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馬視微天下——歷史篇:索羅門·R·古根海姆——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全球性的一家以連鎖方式經營的藝術場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創始人和索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創始人
馬鴻斌
【雞年馬視微天下——歷史篇:索羅門·R·古根海姆——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創始人和索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創始人】
今天是2017年11月3日,68年前的今天(1949年11月3日),20世紀初家族財富在美國首富排名第二名的美籍瑞士裔猶太家族「古根海姆家族」中美國紐約著名礦業大王、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全球性的一家以連鎖方式經營的藝術場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創始人和索羅門·R·古根海姆(Solomon R.Guggenheim)基金會創始人、美國著名藝術品收藏家和20世紀最著名的當代藝術收藏家之一佩姬·古根海姆的伯父索羅門·R·古根海姆(又譯:所羅門·R·古根海姆,Solomon Robert Guggenheim, Solomon R. Guggenheim,1861年2月2日—1949年11月3日)逝世,終年88歲。
索羅門·R·古根海姆的侄女——美國著名藝術品收藏家和20世紀最著名的當代藝術收藏家之一、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義大利威尼斯佩姬·古根海姆現代藝術博物館(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創始人、乘坐著名的鐵達尼號遇難的美國著名商人本雅明·古根海姆(Benjamin Guggenheim)的兒女佩姬·古根海姆 [ Peggy Guggenheim,原名:瑪格麗特·古根海姆(Marguerite Guggenheim),1898年8月26日—1979年12月23日,終年81歲]。
佩姬名言:「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術館。」
索羅門·R·古根海姆的弟弟、佩姬的父親——本雅明·古根海姆(Benjamin Guggenheim,1865年10月26日—1912年4月15日,終年46歲)是古根海姆家族八兄弟之一,1912年2月14日乘坐著名的鐵達尼號遇難。
古根海姆家族是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冶金工業家族,1918年家族財富已排名美國首富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壟斷石油業的美國洛克菲勒家族)。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成立於1937年的索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旗下所有博物館的總稱,古根海姆基金會轄下還有位於義大利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
其中,最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為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被譽為「地球上最美博物館」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Museo Guggenheim Bilbao)。而「古根海姆」集團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跨國文化投資集團。
古根海姆家族信奉的名言:
「一切都是死的,包括我們的肉體和財富,惟有精神是活的,具有永恆的生命力,而藝術,則是展示這一永恆的一種方式。」
據資料:
1、古根海姆家族第一代:
居住在瑞士朗瑙鎮的德裔猶太人西蒙·古根海姆(Simon Guggenheim,1867年12月30日—1941年11月2日,終年73歲)帶著一家老小,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費城,從此打開了家族的命運之門。
2、古根海姆家族第二代:
西蒙·古根海姆的兒子、古根海姆帝國的傳奇創始人——梅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1828年2月1日—1905年3月15日,終年77歲)。
梅耶一生育有11個子女,除了過早去世的羅伯特,這些孩子全部存活下來,包括7個兒子。
梅耶(Meyer Guggenheim)如同其他猶太移民般經商,出售小商品、咖啡精和黑爐磨光粉。
美國內戰時期,頗有生意頭腦的梅耶與合伙人成立了一家「通用商店」,銷售生產鹼、肥皂的主要化工原料。
美國濃縮鹼公司對「通用商店」的全面收購,梅耶卻獲得了一張15萬美元的支票。
