在雪天,白色的車肉眼都有些難以辨認,對自動駕駛的識別來說則更是一個大的挑戰

而上述的這兩輛事故車輛,實際上都是L2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15],事故發生,也與司機的違規鬆手和走神有關。

但在L2之上,駕駛員就可以在限定場景下,將操縱放心地交給系統。

例如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環路上,高合HiPhiX搭載的HiPhi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能夠在0-130km/h的全速域範圍內,解放駕駛員的操作負擔,讓你在路上去幹點別的事。當然,在系統發出接管請求時,還是需要駕駛員的手動幹預。

在真正實現L5級的完全自動駕駛前,司機和方向盤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Waymo宣稱實現完全無人駕駛,但是仍舊保留了方向盤這一設置/WaymoYouTube

2019年和2020年的前9個月,Waymo(前Google自動駕駛項目,後獨立)共進行了超過982萬公裡的L4級自動駕駛測試,期間發生了18次小型事故,和29起「差點出事」(在模擬器中)。

儘管「幾乎所有」的碰撞事件都是人類司機或行人的過錯,而且沒有造成任何「嚴重或危及生命的傷害」。但在面對夜間的逆行車輛時,依然是由駕駛席上的安全員踩下了剎車[5]。

所以,想要邊看視頻邊開車,這樣的自動駕駛離我們還很遠。

不就是開個車,怎麼就這麼難

為什麼理想中的自動駕駛會這麼難?

因為開車本來就很難。

在實驗室中模擬自動駕駛,往往是對特定的環境和參數做出反應。而在實際駕駛中,你根本不知道可能會遇到什麼情況。

路面上突然出現的坑、十字路口不守規則的行人、嚴重的霧霾天氣……這些都會極大增加駕駛難度。

2015年4月8日,廣東深圳,一名家長帶著孩子橫穿馬路,道路的複雜程度遠不止於此

在一項收集了55個駕駛員共797個危險駕駛場景的研究中,即便已經為汽車安裝了前碰撞預警、車道偏離預警、駕駛員狀態監控和行人檢測功能,駕駛員還是會遇到相當複雜的駕駛環境[6]。

他們能遇到的最複雜的情況之一就是,在雨霧天氣,上了一條冰雪地面、有摩託車和行人(其中還有人交通違規)的鄉間擁堵單車道。如果這個時候駕駛員還注意力渙散,事故就極有可能發生。

自動駕駛跟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開車,五感、大腦、手腳緊密配合,能快速判斷出危險到底是什麼;而自動駕駛系統,收到的則是各類信號,他們按特定的算法對信號做出反應,卻不一定知道這些信號意味著什麼。

雷射雷達公司Aeye曾做過一個氣球挑戰試驗:一輛L4級的自動駕駛汽車,面對漂浮在路中央的氣球,往往會選擇避免碰撞。但如果是人類駕駛員,顯然會直接開過去[7]。

Aeye旗下4SightM感知傳感器對車輛周圍環境「感知」的可視化呈現。自動駕駛系統可以識別的並不是具體的圖像,而是抽象的信號/Aeye官網

人類擁有的是基於視覺和經驗判斷的「認知」,而車載傳感器只能做到「感知」。僅憑「感知」,怎麼快速做出反應?這就要求極高的硬體條件和快速的算法反應。

以傳感器為例。傳感器是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之一。想知道車子周圍有什麼障礙物,就得有傳感器。

傳感器有好幾種。比如雷射雷達,可以最遠探測200米距離,探測角度能達到360°,但是對車速和路標的識別能力都很弱。而攝像頭傳感器,可以很好地識別路標,卻對光照條件有一定要求。超聲波傳感器,最遠也只有10米的探測距離,但它在夜間環境下卻表現優異[8]。

而多傳感器融合後,就能讓自動駕駛車輛的「視力」健全且強大。不過,增加的傳感器放在哪,目前卻有兩條路線。

一種是「單車智能」路線,如Waymo的自動駕駛技術驗證車,就在車身上堆了數量眾多的傳感器[9]。這類技術就像一個獨立的駕駛員個體,通過自身的視覺和思維判斷路況。

一輛自動駕駛汽車,車頂上方安裝有攝像頭、雷射雷達等多個傳感器

而高合汽車選擇了「車路協同」路線:把傳感器裝在路上,然後通過基於5G+V2X車路協同技術接收數據。傳感器在智能公路上的安裝高度會比在車輛上更高,固定平臺下的功率也會更大,因此有著更廣的探測範圍。

