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22:28:58 來源:慢新聞-重慶晚報
池塘邊爬滿了小青蛙
慢新聞-重慶晚報消息,青蛙要上市了,收穫的季節,一年中特別重要的日子,小張和他的幾十個蛙工從早忙到晚。
600多萬隻青蛙,成熟了,平均體重0.8兩,大點兒的1兩。小張說,再大就不好賣了。0.8兩是標準線。這個時候肉質最好,骨頭嚼起來都有味。
小青蛙
成片的青蛙,連綿1公裡多遠,一有響動,上躥下跳,撲通——,撲通——,接連入水的聲音像奏起一首節奏明快的音樂。跳離水面就會叫,叫聲響亮,600萬隻,要是集體同時叫一聲,定會驚醒山那邊的人。蛙工們對這聲音不那麼敏感,只在春季幾十萬隻種蛙交配期那徹夜的「震山吼」,感覺房子都在吼聲中晃動。
張孝君正在青蛙池邊幹活
有人開車來買蛙,要最新鮮的。他們有的注意到了,有的沒有,這裡還有一件更珍貴的東西:稻穀。一堆堆青蛙的身後一排排沉甸甸的金黃色稻穗,顆粒飽滿得稻米隨時會掙脫出來。這是普通的水稻,按批發價,青蛙一般40多元一公斤,稻穀的價格有時與蛙不相上下。
開初,小張沒料到是這樣的。買蛙的人大多都會要稻米。正因有了這些蛙,稻米的價值截然不同。
一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大足城郊6公裡外,黃果村,從公路邊左拐下去,一溜平整的稻田,300畝。蛙聲陣陣,一下熱鬧了。小張第一次在這裡大規模養殖稻田蛙,說直白就是水稻田中養青蛙。蛙田邊有臨時搭建的辦公室、攪拌機和各種工具。
張孝君與哥哥張圍正在青蛙池交流養殖心得
賣蛙前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要先做。8月22日,酷熱。男男女女蛙工在田間捉蛙。他們把蛙趕進一個籠子——小張稱為「地籠」,又把一些挑揀出來。留在籠子裡的蛙個頭大點、看起來強壯些,是不賣的,做來年的種蛙。他們通過蛙的氣囊判斷雌雄,一共選80萬隻,雄性雌性各40萬隻。這並不容易。
種蛙須優待,被轉移到稻田的其他池子,分開餵養。
稻田被分割成4個桌球桌那麼大的長條池子。池子四周留出約40公分的空地,這是青蛙進食或玩耍的地方;中間為水田,栽種一排排水稻。每個池子布有水管和電線。沒有這些電線,青蛙會因為飢餓而相互撕咬至死。這些虎紋蛙特別擅於相互撕咬,也許在夜晚、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第二天你一定會看到屍橫遍野的慘狀。簡單的一根電線,背後藏著很多原理——小張多年探索的結果。
池子四周,立有約50公分高的薄膜,上端用一根棍子把膜捲成半弧形。「防止蛙跳出來。」即使這樣,每天還是有上千隻蛙跳出自己的地盤,跑到溝裡或其他地方。晚上,蛙工們打著手電筒在稻田四周的溝溝渠渠捉拿這些逃跑者,經常忙到凌晨。這是個異常耗時的繁瑣工作。5月中旬,我們第一次來到這裡,青蛙僅成人大指姆指甲那麼大,但依然可以跳出池子,「現在,它們跳得更高更遠了。」小張說。
餵養青蛙的池塘,就是大家的希望所在
整個稻田的上部還用細細的網全部遮住。「以防鳥來叼蛙。」稻田近似於一個封閉的區域。即使這樣,還有漏網之蛙。蛙工們管不了。
不是什麼蛙都可以養的,有一根紅線。否則違法了。
這些都是虎紋蛙,重慶唯一被批准可以養殖的青蛙品種。雖然,黑斑蛙、金線蛙的肉質也不錯,但因其獨特的科研價值、或其他價值,還未納入馴養繁殖及經營範圍。其他青蛙更不行。
不能把所有的蛙全賣光,每年都是這樣,其中一部分得留在明年,保證2-8月份都有新鮮的蛙吃。小張在巴南還有養殖基地,可以提供500多萬隻蛙。「青蛙兩歲,肉就不好了,吃起來也不香,」小張說,種蛙也不能超過三年。種蛙在另外的池子養到10月,再轉移到其他地方準備冬眠。一旦氣溫低於7℃,就開始長達四個月、也許更長時間的冬眠。
二
小張名張孝君,巴南松石鎮人,戴眼鏡,斯斯文文的,說話細聲細語。他不是重慶第一個養蛙的,卻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取得合法手續經營蛙的人,手頭有兩證:《重慶市陸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重慶市陸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經營許可證》。你如果下次到哪家店吃青蛙,可以先問問有沒有這樣的證。
餵養青蛙的震動器是特製的
小張的養蛙路像一段漫長的科學探險,坡坡坎坎。
「讀書不行,就去學養蛙。」他說,那是2008年,高中畢業後,和哥哥張圍到湖南學養蛙。「重慶人喜歡吃青蛙,但都是抓的野生青蛙。非法的。」
學費不便宜,一個星期,加上蛙苗花去12500元。2009年,他開始在老家巴南養蛙。最初用蚯蚓和蟲子餵養。「青蛙只吃活的蚯蚓和蟲,死了的,碰都不碰。」小張痛苦、無奈,哪有那麼多活蹦亂跳的蚯蚓和蟲,成本太高了,「虧,每年都虧。」