梅耶也在對Hannibal & St. Joseph鐵路公司的股票投資中獲得了32萬美元,成為梅耶的第一桶金。
梅耶迅速將主業轉成紡織業,與普拉斯基(Pulaski)成 立古根海姆與普拉斯基公司(Guggenheim & Pulaski),進口並銷售花邊和刺繡紡織品。
3、古根海姆家族第三代:
1861年2月2日,索羅門·R·古根海姆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瑞士裔頂級富豪猶太家族、20世紀初家族財富在美國首富排名第二名——古根海姆家族。古根海姆家族八兄弟之一。
索羅門在家族中排行第四,其早年一直從事家族企業,並娶了一位羅斯柴爾德家的女性艾琳·羅斯柴爾德(Irene Rothschild)。
古根海姆家族是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冶金工業家族,1918年家族財富已排名美國首富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洛克菲勒家族)。
1881年,梅耶出錢購買了普拉斯基的全部股份,讓年長的兒子們在瑞士建立了工廠,將合夥公司改名為M·古根海姆父子公司(M. Guggenheim's Sons)。同年,梅耶以5000美元購買了科羅拉多州A.Y.和Minnie兩個礦1/3的權益,正式進入採礦業,從此走上了通向巨富家族之路。最終,兩礦被發現含有大量的銀礦和鉛礦石。
1880年代,兩礦被當地報紙列為西部最大的礦藏之一,當年除去冶煉費用的產值達到360萬美元。
1888年,其每年可為家族帶來75萬美元利潤。
1890年代,古根海姆的家族事業延伸到墨西哥,並建造3家冶煉廠。
此時,家族已經退出刺繡生意,將精力投入到採礦和冶煉上,而A.Y.和Minnie礦也不再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古根海姆將兩礦出租給其他經營者,將視角轉向南美等地更加富饒的礦山。如同該時期洛克菲勒、卡內基(Carnegie)等富豪一般,古根海姆也將家族辦公室—M·古根海姆父子公司搬到紐約。
1900年(20世紀)之後,古根海姆家族成為世界採礦冶煉業的巨頭,成立了一家專門探測、經營土地、礦藏的Guggenex公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精煉託拉斯—ASARCO的最大股東。
古根海姆家族隨即進軍銅業,購買了猶他銅業(Utah Copper)25%的股權,從「白銀王子」變成「世界銅王」。
梅耶在世時,長子伊薩克留任家族總部,丹尼爾擔任家族族長,默裡管理企業財務,索羅門成為家族大使,西蒙管理美國的部分提煉廠,雖然班傑明和威廉早年退出家族企業,但5位兄長之間分工明確。
1905年3月15日,梅耶·古根海姆逝世,終年77歲。
1906年,ASARCO的總資產為1億美元,利潤超過1020萬美元,古根海姆家族當時的身家估值為1億美元。
古根海姆家族在智利開發的丘基卡馬塔銅礦更是世界上最富饒的銅礦脈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古根海姆家族壟斷了全世界銀、銅及鉛這三種重要金屬產量的75%。
1912年2月14日,索羅門·R·古根海姆的弟弟、佩姬的父親——本雅明·古根海姆(Benjamin Guggenheim,1865年10月26日—1912年4月15日,終年46歲)是古根海姆家族八兄弟之一,1912年2月14日乘坐著名的鐵達尼號遇難(佩姬的父親乘坐著名的鐵達尼號遇難時,當時與情人在一起旅行)。
1916年,古根海姆領導權早已從梅耶傳承到第二代家族成員丹尼爾的手上,七兄弟對家族企業及家族辦公室進行大規模重組,將阿拉斯加、猶他銅業、Guggenex及智利的礦產合併為Kennecott銅業公司。
古根海姆父子公司則被古根海姆兄弟公司(Guggenheim's Brothers)所取代,合伙人為七兄弟及丹尼爾的兒子哈裡(Harry)、默裡的兒子埃德蒙德(Edmond)。
1922年,家族出售丘基卡馬塔銅礦Chile銅業公司200萬股股權,獲得7000萬美元。
1920年代,Kennecott總利潤1.1 億美元,淨利潤5000萬美元。
1929年,古根海姆家族的總資產達到2億美元,雖落後於洛克菲勒家族、福特家族、梅隆家族及杜邦家族等超級富豪,但已躋身於美國巨富家族之列,在上流社會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1930年代,家族第二代核心人物——丹尼爾漸漸淡出家族企業,投身於家族基金會。
哈裡接手成為家族第三代領導人,負責家族的冶煉和硝酸鹽業務,並開始推動業務多元化。
古根海姆家族對丘基卡馬塔銅礦的出售、ASARCO控制權的喪失與令人失望的硝酸鹽項目,使其在美國工業界的地位大大下降,其名字逐漸從主流工業舞臺淡出。
梅耶的兒子們相續過世後,家族的人力資本開始衰落,創業能力受到重創。
4、古根海姆家族加入——「我們的群體」(Our Crowd):
當時,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猶太團體不受紐約其他俱樂部的歡迎,他們於是自行組建了一個圈子「我們的群體」(Our Crowd),古根海姆家族也融入了紐約的猶太精英集團。
Our Crowd的成員囊括了19世紀至今幾乎所有知名的猶太家族,包括:
以小商販起家、之後逐漸轉業的塞利格曼(Seligman)家族、戈德曼 (Goldman)家族、雷曼(Lehman)家族、史特勞斯(Straus)家族、洛布(Loeb)家族和薩克斯(Sachse)家族等,當然也包括古根海姆家族,從事金融行業的希夫(Schiff)家族、沃伯格(Warburg)家族及卡恩(Kahn)家族等,也有作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美國代表的貝爾蒙特(Belmont)家族成員等。
Our Crowd也為古根海姆家族提供了門當戶對的聯姻對象:
班傑明·古根海姆與金融家族的弗洛裡特·塞利格曼(Florette Seligman)結婚,伊薩克和丹尼爾·古根海姆分別娶了卡裡·索恩本(Carrie Sonneborn)和弗洛倫斯·斯洛斯(Florence Schloss),索羅門和西蒙則前後迎娶艾琳·羅斯柴爾德(Irene Rothschild)和奧爾加·赫希(Olga Hirsch),女兒羅絲及科拉則分別嫁給了阿爾伯特·洛布(Albert Loeb)和路易斯·羅斯柴爾德(Louis Rothschild),這些姻親均是顯赫一方的名門望族。
5、約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會
約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會是這一家族最重要的基金會之一。其最初擁有300萬美元捐贈,之後在西蒙1700萬美元的遺產中獲得1300萬美元;西蒙遺孀奧爾加去世時,又獲得了4100萬美元。
1972年,基金會資產總額達到1.15億美元。
古根海姆基金會創辦了古根海姆獎,旨在資助美國「最聰明的人」,為學者、科學家與藝術家授予獎金與研究經費,目前它已成為美國最為著名的獎項之一。
無數傑出人物都獲得過古根海姆獎,如: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索爾·貝婁(Saul Bellow)、楊振寧、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及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等。
迄今為止,古根海姆獎獲得者中,有220位之後獲得了普立茲獎,有107位之後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受其子哈裡的影響,丹尼爾致力於資助美國航天業的發展。在丹尼爾·古根海姆基金會的支持下,美國實現了首次儀表飛行,並由此發明了定向陀螺儀和 人工水平儀。
同時,基金會為當時美國僅有的兩家貨運航空公司之一的西部航空快遞提供15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其開拓洛杉磯到舊金山的客運航空業務。
1925 年,丹尼爾個人出資50萬美元成立紐約大學古根海姆航空學院。
去世時,丹尼爾留下了淨值為1300萬美元的遺產,除了分給3名子女的600萬美元及妻子的700萬美元,其他大部分均捐贈給了美國航空及其他公益事業。此外,丹尼爾還長期為現代火箭之父羅伯特·高達德 (Robert Goddard)提供資金支持。
丹尼爾和默裡兩人每年大約資助10萬美元給戈德曼樂隊,讓他們在中央公園舉行音樂會。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丹尼爾和他的基金會大約投資了300萬美元,為紐約市民舉行各種音樂會。
家族第三代領導人哈裡對航空業情有獨鍾,一生為推動美國航空業的發展投資了數百萬美元。雖然古根海姆家族對美國航空業的支持大部分通過其父丹尼爾的基金會,但主要實施者及帶頭人是哈裡。
成立了哈裡·弗蘭 克·古根海姆基金會,主要支持統治、暴力和侵略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其中包括宗教暴力、毒品暴力、強權暴力與媒體暴力。
除了在音樂領域的資助,默裡成立的默裡·利奧妮·古根海姆基金會為紐約市5個行政區的年輕人建立免費的牙科診所和培訓學校。
6、古根海姆家族第三代——索羅門·R·古根海姆生平:
1861年2月2日,索羅門·R·古根海姆(古根海姆家族第三代)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瑞士裔頂級富豪猶太家族、20世紀初家族財富在美國首富排名第二名——古根海姆家族。古根海姆家族八兄弟之一。
索羅門在家族中排行第四,其早年一直從事家族企業,並娶了一位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被稱為「第六帝國」——羅斯柴爾德金融家族(Rothschild Family)的女性艾琳·羅斯柴爾德[ Irene Rothschild,Irene M. Guggenheim (Rothschild),1868年12月16日—1954年11月25日,終年86歲。艾琳的父親為:Victor Henry Rothschild ,母親為: Josephine Rothschild ]。
[資料:羅斯柴爾德家族簡介:
德國著名猶太裔銀行家、金融家和企業家、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被稱為「第六帝國」——羅斯柴爾德金融家族(Rothschild Family)創始人、被譽為「國際金融之父」、歐洲銀行巨擘、全球第一家跨國公司創建者、首創國際金融業務的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1744年2月23日—1812年9月19日,終年68歲)。
