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格勒保衛戰有多艱苦?被圍900天,蘇聯軍隊吃光了全城的老鼠

2020-11-30 聞雞旗武

提到二戰,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那便是死亡人數超過150萬的蘇德戰場。蘇聯從傷亡人數來看,這場戰役遠遠沒有亞洲人民的付出更加艱辛,但在蘇德戰場上,當時以坦克戰、「閃電戰」聞名並在歐洲如風捲殘雲般掃蕩的德軍,卻在寒冷的蘇聯止住了腳步。也正因為如此,才一步步給了歐洲被侵略國家站起來反擊的時機。

當年,希特勒在8月份對蘇聯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後,他最大的目的便是以最快的速度一舉佔領列寧格勒。這座城市,究竟有何吸引力?讓它在希特勒的心目中甚至超過了莫斯科的價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列寧格勒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從工業到交通再到資源與戰略位置,都屬於蘇聯最重要的核心城市。這裡不僅是蘇聯革命的搖籃,同時也是蘇聯最大的海軍基地。可以看出,只要德國拿下了列寧格勒,莫斯科,乃至整個蘇聯,都將成為希特勒的囊中之物。

因此,德國人的戰車開到了距離列寧格勒20公裡時,蘇聯人終於做出了殊死反抗,一場曠日持久長達900天的「圍獵」便由此展開。而坐在德國家中的希特勒看到前線戰事吃緊後,怒不可遏,向各級將領施壓,要求迅速拿下列寧格勒。

因此,德國軍隊在圍獵過程中費勁心思,使出各種招數。派遣特工炸毀重要橋梁、鐵路線、公路、電話線等,投擲燃燒彈放火燒房子、糧食倉庫、武器庫,隔三差五不間斷炮擊,讓城裡的百姓、士兵不得休息。總之,只要能打敗蘇軍的方法,德國人都渾身解數而出。

在嚴酷的戰事下,當時蘇聯人統計了城市中各種略物資的貯備情況。其中,糧食僅僅能夠維持半個月,而汽油、武器等則更加吃緊,最多能堅持10天。為此,史達林緊急下令,要求莫斯科航空大隊迅速為列寧格勒空投物資。但即便航空大隊開足馬力,一個月也僅僅能夠空投500多噸物資,遠遠不夠列寧格勒上百萬人的消耗。

在這900多天的時間中,為了活下去,人們通過吃老鼠、麻雀,甚至寵物來堅持。直到1944年1月14日,在吃光了全城的老鼠之後,蘇聯人終於迎來了大反擊。經過13天的激戰,在當月的27日,列寧格勒終於解除圍困,重新獲得生機。

