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物理學家共同努力揭示「奇怪金屬」行為

2020-11-02 王樹一
最近,某個研究團隊宣布解決了相互作用電子系統中NFL行為的謎題,並為量子金屬新模式的建立提供準則,包括量子多體計算和解析計算。

編譯︱蘇嵐

來源︱香港大學

在20世紀上半葉提出的朗道費米液體理論(FL),是目前科技行業使用金屬材料的基礎,它也是目前我們認識金屬的基礎。然而,在20世紀下半葉,越來越多的金屬材料被發現,但它們的性質卻與之前發現的金屬截然不同。這些不符合費米液體理論(NFL)的「奇怪金屬」性質對於物理學家來說一直是個謎,目前也還沒有確實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最近,由香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Zi Yang MENG博士,明尼蘇達大學艾弗拉姆·克萊因博士和安德烈·丘布科夫博士,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孫凱博士(Kai SUN)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Xiao Yan XU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宣布解決了相互作用電子系統中NFL行為的謎題,並為量子金屬新模式的建立提供準則,包括量子多體計算和解析計算。這一發現最近在《量子材料》上發布。該項研究獲得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獎學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技術部的支持。

NFL神秘行為的突破性發現

朗道費米液體理論成功解釋了許多簡單金屬,如銅、銀、金和鐵的許多特性,例如當溫度變化時,它們的電阻率、熱容量和其它屬性都與溫度T遵循簡單的函數關係(例如,電阻率遵循ρ~T2,熱容量遵循C~T, 而與材料細節無關)。費米液體理論的成功是基於一個中心假設,即費米液體中的電子、液滴之間不會相互作用,在材料中表現完全一樣。

然後,許多在FL理論確定後發現的金屬材料都與之不符。例如,在被稱為高溫超導化合物——如氧化亞銅和鐵基——在系統成為超導(電阻率為零)前,它們的電阻率在溫度ρ~T上是線性的,這種系統通常被稱為非費米液體(NFL)。與FL不同的是,NFL的電子、液滴間有強烈的互作用。

NFL有希望幫助解決能源問題

物理學家對NFL還不是非常了解,因此也很難做出具體預測。但是,這些系統對於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為NFL是使用高溫超導材料的關鍵,這些材料將能幫助解決能源問題。目前,這些高溫超導材料還僅僅只能在零下100攝氏度下工作——它們之所以被稱為高溫則是相對於FL超導材料而言的,FL超導材料在零下200攝氏度下工作——所以在室溫下還是很難將高溫超導材料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應用了,才能讓我們享受到這些材料的優勢,它們不會因為電阻率產生熱能而損失電能。只有當我們理解了NFL在高溫超導中如何在零下100攝氏度工作,我們才能設計出在室溫下工作的超級材料。所以,徹底了解NFL至關重要。

擁有分析背景的物理學家半世紀以來一直嘗試解開NFL之謎。解析計算的問題在於,由於NFL的量子多體特性,許多理論預測的收斂性和準確性無法得到控制和保證;我們需要通過客觀的量子計算來驗證這些預測。

解開謎題的關鍵是計算

在數值前端,曾做過很多嘗試,但獲得的結果總是和分析預測的不同。例如,NFL最關鍵的量——自能Σ——它描述了電子在材料中互相作用的水平,預計會有一個冪律頻率依賴性如Σ~ω2/3。然而,計算出的自能不符合冪律分布,而是表現為慢發散,即計算出的自能不會隨著頻率減小而趨向零,而是變得越來越大。這些變化讓情況變得更複雜。

Meng博士,丘布科夫教授和克萊因博士進行了一場鼓舞人心的討論後,他們意識到數值模擬的設定實際上和分析計算的設定不同。微妙之處在於,模型模擬是在有限溫度下在有限系統中進行,即T≠0,而分析計算則希望嚴格設定為零攝氏度T=0。換言之,數值結果實際上由NFL產生的零溫和在有限溫度下的波動共同影響而成。為了能夠從晶格模型仿真(如設定)中揭示NFL行為,我們需要減少有限溫度的影響。