羅斯柴爾德家族發跡於19世紀初,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派往5個重要歐洲城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法蘭克福、義大利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金融網絡。
伴隨著羅斯柴爾德家族支援威靈頓的軍隊資金、淘金、開發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資助鐵路、開發石油等,家族不斷興盛。家族通過在關係緊密的家族成員間近親結婚來防止家族財富落入他人之手,對歐洲經濟和政治產生長達200年的影響。
關於羅斯柴爾德家族50萬億美元資產的傳聞,肇始於金融小說《貨幣戰爭》。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上,家族成員琳·羅斯柴爾德夫人曾這樣表示:
「《貨幣戰爭》很荒謬,但這讓羅斯柴爾德銀行在中國有了好名聲。」
據報導,據Paris Orléans(羅斯柴爾德集團母公司)2010至2011年年報數據,羅斯柴爾德家族總資產為86.2億歐元。
2015年7月10日,號稱「酒店之王」、財富260億美元的美國酒店業巨頭希爾頓酒店連鎖集團創始人康拉德·希爾頓的二曾孫女妮基·希爾頓(Nicholai Olivia Hilton,1983年10月5日— ,個人財富15億美元)出嫁,新郎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繼承人——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神秘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又浮出水面。
據報導,事實上,羅斯柴爾德金融家族一直與中國很多項目、商業銀行、大型央企、大型民企都有關聯,或參與,或作為財務顧問或參與併購。
羅斯柴爾德家族現在依然存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真實情況仍為最為神秘的古老家族。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訓、名言:「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
古根海姆家族是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冶金工業家族,1918年家族財富已排名美國首富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洛克菲勒家族)。
古根海姆和他的妻子艾琳(Irene Rothschild)成為熱心的藝術贊助人,並積累起很多古代大師的作品。
一戰後,他基本退出了家族企業而致力於現代藝術品的投資。當時現代藝術品的市場還很不成熟,這是他看到了商機。
1920年代,他在德國貴族好友Hilla Rebay,同時也是一位現代藝術家的影響下,開始將目光轉向現代藝術品。
1929年開始,他開始系統性地購買非具象藝術家的作品。
索羅門收藏了大量現代藝術作品,古根海姆家族對藝術的貢獻也給他們帶來了極高的社會認知度。這一家族的成員都資助過藝術活動。
1937年止,他買下了近3000件作品,其中包括康定斯基、克利、羅伯特·德勞內等幾十位畫家的作品。
1937年,他決定基於這些藏品創立了古根漢姆基金會(Solomon R.Guggenheim foundation),其宗旨為「鼓勵藝術創作及藝術教育,增強公眾在藝術領域的鑑賞力」,基金會被「賦予建立一到多間博物館的使命」。索羅門將約2000萬美元的遺產贈與妻子及後代,將約1000萬美元資助基金會,其中200萬美元用來建造博物館,並開始籌劃建立古根海姆博物館。
1938年,該基金會投資數萬美元在巴黎成立了古根海姆藝術中心,鼓勵非實物繪畫藝術的研究和推廣,並成立一個宣傳部、一座圖書館和索羅門·古根海姆藝術中心聯誼會。
1939年,基金會在紐約第54大道租用的場地上成立了「非實物藝術博物館」。與此同時,索羅門與基金會一直尋思建立自己的博物館。
索羅門最終聘用了著名建築師弗蘭克·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第五大道上建立了如今的索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
索羅門力排眾議選擇了賴特的方案,這一螺旋上升的展廊的形式「大膽而富有新意」受到多方的批評,甚至有20位藝術家籤名拒絕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出他們的作品。
1949年11月3日,索羅門·R·古根海姆逝世,終年88歲。
7、索羅門·R·古根海姆逝世後:
1951年起,佩姬就在她義大利威尼斯的私人宅邸變成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向公眾展示其藏品。
1959年10月21日,索羅門去世多年後,賴特也已經去世半年多之後,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最終建成並首次對外開放,並取得巨大成功。
