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量子」這個詞成了科學界的「大IP」。
不管什麼研究,只要前面掛上了「量子」這兩個字,就能刷流量。量子計算機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
就拿昨天合肥發布的「悟源」量子計算雲平臺來說,它的處理器只有6比特,就連它的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都說它「談不上有多大用處」,可它就是能在一眾新聞裡「突圍」,引得很多科技媒體紛紛轉發。
莫非,真是「量子」加持的魔力?
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由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理察·菲利普斯(Richard Feynman)提出。
別小看加了「量子」二字的計算機,和傳統的計算機相比,它相當於完成了一次「進階」。
在經典計算機裡,儲存的信息單位是比特(Bit)。比特使用的是二進位,1個比特一般表示的不是「0」就是「1」。
可在量子計算機裡,情況就會變得完全不同。因為它不止會「疊加」,還會「糾纏」。
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曾用「薛丁格的貓」來展示量子疊加原理,即把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如果鐳發生衰變,就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一直存活。因為在打開容器前,沒有人知道裡面的貓究竟是死是活,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說,這隻貓會一直處於「死」和「生」的疊加狀態。
而量子的這一疊加性質,同樣存在於量子計算機裡。
量子計算機的信息單位是量子比特。1個量子比特既可以表示「0」,也可以表示「1」,還可以表示「0」和「1」的疊加狀態。除了這種疊加狀態之外,量子比特還可以處於量子糾纏態。在這種糾纏態下,1個量子比特發生的變化會立刻反應在另一個相關的量子比特上,無論這兩個量子比特之間相隔多遠。
這兩種特性加在一起,能讓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達到一個非常可怕的程度。
去年,谷歌發表過一篇有關量子計算機的論文。
他們的實驗對象是一個只有53個量子位的可編程處理器,但這個處理器卻可以快速模擬出10^16(10的16次方)種狀態,僅用3分20秒就可以完成一項複雜的計算。相同的題目,如果用目前全球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想知道結果至少也要花費1萬年。
而量子計算機這種強大的運算能力,成了信息安全領域的寶。
目前全球各個國家的加密系統,一般都是有對應的公鑰和加密數據的。加密方法無外乎就是那麼幾種,所以所謂的加密,並非沒有破解的可能,只是這過程牽扯到大量繁雜的運算,可能幾代人都不一定能算出結果罷了。但量子計算機的出現,明顯成倍縮短了這個計算過程。
這也是為什麼量子計算機能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成為世界各國未來科技的「必爭之地」。
再來看看昨天發布的6比特的「悟源」。
從公開的圖片來看,「悟源」和我們想像中的量子計算機相差得還是有點大:與其說這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不如說它是一個「大塑料桶」。
「悟源」超導量子計算機
這個「大塑料桶」包裹著用於處理計算的量子比特加固室、用於給量子計算機降溫的低溫設備,以及用於控制量子比特動作且「讀取」輸出數據的電子裝置……雖然外觀簡陋,但它的的確確是中國第一臺能夠脫離實驗室環境,且運行穩定的量子計算機。
超導晶片
2017年11月,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谷歌量子計算專家約翰·馬丁尼(John Martinis)就提到過,只有當一臺量子計算機達到約50量子比特的時候,它的計算能力和速度才能超過世界上現存的任何一款計算機,才能解決經典計算機解決不了的問題。
所以自那時起,業內就一直有一個共識:只有達到50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才可以稱得上具備了「量子霸權/量子優越性」。
2019年,IBM發布了一款擁有53個量子單位的可商用量子計算機。緊接著,谷歌也對外展示了他們最新的53比特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霸權」。
今年6月,就連一向生產口罩的美國製造業大廠——霍尼韋爾也對外宣布,他們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量子計算機。
IBM的量子計算機展示圖
從數字上看,6比特的「悟源」和這些已經實現「量子霸權」的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這個差距要怎麼看?「悟源」上線的本源量子拿IBM做了對比。
儘管谷歌、IBM等已經走在了前列,但一個共識是跨過50比特這道門檻,中國面臨的是3-5年的差距。更何況,目前全球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究仍處在一個摸索階段,具體什麼時候可以真正達到大面積使用,誰也不知道。
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研發能力並不弱。
2015年,中科院就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開始研製量子計算機。隨後,清華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也開始跟進類似的項目。
在過去的5年裡,中科院、清華大學、中科大等研究機構在相關方面的發文量都能排進世界前20,我國近年來在這方面的專利申請數量也突飛猛進——
但必須承認,我們的確在產業化發展上存在短板。
歐美很多國家一直採用的是產、學、研、用一體的研發模式,可以調動各方資源,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力。而我國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主體主要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產業化和市場化明顯落後於領先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潘建偉院士已經在研究60個超導比特的量子相干控制,但真正落實到可以公開使用雲平臺的,只有一個6比特的「悟源」。
不過,正如「悟源」開發團隊顧問郭光燦院士所說:「這個平臺現在還沒辦法解決大的問題、談不上有多大用處,但它是基於按照量子力學規律運行的量子處理器開發,是地地道道的量子器件。通過建立雲平臺,可以滿足人們對量子計算『嘗嘗鮮』的需要——這是很初步的,但是很重要的一步。」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