這是解開NFL謎題的關鍵啟示。克萊因博士、孫博士和丘布科夫教授為Meng博士和Xu博士導出了有限溫度貢獻的解析形式(輸入來自Meng博士和Xu博士設計的晶格模型),供Meng博士和Xu博士使用和根據數值結果進行推導,結果顯示為黑色虛線以及其周圍的數據。讓所有人驚奇和欣喜若狂的是,推導後的結果完全符合預期的NFL行為,從有限溫度到零度,都符合冪律分布。這是首次從無偏數值模擬中獲得如此清晰的NFL行為。

為社會開創更美好未來

Meng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將為接下來許多理論和試驗研究帶來啟示,事實上,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為進一步識別另一模型系統中的NFL行為已經獲得了可喜的結果,他說:「這項研究工作揭示了延續幾十年的NFL謎題,也為半個多世紀前建立的量子金屬新模式鋪平了道路。最終,我們能夠了解NFL材料(如高溫超導)像了解簡單金屬(如銅和銀等)一樣,而那些新認識將解決能源問題,並為社會帶來更好的行業和個人應用。」

END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使用經典概念來解釋超冷氣體中奇怪的量子行為
    韋爾德說:「這有點奇怪。」 「原子會朝一個方向被泵浦。有時它們會朝另一個方向被泵浦。有時它們會裂開並使這些看起來像DNA的結構。」這些新的和意外的行為是由Cao,Weld和同事進行的一項實驗的結果,該實驗旨在拓寬我們對量子世界知識的認識。結果如何?動態量子工程領域的新方向,以及通往經典與量子物理學之間聯繫的誘人途徑。
  • 探索「奇怪的金屬」與高溫超導體之間的關係
    SLAC和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使用了蒙特卡洛模擬,在描述相關材料的模型中對稱為「奇怪的金屬性」的現象進行了第一個無偏觀察,其中電子共同作用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現象,例如超導性。圖片來源:Greg Stewart / 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 原子角度揭示金屬硬化機理
    導讀:本文發現三階段硬化不是材料的固有特性,變幻莫測的金屬階段性硬化是一種單軸拉伸下晶體旋轉的直接結果。與文獻中廣泛分歧和矛盾的觀點不一致的是,研究者觀察到,在金屬硬化的所有階段,位錯行為的基本機制是相同的。
  • 物理學家創造出奇怪的「裡德堡極化子」分子
    基利安與來自賴斯量子材料中心的實驗物理學家和來自哈佛大學和維也納科技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開展為期兩年的項目,用鍶原子製造「裡德堡極化子」,這些鍶原子至少比深空溫度低100萬倍。賴斯大學原子物理學家喬Whalen致力於超冷鍶氣體雷射冷卻系統。
  • 原子尺度揭示金屬硬化起源
    導讀:幾千年來,人類已經利用金屬的自然特性在機械變形時變得更堅固。金屬硬化機制的最終根源在於位錯的運動,它一直是材料學家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注的焦點。本文沒有從幾十年來一直追求的位錯理論的潛在機制中推導出硬化,而是在超級計算的極限下進行了原子模擬,這些模擬足夠大,足以在統計學上代表宏觀晶體塑性,完全解決了在原子運動的最基本水平上揭示金屬硬化的起源。
  • 哈佛科學家新理論:把普朗克金屬和黑洞聯繫起來,這有何奧妙?
    哈佛大學科學家新提出了一種新的普朗基金屬理論,該理論可能會揭示量子物理之前未知的方面。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研究論文中,報告了費米子的晶格模型,該模型描述了低溫下的普朗克金屬。金屬含有大量的電子,當物理學家考慮金屬的電阻時,通常認為它是由於電子散射出雜質或金屬中的晶格,而導致電流攜帶的電子流動中斷或退化時產生,這是由保羅·德魯德在1900年提出的模型。
  • 哈佛科學家新理論:把普朗克金屬和黑洞聯繫起來,這有何奧妙?
    ,該理論可能會揭示量子物理之前未知的方面。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研究論文中,報告了費米子的晶格模型,該模型描述了低溫下的普朗克金屬。金屬含有大量的電子,當物理學家考慮金屬的電阻時,通常認為它是由於電子散射出雜質或金屬中的晶格,而導致電流攜帶的電子流動中斷或退化時產生,這是由保羅·德魯德在1900年提出的模型。德魯德模型給出了一個電阻方程,即電子在連續碰撞之間自由移動所花費的時間。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2018年09月14日 06: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 物理學家們正在努力解開介子的秘密
    費米實驗室g2實驗物理學家計算了25個基本粒子,就我們目前所知,這些粒子不能再被分割了。他們收集這些粒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就是所謂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但是我們周圍的物質僅僅由三個粒子組成:上下夸克(結合成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和電子(圍繞原子核)。
  • 物理學家:利用光,就能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雷射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的方法。磁鐵和磁鐵的磁場通常是由循環電流產生,就像在日常電磁線圈中發現的那樣。這些線圈的「旋向」(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決定了產生磁場的方向。
