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日本人竄到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鬧得沿海邊疆不得安寧。不得已,朝廷派出年僅27歲的悍將戚繼光到浙江東部設防。
戚繼光受命後,立即到義烏等地召募了一批農民和礦工,把他們進行嚴格訓練,組成了威震敵膽的「戚家軍」。
但是,戚家軍開始並不是日本人的對手。
(戚繼光)
雖然戚家軍的官兵作戰非常勇敢,但總吃虧,打了幾次敗仗。戚繼光發現戚家軍的長槍是白臘木桿,日本人的短刀——武士刀,則是窄面薄刃,長槍一旦刺不中,便會被短刀削去鐵尖,變成一件不稱手的打狗棍。在長、短兵器的較量中,戚家軍7尺多長的鐵尖長槍卻對付不了日本人3尺長的武土刀。
長槍對付不了日本人的短刀,怎麼辦?戚繼光於是到民間走訪,然後採納當地父老的建議,砍伐一些毛竹,製成了一批竹槍。這些竹槍用毛竹的上半截製成。槍身經過油浸火烤,質地堅而韌,長度達一丈五六尺。槍頭沒有鐵尖,而是用刀斜削而成,銳利無比。就這樣,戚家軍的鐵槍軍變成了竹槍軍。
這毛竹槍能對付得了日本人的武士刀嗎?開始有不少人懷疑。哪知與倭寇一交戰,它們確實成了武士刀的剋星。他們用竹槍猛刺一下日本人,則被日本人的武士刀削去一截,但竹槍頭仍是斜尖。再刺,再削……即使被削去幾尺,竹槍仍有丈把長,日本人還是難以近身。而多數竹槍不等日本人揮刀再削,就已刺進了他的胸膛。
戚家軍就靠竹槍,殺得倭寇望風而逃,從此不敢再到東南沿海來了。
日本人雖然狡猾,對付他們只要用更高的智慧,收拾了他們,就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