1976年,佩姬向古根海姆基金會捐獻了她所收藏的300件藝術作品,交由古根海姆基金會打理。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隨後成為威尼斯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即:索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與其侄女佩吉·古根海姆在威尼斯Palazzo Venier dei Leoni的私人收藏合併,佩吉早年收藏的300多幅先鋒派、抽象派及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傑作加入了古根海姆博物館。)
1979年12月23日,佩姬·古根海姆在義大利威尼斯附近的一家醫院逝世,終年81歲。
在克倫斯(Krens)的管理下,博物館在世界各地開辦古根海姆博物館分館,包括曼哈頓Soho 區及紐約南部。最終,古根海姆博物館同意在畢爾巴鄂(Bilbao)建立分館,作為交換,當地政府則完全承擔建館所需的1億美元成本並為古根海姆博物館基金會捐贈2000萬美元。
古根海姆博物館如今總部在美國紐約,在義大利威尼斯、德國柏林和西班牙畢爾巴鄂、阿聯阿布達比和立陶宛等地均設立分館,並計劃進駐阿布達比和香港。
如今,古根海姆家族的古根海姆合夥公司旗下管理的資產已達2100 億美元,擁有一家投資銀行,管理的項目橫跨多個行業。
古根海姆家族信奉的名言:
「一切都是死的,包括我們的肉體和財富,惟有精神是活的,具有永恆的生命力,而藝術,則是展示這一永恆的一種方式。」
今天,我謹此創作了一幅索羅門·R·古根海姆鋼筆素描畫像以紀念。
(馬鴻斌編撰,鋼筆素描創作於2017年11月3日至2018年1月30日追補。所用鋼筆是文具店買的普通籤字中性筆。)
(作者聲明:書法、繪畫和攝影作品著作權所有,抄襲、假冒和侵權必追究法律責任。)
「邕江象派」學術藝術流派
「邕江象派」標誌的含義
「邕江象派」宗旨和目的:創立、培育和打造視覺文化藝術的學術、藝術流派,挖掘和弘揚文化藝術內涵,傳承邕江文化藝術的基因,保存文化藝術瑰寶,繁榮文藝創作,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動文化藝術發展,促進交流與合作,創建「在價值觀念、形式、內容和媒介等方面具有變革創新精神」併集學術理論研究、書畫雕塑攝影等藝術創作、石文化研究與收藏、工藝美術、文化藝術創意及設計等功能於一體的學術、藝術流派——「邕江象派」。
「邕江象派」主張:「邕江出象派,革新傳文明」。
標誌的造型與構圖含義:紅色圖形是以出自廣西南寧市邕江古象化石的天然形狀作為圖形,代表「邕江」和「象」。將中文「邕江象派」(書法體)和英文(邕江象派)YONGJIANG ELEPHANT GROUP設計在邕江古象化石的紅色圖形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念的精髓,標誌整體造型體現了「邕江象派」的「邕江出象派,革新傳文明」的主張。
「邕江象派」創始人:馬鴻斌
創派時間:2009年1月23日
「印象廣西」品牌
《印象廣西》品牌系列民族工藝品是最具廣西歷史文化內涵的品牌系列民族工藝品、旅遊商品、珍藏品、紀念品和文化禮品,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與珍藏價值。
《印象廣西》品牌圖案含義:廣西悠久燦爛的廣西歷史文化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遺產。廣西處於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漢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中華文化與東南亞文化的交匯處,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民族生態和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印象廣西》品牌紀念品讓世界了解廣西是美麗的廣西、魅力的廣西、活力的廣西、開放的廣西、文化的廣西、和諧的廣西和充滿希望的廣西。
《印象廣西》正面圖案:融合廣西的山水文化及旅遊文化、象文化、壯錦文化、繡球文化、歌圩(山歌、民歌)文化及劉三姐文化、合浦珍珠——南珠文化及海洋文化、中國—東協(10+1)、「八桂廣西」和壯文的文化基因、精髓和元素。
《印象廣西》背面圖案:融合了廣西的銅鼓文化、石器文化、奇石(賞石)文化及頂螄山文化、稻作(那)文化、大石鏟文化、陶器文化、龍母文化、布洛陀文化及鳥神圖騰和崇拜文化和巖畫文化的文化基因、精髓和元素。
《印象廣西》背面銅鼓鼓面中心12道太陽芒光放射,象徵著世居廣西的12個主要民族(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團結和睦,幸福和諧,安居樂業,圓圓滿滿。也象徵從1958年起,每年的12月11日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紀念日。
《印象廣西》品牌創始人和總設計:馬鴻斌
《印象廣西》品牌創立時間:2006年8月。
《「改變世界影響中國」人物素描榜》
我的青少年時代的夢想實現了!已完成了400多位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政要、文化藝術、財經等社會各界人物素描。
藝術生活就是這樣,在不斷的創意與不斷的平凡中不斷地尋找非凡!
