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單位:
《紹興市紡織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紹興市化工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紹興市金屬加工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紹興市黃酒產業傳承發展行動方案》、《紹興市珍珠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8月22日
紹興市紡織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紡織產業是紹興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按照《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為搶抓全球紡織需求升級、國際紡織產業深度轉型、國內紡織產能化解等歷史性機遇,探索新常態下紹興紡織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再植新優勢、再創新輝煌,特制定紡織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和《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實施方案》,圍繞「綠色高端、世界領先」目標,按照融入「大灣區」、建設「大花園」的戰略部署,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先進技術裝備、現代制度管理、文化時尚創意為引領,立足紹興紡織產業集群優勢、體制機制優勢、人文環境優勢,著力拉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全力打造創新、綠色、時尚現代紡織產業體系,建設成為全省紡織產業改造提升的樣板區。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產業傳承與創新躍升相結合。堅守定力,厚植優勢,立足紹興紡織產業基礎,瞄準全球紡織產業流行趨勢與需求升級導向,導入網際網路、大數據、標準化,融合科技、時尚、生態、文化元素,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創新躍升。
2.堅持對標提升與領跑創標相結合。圍繞「綠色高端、世界領先」目標,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突出技術改造、標準管控、品牌引領,對標國際先進,補齊發展短板,實現從追跑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引領行業發展潮流,搶佔產業制高點,贏得市場話語權。
3.堅持市場引領與政企合力相結合。按照政府引導搭臺、企業主體運作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堅持「五個結合」,深化「畝產論英雄」導向,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打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組合拳,不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
(三)主要目標
通過3-5年的努力,將紹興打造成為全球紡織產業鏈最完整、最具綜合競爭力的紡織產業集群,成為集全球紡織指數發布、產品標準制定及時尚創意引領的「時尚紡織之都」、「全球襪藝之都」和「國際領帶名城」。
1.產業集群有新優化。發揮「市場+產業」的基礎優勢,做好強鏈補鏈文章,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到2020年,紡織產業產值達到4800億元,其中紡織新材料產值超過500億元,服裝用、家紡用、產業用纖維比例達到40:30:30,規上化纖、服裝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30%、20%;打造國際知名輕紡市場,輕紡城市場群「線上線下」成交額突破2500億元。到2025年,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紡織產業集群。
2.創新能力有新提升。到2020年,創建一批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集聚一批時尚設計人才,產業化應用成套智能紡織技術裝備,規模以上紡織企業R&D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新產品產值率達到40%以上,碳纖維、生物質纖維等高技術纖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紡織技術創新體系,建成全球領先的紡織面料創新基地。
3.標準品牌有新突破。加強行業標準管控,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到2020年,規上紡織企業採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比例達到75%以上,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和「浙江製造」標準20項以上,創建3個以上全球知名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培育引進1-3個世界時尚盛會,打造「風雅時尚之都」品牌。到2025年,爭取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紡織指數、面料指數、時尚指數綜合發布中心。
4.龍頭引領有新優勢。到2020年,培育銷售超50億元企業8家,其中銷售超200億元企業1家、超100億元企業3家;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成企業股改30家,新增上市(含新三板)公司10家,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紹興紡織上市板塊。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航型企業。
5.綠色製造有新推進。到2020年,紡織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COD(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15%,循環利用纖維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印染行業單位汙水排放稅收貢獻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及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紡織產業改造提升主要指標
類別 | 序號 | 指標名稱 | 2016年 | 2017年 | 2020年 | 2025年 |
產業集群 | 1 | 規上紡織產值(億元) | 3673.5 | 4000 | 4800 | 6000 |
2 | 紡織新材料產值(億元) | 339.7 | 380 | 500 | 800 | |
3 | 服裝用、家紡用、產業用纖維比重 | 60:30:10 | 55:30:15 | 40:30:30 | 35:30:35 | |
4 | 規上化纖工業增加值佔比(%) | 18 | 20 | 30 | 35 | |
5 | 規上服裝服飾工業增加值佔比(%) | 13 | 15 | 20 | 25 | |
6 | 輕紡城市場群成交額(線上線下)(億元) | 1724.9 | 1800 | 2500 | 3500 | |
創新 能力 | 7 | 紡織產業R&D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0.76 | 0.85 | 1 | 1.5 |
8 | 新產品產值率(%) | 34.4 | 36 | 40 | 45 | |
9 | 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 — | 1 | 3 | 5 | |
標準品牌 | 10 | 規上企業採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比例(%) | — | 65 | 75 | 80 |
11 | 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和「浙江製造」標準 | — | 5 | 20 | 50 | |
12 | 全球知名區域產業集群品牌 | — | — | 3 | 5 | |
13 | 銷售超100億元企業 | 1 | 1 | 3 | 5 | |
14 | 新增上市公司(含新三板) | — | 3 | 10 | 20 | |
綠色 發展 | 15 |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與2016年相比)(%) | — | 6 | 20 | 30 |
16 | COD排放總量下降幅度(與2016年相比)(%) | — | 5 | 15 | 25 |
二、發展路徑
紹興紡織產業主要包括化纖、織造、印染和服裝服飾等四大行業領域,形成了涵蓋上遊的PTA、聚酯、紡絲,中遊的織造、印染,下遊的服裝、服飾、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配套以中國輕紡城、錢清輕紡原料市場等為代表的紡織專業市場,成為國內產業鏈最完整、最具競爭優勢的紡織產業集群。2016年,全市共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873家,實現產值3673.5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的36.6%,佔全省同行業的33.2%;從業人員31.5萬人,上繳稅金93.5億元,分別佔全市規上工業的42.6%和36.6%。
紹興市紡織產業發展情況(2016年)
行 業 | 企業數 (家) | 主要產品 產量 | 產值(億元) | 全市規上工業佔比(%) | 全省同行業佔比(%) | 全國同行業佔比(%) | 重點 區域 |
一、紡織 | 1873 | —— | 3673.5 | 36.6 | 33.2 | 5.1 | 柯橋 |
1.化纖 | 188 | 420萬噸 | 967.6 | 9.6 | 39.4 | 12.3 | 柯橋 |
2.織造 | 1023 | 布47.7億米、紗25.3萬噸 | 1382.6 | 13.8 | 35 | 10 | 柯橋 諸暨 |
3.印染 | 248 | 185.1億米 | 911.0 | 9.1 | 65 | 40 | 柯橋 |
4.服裝 服飾 | 414 | 5.8億件 | 412.3 | 4.1 | 16.2 | 1.7 | 柯橋 諸暨 |
#襪業 | 215 | 260億雙 | 176.8 | 1.8 | 80 | 70 | 諸暨 |
#領帶 | 62 | 3億條 | 51.9 | 0.5 | 95 | 90 | 嵊州 |
二、紡織 機械 | 89 | —— | 92.5 | 1.0 | 40 | 15 | 新昌 柯橋 |
(一)化纖
1.新產品。加快提高常規化纖多種改性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水平,重點改善滌綸、錦綸等常規纖維的阻燃、抗菌、耐化學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別化纖維品種比例,加快向「材料新型化、產品功能化」方向提升發展。(1)在高性能纖維領域,大力開發芳綸、碳纖維、高強低伸滌綸工業絲等高技術纖維,推動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在建築交通、國防軍工、醫療衛生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提高產業用紡織品比重。(2)在功能性纖維領域,開發傳遞光、電以及吸附、超濾、透析、反滲透、離子交換等特殊功能的纖維。(3)在生物質纖維領域,積極培育發展纖維素、蛋白質等生物質再生纖維和聚乳酸纖維等生物質合成纖維,拓展生物基纖維應用領域。(4)在生態綠色及循環再生纖維領域,拓展循環環保型纖維應用領域。
2.新技術。(1)高強高模碳纖維、對位芳綸、連續碳化矽及複合材料等高性能纖維、產品及應用產業化技術。(2)功能性敷料、腎透析纖維材料、植入修復等醫用紡織材料生產關鍵技術。(3)突破吸溼、抗菌、導電、阻燃、電磁防護、智能響應等技術。(4)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高效合成技術等,生物基聚酯、聚乳酸纖維、生物基聚醯胺纖維等產業化技術。(5)醫用海藻纖維、殼聚糖纖維、甲殼素纖維等產業化關鍵技術。(6)發展原液著色等生態綠色技術和纖維循環利用技術,推廣應用熔體直紡等節能減排紡絲新技術,提升用能效率和生產技術水平。(7)物理法、化學法(實現廢棄PET的完全循環再利用)纖維循環利用技術。
3.新裝備。重點應用以下新裝備:(1)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成套設備、聚酯紡前原液著色(溶劑載體型)設備、工業化規模的高強高模碳纖維成套設備。(2)新型地毯絲成套設備。(3)聚乳酸長短絲紡絲機。(4)化纖長絲高速卷繞系統及高速機械包覆紗機等。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
化 纖 | 1.高性 | 芳綸、碳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高強低伸滌綸工業絲等。 | 高強高模碳纖維、對位芳綸、連續碳化矽及複合材料等高性能纖維、產品及應用產業化技術; | 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成套設備、聚酯紡前原液著色(溶劑載體型)設備、工業化規模的高強高模碳纖維成套設備; | 日本東麗(全球最大碳纖維製造商)、 |
2.功能 | 傳遞光、電以及吸附、超濾、透析、反滲透、離子交換等特殊功能的纖維。 | 突破吸溼、抗菌、導電、阻燃、電磁防護、智能響應等技術。 | 日本東麗、 | ||
3.生物 | 纖維素、蛋白質等生物質再生纖維和聚乳酸纖維等生物質合成纖維。 | 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高效合成技術; | 奧地利藍精公司(天絲莫代爾) | ||
4.生態 | 循環再生差別化纖維。 | 原液著色等生態綠色技術; | 日本帝人(擁有化學法滌綸再生纖維核心技術) |
(二)織造
1.新產品。著力發展天然面料、家紡面料、產業用紡織布等產品,加快向「面料高端化、品種個性化」方向提升發展。(1)天然面料方面,開發多種纖維混紡、複合、交織面料及純淨棉等天然纖維面料。(2)家紡面料領域,提高高檔服裝、時裝及高端家紡面料比重。(3)產業用紡織布領域,推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和應用。
2.新技術。重點發展以下新技術:(1)新型紡紗技術。加快發展色紡紗、高速梳理、低扭矩紡紗、全自動轉杯紡等新技術,發展多纖維用精梳關鍵技術、無槽筒精密數碼卷繞技術、ADS自動落紗系統及細紗機在線監測系統等關鍵技術與系統。(2)新型織造技術。發展二維三向機織、3D機織針織編織等新型織造技術,發展針刺、水刺、熱貼合、熔噴等無紡加工技術,塗層、層壓、複合等產業用紡織品後加工技術;紡織設計製造專用應用軟體系統。(3)數位化織布工藝和多臺套織機生產管理系統。發展全系列細針距高速舌針製造技術、高速高可靠性電子式自偵錯選針器等關鍵技術與專用裝置。
3.新裝備。重點應用以下新裝備:(1)紡紗裝備。自動轉杯紡、噴氣渦流紡等短流程紡紗設備以及智能化細紗機。(2)新型織機。全流程、智能化化纖長絲生產線和物流系統,實現長絲落卷、換筒管、堆放、包裝等的自動化、智能化;數控節能型噴氣織機、高速劍杆織機、特種纖維織造裝備;高速電子多臂、積極式凸輪開口機構等關鍵裝置。(3)圍繞裝備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開展紡織加工在線檢測與控制技術的應用研究,包括開展紡織裝備中的專用傳感器、紡織裝備的多單元協同控制系統、紡織裝備分布式網絡監控系統的研發。(4)智能檢測裝備。基於機器視覺技術的針織物疵點檢測裝置等。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
織 造 | 1.新型 | 色紡紗(原液著色纖維、染色散纖維紡紗); | 多纖維用精梳關鍵技術、無槽筒精密數碼卷繞技術、ADS自動落紗系統。 | 自動轉杯紡、噴氣渦流紡等短流程紡紗設備以及智能化細紗機。 | 山東魯泰、 |
織 造 | 2.新型 | 功能性色織大提花織物複合織造,真絲大提花織造; | 二維三向機織、3D機織針織編織; | 全流程、智能化化纖長絲生產線和物流系統,實現長絲落卷、換筒管、堆放、包裝等的自動化、智能化; | 山東魯泰、 |
(三)印染
1.新技術。深化鞏固印染行業專項整治成果,加快向「產能集聚化、生產綠色化」方向提升發展。重點應用以下新技術:(1)清潔染整。重點發展低溫前處理、無水少水染色、塗料印染、高速數碼噴印等。(2)功能整理。重點發展無甲醛高保型整理、塗料整理、泡沫整理、表面接枝修飾等。(3)智能印染。發展在線監測、智能控制、網絡集成、印染工藝資料庫等。