對車載自動駕駛系統來說,就像是整條路上都有人在幫他站崗放哨。車輛也可以不用安裝太多昂貴的傳感器,能有效降低成本。

多傳感器的使用,必將產生大量的待處理信息。快速篩選和處理有價值信息,就要用到更為艱深的數據處理方法。

智能駕駛系統的打造,離不開大量案例訓練和深度學習算法。簡而言之,要不停地開車。比如梅賽德斯·奔馳E級(W212)量產發布之前,總共完成了3600萬公裡的測試。

雨雪、霧霾各種惡劣天氣,以及狀況頻出的複雜路況,智能駕駛系統需要大量相關案例訓練才能在實際中保證行駛的安全

一項德國的研究預測,要實現自動駕駛,至少要有在公共道路上行駛2.1億公裡的數據。不然一旦情況超出了它的見識,或者場景迷惑複雜,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10]。

自動駕駛很難,但也前景無限

對於任何一個自動駕駛汽車公司來說,做自動駕駛的研發,都是非常浩大的一項工程。不僅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常常還需要漫長的測試和耐心。

但即便如此,自動駕駛仍然是未來汽車領域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因為它將給生活帶來的改觀實在是太大了。

研究顯示,只要開車的人早0.5秒意識到有發生事故的危險,就能避免60%的追尾。如果早1到2秒發現危險,則可以避免絕大部分事故[11]。

2019年1月11日,G4京港澳高速公路帽峰山路段,高速行駛中遇到突發情況留給人們反應的時間會更短

自動駕駛汽車從發現危險到做出反應只需要0.1-0.2秒,比人類駕駛員反應速度快5-10倍[12]。

特斯拉發布的2020Q3安全報告顯示:開啟Autopilot後,平均每459萬英裡發生一次車禍;關閉Autopoilot但開啟主動安全技術,平均每242萬英裡發生一次車禍;兩者都不啟用,平均每179萬英裡發生一次車禍。而全美的平均數字為每47.9萬英裡,就會發生一次車禍[13]。

事實證明,自動駕駛能夠有效提高我們行車的安全性。

這還只是目前單車智能所能帶來的進步,如果全面普及了智能駕駛,我們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將會有著極大的提升。

瑞銀集團認為,在完全的自動駕駛技術加持下,紐約計程車的運營數量甚至能夠減少三分之二。更低的人力和資源成本,更高的效率,這意味著城市空間會被解放[14]。

自動駕駛技術在卡車上普及後,公路運輸將會24小時奔流不息,這意味著遠比目前更高效的物流。

2019年9月17日,北京,南來北往的大卡車在服務區休息,長途運輸司機必須得到充足休息才能保證安全

高合汽車基於5G+V2X車路協同技術打造的智能駕駛,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公路交通的美好願景:

無人車輛在整個城市和道路系統的支持下,將乘客送往目的地;而調度中心能夠通過收集到的信息,在雲端管理道路交通,讓城市的效率更高,資源浪費更低,實現道路交通層面的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技術或許可以解決城市擁堵的問題

自動輔助駕駛帶來的,將不僅僅只是出行方式的改變:更高效的物流,不擁堵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能解放如今在駕駛席上被大量佔用的私人時間。

實際上,我們已經能夠體驗到自動輔助駕駛不斷進步的成果。

由華人運通打造的智能純電品牌高合汽車,在2020年9月正式發布了高合HiPhiX,這是國內首個實現了L2級以上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的量產車型。

除了車輛本身能極大地減輕我們在封閉路段的駕駛負擔,通過5G+V2X車路協同技術,高合HiPhiX還能夠部分實現更高級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

每一臺高合HiPhiX,都是自動開下生產線的,在未來,如果具備了完善的智能基礎設施條件,高合HiPhiX甚至能在更開放複雜的場景下實現自動輔助駕駛。

現在,只要點一下手機,這輛車就會自己從地下車庫開到你身邊。電影中讓鋼鐵俠瀟灑從容的黑科技,已經照進了現實。

(責任編輯:朱凱_NB16456)

