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謠傳成都有強震被拘 別讓謠言成為"次生災害"

2020-11-23 人民網

  別讓謠言成為「次生災害」

  「4月20日蘆山7級只是前震,成都將於4月22日發生9.2級地震」——散布這條謠言的網民已被行政拘留。災難當頭,生死攸關,散謠傳謠必嚴懲。

  我們對網絡虛假信息進行了梳理分類。一是利用地震捐款詐騙。比如「抗震救災、眾志成城,某地紅十字會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並留下銀行匯款信息」,或者編發一些自稱「兒子」或「女兒」發來「趕赴前線救援,身上沒帶夠錢,要求匯款」。二是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有微博用戶以日本地震的照片冒充雅安地震,被急於了解災情的網民轉發,後圖片被證實為假。三是預測地震,導致恐慌情緒滋生。頻繁發生餘震,不少網友則乘機「溫馨提醒」:注意安全,今天晚上聽說會有很嚴重的餘震。或者假國外專家之言預測地震時間或餘震級數。

  有網友評論有關謠言說,「你或許覺得是在幫災區人民傳播消息,但對於災區的人來說只是恐懼和混亂」。不禁要問,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讓災區的人們痛失親人、痛失家園,而這些謠言製造者、虛假信息傳播者無疑在雪上加霜,他們是否考慮過這種後果?

  網絡儘管具有自淨的能力,卻需要一定的周期。我們認為,作為普通人,我們不能身臨災區,但可以做很多,「相信官方,理性判斷,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就是在幫助救災」。敲一敲鍵盤、點一點滑鼠、對「正能量」的每一次轉發、每一句評論就是一次次對現實世界救援的回應和鼓舞。

  天災檢驗著我們的人際關係,檢驗著社會的階層互動,更檢驗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悲憫情懷。世界上的傷害可分兩類:一類是大自然給人類的傷害,謂之天災;一類是人給人的傷害,謂之人禍。「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e哥大聲倡議:別讓謠言成為「次生災害」。

  摘編自新華社4月21日電文/周強

  ■祈福蘆山

  @人民日報:當黑夜再次降臨,雅安已經在大地的痙攣中顛簸了近40個小時。黃金72小時過半,這是生死競速的關鍵時刻,期待救援更有序、更科學、更高效,期待政府民間,各守其位,各盡擔當。我們堅信生命的頑強,我們期待生命的奇蹟!

  @科學松鼠會: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恆組成。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相關焦點