2.新裝備。建設智能化印染連續生產車間、數位化間歇式染色車間,重點應用以下新裝備:(1)智能化印染生產線,實現數據採集、生產流程管理、染化料配送、半制品快速檢測和自動化物流。(2)新型印染生產線數位化監控系統,數控化印染主機裝備。
重點領域 | 新產品、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
印 染 | 1.清潔 | 低溫前處理、無水少水染色、塗料印染、高速數碼噴墨等綠色染整加工技術。 | 智能化印染生產線,實現數據採集、生產流程管理、染化料配送、半制品快速檢測和自動化物流; | 寧波申州集團、 |
2.功能 | 無甲醛高保型整理、塗料整理、泡沫整理、表面接枝修飾等功能性整理技術。 | |||
3.智能 | 在線監測、智能控制、網絡集成、印染工藝資料庫等。 |
(四)服裝服飾
1.新產品。把握世界流行趨勢,按照「品牌全球化、產品定製化」的發展方向,融入文化創意元素,推進襪子、領帶、襯衫、西服、童裝、家紡等特色產業時尚化、高端化、品質化發展。(1)智能可穿戴服裝。高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及服裝。(2)功能防護服裝。具有阻燃、防刺、防彈、阻隔、抗菌除臭、抗靜電、抗輻射、吸溼排汗快乾等功能的服裝及高性能運動服裝。(3)品牌、個性化定製時尚服裝。智能化縫製、三維虛擬試衣等服裝數位化,以及服裝人體標準資料庫等。(4)高端生態家紡。竹纖維、漢麻、珍珠纖維、莫代爾等生態家紡。(5)動漫服裝。開發創新萬聖節、聖誕節等西方傳統節日服裝,加快動漫元素與服裝服飾設計的有機融合,尤其是童裝與動漫元素的結合。
2.新技術。重點應用以下新技術:(1)可穿戴智能響應材料和敏感器件在纖維織物上的集成技術等。(2)過濾、醫療、防護等功能紡織材料關鍵技術。(3)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高效合成技術;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醯胺纖維等產業化技術。(4)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數位化技術嵌入傳統產品設計。
3.新裝備。(1)智能化服裝、家紡車間用新裝備。重點應用具備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具有自動化縫製單元、模板的自動縫製系統。包括智能吊掛系統、柔性整燙系統等在內的智能化服裝、家紡車間。(2)新型設計裝備。應用在線設計、虛擬設計、雲設計等新型設計方式與設備。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
服裝服飾 | 1.智能 | 高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及服裝。 | 可穿戴智能響應材料和敏感器件在纖維織物上的集成技術等。 | 應用RFID技術,具有自動化縫製單元、模板自動縫製系統; | 美國安德瑪公司 |
2.功能 | 具有阻燃、防刺、防彈、阻隔、抗菌除臭、抗靜電、抗輻射、吸溼排汗快乾等功能的服裝及高性能運動。 | 過濾、醫療、防護等功能紡織材料關鍵技術。 | 加拿大始祖鳥、美國GORE TEX面料 | ||
3.品牌 | 智能化縫製、三維虛擬試衣等服裝數位化,以及服裝人體標準資料庫等。 | 青島紅領集團(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製) | |||
4.高端 | 竹纖維、漢麻、珍珠纖維、莫代爾等生態家紡。 | 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高效合成技術; | 上海羅萊、 |
(五)關聯產業
重點發展與紹興紡織產業相關聯的文化創意設計、紡織裝備及專業紡織市場。
1.新產品。(1)建立完善流行趨勢研究體系,加強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品牌文化和服飾文化研究,挖掘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元素,建立新型服裝產業文化體系。(2)面料設計、服裝設計、品牌設計、流行色彩設計。(3)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數位化技術嵌入傳統產品設計。(4)紡織(專用)機器人及其專用基礎部件。
2.新技術。(1)多纖維用精梳關鍵技術、無槽筒精密數碼卷繞技術、ADS自動落紗系統及細紗機在線監測系統等關鍵技術與系統。(2)數位化織布工藝和多臺套織機生產管理系統,高速電子多臂、積極式凸輪開口機構等關鍵裝置。(3)全系列細針距高速舌針製造技術、基於機器視覺技術的針織物疵點檢測裝置、高速高可靠性電子式自偵錯選針器等關鍵技術與專用裝置。
3.新裝備。(1)重點開發和應用在線設計、虛擬設計、雲設計等新型設計方式與設備。(2)重點發展專用智能加工生產線,包括鑄件智能製造柔性生產線、鈑金加工智能製造生產線、鈑金噴塑智能製造生產線等智能化製造系統。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地區) | |
關 聯 產 業 | 1.文化 | 面料設計、服裝設計、品牌設計、流行色彩設計; | 在線設計、虛擬設計、雲設計等新型設計方式與設備。 | 義大利米蘭 | |
2.紡織 | 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數位化技術嵌入傳統產品設計; | 多纖維用精梳關鍵技術、無槽筒精密數碼卷繞技術、ADS自動落紗系統及細紗機在線監測系統等關鍵技術與系統; | 專用智能加工生產線,包括鑄件智能製造柔性生產線、鈑金加工智能製造生產線、鈑金噴塑智能製造生產線等智能化製造系統。 | 德國門富士、 | |
3.專業 | 展示展銷、智慧倉儲等功能性產品。 | 電商技術、智慧物流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 |
三、工作舉措
(一)切入高端環節,推進全產業鏈提升
1.全面提升公共創新服務。以「紹興科創大走廊」建設為契機,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加快推進高端紡織研發人才、項目的引進,引導紡織企業與高校、研發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平臺互建,重點深化與韓國印染研究院、中紡院、浙紡院等的交流合作,積極引進義大利CSMT中心,爭取引進100家左右機構,提供設計、研發、培訓、孵化等服務。依託金柯橋科技城、省千人計劃產業園、中紡CBD等大平臺,打造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大力推進中介服務機構建設,爭取創建國家紡織化學品質量檢測中心、國家襪業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加快推進中紡院「國家纖維基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落地建設,設立產業用紡織品創新服務綜合體,以紡織纖維新材料為主攻方向,組建技術創新聯盟。到2020年,實現規上紡織企業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或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全覆蓋;創建紡織、印染、襪業、領帶等一批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質監局、市科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2.加快融合文化創意設計。以「文創大走廊」建設為契機,強化文化植入和創意設計,推進傳統文化與時尚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與義大利工商聯合會、義大利全國藝術家協會等國際時尚創意組織的合作,積極引進義大利拉巴美術學院等設計機構的創意資源,著力建設更高水平的紡織時尚產業人才培養中心和創意研究中心。提升發展柯橋、諸暨省級創意設計基地,建設國家級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支持舉辦諸暨「中國襪藝設計大賽」、嵊州「世界絲織品設計大賽」,推廣應用瓦欄網等面料花型交易設計平臺,推進紹興袍江國際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及「中芬設計園」建設,力爭2017年底前掛牌運營;在鏡湖高鐵沿線規劃建設時尚產業園區,培育集聚一批時尚產業、創意設計企業。(牽頭單位:市經信委,柯橋區政府;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商務局;責任單位:相關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3.大力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運用數字經濟重塑紡織產業,加快推進紹興紡織大數據平臺、華為紹興雲計算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打造與紡織產業密切相關的大數據服務平臺。支持服裝、領帶、襪業、家紡等終端消費品領域企業,運用大數據建設標準化資料庫、發展個性化定製和網絡營銷,支持服裝、牆紙、窗飾等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全流程服務試點,推動個性化定製與批量化生產有機融合,實現由產品為中心的傳統製造模式向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型製造模式轉變。加快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推動化纖、織造、印染等行業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爭取柯橋化纖、嵊州領帶等產業集群創建省級「機器換人」試點,打造一批智能製造應用示範工廠,到2020年,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2000臺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商務局、市質監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4.加強品牌營銷創新。籌建紹興市時尚品牌協會,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實施出口品牌戰略,培育扶持一批「品質浙貨」出口領軍企業。探索設立品牌培育基金,支持和引導優勢企業通過品牌收購、建立銷售網絡和國際參展、認證等,增強品牌的國際知名度。積極推動「紹興製造」企業註冊使用自主商標參與市場競爭,建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市著名商標三級培育庫,小微企業商標品牌培育庫,專業商標品牌基地培育庫,制定分層分類梯次培育計劃,培育一批在國際國內市場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紹興品牌。創新營銷模式,推進柯橋、嵊州、諸暨省級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建設,針對時裝「快時尚、快周期」特點,發展網絡營銷,加快形成自主品牌服飾營銷網絡。到2020年,10家以上企業列入「浙江製造」品牌重點培育名單,培育「浙江製造精品」10個。(牽頭單位:市商務局、市質監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5.招引未來高端產業項目。緊盯紡織產業提升發展重點領域,制定紡織產業招商路線圖,配套用地、用電、信貸等要素政策包,緊盯美國杜邦、日本東麗等國際標杆企業,開展精準招商與技術合作。緊盯國內行業龍頭,加強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紡院等的深度合作,推動相關項目落地紹興。深化招商新政,積極招引高端項目落戶紹興。立足紡織產業改造提升需求,建立紹興紡織裝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按照「裝備智能化、使用信息化」的發展方向,研究開發一批化纖新材料成套裝備、新型紡機裝備、新型印染裝備,壯大一批節能環保裝備企業,培育一批智能裝備工程服務和信息化工程服務公司,提升本地智能裝備製造水平。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引進一批管理諮詢、專業會展等公共服務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牽頭單位:市招商投資促進中心;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二)瞄準綠色高端,推進全市域改造
6.實施綠色標準管控。嚴格執行《紹興市印染行業落後產能淘汰標準(試行)》、《紹興市印染行業先進工藝技術設備標準》和《紹興市印染企業提升環保規範要求》,實行最嚴環保和安全管控,制訂實施國際領先的紡織產業環境質量標準和能耗、水耗管控標準,2017年率先制定實施印染行業定型機廢氣排放和處置標準,出臺綠色印染團體標準和印染產業綠色標杆示範企業標準,開展綜合治理,推動企業對標達標。推進包括原液著色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等產品在內的「綠色纖維」及綠色紡織品的認證,積極爭取Oeko-Tex(國際紡織品生態認證)、Bluesign(瑞士藍標認證)等知名認證機構來紹興開設分支機構。開展紡織品標準比對行動,逐步消除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產品「質量高差」,提高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採標比例,實現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到2020年,規上紡織企業採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比例達到75%以上。(牽頭單位:市質監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7.推行綠色製造模式。堅持「畝產論英雄」導向,全面實施企業綜合評價分類管理,強化土地使用稅、排汙指標和有序用電等分類結果運用,倒逼企業改造提升。出臺紡織產業節能減排先進技術推廣目錄,鼓勵化纖、織造、印染等企業應用先進適用工業技術和生產設備。積極爭取「國家再生纖維循環利用試點」,支持紹興企業再生纖維產品在學校等機構的推廣應用,加快再生纖維產業化發展。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安全製造,優化能源使用結構,到2020年,全市域關停淘汰紡織業配套燃煤鍋爐。加強企業汙染排放監測,對全市域重點紡織企業嚴格實施「三廢」(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的「三凡三必」,即凡產生必收集、凡收集必處理、凡處理必達標,鼓勵企業購置先進在線監測設施,並適當提高財政補貼標準,重點化纖印染企業實施全面在線監測。建立環境違法「黑名單」,持續加大環境監測力度、抽查力度和懲治力度。到2020年,紡織產業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5%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8.加強綠色金融支持。分行業制定綠色企業標準,開展綠色企業認證,出臺專項金融支持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制定綠色信貸單列計劃和投放目標,擴大綠色信貸投入,實行信貸規模切塊管理,加強對重點項目、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的信貸貼息、風投、擔保、保險、融資租賃等金融支持。藉助大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集聚效應,加大高端金融人才和中介機構的引進力度,統籌政府引導基金、重點龍頭企業及金融民間資金,組建紡織產業提升發展基金,以市場化手段配置金融要素,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切實加強企業幫扶解困,有效緩釋「兩鏈」風險。(牽頭單位:人行紹興市中心支行;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金融辦、市幫扶辦;配合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9.打造綠色標杆企業。以上市公司引領產業發展創新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推動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支持企業掛牌上市,拓展資本運作。到2020年,紡織產業完成股改30家,新增上市(含新三板)公司10家,形成紹興紡織上市板塊。制訂綠色標杆示範企業評選管理辦法,開展綠色標杆示範企業評選,2017年培育綠色標杆示範企業5家以上。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大力培育「隱形冠軍」、「單項冠軍」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做特,推進紡織產業由「大而全」向「大而強」、「精而優」的生態結合體轉變。深化上市公司引領產業發展戰略,積極支持優勢企業實施跨國併購,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建立研發、物流和銷售中心,培育一批本土跨國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到2020年,培育銷售超50億元企業8家,其中銷售超200億元企業1家、超100億元企業3家。(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商務局、市金融辦;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三)定位世界一流,推進平臺功能升級