易車號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長城展示「黑科技」 腦控汽車是個什麼鬼?
    9月1日,長城汽車第5屆科技節在徐水工業園區哈弗分公司拉開帷幕。開場前的一段暖場視頻,讓小記真正見識了什麼叫做「腦洞大開」:在以哈弗Concept R和Concept B為主角的短片中,展示了當下最熱門的智能科技與互聯繫統,自動駕駛、人機互動、智能家電控制、多媒體娛樂系統等高科技應用悉數登場,展現出長城汽車對未來汽車發展的美好願景。
  • 膜界中的黑科技-LIVICON力威康智能汽車變色窗膜新品發布
    膜界中的黑科技-LIVICON力威康智能汽車變色窗膜新品發布LIVICON力威康智能汽車變色窗膜新品發布儀式    【慧聰汽車用品網】在2017年的第十四屆深圳(春季)國際汽車改裝服務業展覽會(AAITF)上,諾特斯曼(上海)新材料科技公司展出了智能汽車變色窗膜(也稱為智能汽車窗膜、PDLCD膜、
  • 當汽車只是一個載體 盤點新勢力車型中的黑科技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盤點下目前造車新勢力品牌車型中的那些獨特黑科技。編輯點評:在2019年,威馬汽車完成了7次OTA升級,新增、升級了多項亮點功能。作為軟體定義硬體的落地執行者,OTA升級的魅力就在於讓智能汽車常用常新,始終保持「鮮活」。好的體驗勝過配置堆砌,從上車出發到車內互動再到實際駕駛,威馬EX6PLUS沒有在功能數量上較量,而是在體驗上較勁,提供了一套實用性滿分的全場景智能交互配置。
  • 關於汽車黑科技,你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
    關於汽車行業的黑科技,比如車友所熟知的全鋁車身、碳纖維結構、半包裹式的後輪設計、懸浮車頂等,這些都是近半個世紀裡出現的「黑科技」。而在科技如火如荼的當下,更是出現了聞所未聞的科技。什麼?無人駕駛?只知道這個就弱爆了!今天車叔帶大家一起聊聊汽車圈內的黑科技!
  • 八大汽車黑科技改變駕駛未來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汽車工業走向了智能化。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應用到汽車當中,全鋁車身、自動泊車、智能互聯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新科技正在不斷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在科技大爆炸時代,更有一些匪夷所思的黑科技將在未來影響著世界。汽車的人性化、智能化必定會成為各大車廠商研究的長久課題。
  • 又一智能電動新品牌,智己汽車是什麼來頭?
    1月13日,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IM智己,正式宣告誕生。 一句振聾發聵的提問「智能時代,汽車該是什麼樣子?」像極了柏拉圖提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UNI-T裡黑科技太多,未來的汽車該是啥樣?
    前不久長安汽車發布了全新產品UNI-T,這個外形誇張的SUV讓很多人不明所以。上周,長安UNI-T通過一場線上科技體驗日的活動全方位的解讀了UNI-T的內部乾坤。有很多技術乍一看讓人感覺仿佛在科幻世界。
  • 長城汽車發展史:從技術追夢到科技引領
    概要:●長城汽車崛起之路,離不開在技術研發上始終秉承「過度投入」的原則;●長城汽車的發展史,就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之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長城汽車以實力鑄就「科技長城」。通過不懈的探索與實踐,終於讓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轉變與升級。如今,更是依託雄厚的科研實力與前瞻性布局,讓中國汽車發生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質變。長城汽車堪稱中國汽車工業當之無愧的引領者。那麼,從技術追夢到科技引領,完美進階的背後,魏建軍是如何帶領長城汽車一步步強勢崛起,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呢?
  • 科普:iPhone 12搭載的雷射雷達是啥黑科技?
    比如首次引入iPhone 12的雷射雷達,不僅可以在手機端帶來更強大的攝影能力及AR應用,更是未來智能萬物的「慧眼」。3D視覺的市場被徹底打開絲毫不誇張的說,機器3D視覺伴隨著未來智能汽車的爆發,而成為未來科技領域新風口!
  • 長安「殺手鐧」,比CS75PLUS拉風,未來黑科技「超腦」,6月上市
    長安「殺手鐧」,比CS75PLUS還拉風,未來黑科技「超腦」,6月上市。長安「殺手鐧」,比CS75PLUS還拉風,未來黑科技「超腦」,6月上市。近日,長安又推出了全新車型長安UNI-T,長安又一「殺手鐧」,外型炫酷堪稱「顏獸」,比長安CS75PLUS還要拉風炫酷,並且蘊含著各種未來黑科技,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款車!
