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語出驚人,人類滅絕是一件好事?為什麼這樣說呢

2020-12-03 古今奇聞雜談

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分析出,人類的滅絕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根據紐約時報2019年1月17日的報導,哲學界最近幾年開始了關於人類滅絕前景的熱烈討論。考慮到氣候變化造成的威脅日益增加,這並不奇怪。這一問題無法覆蓋整個哲學領域,但卻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那麼:人類的滅絕會是一場悲劇嗎?

為探索這一問題,本文首先將該問題與其他幾個相關問題加以區分。這篇文章所探討的問題就是,如果地球上再也沒有人類了,是否會是一個悲劇。那篇文章認為,其答案在一開始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人類的滅絕既是悲劇,也可能是好事。

文章說人類滅絕是悲劇的觀點雖然令人沮喪,但細細想想,又會覺得沒有多少爭議。在地球上,人類破壞了很多可居住的地方,給生活在那裡的許多動物帶來了難以想像的痛苦。這個過程至少通過三個方式實現。

第一,人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給生態系統帶來了災難,正如《時報》最近一篇關於黃石公園的文章所表明的。其次,人口的增加正在侵蝕著原本完整的生態系統。其三,工業化養殖培育出數百萬動物,這一過程只給他們帶來痛苦和痛苦,然後以通常十分殘忍的方式將他們屠殺。這些做法在短期內沒有理由會減少,事情正好相反。

所以說人類滅絕是件好事的理由是:人類帶給地球的東西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帶給地球的。例如,我們帶來了一種高級的理性,這種理性可以用對大多數動物來說是陌生的方式來體驗這個世界的奇妙。我們創造各種藝術:文學,音樂,繪畫。我們致力於科學研究,試圖了解宇宙和我們所在的地方。假如我們的物種滅絕了,它們就會消失。