10.推進產業集聚提升。圍繞「兩廊一帶」建設,深化和鞏固印染行業專項整治成果,全力打好印染落後產能殲滅戰,推動印染產業向柯橋濱海工業區、袍江馬海片區集聚,柯橋區在濱海印染集聚區外不再保留印染企業,諸暨市在集聚區劃出400畝土地把17家印染企業整合集聚為1家,嵊州市把20家印染企業整合為5家左右,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市域印染企業集聚提升工作。結合開發區(工業園區)改造提升試點建設,實施「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開展織造及特殊整理加工(如拉毛、塗層、燙金等)集中規範整治,重點對無證無照企業和安全、環保不達標的「低小散、髒亂差」企業進行專項整治,逾期不達標或未整改到位的依法依規關停退出,鼓勵達標企業集聚入園提升發展。建立印染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嚴格項目審批,加強源頭管控。劃定生態紅線,明確在運河、鑑湖流域等重大水系沿岸,不再審批和新建化纖、印染等高環境風險項目,對原有企業有序搬遷集聚或依法關閉。(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安監局、市規劃局、市市場監管局、消防紹興市支隊;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11.積極創建特色小鎮。加快建設柯橋紡織印染、諸暨襪業、嵊州紡織等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大力推廣大唐襪藝小鎮建設模式,支持藍印時尚小鎮、領尚小鎮等創建省級特色小鎮,積極建設洋涇湖工業設計小鎮,規劃建設金柯橋基金小鎮,以特色產業小鎮引領推動紡織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確保特色小鎮建設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打造紡織產業集約集聚、綠色高端發展的樣板區。(牽頭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12.加快市場改造提升。積極發展輕紡原料市場、大唐襪業市場,重點推進輕紡城市場「三次創業」,推動輕紡市場倉儲物流布局外移,謀劃建設1000畝左右的柯北大型物流園,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提升智慧物流水平。加快輕紡城西市場改造提升,爭取設立東亞、南亞、東協、歐盟等地區的紡織服裝展銷中心,建設成為配套服務完善、商業功能齊全、引領時尚潮流的新一代標誌性綜合體市場。推進「智慧市場」建設,推動電子商務與專業市場融合發展,提升「中國·柯橋紡織指數」權威性和影響力,編制發布「面料指數」,鼓勵「網上輕紡城」與權威認證檢測機構合作,培育「兩千億級」網上輕紡市場,加強對傳統市場產品信息的編碼和企業產品質量信用的控制,打造「全球紡織產業標誌性平臺」。(牽頭單位:市商務局,柯橋區政府;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任單位:相關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13.打造知名時尚盛會。規劃推出「賞輕紡時尚、品紹興黃酒」系列活動,組織召開紡織服裝國際供應鏈高峰論壇,推動「紡博會」提檔升級,爭取舉辦「國際纖維藝術展」、「世界紡織大會」、「亞洲時尚大會」等高層次國際時尚盛會,春、秋兩季舉辦流行趨勢與新品面料發布會,夏、冬兩季舉辦家紡博覽會,開展「布滿全球」對接活動,積極對接中國美術學院等具有影響力的藝術設計類院校,舉辦「紹興時尚周」,打造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時尚T臺秀場和紡織時尚發布中心,打造「風雅時尚之都」品牌。定期舉辦牆紙牆布展示、窗簾窗紗展示等細分行業專業性展會,推動「產業+市場+展會」融合互動、良性發展。(牽頭單位:市商務局、市節會辦,柯橋區政府;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相關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14.建設創新人才高地。用足用好「人才新政」,做大做強浙江「千人計劃」產業園,加快推進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孵化中心建設,全力引進高端科研人才。加快創建紹興大學,做大做強紡織服裝學院,提升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院校與企業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完善以紡織服裝高等院校為主,職業學校、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重點企業相結合,實用技能型、創新型、複合型等多層次紡織人才培育體系。大力傳揚越商精神,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的知名越商、新生代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牽頭單位:市委人才辦、市人力社保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教育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紹興市化工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是我市具有特色競爭優勢的千億級產業。近年來,全市大力推進化工產業集聚提升,在推動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發展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紮實開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加快推進全市化工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發展,特制定紹興市化工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按照《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和《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實施方案》,圍繞「綠色安全、循環高效」目標,搶抓「大灣區」建設新機遇,以產能集聚化、產業循環化、產品高端化、生產清潔化、管理信息化為路徑,堅持整治倒逼與創新引領、關停淘汰與集聚升級、重點突破與統籌推進、企業主動發力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深化推進化工產業集聚提升,全面提升化工產業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全省化工產業改造提升樣板區、全球高性能染料研發基地。
(二)主要目標
經過3—5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全市化工產業整治提升和搬遷集聚工作,產業布局明顯優化,安全、環保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和綠色發展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打造成為「綠色安全、循環高效」的現代產業集群。
1.優化產業布局。到2018年底,化工企業全部集聚入園或就地提升,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空間布局明顯優化。到2025年,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
2.提升質量效益。到2020年,全市化工產業產值超過1800億元,基本完成從傳統精細化工向高端專用化學品調整、從基礎通用化學品向高檔先進高分子材料轉型,化工新材料產值超過750億元,規上化工企業銷售利潤率達到9%。到2025年,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綠色化工產業集群。
3.增強創新能力。到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R&D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8%,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0%,創建成立一批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化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創新資源有效集聚,研發能力明顯增強,創新效益大幅提升。
4.培育龍頭企業。到2020年,培育銷售超百億元企業3-5家,超10億元企業30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培育隱形冠軍企業50家以上。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
5.推進綠色發展。到2020年,全市化工產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5%,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下降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2%。到2025年,全市化工產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及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化工產業改造提升主要指標
序號 | 指標名稱 | 2016年 | 2017年 | 2020年 | 2025年 |
1 | 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億元) | 1297.0 | 1400 | 1800 | 2500 |
2 | 化工新材料產值(億元) | 513.6 | 550 | 750 | 1200 |
3 | 規上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 | 7.8 | 8 | 9 | 10.5 |
4 | 規模以上企業R&D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1.27 | 1.4 | 1.8 | 2.2 |
5 | 新產品產值率(%) | 46.8 | 47.5 | 50 | 55 |
6 | 培育銷售超百億元企業(家) | 3 | 3 | 3-5 | 10 |
7 | 培育銷售超10億元企業(家) | 18 | 20 | 30 | 50 |
8 | 上市公司(家) | 6 | 8 | 12 | 20 |
9 | 培育「隱形冠軍」企業(家) | — | 25 | 50 | 80 |
10 |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 4 | 15 | 20 |
11 | 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下降幅度(%) | — | 4 | 20 | 30 |
12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 5 | 22 | 30 |
二、重點領域
圍繞「綠色環保、安全智慧」目標,立足紹興化工產業發展優勢和實際,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前景,突出功能性染料、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和專用化學品等四大重點發展領域,通過加快運用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推動全市化工產業轉型躍升。
(一)功能性染料
1.新產品。依託龍盛、閏土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具有新化學結構和優異性能的功能性染料品種,以及基於偶氮類、硝基亞硝基類、芳甲烷類、蒽醌類、醌亞胺類、稠環酮類、靛族類、酞菁類、含氟類、硫化類等化學結構的系列染料塗料及中間體。(1)分散染料。重點向高檔化、精細化、差異化發展,重點發展滿足生態紡織品要求的環保型分散染料,發展用於聚酯纖維、醋酯纖維、聚酯胺纖維及聚醯胺的高疏水性、高耐升華牢度、高溼處理牢度、細顆粒分散染料。(2)活性染料。重點發展新型高檔活性染料,如達到20%—30%的高溶解性、高著色度、高牢度的低鹽型活性染料,用於纖維素纖維、超細旦聚酯纖維、聚醯胺纖維和羊毛染色與印花。(3)酸性染料。重點發展聚醯胺纖維、皮革和羊毛用高中檔弱酸性染料。(4)染色染料。重點開發應用於高檔面料的、適應新型纖維的染色染料,積極開發超細纖維染料等高品質染料。(5)特殊染料。積極開發熱壓敏染料、螢光染料、紡織數碼噴墨印花專用染料等特殊用途染料。
2.新技術。重點改造提升染料及染料中間體清潔生產集成技術(磺化、硝化、重氮、偶合、還原、鹼熔等)和染料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改進工藝。(1)生產廢料的治理與回收工藝。H酸離析末端治理與H酸鹼熔料離析工藝相結合達到廢水「零排放」的工藝,H酸脫硝廢氣回收制硝酸工藝,苯氯化工藝中氯化尾氣的淨化吸收及循環套用的工藝,氨中和濃縮回收硫酸銨工藝處理偶氮分散染料廢水等。(2)連續化反應工藝。包括芳香胺多級串聯重氮化工藝,芳香胺管道化連續重氮化工藝,偶氮染料多級串聯偶合工藝,偶氮染料管道化連續偶合工藝,二硝基苯連續加氫及反應熱回收工藝,2-氨基-4-乙醯氨基苯甲醚連續硝化工藝,苯胺管道化SO3連續磺化工藝,甲苯二胺管道化連續化水解製備間苯二酚工藝,萘系減水劑或其同系分散劑的連續中和生產方法等。(3)催化加氫工藝。包括二硝基苯鈀催化加氫還原生產苯二胺結合催化劑回收的工藝等。(4)三氧化硫磺化工藝。包括甲苯三氧化硫氣相磺化製備對甲苯磺酸工藝等。(5)定向氯化工藝。包括甲苯定向氯化製備對氯甲苯工藝等。(6)染料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改進工藝。新型染色拋光-浴纖維素酶技術,活性染料連續軋染節能固色工藝,染料的復配增效技術,新劑型的製造技術,功能性助劑的生產技術等。
3.新裝備。重點應用隔膜式壓濾機、蒸發霧化除沫裝置、連續化管式反應器、串聯式連續反應釜等生產設備和耐候測試儀器、高效液相色譜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紫外分光光度計、粒經分布儀、X射線單晶體衍射儀、電位滴定儀等高檔分析儀器等。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功能性 染料 | 用於高新技術領域的功能性染料; | 分散染料清潔生產集成技術(磺化、硝化、還原、鹼熔等); | 隔膜式壓濾機,耐候測試儀器、HPLC、GS、UV、粒經分布儀; | 美國亨斯邁、 |
(二)化工新材料