  • 物理學家:利用光,就能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雷射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的方法。磁鐵和磁鐵的磁場通常是由循環電流產生,就像在日常電磁線圈中發現的那樣。這些線圈的「旋向」(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決定了產生磁場的方向。科學家們的理論是,當非磁性金屬盤被線性偏振光照射時,這種光不具有自身循環電流的任何旋向性,因此磁性可以自發地在盤中出現。
  • 奇怪的實驗:科學家們被揭示做過的5個奇怪的實驗
    有時候,科學家們可以發現一些非常奇怪的東西,並且從中確定一些不可思議的原因。如今的我們可能會將科學進步當作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了解的話,就可以發現科學家們曾經進行過的一些實驗是非常奇怪的。今天,就讓小編為你分享,奇怪的實驗:科學家們被揭示做過的5個奇怪的實驗。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在此之前,已有一部分研究考查了常規流體導航波體系中單個液滴或者多個液滴的動態行為,並探索了它們與量子體系的相似性問題。然而以往對於液滴動態行為的研究通常都局限於單一粒子與導航波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液滴運動只受其自身撞擊液面產生的局部導航波的導向而運動。這種單一的導航波情形將液滴運動的驅動條件限制在一個很窄的區間內。
  • 物理學家觀察到量子隧穿現象,它能讓粒子穿過最堅硬的屏障
    「克萊因隧穿在石墨烯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大衛·戈德哈伯-戈登說。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材料科學家、工程師、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竹內一郎說,在這一發現之前,人們並沒有真正考慮尋找克萊因隧道現象的實驗證據,而是「把它束之高閣」。然而,底特律韋恩州立大學物理學家鮑裡斯納德戈尼表示:「目前的研究結果比石墨烯研究更直接。」
  • LEAD人物|物理學家丁肇中,揭示宇宙產生根源,貢獻全人類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伯城,實驗物理學家。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STS-91),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 中國社會科學報: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跨學科協作拓寬理論發展空間  行為經濟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  建立以期望理論為代表的  行為決策模型  「在研究方法上,行為經濟學是一個拿來主義者。任何能夠有效揭示行為的心理形成機制的方法或工具,都可被行為經濟學加以利用。」
  • 揭示魚個體行為變化影響種群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張運)近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的新論文顯示,中歐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科學家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丹麥海洋研究所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突破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破解體心立方金屬鈮氧脆之謎
    體心立方金屬具有高熔點、高強度、抗輻照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界。然而,體心立方金屬對微量的碳、氮、氧元素極為敏感,在製備或服役過程中一旦引入少量的碳、氮、氧就會造成顯著的硬化和脆化,但其微觀機理一直是個迷。
  • 最新研究:要解釋暗物質,引力一定要變得很奇怪
    但是,如果要擺脫它,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需要用更奇怪的東西代替它:引力會在一定距離處將巨大物體拉在一起,而在其他距離處會將它們推離分開。該研究分析強調了解釋暗物質的難度。卡內基梅隆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斯科特·多德爾森(Scott Dodelson)表示,認識到這種引力理論「太複雜了,似乎不可能有人提出可行的方案。」儘管如此,一些理論物理學家還是說有可能通過測試。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破解體心立方金屬鈮氧脆之謎
    體心立方金屬具有高熔點、高強度、抗輻照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界。然而,體心立方金屬對微量的碳、氮、氧元素極為敏感,在製備或服役過程中一旦引入少量的碳、氮、氧就會造成顯著的硬化和脆化,但其微觀機理一直是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