正如我曾經說過的這樣:
「人類應該仰望星空,感悟宇宙的浩瀚。
浩如煙海,燦若星辰,我們自己在哪裡?
我常常仰望星空,讓宇宙最光芒耀眼之星映入我的素描榜!也照亮我們的人生!」
(作者聲明:文章、書法、繪畫、設計和攝影作品著作權所有,抄襲、假冒和侵權必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訂購歡迎聯繫
馬鴻斌著《抽象世界 賞石中國——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和書法展暨抽象藝術文集》
供稿:邕江象派
由賞石家、中國抽象藝術家、書法家馬鴻斌著《紀念「中國抽象藝術最重要的歷史象徵」、「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先聲」和「中國現代抽象藝術」的起源——「決瀾社」在上海誕生80周年;抽象世界 賞石中國——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和書法展暨抽象藝術文集》於2011年9月由中國國際人文出版社出版。
為紀念「中國抽象藝術最重要的歷史象徵」、「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先聲」和「中國現代抽象藝術」的起源——「決瀾社」在上海誕生80周年,2011年9月23日至9月27日,《抽象世界 賞石中國——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和書法展》、《抽象中國與世界——2011年首屆中國當代抽象藝術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行,並同時舉行《抽象世界 賞石中國——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和書法展暨抽象藝術文集》首發式。
《抽象世界 賞石中國——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和書法展暨抽象藝術文集》設計和印刷精美,內容編排獨特别致,採用全新理念的「雙頭書」的格式(即封面和封底從哪一面看都是正裝順序)。全書內容注重文獻性、學術性、理論性、藝術性、史料性、知識性及實用性,採用簡約精美的裝訂,不追求過度華麗和成本過高的精裝訂。尺寸:210×285 mm,共計272頁,37.3萬字。其中彩色頁碼32頁,收錄本次31幅抽象繪畫作品和9幅書法作品的彩色作品圖片,黑白頁碼240頁,文集附錄內容包括《鍊石補天馬鴻斌》(2006年1月—2010年12月)
在「決瀾社」於上海誕生80周年紀念日舉辦這次展覽,對舉辦者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舉辦本次展覽,緬懷中國現代藝術先驅們開創的藝術史,弘揚「決瀾社」精神——「狂飆一般的激情,鐵一般的理智」,推動中國賞石界與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界和中國當代藝術界等領域的跨界學術研究、合作和交流,不僅符合「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上海「海派文化」精神和上海「開放包容」的文化胸襟,而且創新、變革我們固有基因和血脈的「抽象藝術」,並以「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又稱「中國當代新抽象」,即以「新抽象藝術」為本質的「中國式抽象」或「中國抽象」)崛起態勢走向並融入更加具有藝術史意義的「當代藝術」,為推動建立「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和「中國抽象」藝術體系,在中國當代藝術史和世界當代藝術史中佔有應有而重要的位置而共同努力,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抽象的世界,從宏觀宇宙到微觀世界,從看得見的物質世界到看不見的觀念意識,抽象無處不在,抽象藝術正逐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並更具有品質!
《鍊石補天馬鴻斌》(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作為《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和書法展暨抽象藝術文集》的附錄也同時出版。
編輯出版《鍊石補天馬鴻斌》(2006年1月—2010年12月),是繼出版《天地石心馬鴻斌》(1984年5月—2000年12月)和《石海泛舟馬鴻斌》(2001年1月—2005年12月)後的馬鴻斌又一本個人賞石及文化藝術人生的總結性宣傳冊,也是馬鴻斌人生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過五年就編輯出版一本,下一本總結2011年1月—2015年12月馬鴻斌人生的宣傳冊預計於2016年1月出版。
抽象世界 賞石中國
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和書法展暨抽象藝術文集