1.新產品。依託大東南、恆業成有機矽、新和成特種材料、定陽新材料等優勢企業,重點發展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生物基材料、有機矽材料等新產品。(1)工程塑料。重點發展PCT(聚對苯二甲酸1,4-環己烷二甲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PS(聚苯硫醚)、PA(聚醯胺)、PUR(聚氨酯)、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PP(聚丙烯)、PP-g-MAH(聚丙烯接枝馬來酸酐)、EGMA(聚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OBC(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EPS(聚苯乙烯)等具有阻燃、電磁屏蔽、熱防護、增容、增韌性能的特種工程塑料;積極發展工程塑料改性和工程塑料合金,開發關鍵配套單體,如CHDM(1,4-環己烷二甲醇)、VDF(偏氟乙烯)、HFP(六氟丙烯)等;解決工程塑料和特種工程塑料的質量穩定性差、製造成本高和應用技術不足等問題,擴大其在高端領域的應用。(2)功能性膜材料領域。重點發展高性能的功能性聚合膜材料,如PTFE(聚四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FEP(聚全氟乙丙烯)、PVF(聚氟乙烯)等,在水處理、離子交換、光伏、特種包裝等領域形成優勢和特色。(3)生物基材料。重點發展乳酸、丙二醇、1,3-丙二醇、丁二醇、丁二酸、癸二酸、衣康酸等生物基化學品,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不可降解生物基塑料等生物基塑料,生物基合成纖維、生物基新型纖維素纖維等生物基纖維。(4)有機矽材料。推動具有耐溶耐油性能的新型有機矽阻燃材料、有機矽防霧材料、有機矽抗摩擦劑的開發與產業化應用。(5)下遊功能性材料。積極推動高性能聚苯硫醚纖維、型材和薄膜等材料的應用開發及其產業化。
2.新技術。(1)高效定向催化工藝。鉑催化液體矽橡膠硫化成型技術等。(2)先進單體生產工藝。微通道連續化製備六氟環氧丙烷工藝等。(3)先進聚合工藝。高鏈規整度聚氟乙烯樹脂生產工藝、加成型有機矽隔離劑合成工藝等。(4)新材料成膜技術。納米材料改性聚烯烴樹脂薄膜工藝、三層共擠聚氟乙烯薄膜工藝、三層熔融擠出非拉伸聚丙烯薄膜工藝等。(5)特種材料檢測表徵技術。快速表徵矽橡膠混煉膠儲存器技術等。(6)材料新型加工和應用等行業關鍵技術。針刺法非織造工藝技術結合熱壓成型技術生產纖維複合墊工藝等。(7)紡絲技術。PAN(聚丙烯腈)低溫凝固成絲工藝等。(8)特種工程塑料複合改性技術。GF(長玻纖)、PP(聚丙烯)、PP-g-MAH(聚丙烯接枝馬來酸酐)製備玻纖增強 PP 複合材料工藝等。
3.新裝備。(1)節能裝備。包括高效換熱器、預接觸罐冷卻裝置、洗滌塔熱能回收裝置、低溫餘熱發電用螺杆膨脹機、乏汽與凝結水閉式回收設備、兩期冷凍水共用裝置、蒸汽凝液水熱量回用裝置等。(2)工程材料聚合高溫成套裝備。包括工藝水過濾器反衝洗裝置,精餾排氣與退料系統,壓縮機過濾裝置,液壓油壓力控制與回油系統,音叉料位開關衝洗裝置,有機矽真空捏合機,有機矽擠出機等。(3)回收設備。包括切粒水箱細粉分離裝置,有機矽渣漿處理裝置,邊切機廢邊回收裝置等,高性能滲析和電滲析設備。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化工 新材料 | TPE等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和聚苯硫醚(PPS)、耐高溫聚醯胺、MDI、PCT、PEN等特種工程塑料; | 高效定向催化、先進聚合工藝、材料新型加工和應用等行業關鍵技術; | 酸鹼回收的低成本高性能滲析和電滲析設備; | 比利時索爾維、 |
(三)電子化學品
1.新產品。(1)半導體集成電路配套領域。重點發展光致刻蝕劑,電子清洗液,電子專用膠黏劑,超淨高純(PPB和PPT級)試劑,高純電子特氣,電子級矽烷,電子級高晶矽,聚醯亞胺和液體環氧封裝材料,聚苯硫醚薄膜,PVDE膜,PVDF膜及其電子絕緣材料,聚醯胺和液體環氧型封裝材料,電鍍化學品,電子薄型塑料載帶等。(2)印刷線路配套領域。重點發展特種環氧樹脂板,BT樹脂板,聚丁二烯板,聚醯亞胺樹脂,改性三嗪樹脂,熱固性聚苯醚樹脂以及聚醯亞胺膜,特種聚酯膜,導電膠,248nm和193nm級光刻膠,導電塗料,幹膜抗蝕劑,油墨,化學和電鍍銅鍍液及其添加劑等。(3)平板顯示器配套領域。重點發展高檔液晶(混晶)材料,TFT型偏光片,彩色偏光片,彩色螢光粉,電子級顯影液,水溶性抗蝕劑,取向膜,膠粘劑,漿料,隔膜材料,電解液,偏振片,拋磨材料,阻焊劑等。(4)新能源電池配套領域。重點發展雙氟磺醯亞胺鋰等新型電解質,氟代碳酸乙烯酯等新型電解液溶劑,大功率鋰電池配套的電極和電解液,新能源電池電解液及添加劑,電子灌封膠,納米矽粉,太陽能電池和氫燃料電池配套的化學品等,推廣應用於電子信息、交通能源、國防軍工、汽車製造等領域。
2.新技術。(1)高純電子化學品大型包裝材質及包裝清洗技術。(2)電子級氫氟酸的純化技術,IC行業28nm、22nm、16nm工藝的配套光致刻蝕劑、高純試劑、電子特氣和封裝材料的關鍵技術,實現規模生產FDP(平板顯示)用化學品用成熟、高性能的顯示材料及配套產品的國產系統化和標準化。(3)低溫共燒陶瓷技術。
3.新裝備。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離子色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總有機碳分析儀、掃描電子顯微鏡、凝膠色譜儀、勻膠機、曝光機、雷射液體顆粒儀、微量水分測定儀、CVS測試儀、電導率儀、pH計、電子天平、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粘度計、濁度儀、阿貝折射儀、延展性測試儀、多層壓合機、鹽霧測試機、鍍層厚度測試儀等用於品質管理和質量檢測的技術裝備。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電子 化學品 | 電子清洗液、專用膠黏劑,PPT級高純試劑和特種氣體; | 高純電子化學品大型包裝材質及包裝清洗技術; |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 | 日本住友化學、三菱化學 |
(四)專用化學品
1.新產品。依託金科集團、皇馬化工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綠色環保表面活性劑,高性能添加劑,環保型紡織印染助劑及環保型日化產品。(1)綠色環保表面活性劑。重點發展高性能染料助劑、直鏈烷基苯磺酸鈉類活性劑、糖苷類表面活性劑、改性表面活性劑等高效綠色表面活性劑,鼓勵產品向安全、環保、多功能性等方向發展。重點開發性能好、降解速度快、生物累積性少、遷移速度慢、生態相容性好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特種表面活性劑等高效綠色表面活性劑。(2)高性能添加劑。重點發展環保型膠粘劑、可生物降解膠黏劑、有機矽膠粘劑、有機矽改性膠粘劑、稠油降粘劑、水溶性多功能添加劑、水性聚氨酯膠黏劑、聚醯亞胺改性樹脂膠黏劑、無溶劑膠黏劑、UV固化膠黏劑、複合型添加劑、環保型複合阻燃劑等高性能綠色化工添加劑。(3)環保型紡織印染助劑。重點發展紡織用助劑(PBO纖維、各類高性能整理劑)、油田助劑(單體、鑽井液處理劑、減阻劑、破乳劑)、造紙助劑(殼聚糖及其改性物)、塑料助劑(PVC、PP、PE)、抗氧化劑等綠色環保型助劑。(4)日化產品。重點發展高端、環保型日用蚊香、洗滌劑、消毒劑、洗衣粉等終端日化自主產品,發展以過碳酸鈉等過氧化物為核心的無磷洗滌劑相關日化產業原料,積極延伸拓展藥物化妝品、天然活性化妝品等領域。
2.新技術。(1)重點應用氧化硫磺化技術、共氧化法技術。(2)無機阻燃劑包覆與表面處理技術。(3)改性型、水基型、熱熔型、光固化型、高固含量等新型膠粘劑產品製備技術。(4)生物表面活性劑純化技術。(5)原料改進、高效定向催化、新材料成膜技術。
3.新裝備。(1)合成製備用設備。顆粒控制過濾器,旋轉蒸發儀,熱敏性高黏度表面活性劑乾燥成型裝備,酸鹼回收的低成本高性能滲析和電滲析設備,小型噴霧乾燥器,超導核磁共振儀。(2)檢測用設備。顯微熔點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專用 化學品 | 綠色環保表面活性劑,高性能添加劑,環保型紡織印染助劑等高附加值專用化學產品。 | 三氧化硫磺化技術; | 電子化學品顆粒控制過濾器; | 美國陶氏化學、 |
三、工作措施
(一)優化產業布局
1.強化標準管控。嚴格執行《紹興市化工產業整治提升工作標準》,結合開發區(工業園區)改造提升試點,堅決關停整治「低小散」化工企業,全面推進企業對標整改,倒逼企業整治提升,推動入園集聚。2017年,打好落後化工產能殲滅戰,完成190家化工企業搬遷集聚或就地整治提升。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域化工產業集聚提升。積極推行化工行業「紹興標準」,提高「紹興標準」市場認可度,搶佔行業標準制高點。鼓勵企業制定高於國家、行業、地方的企業標準,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加大國際先進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化工行業標準化體系。(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質監局;配合單位:市國土局、市環保局、消防紹興市支隊;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2.推動產業集聚。建立市、縣化工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嚴格項目審批,結合實際劃定化工產業集聚區,原則上集聚區外不再批准新建、擴建及遷建化工生產項目。化工產業集聚區在「減量置換」的原則下,承接「退鎮入園」項目和產業轉移項目。重點推動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加快集聚區電力、熱力、天然氣、道路等配套設施建設,開設搬遷入園企業項目審批、要素保障、服務指導綠色通道,推動區外化工企業搬遷入園,嚴格集聚入園標準,確保集聚搬遷等新建改建項目採用國際國內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嚴格安全、環保標準管控,加大集聚區內企業的整治提升力度,推動產業綠色安全發展。到2020年,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3. 搭建服務平臺。依託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政府引導、市場主體、企業參與」的形式在上虞試點建設化工產業集成服務平臺,積極引進檢驗檢測、現代物流、IT諮詢等現代服務業,統籌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力量,全方位構建平臺環境監測、消防應急、醫療救援和公共服務體系,定期組織開展消防應急、職工技能等培訓活動,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和綠色安全水平。(牽頭單位:上虞區政府;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市衛生計生委、消防紹興市支隊)
(二)強化創新引領
4.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深化「一個產業引進建立一個研究院」計劃,支持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共建研發機構,大力推進浙江工業大學上虞研究院建設,積極引進瀋陽化工研究院等國內外科研院校和專家團隊,加快整合省級上虞綠色精細化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紹興文理學院省級精細化學品傳統工藝替代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資源,構建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到2018年,在綠色化工領域建成省級創新服務綜合體。鼓勵化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大力引進高端科研人才,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到2020年,全市化工產業R&D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8%,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0%。(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5.招引綠色高端項目。實施化工產業精準招商行動,重點圍繞功能性染料、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專用化學品等重點產業領域,制定化工產業招商目錄和路線圖,瞄準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和先進技術,實行定向招商、精準招商,引進實施一批關聯性大、引領性強的補鏈、強鏈項目,培育一批服務化工企業生產管理流程再造的信息工程服務公司,優化化工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創新躍升。到2020年,爭取引進10億元以上高端化工項目10個以上。(牽頭單位:市招商投資促進中心;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6. 推進智能製造。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加快推進上虞綠色安全製造信息化示範區建設,發揮龍盛、閏土等龍頭企業示範效應,推廣應用集散控制系統(DCS)、緊急停車系統(ESD)和先進控制系統(APC)、DCD/PLC遠程監控作業系統等先進技術,提升自動控制技術、工廠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技術應用水平,推動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全面實現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大力推進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的「機器換人」,重點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和連續或半連續化生產工藝和定量化、自動化控制技術,打造一批化工企業「智能工廠」,爭取上虞化工列入省級「機器換人」試點。到2020年,全市規上化工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到70%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安監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三)確保綠色安全
7.加強安全生產綜合治理。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健全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加強重點危險源管理,定期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涉及「兩重點一重大」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按照《化工建設項目安全設計管理導則》(AQ/T3033-2010)要求,在裝置設計階段進行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並定期開展分析,發生重大改變時及時進行分析,由安全評價機構進行結果確認。對涉及危險化工工藝企業,按照國家規定的工藝控制參數要求,進一步完善安全自動化控制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對危險程度高的生產工藝應設立獨立的緊急停車、洩放系統。對構成重大危險源的企業,按照國家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對危險化學品儲罐企業,按要求安裝化工安全儀表系統(SIS),設置液位、溫度、壓力等參數的遠傳、記錄、報警、聯鎖等安全裝置。(牽頭單位:市安監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8.嚴格環保監測管控。對化工企業嚴格實施「三廢」的「三凡三必」,即凡產生必收集、凡收集必處理、凡處理必達標。重點化工企業全面實現廢水、廢氣在線監測監控和雨水排放口智能監控。推進VOCs(揮發性有機物)重點汙染企業整治和LDAR(洩漏檢測與維修)技術改造。建立環境違法「黑名單」,持續加大工業園區新建揮發性有機汙染物項目等環境監測力度、抽查力度和懲罰力度。在各化工園區建立空氣異味監測評價體系,建立企業環保實時監測平臺,持續開展企業「科技治廢氣」整治工作。到2020年,完成省下達的大氣汙染物減排任務,全市規上化工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制定實施化工產業綠色安全示範企業評選標準,組織創建一批在環保治理、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素質過硬的綠色標杆示範企業,在土地、排汙指標、信貸等方面予以優先扶持。(牽頭單位:市環保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9.推進企業節能降耗。加強節能降耗管控,加快推進全市化工產業領域的配套燃煤鍋爐關停淘汰工作,鼓勵採用天然氣、太陽能、集中供熱等清潔能源,大力推動企業實施節能、節水技改。全面實施化工企業綜合評價分類管理,強化土地使用稅、排汙指標和有序用電等分類結果運用,倒逼企業改造提升。推進化工行業綠色製造、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開展綠色企業認證,探索發展綠色金融,拓展綠色信貸。到2020年,全面關停淘汰全市化工產業領域的配套燃煤鍋爐,全市規上化工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5%,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2%。(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四)促進提質增效