有人可能會問,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我們現在這樣做的人來說,結束自己的生命以避免動物遭受更多的痛苦是否是件好事?儘管我對這個問題沒有最終答案,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未來的人類和現在的人類是完全不同的。讓現在的人類結束生命,將會給那些死後失去許多的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恰恰相反,阻止未來人類的存在不會帶來這種痛苦,因為這些人根本不存在,生命也毫無意義。所以這兩個例子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文章最後說,「那麼,人類的滅絕也許會讓世界變得更好,但是它也會變成一個悲劇。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我可不想這樣吹毛求疵。但是,這種事似乎有可能發生,而且這種事本身也使我感到不安。」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語出驚人,人類滅絕是一件好事?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分析出,人類的滅絕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根據紐約時報2019年1月17日的報導,哲學界最近幾年開始了關於人類滅絕前景的熱烈討論。考慮到氣候變化造成的威脅日益增加,這並不奇怪。這一問題無法覆蓋整個哲學領域,但卻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然而,《紐約時報》卻因為刊登此文而遭到反華政客及其支持者的瘋狂攻擊,指控其「幫助中國、傷害美國。為什麼昔日的「民主燈塔之國」,竟然容不下社會發出多元的聲音,動輒將一件小事政治化?究其原因,不過是害怕面對對比帶來的真相。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當作者問這些記者,為什麼新聞要越快越好?《紐約時報》的記者無法回答,他們只是相信網頁內容的實時更新有必要。因為他們要服務讀者,讀者要求看新的、與眾不同的內容。而且網站連續保持更新,也能吸引老讀者不斷回訪。到此,作者說「即時性」已經被塑造成《紐約時報》網絡新聞工作新的價值觀。但是他們對於這個價值觀的反思非常有限。
  • 為什麼說人類滅絕了老鼠也不會滅絕?
    但搞了這麼多年的滅鼠運動,城裡的老鼠似乎並沒有減少(據稱紐約市內的老鼠數量已大致與該市居民人數一致),人類不免生出"恐怕人類滅絕了老鼠也不會滅絕"的感嘆。鼠年之際,筆者結合自己所學給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如此強大的人類也打不敗老鼠。鼠非鼠?豬非豬?漢語中的"老鼠"可以大致對應生物學裡"齧齒動物"這個概念。
  • 《紐約時報》刊文: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十一」黃金周提振遭受重創的旅遊業》的報導。報導指出,中國「十一」黃金周的跡象表明,中國已經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
  • 人類進化為啥體毛變少了?各國科學家語出驚人!
    人類的祖先本是毛茸茸的,但人類進化過程中為啥體毛變少了?各國科學家語出驚人!
  • 人類文明史一直伴隨著瘟疫史,為何說面對疫情恐懼倒是一件好事?
    人類為什麼那麼喜歡吃野生動物?難道家禽家畜等我們慣常所見的魚肉蛋奶,都不能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嗎?菜蟲一貫喜歡吃肉,他列舉了一下自己吃過的肉,無非是牛肉、羊肉、豬肉以及雞鴨鵝三種家禽。我跟菜蟲都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樣的口腹之慾,才會促使人類要吃遍山珍野味飛蟲走獸呢?接下去這次對話,似乎就變成了我個人的演講了。儘管菜蟲還是偶有發問,但也被我的闡述淹沒了。
  • 為什麼缺水的沙漠,面對突如其來的降雨,卻並不是一件好事?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刪為什麼缺水的沙漠,面對突如其來的降雨,卻並不是一件好事?提到沙漠,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乾旱,一望無際的荒漠,其實沙漠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乾旱的地方,如果沙漠中能夠下雨的話,對於住在沙漠中的人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沙漠中出現長時間降雨的話,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
  • 怒懟D&G辱華廣告的美國小哥更新啦 這次炮轟《紐約時報》
    在中國生活的經歷,讓裡奇了解真實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的,也讓他對於一些西方媒體扭曲抹黑中國的報導十分無語。」針對《紐約時報》關於香港的不實報導,裡奇在開頭用了一個《紐約時報》的例子,怒懟它的「雙標」、偏頗和不尊重新聞事實。他提到了《紐約時報》執行主編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操縱新聞報導。在一段之前洩露的錄音中,巴奎特指示將報導重點「從川普與俄羅斯轉向川普和種族主義」。
  • 奇葩說今日辯題:「長生不老是一件好事嗎?」
    01辯題那一期的辯題是「長生不老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長生不老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看到了這個辯題以後,請問你第一反應覺得是好事還是壞事?說到這裡,你是否改變了你的立場。;反方:不是好事正方艾力提到長生不老是人類長久以來的願望,它可以避免年老帶來的28種以上的老年病,我們恐懼死亡,更恐懼病痛給數千萬人帶來的折磨。
  • 以色列前高管語出驚人:美國跟外星人有協議,川普還差點說漏嘴
    在這次採訪中,他語出驚人,表示美國已經跟外星人有了協議,雙方都籤了合同,然後在以色列做實驗。對於這個情況,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不僅知道,還差點說漏了嘴。他還表示,川普對這個情況早就知道了,還差點說了出來。不過「銀河聯邦」的人阻止了這個情況,因為他們擔心人類會因此「歇斯底裡」。至於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爆料,埃希德稱,人類的科學正在不斷進步,認識也越來越廣。如果他在五年前進行類似爆料,肯定會被馬上送進精神病院。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這就是為什麼多數巨頭媒體仍未採用博客形式的原因之一。當然,某些作家除外,如David Carr和Paul Krugman。不過,你去看看《紐約時報》的某些博客,它們不過是將新聞報導(或專題)翻新成博客而已。  寫博客,是一種"編輯"世界的方式,並將其呈現給社區人們。
  • 長生不老是不是一件好事?
    答|百度派 @一樹夏語中國有很多想要長生不老的皇帝,有練各種丹藥的,以為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了,我們相信神話故事,相信真的可以升仙這麼回事,但從來沒有人成功過,也幸好沒有成功。為什麼不能去好好珍惜我們這短暫的一生,讓我們這幾十年過的有意義,過出我們想要的生活。不是我們能力不夠,不是我們不夠聰明,現在的年輕人,放下手機,戒掉遊戲,有這些時間不如多看看書,出去跑跑步,把身體鍛鍊好了,才有多活幾年的可能,不然別說什麼長生不老了,連正常的生老病死可能都會提前。我們地球上的資源也不允許我們長生不老啊。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以下為原文內容摘要:如果我遇到《紐約時報》主編吉爾•亞伯拉姆森(JillAbramson),我一定會當面力挺《雪崩》(SnowFall)——在我看來,《雪崩》是真正採用了「後平板電腦時代」敘事手法的先驅性報導之一。而亞伯拉姆斯本周在一次業界會議上表示,「雪崩」如今已近成了一個動詞,各個版面的記者都渴望投入更多時間來「雪崩」出精彩的深度報導。
  • 蜜蜂隨處可見,為什麼聯合國說人類正面臨蜜蜂危機?
    很少有人知道,不起眼的小昆蟲:蜜蜂,竟然會影響到人類的糧食安全。在首屆世界蜜蜂日上,世界糧農組織提出了一個險峻的問題:一旦蜜蜂減少,那麼咖啡、蘋果、杏仁以及番茄等農作物將可能會絕收,到那個時候,人類或許只能靠大米、玉米以及馬鈴薯為食。這樣會加劇人類的飲食營養不均衡問題。
  • 人類也曾瀕臨滅絕?我們驚人相似的基因說:是的
    人類會滅絕嗎?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似乎並未打從心底裡正視。但從演化史來看,我們能有如今的地位摻雜著太多偶然性,而讓人類瀕臨滅絕的危機也時常發生。生物學家古爾德就曾說:假如歷史重演,人類出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只要提到人種,我們總能首先想起以膚色劃分的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
  • 人類處在銀河系的貧瘠之地,是好事還是壞事?角度不同答案不同
    相當於一個城市郊區的位置,可能很多人會說,從銀河系的整體分布來看,太陽系蹤距離銀心也不是特別偏遠啊,為什麼說它是貧瘠之地?如果僅僅是從距離分布來看,太陽系在銀河系的確不算是非常偏遠的位置,可如果站在恆星分布的情況來看,太陽系那是真的非常偏遠。
  • 人類也曾瀕臨滅絕?我們驚人相似的基因說:是的
    但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這些人類倖存者的規模也不會超過一個小鎮規模的人口,幾乎瀕臨滅絕。只是人類祖先的瀕臨滅絕,很可能並不是火山爆發的鍋。至於他們究竟遭遇了什麼,到目前還沒有辦法完全說清楚,有可能是疾病,也有可能是別的環境災害,也有可能是純粹的人獸衝突或人屬間的殺戮。
  • 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編者按:為了重獲年輕讀者的青睞,《紐約時報》和谷歌地圖的合作能在用戶體驗上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會不會給其他媒體轉型提供借鑑之處呢?本文作者Jason Branch是一名互動設計師,現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