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今年6月23日成功發射了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也就是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最終北鬥導航系統順利完成了先國內、再亞太、最後全球覆蓋三步走的戰略,全面完成系統建設。
7月31日我國正式宣布北鬥導航開始提供全球商業服務,9月28日上午,媒體報導交通運輸部已經將南海瓊州海峽的航標遠程監控設備替換工作結束,至此,瓊州海峽航標系統由原來使用的美國GPS數據全部換為了國產北鬥數據信號。
北鬥商業運營領域的拓展將不斷深入,關係到我國安全的定位數據原來一直普遍使用的GPS定位系統,如國土資源、城市管理、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方面,都將逐步統一替換成北鬥系統。
至於依託北鬥系統,創新運用於更多的新型大眾服務領域,各個行業都在發力,不斷有極具創意的產品推出。
但就是這麼一個如今引以為傲的國之重器,建設之初卻是一波三折。
當初歐洲在2003年準備規劃建設「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時,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邀請我國參加。然而,當中國的錢投進去後,卻在技術開發研製過程中處處受限,關鍵領域更是無從接觸。
既然無法參與到「伽利略」工程的核心項目建設,最後在無奈的情況下,2006年我們艱難作了退出決定,下決心再難自己也要搞出來。
聽到這個消息,美國人忽然「熱心」起來,還主動上門聯繫我方。他們慷慨大方地說,要免費為我們設計建造地面精確授時裝置。至於理由,既非常漂亮又冠冕堂皇,是「增進雙方外太空領域的科學合作。」
對於美國的「好意」,我們最初經過慎重考慮後婉言謝絕了,不過針對系統技術短板,向他們提出了購買「原子鐘」的請求,以彌補這方面的技術不足。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鐘的計時非常準確。它的精度可以達到每千萬年的誤差才只有1秒,可以為天文、航海、特別是空間技術提供強有力且不可替代的保障。
好不容易經過談判,美國人「答應」了,不過供貨時間要等到十八個月以後,而且還有許多技術參數「需要」等待後續確認。
可是時間不等人,當時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已經先於我方開發。根據國際電聯的規定,用於衛星導航的資源,採取先到先得的原則,如果不能如期發射,之前申請的衛星頻率資源就將作廢。
既然外購的路子走不通,就只剩下自研一條路了,但留給我們科研人員的時間卻僅有八個月。經過密密麻麻的任務節點設計,科研人員採取不分白天黑夜連軸幹,吃、住在實驗室,卯足了勁與時間賽跑。
2007年4月14日原子鐘伴隨著首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升空,而這一天距離我國申請國際衛星頻率的有效期只剩最後三天時間。
相比之下,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如今被遠遠地落在了後面。而就在去年,歐洲「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還出現了一次「詭異」事件。
據2019年7月16日的香港《文匯報》報導,歐洲「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除了測試中的兩顆衛星,其餘22顆衛星全被列為「無法使用」,整個系統完全陷入癱瘓。
一周後系統才恢復正常,經過檢查發現,原因是位於義大利的精確計授裝置出現了「記時」錯誤,導致整個系統衛星無法工作。
但這個地面精確計時系統恰巧是美國人全權「幫助」建設的,歐洲導航系統經過「搶修」,故障雖然暫時消除了,但事件中的疑團至今美國人都沒有給出解釋。
這個疑團恐怕再也無法解開,可以想像,歐洲的「伽利略」系統的牛鼻子,已經被美國人牢牢地攥在了手上。
當初退出「伽利略」系統時,歐洲人放言我們單幹搞不成。面對我們後來居上攻克的一個個難題,將他們甩在了身後開始提供商業服務,不知他們有作何想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