10.推動企業培大育強。制定實施化工企業培大育強方案,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實施質量、標準、品牌強企戰略,結合上市公司引領產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引導推動化工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支持企業改制上市,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先導效應引領產業發展。到2020年,化工產業領域培育年銷售超百億元企業3-5家、超10億元企業3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金融辦;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11.大力培育「隱形冠軍」。制定隱形冠軍企業標準,建立化工產業「隱形冠軍」培育檔案,圍繞功能性染料、電子化學品、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隱形冠軍」企業,引導企業向價值鏈高端方向延伸,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到2020年,培育化工產業領域「隱形冠軍」企業5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12.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綠色化工發展,倡導實施債轉股、發放併購貸款,優先使用產業併購基金,鼓勵優勢化工企業併購產業鏈上下遊優質企業和低效化工企業,有效整合產能,促進做大做強。發揮上市公司聯合會綜合協調作用,促進更大範圍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通過召開海內外併購論壇,加強與自貿區對接協作,支持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實施跨國併購,整合國際知名品牌和研發機構,推動企業設立海外製造基地,提高企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本土跨國公司。到2020年,化工行業優勢企業實施兼併重組200億元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金融辦;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紹興市金屬加工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金屬加工是我市重要支柱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鋼結構、精深銅加工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產業特色和集群優勢。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深入開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紮實推進全市金屬加工產業改造提升,特制定紹興市金屬加工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和《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實施方案》,積極融入「大灣區」,以「創新提質、做精做強」為導向,堅持提升存量與做優增量並重,龍頭引領與產業創新相結合,全面提升我市金屬加工業(銅加工)在國際產業領域和價值鏈環節的地位,推動金屬加工產業向高層次、高標準、高效益發展,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高端金屬加工基地。
(二)發展目標經過3-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努力,全市金屬加工業的規模效益、組織形態和研發創新得到全面躍升,建設成為產業集群帶動、龍頭品牌引領、競爭優勢明顯的國內有影響力的高端金屬加工基地。 1.提升產業規模。到2020年,金屬加工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中高端產品產值佔行業總量的比重達到50%左右,產品結構明顯優化,有力帶動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發展。 2.優化組織形態。到2020年,金屬加工業的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培育銷售超百億元企業2-3家,行業龍頭企業的產值佔行業總量的80%以上。到2025年,建成全國有重要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金屬製造產業基地。 3.強化創新能力。到2020年,實現研發投入翻一番,新增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左右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到2025年,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打造一批製造業研發平臺,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效益大幅提升。
二、重點領域
依託金屬加工產業發展基礎,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加快突破先進工藝和關鍵技術,積極拓展應用領域,延伸下遊產業鏈,推動全市金屬加工產業向金屬新材料、複合材料、改性材料等中高端金屬製品領域提升發展。(一)高性能銅材
1.新產品。依託海亮集團、力博集團等企業,加快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純高導銅材(無氧銅、單晶銅等),高強高導銅合金(銅鐵合金、銅鉻合金等)及精深加工產品。(1)高純高導銅材。採用先進首選工藝,提高產品純度、導電率、延伸率等方面的特性,重點發展無氧銅、單晶銅等產品。(2)高強高導銅合金。在保持純銅優良性能的前提下,儘可能提高銅的強度,重點在引線框架材料、接觸線材料和電阻焊電極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3)精深加工產品。重點生產高精板帶材、高精高效散熱管材、高精度電解銅箔、精密線材、高強高導銅合金、高強耐蝕銅合金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
2.新技術。(1)熔煉和凝固技術。主要包括先進熔體淨化技術,純銅高純和超純熔煉技術,廢雜銅火法精煉工藝和稀土淨化再生銅技術,成分穩定控制技術,電磁連鑄技術,新型電磁調控多線上引連鑄技術和水平連鑄技術,大卷重/長尺寸連續鑄造技術,非真空水平電磁連續鑄造技術,定向凝固技術,微孔泡沫銅製備技術和複合場強化熱處理技術。(2)高強高導銅合金備制技術。主要包括銅合金微合金化技術,複雜多元合金化成分調控技術,銅基複合材料的製備技術(包括原位纖維複合、碳納米管複合等通道轉角擠壓技術,銅合金固溶時效加變形強化技術,短纖維或顆粒噴射沉積連續製備銅合金技術。(3)銅板(箔)材備制技術。包括先進壓延銅箔技術,陽極銅電解陰極銅製備銅箔技術,無氧銅潛流鑄造帶坯-高精冷軋技術,以及高精度銅板、帶生產及拉彎矯技術。(4)質量控制技術。包括在線質量控制技術(分析、除雜、過濾)等。
3.新裝備。(1)生產設備。主要包括熔煉爐和保溫爐一體的潛流式聯體爐,高端智能化多模多型全自動定量澆鑄機,旋壓成型設備,液壓成形技術專用設備,可自動控制的大噸位連續擠壓設備,智能化高精度軋機;大力發展高端智能連鑄連軋-熱處理-機加工-在線監測-校準連續生產設備等。(2)監測和檢測設備。包括在線分析測試和在線檢查設備,研製、開發、生產先進實用低成本的分析檢測裝備和儀器等。
(二)新型合金材料
1.新產品。依託天龍錫材、樂祥鋁業等企業,大力發展高性能通用航空設備配套鋁合金、超高強鎂合金變形加工型材、保溫隔熱節能型建築用鋁材等型材,高檔鋁箔以及錫鋅合金絲、無鉛焊錫絲等合金材料,積極開發低成本高性能鈦合金材料。(1)高性能通用航空設備配套鋁合金。重點發展鋁合金厚板及超厚板,加大在飛機機身框、機翼壁機、隔框、翼梁、翼肋、起落架支撐零件等的高強度腐蝕、高斷裂韌性結構件上的應用。(2)超高強鎂合金變形加工型材。圍繞高性能化、大規格化和低成本化發展方向,重點發展高強韌型材和鍛件、高精度板帶卷材等大規格高性能鎂合金變形材。(3)低成本高性能鈦合金。圍繞質量輕、比強度高、耐腐蝕性好等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具有低成本、高適應性的航空鈦合金、醫用鈦合金、高溫鈦合金、鈦鋁化合物、高強高韌B型鈦合金、阻燃鈦合金等產品。(4)保溫隔熱節能型建築用鋁材。圍繞高效保溫、節能薄層、外保護一體化等發展方向,重點發展保溫隔熱節能型鋁塑板、鋁單板、鋁合金裝飾板、鍍鋁鋅鋼板、鋁蜂窩板等產品。
2.新技術。重點加強鋁合金、鈦合金、鋅合金、錫合金及其複合材料的製備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1)航空鋁合金及複合材料的製備新技術。新型的高強高韌鋁合金、耐熱鋁合金、耐高溫腐蝕合金材料、高耐磨鋁基複合材料等的研發和表面改性技術等,以及連續化、智能化、清潔化生產技術。(2)高強高韌汽車用鋁合金製備新技術。針對汽車輕量化需求,開發高強高韌鋁合金車身板、輪轂等生產技術,高效的鍛造旋壓技術,以及鋁合金的熱處理、表面強化技術等。(3)功能化建築鋁材的研發。包括高耐磨、疏水、多彩等功能化的建築用鋁材加工新技術,開發新型陽極氧化、表面著色、表面功能化技術,以及環保高效型加工技術等。(4)低成本高性能鈦合金製備新技術。包括以改進型克勞爾法、阿姆斯特朗法等為代表的鈦冶煉提取技術,以電子束冷床爐和等離子冷床爐技術為代表的鈦合金熔煉技術,以及鈦合金等溫鍛造技術、熱處理技術、焊接技術、冷成型及加工技術、表面處理技術等。
3.新裝備。(1)先進加工設備。主要包括多輥軋機、高速鍛造機、鋁板坯熱連軋機、真空壓力鑄造機、150MN以上超大型鋁擠壓機、超大旋壓機、數控噴射沉積設備、工業廢水和廢氣綜合處理系統、循環腐蝕試驗機。(2)先進檢測設備。包括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數字金相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大功率轉靶粉末衍射儀、掃描電化學工作站、X射線螢光光譜、直讀光譜儀、氧氮氫分析儀等。
(三)有色金屬電子材料
1.新產品。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集成電路、功能元器件等領域,研發銅基智能晶片,發展用於半導體器件、太陽能光伏電池和集成電路引線框架的高精度銅帶。(1)銅基智能晶片。充分利用銅的導電性更好、電子信號傳輸速度更快的優點,著力攻克銅與矽結合難題,開發銅基智能晶片,用銅代替鋁作為微處理器中電晶體的互連導線。(2)高精度銅帶。重點發展高精度鋅白銅板帶、高精度引線框架、LED引線及IC導線架用銅帶、高精度黃銅板帶、高精度錫磷青板帶、高精度鈹青銅帶和高精度紫銅帶等。
2.新技術。(1)單片工藝。主要包括離子注入摻雜工藝、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技術、多層互連結構工藝等。(2)膜工藝。主要包括真空蒸發工藝、濺射工藝和電鍍工藝等薄膜工藝,梁式引線等工藝,以及離子噴塗、火焰噴塗、印貼工藝等厚膜工藝技術。(3)先進銅材加工工藝。大規模集成電路用引線框架等銅合金帶材加工技術及強化技術。(4)仿真和智能化技術。主要包括銅基體材料基因組工程、製備加工過程模擬仿真技術等。
3.新裝備。(1)先進生產裝備。主要包括高精拉伸上引連鑄機、在線複合除氣裝置、三輥或四輥行星軋制設備、線材直線拉拔和盤拉設備、高速大拉絲機,以及高精度全自動數控雙頭倒角機等。(2)先進檢測裝備。主要包括探針平臺、無塵室及其全套設備、高低溫交變溼熱試驗箱等。
(四)高端金屬粉體材料及製品
1.新產品。依託金盾控股、浙江高強度緊固件、美力科技、華緯彈簧、迅實科技等企業,大力發展3D列印用金屬粉體材料,高強度冶金製品,乘用汽車及野外(海、陸、空、山川等)救生用安全氣囊貯氣瓶(膽)等壓力容器產品,高附加值緊固件和異形緊固件及高強度彈簧等高端機械基礎件產品。(1)3D列印用金屬粉體材料。圍繞粉末粒徑細小、粒度分布較窄、球形度高、流動性好和松裝密度高等要求,積極發展鈦合金、鈷鉻合金、不鏽鋼、工業鋼、青銅合金、鈦合金和鎳鋁合金等材料,以及用於列印首飾用的金、銀等貴金屬粉末材料。(2)高強度冶金製品。重點發展剎車片、離合器摩擦片等鐵基摩擦材料,鐵基、銅基含油軸承,真空泵轉子、機油泵轉子、齒輪等中高強度粉末冶金結構件等。(3)壓力容器產品。圍繞提高壓力容器的高強度、高韌性和易焊接性等性能要求,重點發展大型原有儲罐、大型球罐等化工用壓力容器製品。(4)高端機械基礎件產品。重點發展航空航天、高速鐵路、智能裝備等領域用高端軸承、彈簧、齒輪、液氣密、模具和粉末冶金製品。
2.新技術。(1)制粉技術。包括物理法中的氣流磨技術,快速凝固法中的熔體旋淬法和SC鱗片技術,氣體霧化法中的層流霧化技術、超聲緊耦合霧化技術、熱氣體霧化技術和混合霧化技術,氫破法中的HD技術、HDDR技術和d-HDDR技術,以及高壓氬氣霧化制粉技術(AA法)、同軸射流水—氣聯合霧化制粉技術、等離子旋轉電極霧化制粉技術(PREP法)、等離子火炬法(PA法)等增材製造金屬粉末制粉技術。(2)高密度與高強度粉末冶金零件製造工藝。包括模壁潤滑技術,溫壓技術,流動溫壓技術,高速壓制技術等。(3)燒結技術。包括空心陰極等離子燒結技術。
3.新裝備。主要包括氣流磨、高真空單輥旋淬與噴鑄系統、SC鱗片爐、真空氫破爐、空心陰極燒結管和等離子旋轉電極制粉系統、熱等靜壓機、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雷射粒度分步儀、氧氮分析儀、拉力試驗機、差示掃描測試儀(DSC)、摩擦試驗機、顯微硬度計、疲勞試驗機等。
(五)功能性鋼結構產品
1.新產品。發揮精工鋼構在鋼結構領域的領先優勢,大力推進鋼結構設計應用及大跨度、抗震、防腐、防火鋼結構產品,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築業,推進建築產業化;著力發展高品質不鏽鋼、工業用高檔鋼材,高鐵、飛機、遊艇等高端交通裝備製造用鋼材。(1)鋼結構產品。順應建築產業綠色化、信息化和工業化發展趨勢,圍繞鋼結構建築綠色環保、可循環利用、抗震性能好等優勢,重點發展高層鋼結構、住宅鋼結構、空間鋼結構和橋梁鋼結構等。(2)高檔鋼材。重點發展汽車面板、高檔家電面板、食品包裝用深衝鍍錫板、工具鋼以及橋梁拉索鋼、電梯鋼絲繩用高碳鋼、鋼簾線用鋼。
2.新技術。(1)改變結構計算圖形的加固改造技術。包括體外預應力技術、多層鋼結構加固改造技術、纖維增強符合材料(FRP)技術、粘鋼加固技術、碳纖維布(CFRP)與鋼板複合技術。(2)成型技術。包括熱成型鋼工藝、液壓成型技術、熱衝壓成型技術、輥壓成型技術、雷射拼焊技術、變厚度軋制、數據模擬與CAE(計算機輔助工程)技術。(3)新型熱處理工藝。淬火和貝氏體區配分工藝,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CSP)等。
3.新裝備。高真空大型真空燒結設備、幾字鋼成型設備、硬度測試儀、碳-硫分析儀、透氧儀、有色金屬分析儀、鹽霧腐蝕測試儀、金相顯微鏡、電子探針儀、原子發射光譜儀(ICP)、鍍層厚度檢測儀、萬能拉力試驗機、拉力機、摩擦試驗儀、扭力儀、衝擊試驗儀等。
(六)金屬文創產品
1.新產品。傳承紹興銅雕技藝,依託日月首飾、皇城工坊、運發文化等企業,創新發展中高端金屬製品類飾品、陳列品、紀念品、國寶經典還原品、傳統器物等金屬工藝品,積極培育創意金屬製品中高端產業和消費市場。(1)金屬工藝品。重點發展屏風、壁飾、擺件、車飾、馬飾、轎飾等陳列品,頭簪、戒指、手鐲、項鍊、耳環、領帶夾、袖扣、胸花、領花等首飾,以及手杖、寶劍、鐘錶、自來水筆、溫度計等金屬工藝品。(2)創意金屬製品。積極融入藝術、文化等元素,發展定製個性金屬車貼、金屬工藝品、創意不鏽鋼工藝擺件、創意金屬獎盃等。
2.新技術。(1)脫蠟鑄造工藝。包括鑲嵌、爪鑲、包邊鑲、包角鑲、鏟鑲、飛邊鑲、軌道鑲、群鑲、打孔鑲、無邊鑲、繞鑲和蠟鑲等工藝。(2)表面處理工藝。主要包括電鍍、壓花、包金、車花(銑花)、鏨刻、噴砂、燒藍、點翠、打胎、蒙鑲和平填等工藝。(3)機器加工工藝。包括澆鑄、衝壓、機鏈和電鑄等工藝。