相關焦點

  • 900天餓死150萬人,一個墓地埋50萬人
    列寧格勒保衛戰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的一場圍攻城市戰爭。列寧格勒戰役從1941年9月初到1944年1月中旬,在這900天的時間裡,蘇聯有超過150萬人被餓死,如此慘烈的包圍戰,震驚了整個世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沒多久,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聯盟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英法聯軍艱難地抵抗著法西斯聯盟的進攻,同時希特勒也部署了對蘇聯的攻佔。
  • 俄羅斯城市伏爾加格勒(史達林格勒)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二次大戰的戰局,奠定了蘇聯衛國戰爭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基礎。1961年該城改名為伏爾加格勒。 現在的伏爾加格勒是戰後重建的,整潔而漂亮。列寧大街兩側的高樓鱗次櫛比,伏爾加沿河街和崔可夫元帥街之間是一塊塊綠草坪,英雄林蔭道兩旁有白楊、松柏、樺樹和丁香,路邊花壇上盛開著色彩豔麗的鬱金香。
  • 列寧格勒戰役勝利的背後,還有一個大饑荒,老鼠吃完了該怎麼辦?
    在被德軍圍困的872天中,由於糧食短缺,爆發了列寧格勒大饑荒。那麼,你可曾知道列寧格勒大饑荒究竟有多恐怖嗎,全城的老鼠都吃完了,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一探究竟。 巴巴羅薩計劃 在二戰的時候,列寧格勒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俄羅斯球場巡禮⑥:伏爾加格勒競技場
    紅軍將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小時,而德國人則每天會損失2000多名士兵,這場戰役最終造成了近200萬的傷亡。在蘇德前線作戰的德國全部軍隊的大約四分之一都消耗在史達林格勒,蘇聯軍隊的損失與德國軍隊不相上下,史達林格勒完全被摧毀,蘇聯軍民成就了一場偉大的勝利,也鑄造了一次慘痛的失敗,而那些鮮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無比遼闊的歷史面前,最終只淪為了空洞的數字與注釋。
  • 世界盃地理/伏爾加格勒,歷經戰火洗禮的偉大城市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偉大勝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奠定了蘇聯衛國戰爭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基礎。戰後這座飽經戰火的城市得到了重建,並從1961年起更名為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格勒位於莫斯科東南1000公裡處,人口超過100萬。它受伏爾加河的滋潤,物產豐富,歷來被稱為俄羅斯的「南部糧倉」。
  • 最慘蘇聯太空人,在太空中飄了300多天,還險些被當成逃兵
    從小對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長大後考上了列寧格勒機械學院,畢業後進入航天集團工作。1988年,克裡卡列夫乘坐聯盟TM-7號宇宙飛船進入和平號空間站,這是他第一次航空任務,克裡卡列夫完成的相當出色。1991年5月,他和其他幾名太空人一同乘坐蘇聯「聯盟號」飛船,前往「和平號」空間站,開始長達半年的宇宙數據採集研究。
  • 二戰中最血腥的五大戰役,蘇聯戰場佔了兩個!
    在美國軍隊獲取更多陣地,並失去海軍支援後,日本也開始發動大規模地面反擊。雖然美國最終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但其過程卻充滿艱辛,直到6月才告結束。在衝繩島戰役中,日本軍隊至少損失了10萬兵力,美國方面也消耗了至少12000人。這還不包括受傷人數,美軍在戰鬥中受傷士兵數量高達36000。最慘痛的是,有人估計衝繩島戰爭中,至少有15萬日本平民喪生。
  • 蘇聯大清洗究竟有多可怕,五大元帥被殺了三個,連部長都選擇叛逃
    消息傳到莫斯科之後,暴跳如雷的史達林立即下令準備特別專列,打算要親赴列寧格勒查明真相,而隨同他一起前來的還有莫洛託夫、伏羅希洛夫等多位蘇聯高級領導人。 第二天,抵達列寧格勒的史達林就親自提審了尼古拉耶夫,但從他口中並未撬出任何有用的線索,於是史達林便決定提審案件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
  • 北極地區的血腥廝殺——蘇聯為什麼要進攻小國芬蘭
    蘇聯領袖史達林意識到,如果戰爭發生,那麼處在北方邊境一帶的俄國舊都列寧格勒將受到嚴重威脅,這裡離芬蘭邊境最近處只有40公裡,而且芬蘭又同德國靠得很近,難保不會成為德國進攻蘇聯的跳板,因此他亟需加強波羅的海一帶尤其是列寧格勒周圍的防衛力量,以建立一個戰爭緩衝區。
  • 史達林格勒巷戰,雙方傷亡近200萬,蘇聯是德國的兩倍多
    戰爭開始前,在這個小城周邊,聚集了19萬蘇聯軍隊,有300多輛坦克和300多架飛機。而德國負責進攻史達林格勒的由盧斯統帥的第六軍團約30萬人,700多輛坦克,1200多架飛機。8月19日,德軍開始進攻史達林格勒。9月10日,德軍的先頭部隊進入史達林格勒市區。興奮的德軍以為這座工業城市唾手可得,其實,這只是個開始。讓德軍進入市區,這是蘇聯人的一個策略。
  • 蘇聯解體後,加裡寧格勒為何沒有改名?
    俄羅斯歷史上一直有以名人的名字命名地名的傳統,這個傳統在俄羅斯可謂一脈相承,從沙俄時期開始,到蘇聯,都是如此。比如現在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便是用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的名字命名。
  • 盤點蘇聯大清洗中史達林處決的三位元帥
    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為了鞏固自己的獨裁和專政統治,對黨政軍各界實行了殘酷的大清洗和大肅反,一大批卓越的蘇聯領導者、元帥、將軍及指戰員被史達林送上了斷頭臺,可以說如果這些人沒有死,以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和國家實力,是不會讓納粹德國得逞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可能得到極大的遏制,今天行者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被史達林處決的三位元帥。
  • 這些蘇聯時期留下的神秘事物,甚至還有形似「飛碟」的紀念碑?
    Cape Tarhankut水下博物館:在蘇聯的克裡米亞10米左右的海底你可以發現很多雕像,這些雕像都是由俄羅斯領導的憲法聯邦前領導人為原型,其中還包括了列寧還有史達林,另外還有一些全球標誌性建築的複製品雕塑。
  • 塵封記憶: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英雄們
    提起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大家一定會想起經典影片《兵臨城下》。影片中,由裘德洛扮演的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裡·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史達林格勒城中展開生死之戰。照片中就是電影中的原型,保衛史達林格的英雄之一——瓦希裡.格裡高葉維奇.扎伊採夫上尉 (俄語: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瓦西裡是一名狙擊手,他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從11月10日到12月17日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共擊斃了225名德軍而成名,其中包括11名德軍的狙擊手。
  • 帝國的奇謀與列寧的1917
    在這列火車上,坐著以後無產階級偉大的導師、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者列寧。那為什麼列寧會選擇一列德國的列車選擇在這個時候回到俄國呢?這背後又有怎樣的秘密與曲折呢?一、德意志帝國的困境一戰進入1917年以來,德國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前一年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俄國在東線的夏季攻勢讓帝國疲於應對,東線的盟友奧匈軍隊幾乎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被俄軍打殘,帝國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大量軍隊挽救奧匈帝軍隊。
  • 執行任務被遺忘的太空人,太空中生活803天,返回地球時面色蒼白!
    看看這位前蘇聯的太空人也就知道自己的「禁足」生活有多麼幸福了。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當中,一段奇怪的經歷讓他聲名大噪還打破了三個世界紀錄,成為了在太空當中生活最久的太空人,累積長達803天,那麼這名太空人又是如何被隔離在太空當中的呢?在這803天當中他又經歷了些什麼呢?回到地球他是否還能正常生活呢?
  • 他被自己的國家遺忘,在太空生活803天,回國時國家竟變成了這樣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蘇聯與美國就已經率先發展起來,成為了世界上的科技強國,率先開始探索宇宙,將人類送上外太空。不過當時就有一位太空人,他被自己的國家所「遺忘」,累計在太空中生活了803天,等到他回到地球的時候,他的國家卻已經變成了這樣。這位太空人就是謝爾蓋·克裡卡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