吃青蛙的人越來越多,小張不願放棄。
可否把蚯蚓和蟲製作成飼料,再用飼料養蛙。但無論他們用什麼樣的辦法,即使把飼料大把大把灑在水面上,甚至把青蛙丟在飼料桶裡,它就是不吃。青蛙因飢餓相互撕咬,死的死傷的傷,就是不碰眼前吃的。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張發現,把飼料混溼一下,蛙居然動嘴了。這是天大的喜訊。4年來,小張差不多已虧了300多萬元。
青蛙是兩棲動物,但進食方式卻是「一棲」:只吃在動的東西。飼料灑在水面,沉入水,吃不到;灑在板子上,靜止的,不吃。如何讓飼料動起來?小張發明了振動器。每個池子的電線接上幾個如核桃般大小的振動器。投完飼料,打開振動器。看著輕微震動的飼料,青蛙勉勉強強吃上兩口。
張圍(右)正在與工人製作餵養青蛙的工具
要青蛙養成主動吃食的習慣,沒那麼容易,「還要經過長達20天的進食訓練。」每天按時投食,按時開啟振動器。順利度過這一關非常重要,它是保證青蛙正常生長的關鍵。「下雨天特別麻煩,開了振動器也不吃。」小張說。
張孝君與哥哥製作的振動棒
三個月前,一隻蛙每天吃20顆飼料,現在40顆。早晚投食各一次。吃這麼少,青蛙的生長速度不會快。
三
青蛙不是那麼好伺候的,解決了老問題,新問題又來了——疾病。小張發現,每畝水域產量若低於1000公斤,就沒利潤。疾病直接拉低產量。
青蛙叫得兇,病來得也兇。
小張說,稍不注意,蝌蚪就是個病懨懨。最常見、也最危險的是紅頭,頭出血,「在4月份梅雨季節,頭一出血,就沒法治了。」這一關特別重要,直接關係蝌蚪的成活率。
再者氣泡病,病因在於暴雨在水中產生氣泡,蝌蚪誤吞氣泡,「一般不嚴重,雨後一出太陽曬曬就好了。」
蝌蚪太小,生命力脆弱,有的病現在也沒有搞清楚,幾隻生病,可能導致一個池子上萬隻生病。損失巨大。雖生病的機理還不清楚,但當蛙卵從繁殖基地轉移到養殖池,先要充分清洗卵包,避免髒物影響蝌蚪最初的發育。
青蛙常見三種病:腦膜炎、歪頭病和腸炎。沒一種好治。很多動物都有腦膜炎、腸炎,但歪頭病青蛙獨有,「頭一旦歪起,就難以扭轉過來,無法正常跳躍,就會打轉轉,最後淹死在水中。」小張說。
沒有專門的藥品,沒有治療方法。這些疾病像天災一樣。小張面臨一個重大技術難題,甚至科學難題。這回他請教了農業科學家。來自西南大學、重慶大學、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農科院、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研究,最後決定採取中藥預防法:在飼料中添加少量黃連、黃芪等中草藥。看似很無奈的土辦法,卻是了不起的創舉。
為了青蛙長得更好,張圍還在食物中增加了中藥。
小張差不多掌握了完整的養殖技術。2016年,經重慶市水產總站評估、重慶市農委批准,他的青蛙養殖技術順利申報農業部2016年「新型農民創業創新成果項目」。
重慶市林業局成立了野生動物虎紋蛙養殖協會,就在8月,小張當選為會長。
來自四川和重慶其他區縣的養殖戶紛紛加盟,還有一些創業夢想者找小張學技術。24歲的唐洋來自廣安,他在黃果村的基地已學習了10天,與小張當年不同的是,他不用繳一分錢學費。他說,最難的是場地建設和蝌蚪期的飼養,現在掌握了基本技術,「明年在廣安開始養蛙。」
張圍正在給學員傳授養殖技巧
四
蛙殺6成,也就是說,1兩的蛙,有6錢可吃的。
小張不僅養蛙,也開餐館賣蛙。一條龍。他做的泡椒蛙、滷青蛙、椒鹽蛙很有風味。
小張希望更多的人養蛙,但他不想參與相互殺價的競爭遊戲。他希望,大家坐在一起商量一個總的蛙量,「養蛙協會就有這個目的。」聽起來有點像歐佩克統一石油產量的味道。
8月,有些人帶著孩子到小張的蛙田釣蛙。這差不多是鄉村旅遊的萌芽或者一部分。
蛙田裡絕沒有一隻蟲可以在600萬隻青蛙的捕捉中存活下來。水稻不需任何農藥,不用施肥,青蛙是「殺蟲高手」,其糞便也足以讓水稻豐收。這是最環保的水稻。小張說:「大部分早已預訂 。」
養青蛙的池塘
稻田蛙不止蛙賺錢,水稻更賺錢。
一個新空間打開了。養殖蔬菜蛙,甚至水果蛙,怎麼樣?這個時候,蛙或許次要,但蔬菜、水果有著更高、更普遍的價值。一隻青蛙一天至少可以吃60隻蟲,600萬隻青蛙,一天就殺掉近4億隻害蟲。哪裡還需要農藥!哪裡還用得著花錢買農藥!蔬菜、瓜果免除了農藥,環境、土壤也不再受藥之害。
一次簡單的顛倒,環保、健康就出來了。小張認為他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產業,青蛙能跳多高,就可栽種多高的作物。一個新世界正等待著這位養蛙青年。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劉濤 楊帆 文/圖
原標題:300多萬元虧出來的重慶「蛙王」,如今他的600萬隻稻田蛙成熟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