3.新裝備。主要包括3D印表機、壓模機(硫化機)、自動注臘機、石膏攪拌機、電加熱爐、真空鑄造機、離心鑄造機、拋光機等,以及能量色散X射線能譜儀、ICP等離子螢光光譜儀等。
金屬加工產業改造提升路線圖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高性能 銅材 | 高純高導銅材(無氧銅、單晶銅等),高強高導銅合金(銅鐵合金、銅鉻合金等)及精深加工產品。 | 先進熔體淨化技術; | 熔煉爐和保溫爐一體的潛流式聯體爐; | 德國蒂森克虜伯、 |
新型合金材料 | 高性能通用航空設備配套鋁合金、超高強鎂合金變形加工型材、保溫隔熱節能型建築用鋁材等型材,高檔鋁箔; | 新型鋁合金熱處理、變形熱處理、表面處理技術; | 多輥軋機; | 美國鋁業、 |
有色金屬電子材料 | 銅基智能晶片,用於半導體器件、太陽能光伏電池和集成電路引線框架的高精度銅帶。 | 大規模集成電路用引線框架等銅合金帶材加工技術及強化技術。 | 高速大拉絲機; | 德國維蘭德、 |
高端金屬粉體材料及製品 | 3D列印用金屬粉體材料,高強度冶金製品,乘用汽車及野外等壓力容器產品,高附加值緊固件和異形緊固件及高強度彈簧等高端機械基礎件產品。 | 金屬或合金粉末氣霧化、水霧化、真空霧化等霧化制粉技術,熱還原技術,蒸發冷凝技術。 | 攪拌槳及控制系統。 | 瑞典山特維克、 |
功能性鋼結構產品 | 大跨度、抗震、防腐、防火鋼結構產品; | 超厚低碳鋼的焊接技術; | 鋼結構二次數控成套加工設備; | 美國米塔爾、 |
金屬文創產品 | 金銀及其它貴金屬飾品、工藝品、陳列品、日用高端消費品、藝術品、國寶經典還原品。 | 多軸式雷射微雕及焊接技術。 | 精密壓鑄機。 |
三、工作舉措
(一)打造產業發展平臺。立足現有產業區域分布,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託,重點發展以精工集團為龍頭的柯橋鋼結構產業基地、以樂祥鋁業為龍頭的袍江鋁合金型材製造基地、以皇城工坊為龍頭的上虞金屬文創產品基地、以星鵬銅材為龍頭的上虞湯浦銅加工基地、以海亮集團為龍頭的諸暨店口銅加工基地、以華緯彈簧為龍頭的諸暨彈簧製造產業基地。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配套功能,鼓勵和支持企業搬遷集聚,拉長完善產業鏈配套,推進集約集群發展。支持諸暨開展有色金屬加工(銅加工)產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到2020年,金屬加工企業集聚發展水平明顯提升,金屬製造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端金屬加工產業基地。(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柯橋區、上虞區、諸暨市政府,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二)促進技術研發創新。以科創大走廊建設為契機,加大創新資源整合,支持骨幹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依託金屬製造產業集群、工業園區或中小企業集聚區建立技術服務平臺,實施集成服務,更好滿足中小企業共性需求。鼓勵企業對接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加強對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工藝的研發攻關,重點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冶煉技術、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再生金屬清潔生產技術等新工藝、新技術,引導企業研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堅持職校教育與自主培養結合,健全高技能人才和高級技工培訓體系,提升一線技工隊伍素質。到2018年,建成銅加工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到2020年,突破10項金屬加工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新增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左右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三)鼓勵企業創標引標。實施「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重點推進銅加工產品、彈簧、壓力容器等金屬製品採用國際先進標準;到2020年,規上企業採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比例達到75%以上。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積極主導(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通過標準引領,提升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競爭優勢;到2020年,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10項以上,參與制定「浙江製造」產品標準5項以上。(牽頭單位:市質監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四)加強品牌培育創建。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增強企業品牌意識,加快推進區域品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註冊工作,開展商標品牌示範評價,加強品牌的宣傳保護,培育一批「浙江製造」品牌示範企業。到2020年,擁有「浙江製造」品牌認證產品2個以上。(牽頭單位:市質監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五)大力推進智能製造。推進企業圍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管理營銷等各方面深化信息技術應用,鼓勵骨幹企業實施「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系統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兩化」融合生產經營體系。加快實施一批智能製造示範項目、培育一批智能製造示範企業、推廣一批智能製造集成服務機構,到2020年,力爭每年實施50項以上「機器換人」項目、2個左右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應用項目。(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六)實施綠色安全管控。支持諸暨、上虞、柯橋等產業集聚區所在地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方式,加強水處理、廢雜金屬物資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提升現有產業承載能力,確保產業持續發展的承載空間。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循環的理念,嚴禁在環境敏感區域、重金屬汙染防治重點區域及大氣汙染防治聯防聯控重點地區新建、擴建增加重金屬排放的項目,嚴格執行國家約束性減排指標,確保重金屬汙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到2020年,規上金屬製造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和金屬製造綜合成材率等金屬製造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牽頭單位:市環保局、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七)培育龍頭標杆企業。推進上市公司引領產業發展示範區建設,以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和創新型成長企業為重點,著力挖掘一批上市募投項目、重大產業項目和產業強鏈補鏈項目,謀劃實施一批金屬製造業投資項目計劃。加強金融信貸支持,綜合運用上市再融資、金融租賃、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推動優勢企業兼併重組,有效整合產能,促進本土低效企業有序退出,培植一批行業龍頭標杆企業。到2020年,培育銷售超百億元企業2-3家,上市企業5家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金融辦;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八)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加大與國內外龍頭金屬製造企業對接協作,組織開展定向招商、產業招商,引進一批具有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的高檔次、高技術、高效益的金屬製造產業項目。鼓勵優勢企業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等戰略機遇,著力推進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建立區域外及境外銷售和研發機構,擴展區域外及境外營銷網絡,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聯合設立國際投資合作基金,支持企業實施跨國併購,開展境內外資源開採利用,掌握金屬資源供應鏈,保證金屬資源供應,提升行業話語權。(牽頭單位:市招商投資促進中心、市經信委、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各區、縣〈市〉政府,市直開發區管委會)
紹興市黃酒產業傳承發展行動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和《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紹興黃酒產業傳承與創新發展,打造紹興城市「金名片」,特制定紹興市黃酒產業傳承發展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圍繞打造「世界經典」目標,搶抓「大灣區」、「大花園」建設機遇,依託黃酒悠久的歷史傳承、獨特的釀造工藝、優良的產品品質、深厚的文化底蘊,堅持「傳承保護、創新發展、開放融合、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按照「全產業鏈提升、全生態保護、全市域旅遊」發展思路,以「產業整合、品牌聯合、跨業融合」為突破口,通過規劃引領、標準管控、平臺建設,著力推進黃酒產業整合、文化傳承、消費升級、產城共融,打造享譽全球的「世界黃酒之都」。
(二)主要目標
經過3-5年的努力,「紹興黃酒」品牌效應進一步增強,產業融合進一步提升,領先優勢進一步鞏固,成為全國黃酒產業經典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引領區。
1.提升產業能級。到2020年,紹興黃酒全行業形成100萬千升產能規模,全產業鏈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全國市場佔有率達到35%以上。培育全國知名黃酒行業龍頭企業2-3家,傳統工藝特色酒坊10家,進一步鞏固紹興黃酒的行業領先地位。
2.優化產業布局。實施標準管控、區域管控,推進黃酒產業布局、品牌、企業整合。到2020年,完成全行業黃酒產能集中集聚,形成「西鑑湖-古城-東鑑湖」相融相合的特色產業帶,完成湖塘、東浦黃酒小鎮「一鎮兩片」建設,成為全省歷史經典產業集聚提升的示範區。
3.產城融合創新。全面改善鑑湖流域生態環境,加強原產地保護,弘揚傳統經典工藝,建成黃酒特色小鎮,發布中國·紹興黃酒發展指數,拓展黃酒電子商務平臺,開發黃酒文化旅遊,黃酒產業金融創新、文旅聯動、產城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黃酒及黃酒衍生產品和文化、旅遊等相關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
二、發展路徑
「天下黃酒源紹興」,紹興是全國最大的黃酒生產基地。全市現有QS、SC認證的黃酒釀造企業77家,年產黃酒48萬千升;其中規模以上黃酒生產企業14家,產量分別佔全國的26.2%和全省的62.7%。
2016年黃酒產業規上主要經濟指標佔比情況表
地區 | 企業 (家) | 產量 (萬千升) | 銷售 (億元) | 利潤 (億元) |
全國 | 112 | 135 | 198.2 | 18.6 |
全省 | 30 | 56.5 | 51.1 | 5.1 |
紹興 | 14 | 35.4 | 37.5 | 3.7 |
佔全國比重 | 12.5% | 26.2% | 18.9% | 19.9% |
佔全省比重 | 46.7% | 62.7% | 73.4% | 72.5% |
紹興黃酒產業要立足發展優勢,瞄準「世界黃酒之都」發展定位,在黃酒釀造、營銷、文化旅遊等重點領域積極突破,推廣新技術、新裝備應用,探索新產品、新業態開發,全面推動黃酒產業傳承創新發展。
(一)黃酒釀造
1.新技術。(1)原料品質檢測技術。重視原料品質快速檢測方法,通過應用氣質聯用、液質聯用、等離子發射光譜儀等先進儀器,加快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研究,對原料進行及時快速的農殘檢測和品質分析。(2)酶製劑改良技術。在傳統單一麥曲的基礎上,積極採用麥曲與糖化酶、傳統麥曲與純種麥曲、純種熟麥曲與純種生麥曲等以單用或以不同混合方式應用;採用生物工程技術,加快新型酶製劑的開發,代替或部分代替麥曲、米曲。(3)釀製技術。在保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對配料、發酵、微生物培養等重點工序加快技術改造,減少原料、氣溫、操作差異對黃酒的品質影響。重點推進高舒適度黃酒發酵工藝創新,發展應用基於氮素調控的高級醇調控技術、無浸米工藝釀造技術等。(4)窖藏與陳化技術。加快黃酒陳化技術的研究,結合黃酒大罐貯存技術,實現黃酒生產成本的降低,生產效率的提升;完善陳年黃酒的管理制度,通過對不同年份基酒的檢測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5)黃酒功能研究。積極引進先進分析儀器與設備,全面分析黃酒中的活性成分與功能性成分,重點研究對人體保健功能有關的物質,並從黃酒釀造微生物、黃酒風味特徵以及黃酒品質與安全等領域對黃酒進行系統研究,強化黃酒保健功能的科學理論依據。
2.新產品。加大研發投入,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符合當代飲酒潮流的新型黃酒及其衍生產品,加快黃酒向健康飲品、時尚飲品的新方向發展。(1)新型黃酒產品。黃酒飲用的季節性、區域性明顯,強化黃酒新品種開發,注重黃酒飲用習慣培養和文化滲透,積極開發夏季飲用的黃酒品種,以及適用於北方市場的新型黃酒。(2)功能性黃酒。挖掘黃酒保健功能,融合藥療、食療概念,開發新型功能性保健黃酒;制定紹興料酒標準,細分飲用酒與料酒市場,開發蔥香料酒、五香料酒等新產品,加強紹興料酒整體包裝宣傳,推動紹興料酒品質提升和市場拓展。(3)黃酒衍生產品。加快黃酒奶茶、黃酒棒冰、黃酒月餅、黃酒面膜、黃酒足療等黃酒創意產品的開發,提高黃酒工業旅遊產品的科普性、文化性、教育性和趣味性,提升「紹興黃酒」品牌形象。
3.新裝備。結合黃酒生產工藝,對釀造設備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加快實現用水自流化、浸米大罐化、蒸飯機械化、發酵大罐化、壓榨機械化、煎酒滅菌機械化和灌裝自動化。(1)推廣使用原料處理設備。配備合理的水處理設備淨化水質,使用專業的精米機、穀物色選機等對穀物進行除雜和精白,提高黃酒的質量和口感。(2)開發和使用連續式設備。研發和推廣連續式混合設備、輸送設備、固液分離設備,加快黃酒發酵自動化控制裝備、黃酒自動化壓濾裝備等的使用;加快用於煎酒殺菌的熱交換器設備從手動、半自動逐漸向全自動過渡,加快黃酒灌裝的全自動化。(3)加快應用大型化發酵設備和貯藏容器。加快黃酒發酵容器大型化,並配備大容器電子衡,使投料配方精確,控制便捷;加快開發陶壇與大罐結合的大容器儲存方式,降低貯藏成本。
(二)黃酒文化
紹興市黃酒文化匯總表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紹興黃酒釀造工藝 |
文化基地 | 「沉釀」、「壺觴」釀造古村、東浦古鎮、「雲集酒坊」等老字號酒坊、鹹亨酒店 |
酒史經典 | 大禹杜釀、勾踐「簞醪勞師」、蘭亭「曲水流觴」 |
文學書畫 | 王羲之《蘭亭序集》、徐渭醉畫、陳洪綬「醉眼丹青」、魯迅《孔乙己》、《阿Q正傳》等 |
曲藝傳唱 | 紹劇《紫玉簫》、越劇《醉公主》、蓮花落《酒香歌》、電視劇《女兒紅》 |
酒具藝術 | 越窯青瓷、花雕、越塑 |
酒俗傳承 | 婚嫁酒俗、生喪酒俗、歲時酒俗、時令酒俗、農事酒俗、商業酒俗、生活酒俗 |
節會品牌 | 中國紹興黃酒節、蘭亭書法節 |