  • 地震會造成哪些次生災害?
    地震不僅僅造成房屋倒塌、工程結構破壞、器物損失、人員傷亡等直接災害,還會進一步引發一連串的其他災害,這些災害稱為次生災害。    例如,因房屋倒塌使火爐翻倒、燃氣洩漏、電器短路等引起的火災;因地震導致水庫垮壩或堰塞湖決口引起的水災;因倉庫、儲罐、容器破壞受損引起有毒、有害氣體擴散;因工廠房屋和設備破壞造成非正常工作狀態導致的爆炸;因破壞嚴重、救災不力、供應中斷或地震謠言引起的社會騷亂;因海底大地震引發地震海嘯;因核設施損壞造成核洩漏……這些災害的特點是發生的原因並不直接源自強烈地震動或地震地質災害,而是地震直接破壞的後續災難
  • 地震會造成哪些災害 次生災害最嚴重
    從造成地震災害的成因角度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和誘發災害。(一)原生災害由地震造成巖層的錯位、變形、斷裂或地面的震蕩所帶來的災害。主要有:1.地面被破壞。如地面出現裂縫(也稱地裂)、巖層滑坡、泥石流、地層塌陷等現象。2.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破壞。
  • 重大災害事件中謠言的形成、傳播規律及幹預策略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荒謬無稽、毫無依據的謠言甚囂塵上,不僅擾亂公眾的認知,更與重大災害一起,消耗人們的社會信任,破壞整個社會秩序,甚至成為災害事件背後的次生災害。反思謠言為何產生、謠言如何藉助網絡平臺病毒式傳播,探討網絡謠言的幹預策略,對於我們有效應對謠言及其負面影響,可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鑑。  為何災害發生時,往往伴隨著謠言的泛濫?
  • 汶川地震為何會波及北京 專家詳解強震深層原因
    汶川地震為何會波及北京 專家詳解強震深層原因 2008年05月13日 15:26 來源:北京晚報 而遠在千裡之外的北京為何也會有明顯震感?發生這場地震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主任高建國在接受採訪時,詳細解釋了這些市民普遍關注的問題。  問:此次汶川地震波面很廣,十幾個省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這樣大範圍影響的地震罕見嗎?  答:比此次地震影響更大的地震還有不少。
  • 明清小冰期的嚴寒不可想像,次生災害更是對明朝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根據《廣東通志》的記載,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廣東瓊州府萬州雨雪,正德四年(1509年)冬,廣州潮州「隕雪,厚尺許」。
  • 陳光祖:關注霧霾的次生災害-光化學煙霧
    氮氧化合物   NOx         毒性比CO更大,還可造成酸雨;  二氧化硫      SO2           顆粒物、酸雨;  二氧化碳      CO2          溫室效應,地球暖化;  顆粒物         PM           特別是PM微浮懸顆粒物,對人體眾多危害;  生成化合物    Voc          有甲烷
  • 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特徵對抗震韌性城鄉建設的啟示
    成為二戰後臺灣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今天是集集地震21周年紀念日,回顧分析1999年集集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對於我國抗震韌性城鄉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臺灣集集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包括以下6個方面:(1)斷層錯動形成的破裂帶和斷層上盤效應破壞力極大。
  • 警惕次生災害!颱風「海高斯」登陸,河源現11級大風,局部暴雨
    警惕次生災害!「海高斯」中心位於江門市新會區境內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3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75百帕預計「海高斯」將以每小時2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海高斯」對河源有什麼影響
  • 地震與次生火災
    地震除了地殼運動這一自然成因外,人類的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促成因素,如工業爆破、地下核試驗、深井中高壓注水以及大型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局部地殼的壓力、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造成冰川消融促使局部地殼的壓力減少等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地震。我國位於世界上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亞歐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國家。
  • 次生輿情的正負效應與有效應對
    【關鍵詞】自媒體環境  原生事件  次生輿情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微視頻、論壇等釋放了公眾的話語權,為公眾參與公共事件討論、自由表達個人意見提供了便利,成為推動網絡輿情發展和演變的主要場域。「次生輿情」納入輿情研究與監測範疇,源於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2015年出版的《網絡輿情分析教程》。
  • 「5·12」汶川地震12周年,這些謠言別再傳了!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科普張掖 「5·12」汶川地震12周年,這些謠言別再傳了
  • 這些謠言別當真
    微信群有色情內容,群主和管理員將被行拘? 是假的! 本周,一張顯示為「@央視新聞」發布的微博消息的圖片在網上廣泛傳播,其稱「凡是超過100人的微信群,有明顯涉及色情圖片或視頻,群主及管理人員將被處以7-15日行政拘留。」
  •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開建 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人民網成都4月29日電 (王軍)今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到2020年底,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將達到3000個。加上中國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在四川規劃、建設的2003個臺站,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 墨西哥發生強震 盤點近年來全球重大地震災害
    中新網9月8日電綜合報導,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本月8日12時49分左右,墨西哥南部海域發生8.1級強震,此後1小時內又連發多次餘震。此次地震還引發了海嘯,目前已經造成人員死傷,約4700萬人有震感,部分地區停電。
  • 近五年,四川20萬人搬出地質災害危險區域
    王龍高是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戶,和王龍高一樣,「十三五」期間,四川已有54946戶近20萬人告別了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老屋,搬進小區住進新房。四川地域面積廣,地形地貌多樣,地質條件複雜,加之頻繁地震活動及「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地震、「8.8」九寨溝地震等強震持久影響,造成大量山體震裂鬆動,不僅次生地質災害頻發,也為後期滑坡、泥石流災害提供了豐富的鬆散物源。
  •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 平均響應速度縮短至5.4秒
    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文/圖4月29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到2020年底,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將新增1800個,總量達到3000個。
  • 關於地震的這些謠言,別再傳了!
    關於地震的這些謠言,別再傳了!12年前的今天,汶川地動山搖。那段記憶銘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流傳已久,經過多方查證,李四光生前從未有這樣的預言,純屬謠傳。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也不止一次針對此謠言進行闢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