目錄
封面書法題寫:馬鴻斌
「決瀾社」成員陽太陽先生為馬鴻斌先生題贈書法…………………………………………(封二)
扉頁(中英文)………………………………………………………………………………………(1、3)
自序:「中國當代抽象藝術」正以崛起的態勢走向並融入更加具有藝術史意義的「當代藝術」….……(4)
第一部分:報導簡介(彩色頁)
一、馬鴻斌與藝術大師劉抗、黃胄和美學大師王朝聞及各國著名抽象藝術家……. ………………(6)
二、主辦單位、支持單位同意舉辦文件……. …….………….…………………….…………………(8)
三、「邕江象派」——中國廣西南寧本土視覺文化藝術的學術藝術流派簡介………….……………(9)
四、「中國賞石抽象畫的開創者」、「中國式抽象繪畫藝術家」、「中國石文化藝術家」和
「多領域學術型藝術家」馬鴻斌簡介…………….…………………. ………………….………….(10)
第二部分:藝術作品(彩色頁)
一、馬鴻斌中國抽象繪畫藝術作品………………………………………………………………………(13)
二、馬鴻斌中國書法藝術作品………………………………………………………………………….(24)
第三部分:馬鴻斌歐洲文化藝術之旅鋼筆速寫作品(彩色頁)……………………………………….(30)
第四部分:論文文章(黑白頁)
一、抽象的上海抽象的中國 抽象的世界——紀念「中國抽象藝術最重要的歷史象徵」、「中國
現代藝術運動的先聲」和「中國現代抽象藝術」的起源——「決瀾社」在上海誕生80周年
.….….….….….….….….….….….….….….….….….….….….….….….….….….….….….…馬鴻斌(1)
二、「藝術」、「古典(傳統)藝術」、「近代藝術」、「現代藝術」、「抽象藝術」、「前衛藝術」和
「當代藝術」綜論——兼論「賞石藝術」、「中國賞石抽象藝術」和「邕江象派」的概念、
分類、定位和歷史意義…………………………………………………….…………………馬鴻斌(13)
三、懷念「決瀾社」成員、「中國現代藝術的先驅」、「人民藝術家」、現代廣西本土藝術
流派的開拓者和締造者——陽太陽.….……………….…. …………………………………馬鴻斌(58)
四、「中國賞石藝術」與「中國當代賞石抽象藝術」比較研究——兼論以太湖石為例,
「中國賞石藝術」和「中國當代賞石抽象藝術」如何邁向「中國當代藝術」…… ……………馬鴻斌(61)
五、論藝術的專業、職業、事業、行業和產業
——兼論衡量藝術家水平及其藝術作品水平的標準和權重評判研究……. ……………馬鴻斌(66)
六、廣西「原始抽象藝術」和「當代抽象藝術」的形成和發展…………………………………馬鴻斌(70)
七、世界性或國際性當代抽象藝術民間組織成立方式及其架構研究……………………….…….馬鴻斌(79)
八、1991年馬鴻斌與中國美學大師王朝聞先生的賞石美學對話…………………….…王朝聞、馬鴻斌(88)
九、馬鴻斌與南京及雨花石的文化藝術情緣……………………….…….….廣西南寧象派文化藝術中心(92)
十、觀賞石與藝術——關於《論中國賞石的藝術與非藝術》….…….日本 佐藤觀石 翻譯:春成溪水(98)
十一、東西方世界「賞石藝術與非藝術」綜論.….………….……. .….….….…….….………….馬鴻斌(103)
十二、在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
——評介「廣西當代抽象藝術的開創者」周氏兄弟及其繪畫藝術….….….….….……….馬鴻斌(109)
十三、巴黎羅浮宮畫展:東西方文化藝術的完美融合——法國國家美術協會主辦
「2009年法國羅浮宮畫展」在法國巴黎羅浮宮舉行.….……..….…廣西南寧象派文化藝術中心(111)
十四、東方、西方和南洋之間——畫壇先驅劉抗先生訪談錄….….….….…….….….………….馬鴻斌(115)
十五、回憶20年前的1991年拜見「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有著傑出創造和重要影響的
藝術大師」——黃胄…….….….….….….….….….….….…. ….….…..….…………………馬鴻斌(117)
十六、中國賞石文化學術理論研究的十大內容及面臨的五大問題……….….….….………….馬鴻斌(120)
十七、1991年馬鴻斌致函中國藝術大師吳冠中.………….….….….….….….……………….…馬鴻斌(123)
十八、2001年親歷加拿大的當代藝術和抽象藝術…….….….….…….….….……………….…馬鴻斌(127)
十九、2006年親歷馬來西亞的抽象藝術……….….…. .….….….………….….…………….…馬鴻斌(133)
二十、中國當代的藝術界已經進入「三國鼎立」和「三國演義」時代——「中國(當代)
傳統藝術」、「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和「中國當代藝術」比較分析….….….….……….馬鴻斌(136)
二十一、主辦單位、支持單位、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簡介……….….….….…….……….….….….…(138)
二十二、馬鴻斌發表的賞石文化及藝術部分主要論文文章一覽表(1990—2011)…….….….….….…(141)
