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打造新生物墨水:讓人體內部器官3D列印不再受紫外線局限
據外媒報導,雖然我們聽說了更多關於3D列印替代人體器官的前景,但這些器官需要通過相對較大的切口植入。
-
新生物墨水讓人體內部器官3D列印不再受紫外線局限
Image: Ohio State UniversityA lattice structure implanted directly into soft living tissue目前,僅在美國就有近7萬人在等待器官捐獻的名單上。生物列印的夢想是有一天,病人不需要再等待捐贈者,比方說,利用3D列印技術,從活細胞中按需「組裝」腎臟。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採編:孟詳睿、周俊 排版:謝鳴洲 公司 | 產品 | 火視觀點 公司名片公司名稱:CELLINK創立時間:2015年1月公司屬地:瑞典所屬行業:生物科技公司網址:http://www.cellink3d.com
-
生物3D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其能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其具備可重複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在臨床應用上具備許多可能性。目前,在再生醫學界生物3D列印技術已經逐步成熟,從皮膚組織、管狀結構、器官等,正在一步步突破與實現
-
德科學家用明膠製生物「墨水」 可3D列印人體組織
3D列印完整的人體器官是科學家一直以來的目標。近日,德國科學家朝這一目標前進了一大步,他們研製出了可3D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德國弗勞恩霍夫界面工程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他們對明膠進行化學處理後,使其成為適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墨水」。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藥明康德AI/報導 人體組織器官的最大弱點之一就是,不能再生。一旦由於各種事故導致器官不可逆損傷或病變,除了找到血型一致的器官捐獻者外,患者只能承受器官損傷或病變所帶來的痛苦甚至死亡。但是,找到血型一致的器官何其困難!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生物列印的釋氧生物墨水
近年來,生物列印領域經歷了多項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利用生物墨水和3D生物印表機生成生物組織結構的可能性。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於是我跟他們說,『我們為什麼不上網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列印墨水呢?』伊凡說,『沒有墨水,你買不到。』我說,『什麼意思?』這是我聽到過的最愚蠢的話。市面上有一大堆印表機,購買墨水就行了。他說,『不,你沒懂我的意思,是買不到墨水。你得自己製造,你得混入某種東西。』然後我就說,『那就自己製造墨水吧!』」Cellink正是誕生於2016年1月的這個靈感突然閃現的時刻。
-
陳根:3D生物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其中,3D列印作為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3D列印技術為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複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製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製造技術的弊端,極大地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活墨水」,可依據所添加細菌的不同種類,形成各種不同的三維結構,未來有望用於皮膚和器官移植。皮膚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這項技術存在來源不足、排異反應等弊端。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
我浙機械工程學院傅建中教授課題組日前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器官列印工藝,在列印組織結構的同時列印出內部的營養輸送通道,成功解決了3D列印細胞的營養維持問題。 有了營養,細胞就能「活」得更久,這使得大尺寸器官3D列印成為可能!
-
3D列印器官,你夠膽要嗎?
使用生物墨水建造模型,所謂生物墨水,就是組成人體器官的細胞,通過粘結劑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有時候也會使用幹細胞等物質,主要是為了確保植入後不會有排斥反應。3.一旦器官被列印出來,需要立即放到生物孵化器中,這樣才能保持活性。而今,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身上後,它們能夠發揮正常的功能。那就意味著,這項技術未來發展成熟後,可能解決人造器官移植難題。
-
3D生物列印新突破:細菌墨水可列印任何三維結構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開發3D列印技術,隨著3D列印製造人類器官的實現,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用它列印出來了。現在,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3D列印平臺,通過使用細菌墨水,可以列印出任何三維結構。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如今,3D列印、區塊鏈、無人駕駛、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都成為了「網紅」技術,吸引了大批忠實的粉絲。這些技術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地改變。 時至今日,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孩子手中的玩具,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Mater:生物3D列印高彈性墨水用於半月板纖維軟骨組織再生
由於受半月板組織變性影響的患者人數增加,關節鏡部分半月板切除術(APM)是最常見的骨科手術之一。迄今為止,由於缺乏拉伸和壓縮特性好,可變形性優異和匹配複雜彎月面的微結構的獨特生物工程結構,因此缺乏優異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 因此,迫切需要生物工程化纖維軟骨組織構建物的先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