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哥頭
元旦剛到,特斯拉就向中國消費者展示了價格屠夫的屬性:國產Model Y長續航版以及高性能版開啟預售,價格分別較進口版降低了14萬元和16萬元,降價比例達到了30%左右。
一時間,車圈沸騰了,特斯拉的門店排起了長龍,甚至有傳言稱預售開啟後10小時訂單就突破了10萬輛,足以看出消費者的熱情。
而近日,國信證券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又將整個新能源圈整得風聲鶴唳,調研結果顯示:目前特斯拉Model Y的生產成本僅在23.793萬元,毛利率高達30%,因此,國產Model Y後期還將有望降價至26萬元。
不知道已經下了訂單的消費者心裡作何感受,但我們今天談一談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國產新勢力要如何應對特斯拉特別是Model Y的這種衝擊。
在Model Y開啟預售的當天,網上出現了大量蔚來EC6訂單轉讓的信息,當然,這只是風波裡的一角,網上無數的言論都在傳達一個意思:以蔚來為首的造車新勢力「藥丸」。
不否認,特斯拉憑藉品牌力、規模化優勢,無論是成本控制還是傳播度,都高出國內的新勢力幾個維度,所以如果新勢力們想憑藉價格戰或是輿論去打贏這場戰爭,無異於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毫無勝算可言。
但好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汽車市場足夠大,也足夠的包容,容得下的,不僅僅只有特斯拉一個新能源品牌。
就像當時的福特T型車,流水線生產,價格便宜,但市佔率最高也僅僅50%出頭,其他品牌依舊有生存的空間。
那麼回到新勢力身上,生存的空間在哪兒?在我看來就是:差異化,畢竟定義一輛電動車的標準,絕不僅僅是加速度、自動駕駛能力又或是續航…
事實上,包括服務、品牌、品質,每一項都可以成為一個企業的特點,每一項,做好之後也都能吸引消費者為其買單。
中國汽車消費市場蓬勃發展幾十年,消費需求經過充分細分,延伸出了無數的細分市場,有經濟車型,豪華車型;有偏家用的,也有偏運動的;有SUV有轎車還有MPV;有跨界瓦罐也有硬派越野...
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有無數的機會等待著新勢力以及正在轉型的傳統車企去開發,大家不必擔心特斯拉一家獨大。
其實回看特斯拉的定位,可以發現它想做的,一直是新能源汽車市場裡的「豐田」,而留下的包括豪華市場以及其它,都是其他品牌的機會。
很喜歡演員黃渤的一句話,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這句用來形容特斯拉與國內的其他新能源品牌,在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