第五部分:《鍊石補天馬鴻斌》(後半部分P1—P96)……….….….…..….….….….………..….封三、封底
馬鴻斌著《走進加拿大》
走進加拿大和感受第一魅力加拿大的必讀最佳讀物—— 一本關於加拿大社會的紀行式和資料性的書籍
供稿:邕江象派
為什麼要選擇加拿大?加拿大的歷史與概況如何?如何走進加拿大?加拿大社會、經濟、文化客觀真實的一面是怎麼樣的?如何辦理加拿大的移民和留學?在加拿大申請美國入境籤證為什麼會被拒籤?加拿大華人是如何創業和生存的?他們有什麼傳奇的故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什麼?加拿大華人的後裔為什麼稱謂「竹升」,他們現在在想什麼?為什麼尋根來到了加拿大?同性戀為什麼在加拿大可以「自豪大遊行」?你想欣賞人間天堂的溫哥華、加拿大第一魅力的渥太華以及世界最大的尼亞加拉瀑布嗎?加拿大史前考古學家和漢學家在從事什麼?什麼是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加拿大賞石文化的現狀如何?東西方賞石文化的差異是什麼?你見過加拿大人體表演以及天體海灘嗎?加拿大的電影以及藝術現狀如何?加拿大的混血兒想的是什麼?……這些就是本書其中的一部分內容。
馬鴻斌著《走進加拿大》於2012年8月由中國文化發展出版社出版。《走進加拿大》是一本走進加拿大和感受第一魅力加拿大的必讀最佳讀物,一本關於加拿大社會的紀行式和資料性的書籍。
原加拿大總督阿德裡安娜·克拉克森(伍冰枝)閣下盼望出版,原加拿大總理讓·克雷蒂安(克裡田)辦公室致最良好祝願,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為《走進加拿大》題寫書名,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博士、加拿大溫哥華市議員李松先生等題詞祝賀,原加拿大雅石會會長陸偉等為書寫序及為書寫序和導文。
據悉,該書原計劃2004年修訂後出版,後因種種原因直至今日才出版。作者把其於2001年在加拿大訪問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對加拿大社會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寫了這本關於加拿大社會紀實式和資料性的新書。該書絕不是簡單的隨筆雜文,發表一些見聞和感想,它更不是創作的純文學的小說、散文或者演繹出來的故事。
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至今,以「中西融合,中國崛起,民族復興」為特點,以中國建設、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為標誌的第四次出國移民和留學熱潮來臨,在這樣的背景下,從這個意義上,以11年前的2001年紀行寫就的《走進加拿大》也在這第四次出國移民和留學熱潮來臨的同一背景下出版了,時間並不算遙遠。
該書試圖以視點獨特、題材廣泛,事例真實,資料最新、內容翔實的新寫法,把現實性和實用性相結合起來,對讀者特別是即將前往加拿大訪問、考察、留學和移民以及居住的讀者了解和認識加拿大社會大有益處。這本書不僅可以作為前往加拿大從事商務、考察、訪問、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實用資料,而且它會告訴讀者作者以一個中國訪問者的身份在加拿大時所親身感受到的真實的社會現象,它既是作者在加拿大的紀行,也是北美社會、加拿大社會生活獨特的真實寫照。本書約20萬字,彩色頁碼16頁,黑白頁碼208頁,圖片數十張。
您要感受第一魅力的加拿大嗎?您要去加拿大嗎?您要認識加拿大嗎?《走進加拿大》是您必讀的最佳讀物。
作者簡介:
馬鴻斌
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家、書法家、賞石家、收藏家;
「邕江象派」(學術藝術流派)創始人暨創派藝術家;
《「改變世界,影響中國」人物素描榜》作者和著作權人,
《印象廣西》品牌民族工藝品系列總設計、作者和著作權人。
曾任中國書畫賞石藝術家協會創會創會主席、「首屆中國·馬來西亞國際賞石及書畫藝術邀請展」總策劃人之一併擔任組委會執行主席、中國觀賞石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觀賞石協會理論研究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加拿大雅石會顧問、廣西觀賞石協會副會長等。
第八屆世界馬氏宗親懇親大會執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廣西馬氏宗親聯誼會創始人之一、名譽會長、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兼任廣西馬氏文化中心主任;
廣西馬氏慈善公益基金會創始人之一和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當代藝術、中國書法、中國賞石、「邕江象派」、人物素描榜、《印象廣西》、馬氏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