新載體。積極開發黃酒文化新產品,增強黃酒文化新體驗,傳承和保護一批黃酒釀造傳統技藝、民俗文化和老字號企業。(1)黃酒文化交流活動。舉辦「黃酒文化萬裡行」等系列交流活動,結合曲藝表演、酒道表演、越劇、蓮花落等紹興文藝特色,加強黃酒產業向文化產業提升發展。(2)黃酒文化體驗旅遊。以紹興黃酒特色小鎮為平臺,積極開發以黃酒收藏、黃酒品鑑、黃酒購物為核心的旅遊產品,大力發展以「體驗黃酒文化,品味黃酒生活」為主的文化旅遊產業。(3)打造黃酒旅遊板塊。加快湖塘、東浦「一鎮二片」黃酒小鎮建設,規劃建設田園酒莊,保護恢復「雲集酒坊」等老字號特色手工酒坊,整合中國黃酒城、黃酒博物館、古越龍山中央酒庫、魯迅故裡、鹹亨酒店等旅遊資源,積極開發紹興黃酒旅遊板塊。
(三)黃酒營銷
1.新包裝。加快新材料、新容器在黃酒包裝中的應用,加快黃酒包裝設計水平的提升,開發出適合現代消費的新包裝容器,推動黃酒創新發展。(1)包裝材料。在玻璃材質方面,加快應用噴塗玻璃瓶、乳玻瓶、陶瓷玻璃瓶等,實現機械自動化灌裝,提高黃酒生產能力;在紙質材料方面,開發利樂7層複合材料製成的無菌軟型包裝,加強黃酒包裝的經濟性與環保性;在塑料材質方面,加快塑料、紙張、纖維織品、鋁箔、粘合劑等多種材質複合而成的新型包裝材料的開發,促進黃酒包裝材料的性能優化。(2)包裝設計。在陶壇、瓷瓶等傳統包裝容器方面,加入更濃厚的中國元素,增強藝術觀賞性,強化與黃酒功能的協調;加強包裝容器時尚設計、環保設計,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逐漸向系列化、禮品化、藝術化、多樣化方向發展,設計出具有時代感兼具功能性的黃酒新包裝。
2.新市場。以「紹興黃酒」區域品牌實行抱團營銷,定義「文化酒」內涵,提升品牌整體品質定位。利用G20峰會、網際網路大會、亞運會等高端渠道的使用,擴大紹興黃酒影響力。加強企業營銷網絡建設,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實施紹興黃酒「百城千店」拓展計劃,做精江浙滬市場,開拓北方市場。加快「紹興黃酒」商標國際認證,培育東南亞和歐美市場,做大日本市場,構建形成立足全國、放眼全球的黃酒銷售網絡。
黃酒產業經典品牌匯總表
中國十大黃酒品牌 | 古越龍山、會稽山、女兒紅、塔牌 |
馳名商標 | 古越龍山、會稽山、女兒紅、鹹亨、紹興黃酒、太雕、塔牌、白塔、聖塔 |
中華老字號 | 古越龍山、會稽山、女兒紅、沈永和、王寶和、塔牌、鑑湖牌 |
3.新模式。深化「網際網路+黃酒」營銷模式,尋求與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建立長期戰略合作,由產業集團牽頭以「紹興黃酒」整體品牌入駐阿里巴巴「中國質造」平臺,引導企業試行電子商務、股權眾籌等新興網絡營銷模式,提升網絡化營銷水平。建立物流統配網絡,探索紹興黃酒O2O營銷機制,在國內一線城市以及省內城市建立「同城1小時送達」物流平臺,進一步提高黃酒產品物流配送效率,逐步建立適應全國統一物流配送網絡。探索建設黃酒行業電子交易平臺,加快黃酒證券化進程。
黃酒產業改造提升路線圖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黃酒生產 | 原料:加強鑑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萬畝糯稻基地,打造純綠色無汙染的「本地糯、鑑湖水」生態原料基地。 | 黃酒機械自動化生產過程關鍵控制技術; | 黃酒發酵自動化控制裝備; | 茅臺集團 |
釀造:加強對黃酒原料、釀造工藝、發酵機理、保健因子、食品安全等基礎性研究,開發適銷對路、符合當代飲酒潮流的新型黃酒及其衍生產品。 | ||||
黃酒文化旅遊 | 舉辦「紹興中國黃酒博覽會」和「黃酒文化萬裡行」等系列交流活動,加快湖塘、東浦「一鎮二片」黃酒小鎮建設,規劃建設田園酒莊,保護恢復「雲集酒坊」等老字號特色手工酒坊,整合中國黃酒城、黃酒博物館、古越龍山中央酒庫、魯迅故裡等旅遊資源,打造黃酒旅遊板塊。 | 「中國第一酒鎮」茅臺鎮、 | ||
黃酒營銷 | 包裝:輕質化、透氣性陶壇,可降解、玻璃質等包裝材料開發,包裝容器時尚設計。 | 張裕集團(個性化定製葡萄酒,卡斯特陶瓷材料酒容器)、 | ||
品牌:以「紹興黃酒」區域品牌實行抱團營銷,定義「文化酒」內涵,提升品牌整體品質定位。加快國際註冊步伐,拓展海外市場。 | 茅臺集團 | |||
網絡:深化「網際網路+黃酒」營銷模式,提升網絡化營銷水平。建立物流統配網絡,探索紹興黃酒O2O營銷機制,在一線城市以及省內城市建立「同城1小時送達」物流平臺。 | 中酒網 |
三、工作舉措
(一)推進產業整合
1.實施整合提升。支持黃酒集團、會稽山等黃酒行業龍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併收購等方式實施行業內整合,加快推進中小黃酒企業尤其是原產地規劃保護區內企業產能整合。開展黃酒行業專項整治行動,關停「低小散」企業,加快推進低端落後產能淘汰;鼓勵小微黃酒企業轉型開設黃酒酒莊、手工酒坊,實現差異化特色經營。力爭到2020年,紹興黃酒行業產能集中度和產業規模能級顯著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黃酒集團,各區、縣〈市〉政府,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2.推進產業集聚。制訂「紹興黃酒」原產地保護及產業布局規劃,以「鑑湖幹流-環城河-古運河」為軸,東西鑑湖兩個產業功能區為兩翼,引導黃酒產能向鑑湖水系中心區域轉移,實現黃酒及相關產業「一軸兩翼三鎮九區」空間布局。加快黃酒小鎮湖塘片區生產基地建設,打造產業發展新平臺。2020年底前,完成包括黃酒集團生產基地在內的「紹興黃酒」原產地證明商標使用企業的產能集聚,規劃區外原則上不再保留「紹興黃酒」產能,不再準許使用原產地證明商標。(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黃酒集團,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政府,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3.重振產業品牌。整合重塑「紹興黃酒」區域品牌,修訂「紹興黃酒(紹興老酒)」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辦法,把規劃區內符合條件的黃酒產品納入「紹興黃酒」品牌體系,實施區域品牌整體經營。建立「紹興黃酒」品牌推廣基金,集中全行業力量打響「紹興黃酒」區域品牌。差異化發展古越龍山、會稽山、塔牌、女兒紅等重點品類,以及沈永和、雲集、孝貞、狀元紅等經典品類,全面提升紹興黃酒品牌影響力。成立紹興黃酒打假辦,組織開展「紹興黃酒」證明商標專項打假活動。(牽頭單位:市經信委;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黃酒集團,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政府)
(二)提升產業品質
4.強化生態保護。按照「世界經典」的要求,加大「鑑湖源水+紹興糯稻」品質模式的宣傳和保護,推進鑑湖區域生態保護,到2018年底前,完成原產地保護範圍內村落的拆遷整治工作,推進東鑑湖區水鄉風貌示範區建設。加強水源地環境治理,開展鑑湖三十六源溯源保護行動,建立水源地信息報告制度,確保釀酒水質安全。加快推進優質黃酒原料基地規模化種植,在越城區、柯橋區等黃酒主產區建設「萬畝糯稻」綠色原料基地。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到省外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種糧基地,探索「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模式,實現原料基地化、綠色化、生態化。(牽頭單位:市環保局、市農業局;配合單位:越城區、柯橋區政府)
5.嚴格標準管控。大力推進 「標準化+」,建立健全黃酒產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和黃酒產品安全標準體系,制定實施紹興黃酒生產技術規範團體標準。開展「傳統工藝、現代裝備、智能控制」的生產自動化控制系統專項改造,實施黃酒智能化重大科技項目、「機器換人」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和「兩化融合」項目,推進黃酒生產向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轉變。加強全行業質量監管,建設黃酒產品從原料、生產過程、成品驗收、倉儲到銷售的電子化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牽頭單位:市質監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衛生計生委,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政府)
6.推動研發創新。組建黃酒產業研究院,加強對黃酒原料、釀造工藝、發酵機理、保健因子等基礎性研究。針對不同市場、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引導企業加大新風格、新口味和功能性新產品的開發力度,研發適銷對路、符合當代飲酒潮流的黃酒新產品,積極開發創新型黃酒、功能性黃酒。加強黃酒產品創意設計,推進產品包裝設計創新,推進新科技、新材料在黃酒包裝上的融合應用,提升產品的文化感、藝術感和時尚感。(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三)建設產業平臺
7.建設特色小鎮。推進實施黃酒小鎮建設方案規劃,以柯橋湖塘區塊為基礎,加快建設鑑湖南岸黃酒產業帶;推進越城東浦片區黃酒文化板塊的聯動開發,加快古鎮核心區綜合改造工程、黃酒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名人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建設,實現以產業為引導、古鎮為依託,打造融生產觀光、展示體驗、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特色小鎮,促進產業與城市深度融合。到2020年,黃酒小鎮完成投資60億元,基本建成黃酒小鎮。(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旅委;配合單位:越城區、柯橋區政府)
8.建立黃酒學院。依託高校和企業優質資源,建設紹興黃酒學院,打造涵蓋食品科學、釀酒工藝、檢測分析、酒類品鑑、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多學科門類的黃酒專業類學院,以及兼具文化交流、技藝傳承、學科教育、產業創新等功能的世界黃酒文化中心和培養國家級、省級釀酒大師、品酒大師的黃酒技藝傳承基地。(牽頭單位:市教育局;配合單位:柯橋區政府)
9.打造節會品牌。辦好「紹興黃酒節」,擴大規模,提升檔次,爭取舉辦「紹興·中國黃酒博覽會」。組織舉辦「四季酒香」黃酒民俗系列活動,如春遊酒令節、夏作開耕節、秋季品酒節、冬至開釀節等。結合電子商務平臺,舉辦黃酒新品發布會、藏品拍賣會、珍品品鑑會、原酒交易會,開展產業研討、名家沙龍、文化論壇等活動,把「紹興黃酒節」打造成為集文化弘揚、產品展示、購物營銷於一體的知名節會。(牽頭單位:市委宣傳部;配合單位:市黃酒行業協會、市節會辦)
(四)推動業態創新
10.促進產業「文化+」。以「文創大走廊」建設為契機,融匯「紹興黃酒」、「越窯青瓷」、「蘭亭書法」、「陽明文化」、「膽劍精神」等越地文化經典,通過舉辦「黃酒文化萬裡行」等系列交流活動,提升黃酒作為「國粹」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定位,擴大黃酒文化傳承發揚。整理挖掘黃酒釀製技藝文化,實施「紹興酒傳統手工作坊工業遺址保護項目」建設,重點保護恢復「沉釀村」等一批釀造古村、傳承發展「雲集酒坊」等一批老字號特色手工酒坊,推進紹興黃酒釀製技藝非物質遺產傳承基地建設。(牽頭單位:市委宣傳部;配合單位:市黃酒行業協會、市文物局)
11.加快產業「旅遊+」。以「大花園」建設為契機,把黃酒作為紹興城市形象、歷史文化的標誌,強化「黃酒淵源」典故推介,加大黃酒文化休閒旅遊開發。結合紹興風情旅遊新幹線建設,加快沿線黃酒特色小鎮、黃酒主題公園、黃酒博物館、黃酒文化園、黃酒酒莊等旅遊資源建設、整合,實現全市域黃酒旅遊。鼓勵龍頭企業探索產業鏈上下遊衍生,建設黃酒特色酒莊、酒坊、酒庫,打造以生態種植、古風釀造、人文品酒為主題,集黃酒文化感受、黃酒釀造體驗、黃酒風情互動功能於一體的黃酒特色文旅綜合體項目。(牽頭單位:市旅委;配合單位:市規劃局、市黃酒行業協會、黃酒集團)
12.引導產業「金融+」。設立黃酒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黃酒產業的創業創新項目,重點支持黃酒龍頭企業實施併購重組、擴大產業投資和開展小鎮建設。以古越龍山中央酒庫、原酒電子交易平臺為基礎,推進黃酒行業多功能電子交易大平臺建設,發布「中國·紹興黃酒指數」。通過吸納「紹興黃酒」重點品類的原酒、成品酒、高端年份酒及酒類金融理財產品等多系列產品,提供倉單質押融資、高端年份酒投資收藏、專業諮詢、權威鑑定等增值服務,加快黃酒證券化進程,打造黃酒貿易中心、黃酒投融資中心,實現黃酒產業鏈的協調、多元、金融化發展。(牽頭單位:市財政局;配合單位:市國資委、市經信委、市黃酒行業協會、黃酒集團)
四、組織保障
(一)完善工作機制。成立紹興市黃酒產業傳承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經信委,統籌協調黃酒行業日常管理、行業整治、小鎮建設、合作交流等工作,指導紹興市黃酒行業協會開展工作。
(二)強化督查推進。建立工作例會制度,及時協調解決黃酒產業傳承發展工作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把黃酒產業傳承發展工作納入各責任主體和市級有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實施清單式考核管理。加強督查檢查,對工作進展緩慢、推進不力的,實行通報批評,問責追責。
(三)營造良好氛圍。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大對紹興黃酒產業傳承發展工作的報導,加大對紹興知名黃酒品牌的宣傳推介,擴大紹興黃酒影響力,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紹興市珍珠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珍珠產業是我市的經典傳統產業。歷經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諸暨山下湖形成了以養殖基地為基礎、產業園區為平臺、專業市場為紐帶、重點企業為依託的珍珠產業集群,是世界淡水珍珠養殖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為深入開展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順應珍珠產業時尚化、個性化、品牌化發展新趨勢,著力搶佔世界珍珠產業價值高點,特制定紹興市珍珠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和《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實施方案》要求,搶抓「大灣區」、「大花園」建設的戰略機遇,以生態科技養殖為支撐、精深個性加工為重點、品牌高端延伸為抓手,著力發展珍珠文化創意,拓展延伸產業鏈,形成以珍珠養殖觀光、珠寶設計加工、文化時尚展示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國際一流的淡水珍珠養殖和珠寶設計、加工、展示、銷售中心,推動珍珠產業國際化、高端化、時尚化發展,打造「珠光寶氣」的美麗產業。
二、主要目標
經過3-5年努力,全面完成珍珠養殖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生態養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實現企業集群化、產業生態化、產品品牌化、價值高端化,諸暨山下湖成為引領珍珠時尚流行發布、全珍珠產業旅遊觀光、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珍珠特色小鎮。
(一)質量效益。到2020年,珍珠加工業產值達到150億元,中高端產品產值佔總量的70%以上;珍珠銷售額超過200億元,形成以珍珠商貿、珍珠文化、珍珠創意設計、珍珠旅遊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集群,全方位提升珍珠產業競爭力。到2025年,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淡水珍珠養殖和珠寶加工、銷售中心。
(二)產業布局。到2020年,珍珠產業整治和集聚提升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珍珠小鎮成為聚合資源、提升特色產業的新載體,謀劃大項目、集聚創新要素的新平臺,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區,成功創建「全國山下湖珍珠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到2025年,成為全省歷史經典產業集聚提升樣板區。