  • ...VR/AR、無人機群演……西洽會到兩江新區展區體驗多種「黑科技」
    5月15日,記者從兩江新區了解到,西洽會上,650平方米的兩江新區綜合展示區內,27家企業攜近50個「硬核」產品亮相,涉及展示汽車、高端裝備、數字經濟、電子、生物醫藥五大板塊內容,「黑科技」滿滿。規劃五大板塊 「黑科技」感十足作為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展區規劃了汽車、電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等五大內容板塊,共展出27家企業近50個產品。
  • 汽車清潔生產有哪些「黑科技」?
    原標題:汽車清潔生產有哪些「黑科技」?  走進大眾自動變速器天津工廠,整潔明亮的氣息撲面而來。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車間內使用自然採光和LED照明,能大幅減少用電。「廠區傳統照明燈具替換為高效節能的LED燈後,耗電量節約50%以上,年節約用電1360萬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200噸。」
  • 佳光科技用雷射雷達賦能智能汽車
    又是什麼難題讓L5級自動駕駛技術遲遲不能落地呢?在剛剛結束的「OFweek 2018中國(上海)國際人工智慧展覽會」上,北京佳光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發的雷射雷達方案。為深入了解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中的作用及應用,OFweek汽車科技網專訪了北京佳光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智慧開發總監李鑫先生。
  • 汽車貼膜終結者? 解讀智能玻璃控制技術
    雖然這個「硬貨」已經在拉斯維加斯CRS上展出過,但來到國內還是頭一次,讓我們徹底體驗到了最前沿科技。為此,今天筆者就將帶您認識一下這個多數人並不了解的「黑科技」。★ 什麼是智能玻璃控制技術?其實智能玻璃控制技術只是德國大陸集團推出「智能車門」的一部分,這其中還包括電動摺疊反光鏡、無線充電技術(門板儲物格處)、併線提醒功能等等。
  • VV7科技版智能豪華黑科技,「明日之子」馬伯騫妙贊
    今天我們就從外觀設計,內飾配置,智能科技三個維度來對比看看!考慮到大家都比較注重汽車的外觀,那我們先從外觀講起。外觀:VV7科技版身形酷似獵豹更年輕,途觀L中規中矩略顯老氣外觀方面,VV7科技版可謂極具辨識度,它沿用了家族化「豹式仿生學」元素,車身線條簡潔,極具動感,晶鑽璀璨中網配上巴斯夫PPG的油漆,脈衝車燈,肌肉線條,高位剎燈,溜背後臀。
  • 當科幻電影大片中的全息投影黑科技遇上智能玻璃
    當然近在屏幕之外的我們也是無比羨慕,想像電影裡那樣人手一個黑科技產品,從此開啟開掛的生活。我們在看這些科幻電影大片兒的時候,總是會被影片的各種奇怪腦洞的思維所徵服,會想到這些出現在電影中的黑科技產品是不是會有一天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有呢。畢竟所見即所想。
  • 熱炒量子科技是騙局?潘建偉:遠沒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地步
    熱炒量子科技是騙局?潘建偉:遠沒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地步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網際網路催生了許多新經濟形態,但是「新」未必是創新,需要冷靜分析。黨的19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
  • 曾令人腦洞大開的科幻電影,從電影角度分析不為認知的汽車黑科技
    相信你已經是有車或即將有車一族,So你想了解汽車中所蘊含的黑科技嗎?黑科技這個詞相信大家肯定都聽說過,黑科技首先是在《全金屬狂潮》中登場的術語,原指遠超越現今人類科技或知識所能及的範疇,缺乏目前科學根據並且違反自然原理的科學技術或者產品。
  • 汽車巨頭髮布鋰電池黑科技 股價暴漲
    充電像加油一樣便捷,鋰電再迎黑科技!圖片廣汽埃安官宣即將發布全新的動力電池科技,預告稱8分鐘內能夠完成80%的充電,續航裡程可能接近1000km,其研發的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即將在2021年量產搭載。
  • 汽車晶片短缺:概念股漲飛 2021年科技股最大的方向是智能汽車
    長期跟蹤科技股的投資者對《紅周刊》記者表示,半導體供需失衡,2021年全年,半導體都將處於供應緊張的局面,汽車晶片漲價確定無疑。而就整個科技股而言,智能汽車將是2021年最大的風口,同時,5G作為科技股裡被低估得最厲害的板塊,尤其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