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已經是有車或即將有車一族,So你想了解汽車中所蘊含的黑科技嗎?
黑科技這個詞相信大家肯定都聽說過,黑科技首先是在《全金屬狂潮》中登場的術語,原指遠超越現今人類科技或知識所能及的範疇,缺乏目前科學根據並且違反自然原理的科學技術或者產品。
那麼今天小編所講的汽車中的黑車技,自然就是指哪些超越我們對傳統汽車認知,就像只出現在我們所看科幻電影中的技術。
那麼問題來了,像我們所看的科幻電影一樣,之前有些技術或許是天馬行空,超乎想像,但現在很多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有哪些是出現在傳說的汽車「黑科技」
1、無人駕駛
相信大家對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是如雷貫耳了吧,在2004年的一部《我.機器人》中,威爾.史密斯曾在其中駕駛過無人汽車,而在如今據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最新報告顯示,2010年到 2015年間,與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超過22000件,並且在此過程中,部分企業已嶄露頭角,成為該領域的行業領導者。
大家都應看過電影《2012》其中的那臺賓利就安裝有智能汽車語音系統,而現在結合投影技術增加一個虛擬且有可玩性人物角色,用途相當於一個功能語音助手可用於語音操作打開天窗、規劃路線、路線導航、查詢天氣、搜索歌曲等功能。
2、全息投影
大家都應看過電影《2012》其中的那臺賓利就安裝有智能汽車語音系統,而現在結合投影技術增加一個虛擬且有可玩性人物角色,用途相當於一個功能語音助手可用於語音操作打開天窗、規劃路線、路線導航、查詢天氣、搜索歌曲等功能
3、無線感應充電樁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大家環保意識的提高,電動汽車正在深入我們的家庭。而電動車最重要的部分莫過於電池和充電樁,由於技術瓶頸,短時間內它們只能使用鋰電池,所以無線感應充電樁變成了另一個研發重點。目前,奔馳、高通及美國電信均在研發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站,通過在道路及汽車上安裝電磁充電線圈,來實現無線感應式充電。這種形式不僅更節省空間,充電效率也會顯著提升。
4、車身隱形技術
《007擇日而亡》這部電影對於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其中邦德開的那輛阿斯頓馬丁就採用了車身隱身技術。
而路虎也曾發布了一項 「隱身」技術,有可能將這一設想變成現實。
這一技術是用安裝在車輛格柵上的攝像頭時刻監測車輛的行駛數據,並反饋在平視顯示屏上,從而打造出一個可以穿透引擎蓋和發動機艙、並看到前方路況的「透明」視野。但目前它還僅是能將車頭「隱身」,不能實現全體「隱身」。
5、車身刮花自我修復技術
《復仇者聯盟》這部電影大家都應該看過,弗瑞局長曾駕駛的奔馳汽車10幾把步槍對著車掃射,玻璃也只是損傷10幾個點,最後對方發現很難打穿才用了衝擊頭,而這輛車只是能防彈,如果加上車身的自我修復功能,感覺九頭蛇肯定心態崩了。
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一群技術人員最近正在研發一款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聚合物,可以短時間內在低溫條件下完成自我修補。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就能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6、球形輪胎
《機械公敵》這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就是奧迪概念車 RSQ。
奧迪在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展出了一款大大的球形輪胎,名為Eagle-360球形概念胎。這款車胎可以根據路面不同情況,進行智能化調整。比如說當路面較為乾燥時,輪胎會自動變硬,以減少摩擦。而當路面有積水時,輪胎會自動變軟,以增加摩擦減少打滑。在汽車行車安全性,以及油耗等方面都會有所幫助!當然,球形輪胎的好處不僅如此,它採用的磁懸浮技術裝載到汽車身上,也就是說輪胎與車身之間只有空氣,駕駛時可以輕鬆過彎,自由操控,做到360度無死角轉向行駛,並且不改變車身的方向。
7、溜溜球懸浮車
相信看過《侏羅紀世界》的大家都記得電影裡用還觀光的懸浮車,在2011年,大眾在中國啟動「大眾自造」項目,球懸浮車正是這一項目的結晶。
這款汽車的懸浮高度只有1到2英尺(約合30到60釐米),利用電磁公路網從地點A前往地點B。懸浮車的機動性很強,擁有出色的轉彎性能。雖然看上去並不十分堅固,但卻擁有很高的安全性。懸浮車裝有車載傳感器,負責探測路障,車載電腦能夠自行減慢行進速度,避免發生相撞事故。
8、腦控汽車
《環太平洋》中採用的AR技術與腦控汽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015年7月15日,天津,由南開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段峰副教授研究團隊研發的 「腦控汽車」在試驗場開跑。這項技術就是通過腦電圖技術解碼大腦信號,可以檢測到駕駛者的不適,還可以通過AR技術來加強司機看到事物的感受。可輔助駕駛者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剎車或輔助停車。
9、變形汽車
電影《變形金剛》系列大家應該都看過,而一款名叫Viseo的「變形金剛」在法國出現,駕駛員在讓車輛速度保持24km/h時,將座艙升高至距地面3.3米左右,有了這款車,其他車盡在「腳下」。
10、水變油技術
相信對於學過化學的大家來說,應該都知道,高溫電電解水會分解出氫氣和氧氣,然後在高溫條件下,將氫和二氧化碳進行複雜的合成反應,生成一種叫做「藍色原油」的液態長鏈碳氫化合物。最終將它提煉成「E-Diesel」燃料。這種燃料在使用上與傳統柴油車並無區別,所以車輛無需改便能使用。
如果這一技術若能在將來有所普及,那麼能源危機對於我們來說將不是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