(三)企業培育。到2020年,培育銷售超10億元企業5家,行業龍頭企業的產值佔行業總量的60%以上,新增上市企業1家。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
(四)創新能力。到2020年,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0%。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珍珠產業創意設計體系,創意設計和實體產品緊密結合,創意設計要素對珍珠產業增加值的貢獻率明顯提升。
三、重點領域
(一)珍珠養殖
1.新技術。(1)科技化養殖技術。研發珍珠工廠化養殖技術,培育低病高質的母蚌品種,應用淡水珍珠養殖水域生態化調控、電刺激、聲波次聲波物理激發技術等,提高淡水珍珠養殖綜合經濟效益,降低養殖汙染,提高優珠率,提升珍珠產業上遊整體技術。支持企業在外建設或收購海水珍珠養殖基地,著力開發海水珍珠養殖技術,以馬氏珠母貝養殖技術為主,積極研發企鵝珍珠貝新品種,搶抓海水珍珠養殖物種新亮點。(2)生態化改造技術。開展內循環生態養殖,探索發展魚蚌+水生植物(狐尾藻、水葫蘆等)、魚蚌+經濟作物(蓮藕、菱、茭白等),以及「魚-蚌-稻」、「魚-蚌-蝦」等立體生態養殖模式,提高珍珠養殖的生態化、循環化建設水平。(3)尾水處理技術。按照珍珠養殖的塘內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Ⅳ類水標準、排放尾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標準的要求,打造尾水處理池,並在池內構建人工溼地,使用生物淨化試劑、水處理設施等方式處理尾水,實現達標排放。
(二)珍珠飾品
1.新產品。(1)「快時尚」珍珠飾品。研發麵向年輕消費群的、有設計感的本地「快時尚」珍珠產品,推動產品用料從單一淡水珍珠向「淡水+海水」珍珠延伸擴展,產品設計上強調年輕化的新型設計,開發周期上強調短周期快速反應。(2)珍寶級珍珠。加大珍珠與鑽石、黃金、寶石、箱包、服飾等的結合,增加產品創意和設計含量,強化設計的新穎性、時尚性,提高其對珠寶首飾附加值的貢獻率,推動產品從單純飾品級珍珠向時尚珍寶級珍珠提升。(3)科技型珍珠飾品。開發融合科技元素的淡水珍珠飾品,研發生產高性價比的可穿戴記憶珍珠飾品、可穿戴珠寶珍珠等高科技珠寶,包括智能戒指、耳環、胸針、手鐲,提供運動、睡眠、呼吸模式等監測功能。
2.新技術。(1)珍珠漂白、增光、拋光、染色技術。加快提升淡水珍珠補色漂白技術、交替漂白技術、增光技術和套色法染色技術,防腐蝕抗老化珍珠加工技術,現代納米技術和高分子聚合技術。積極研發海水珍珠漂白液、染色劑和拋光材料,優化加工工藝,形成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珍珠高值化加工技術。推廣利用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技術(OCT)無損檢測珍珠層厚度、分光測色儀測量珍珠顏色、反射比表徵珍珠光澤的技術。(2)珍珠可穿戴技術。合作研發科技型珍珠飾品的識別、傳感、連接和雲服務等交互及儲存技術,實現用戶互動交互、生活娛樂、人體監測等功能,主要包括嵌入技術、識別技術(語音、手勢、眼球等)、傳感技術、連接技術、柔性顯示技術等。
(三)珍珠美容保健
1.新產品。(1)珍珠化妝品。包括珍珠粉、珍珠液、珍珠面膜、珍珠乳液、珍珠精華液、珍珠洗面奶等。(2)珍珠醫藥保健品。包括高檔功能性珍珠纖維產品、蚌肉多糖等。
2.新技術。(1)珍珠化妝品相關技術。高活性珍珠納米剝離製造技術,水凝膠天然高分子技術,生態活體技術,珍珠活性功能肽技術,「水解珍珠粉」工藝,細珍珠粉技術,納米技術,亞微米粉體技術,超細微粉體技術,生物酶解技術,珍珠與護膚品復配技術。(2)珍珠醫藥保健品相關技術。蚌肉多糖提取技術,珍珠活性成分的提取與分離技術。
(四)珍珠旅遊
新產品。(1)珍珠淘寶購物遊。以山下湖珍珠小鎮為平臺,打造珍珠淘寶購物為核心的旅遊產品,大力發展以消費珍珠產品為主的休閒旅遊產業。(2)珍珠文化體驗遊。以山下湖珍珠小鎮為平臺,打造珍珠文化體驗為核心的旅遊產品,大力發展以體驗珍珠文化、品味珍珠生活為主的文化旅遊產業。
珍珠產業改造提升路線圖
重點領域 | 新產品 | 新技術 | 新裝備 | 對標企業 |
珍珠養殖 | 推廣應用科技化養殖方式,研發珍珠工廠化養殖技術,培育低病高質的母蚌品種;倡導「魚-蚌-稻」、「魚-蚌-蝦」等立體生態養殖模式,提高珍珠養殖的生態化、循環化建設水平。 | —— | ||
珍珠飾品 | 發展「快時尚」淡水珍珠飾品,從飾品級珍珠向珍寶級珍珠提升; | 珍珠漂白、增光、拋光及染色等加工技術; | 全自動珍珠串珠機、全自動珍珠打孔機、全自動珍珠釘珠機。 | 日本御木本、日本TASAKI |
珍珠美容保健 | 珍珠化妝品、水溶性珍珠液、高檔功能性珍珠纖維產品、珍珠醫藥保健品等。 | 納米可溶珍珠粉技術、水凝膠天然高分子技術。 | 海南京潤珍珠 | |
珍珠旅遊 | 加快山下湖珍珠小鎮建設,發揮諸暨華東國際珠寶城4A級國家景區品牌優勢,打造珍珠淘寶購物遊和珍珠文化體驗遊兩大旅遊產品,大力發展以消費珍珠產品、體驗珍珠文化、品味珍珠生活為主的休閒旅遊產業。 | 巴林穆哈拉格(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的採珠業遺址) |
四、工作措施
(一)實施三大拓展行動
1.實施國際市場大拓展。
重點圍繞「走出去、引進來」和培育國際化品牌三大舉措,搶佔國際市場、加強國際合作、打響國際品牌,實現國際市場大拓展。
(1)加大「走出去」力度。利用巴黎、香港等時尚展會,組織企業抱團參加國際知名珠寶類展會,展示「珍珠小鎮」整體形象。實施品牌推介專項行動,布局海外營銷網絡,通過境外營銷渠道的建立帶動品牌發展,實現產品銷售和市場開拓。加快在非洲、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地設立「中國珍珠全球旗艦店」,建成集批發零售為一體的O2O平臺,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提高市場掌控能力,增加國際市場話語權。(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2)提升「引進來」質量。打造珍珠「快時尚」品牌跨界聯動平臺,促成企業與香奈兒、施華洛世奇等國際品牌的初步合作。增加珍珠與國際化元素的融合,成立中國高端DIY珠寶定製中心,打造具有「專屬性」的珠寶飾品。爭取承辦國際性賽事、國際珠寶展覽會等,提高珍珠在國內外的曝光度、知名度和關注度。(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節會辦;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3)增強國際化品牌培育力度。積極實施「品牌強市」戰略,啟動大珍珠品牌戰略,鼓勵規模企業、成長較快企業在歐盟、馬德裡等境外商標註冊體系中開展品牌原創工作。打造本土高端品牌,引領珠寶時尚潮流,打造2-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進一步壯大資本市場,實現IPO報會1-2家,企業上市1家。(牽頭單位:市質監局、市金融辦;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2.實現產業大拓展。
重點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做強珍珠產業,加大珍珠衍生產業的開發力度和珍珠產品的設計創新力度,拓展時尚創意、健康美麗和科技珍珠三大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
(1)發展時尚創意產業。支持設計人才創辦時尚創意企業,培育壯大創意設計服務市場。舉辦大型時尚活動,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加大珍珠與鑽石、黃金、寶石、箱包、服飾的結合度,引入具有自主深加工能力的珠寶飾品生產企業1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招商投資促進中心;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2)打造「健康美麗」產業。加大珍珠及珍珠粉衍生產業在醫藥、衛生行業的市場拓展和應用,加強在醫藥、保健食品等領域的研發。加大珍珠護膚產品的核心科技開發和投入,開發珍珠美容SPA產品(珍珠美容SPA體驗館),成立珍珠綜合科技機構—珍珠美膚研究中心。(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衛生計生委;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3)拓展科技珍珠飾品產業。強化創新技術與淡水珍珠及珍珠飾品的融合,推出高性價比的可穿戴珍珠產品。通過科技改變珠核植入、珍珠培育和表層雕刻的方式,將傳統的珠核替換為彩色寶石,開發彩寶珍珠產品。引入3D列印技術,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對個性化定製的不同需求。(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3.實現平臺大拓展。
重點圍繞珍珠小鎮創建,著力建設國際珠寶研發設計中心、檢測及交易三大中心,打造大平臺,實現大拓展。
(1)建設中國諸暨珍珠小鎮。諸暨市兩年投資30億元,著力將山下湖打造成為一個以珍珠產業為核心,集「珍珠產業+特色旅遊+網際網路+文化創意+金融資本」為一體的世界珍珠產業中心、中國美麗經濟樣本、浙江時尚產業示範區,成為全國振興傳統產業典範和標杆的「珠光寶氣」魅力小鎮。(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2)建設國際研發設計中心。引進國內外珠寶設計人才,開展珠寶設計、珠寶鑑定、珠寶營銷等特色培訓,強化工業設計,推行珠寶設計智慧財產權保護和交易。建設公共設計平臺,完善原創設計保護機制。創新珍珠生產工藝,加快珍珠加工標準化示範區的建設。(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質監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3)建立檢測中心。制定出臺珍珠及珍珠粉行業標準,建設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測中心(NGTC)(諸暨分中心),增加檢測類別(包括鑽石、貴金屬及其它固體材料等)。(牽頭單位:市質監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4)建立國際珠寶展示交易中心。建立全球珠寶新品發布中心,舉辦國際珠寶節。打造國內首個淡水珍珠指數發布中心,2017年11月底完成全國第一個珍珠產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建立高檔珠寶交易體驗集聚區,推進國際珠寶綜合性市場建設。創新市場消費模式,自主開發具有在線購買、快速試戴、自由搭配、量身定做、虛擬還原等功能於一體的3D體感珍珠試戴系統。(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二)實施三大提升行動
1.提升珍珠品質。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改進養殖技術,在成功創建「全國山下湖珍珠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品牌示範區的整體效應和帶動作用,推動企業積極參與「浙江製造」的申報工作和珍珠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實現高品質珍珠佔比提高3-5倍。(牽頭單位:市質監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2.提升珍珠文化。提煉淡水珍珠文化內涵,深化品牌文化和企業文化,開發珍珠特色旅遊功能,通過多角度提升文化企業實力、多維度展現文化創意成果、多手段宣傳文化品牌形象等方式,打造珍珠小鎮文化名片。(牽頭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旅委;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3.提升發展環境。建設中國珍珠服務平臺,建立與知名高校的合作,吸引高層次人才。舉辦全國珍珠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珍珠首飾設計大獎賽等全國性賽事,為創業創新提供人才儲備。設立珍珠產業基金,加速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利用省跨境電商產業集群試點工作契機,建成跨境電商園區,搭建跨境珍珠品牌專區。發揮珍珠協會作用,成立諮詢服務平臺,助力中小企業創新,幫助解決行業技術問題。(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三)實施三大專項行動
1.開展剿滅珍珠養殖Ⅴ類水專項整治行動。全面實施諸暨市內水質不達標養殖退養機制,建立珍珠養殖標準,實施珍珠養殖登記機制、水質動態監測機制、規範化養殖標準,全力推廣工廠化養殖、自動化管網式養殖和生態化養殖技術,逐步淘汰「小散亂」養殖場,優化諸暨市內傳統養殖模式,使諸暨市內珍珠養殖面積縮減一半以上,諸暨市域範圍內養殖水質達到四類,創建2個以上生態高效養殖示範區(點)。(牽頭單位:市水城辦、市農業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2.開展珍珠質量專項整治行動。加大蚌殼、蚌肉加工無證及汙染經營等行為查處力度,建成蚌肉生產集中處理點,實現蚌肉再利用率100%。開展加工染料、化學製劑使用專項整治,健全回收和集中處理機制,實現長效監管。開展珍珠及珍珠粉質量專項整治行動,嚴格監督珍珠配件產品質量,建立不合格經營者黑名單制度。(牽頭單位:市質監局;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3.開展全域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完成全域景區化規劃編制、美麗湖畈規劃設計。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改造入鎮口及鎮容鎮貌,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鎮,全力打造全域景區化。(牽頭單位:市規劃局、市旅委;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四)落實三大扶持政策
1.出臺珍珠產業轉型升級專項扶持政策。2017-2019年,諸暨市每年安排2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專項用於珍珠產業轉型升級;每年安排500萬元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用於促進珍珠養殖技術突破。(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2.出臺珍珠小鎮集鎮建設專項扶持政策。2017-2019年,諸暨市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專項用於珍珠小鎮珍珠客廳、珍珠湖(廣場)、國際珠寶設計中心等配套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和全域景區的打造,全面提升珍珠小鎮集鎮品位和環境質量。(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3.出臺珍珠小鎮用地保障專項扶持政策。優先保障珍珠小鎮核心規劃區小鎮建設項目、核心區範圍外珍珠小鎮重大項目的用地指標。(責任單位:諸暨市政府)
五、組織保障
(一)統一思想認識。積極引導企業認清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爭取企業配合支持,自覺做好企業自身轉型升級工作,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珍珠小鎮建設氛圍。深入開展珍珠產業轉型升級宣傳活動,加大對轉型升級典型企業的宣傳報導力度,全力塑造典型,營造氛圍。
(二)明確工作職責。諸暨市成立珍珠產業轉型升級工作領導小組,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市級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統籌推進珍珠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完善工作推進周報、月報制度,強化督查,嚴肅考核。
(三)加強協調配合。紹興市、諸暨市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按照行動方案有關要求,各司其職,落實具體責任,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力參與珍珠產業拓展、提升、專項整治行動,全力支持珍珠小鎮創建,全力服務珍珠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和社會「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