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聽不到卻恆久不變的「嘀嗒」聲
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前不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傳來喜訊,該集團二院203所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作為新一代原子鐘,它有望應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有人可能會犯迷糊:原子鐘是什麼鍾,跟導航有什麼關係?203所星載氫鍾主管設計師王文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原子鐘就是導航衛星的「心臟」。

「從根本上說,導航的核心就是時間測量。」王文明說,在由導航衛星搭建的星地坐標系中,每個星座都有自己的坐標信息,通過測量我們與星座間的距離,就能解算出我們在該坐標系的位置。在信號傳播速度(光速)已知的前提下,時間測量越精密,位置解算就越精確。

在衛星導航系統中,1納秒(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誤差將導致0.3米的距離誤差。要實現如此精密的時間測量,只有原子鐘能做到。王文明說,原子鐘是通過原子這一微小量子構件,實現普通鐘錶一般的「嘀嗒」聲。不同的是,這種「嘀嗒」更均勻,表現為一種電磁波形式,通常聽不見,只有通過微波信號處理技術才能輸出。

如何讓原子鐘的精密測量為我們所用?王文明舉例說,跳大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運動,當有人進入勻速搖動的大繩,隨著它的節奏跳動,並記錄一定時間內跳動的次數,就相當於人為地將這種時間間隔進行了輸出。原子內部存在著上下兩個能級結構,原子在其間躍遷發出的電磁波精度非常高。如果把原子量子構件比作大繩,當我們往裡注入一個電磁波,讓電磁波與原子二能級發生共振,就能將產生電磁波的振蕩器鎖定到原子二能級躍遷頻率上。振蕩器輸出高精度頻率信號,即可實現精密時間測量。目前導航衛星中普遍應用的氫、銣、銫原子鐘,都是基於這一工作原理。

在當前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美國GPS採用了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結合的方式。歐盟的伽利略、俄羅斯的三代格洛納斯以及我國正在建設的北鬥三號,均採用銣原子鐘和被動型氫原子鐘相結合的授時方式。

在「老三樣」原子鐘裡,銣原子鐘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技術難度較低、可靠性高等優勢,被四大導航系統普遍採用。2007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銣原子鐘上天服役,中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星載原子鐘。科技日報記者從203所了解到,北鬥二號導航衛星全部採用銣原子鐘。該所共研製了16臺星載銣鍾,目前均在軌穩定運行。

北鬥三號導航系統提出了定位精度0.1米、授時精度0.3納秒的設計指標,對原子鐘穩定度提出了極高要求,即秒穩優於1×10-12、日穩優於1×10-14。考慮到特殊情況的應對,還要求其日漂移率優於5×10-15,以降低系統全球應用時的校時壓力和對地面的依賴程度,並保障系統擁有半年以上的自主導航能力。王文明說,銣原子鐘在精度上符合指標,但漂移率無法滿足中長期自主導航要求;銫原子鐘的最大優勢是低漂移特性,但其使用壽命是最大短板,其中幾項關鍵技術仍需攻關,目前國際上只有美國掌握。目前203所已經組建星載銫原子鐘團隊開展研製,期待在後續北鬥導航項目中能夠配備應用。

氫原子鐘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類型。主動型穩定度指標最優,但體積較大,一般用於地面守時。被動型的體積、重量和功耗相對較小,穩定度指標僅次於主動型,多用於地面移動平臺和衛星。王文明說,被動型氫原子鐘憑藉獨有的選態組件和儲存泡結構特性,可獲得較為理想的原子躍遷譜線,使其穩定度指標在「老三樣」中最優,但研製難度也最高。其漂移率雖不及優選型銫原子鐘,但足以保障導航系統實現半年以上的自主導航,這使它成為目前最具有競爭力的星載原子鐘。2015年9月,203所研製的國內首臺星載氫原子鐘隨北鬥衛星上天,目前在軌運行正常。

記者了解到,203所是國內唯一同時開展氫、銣、銫三種原子鐘研製單位。而該所最近啟動研製的汞離子微波鍾,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的優勢。微波鍾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器具之一,也是世界公認最難研製的原子鐘系統之一。汞離子鍾對空間環境適應能力強,在體積功耗不變的情況下,能比現有主流原子鐘指標提高1至2個數量級,是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的發展方向。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原標題:聽不到卻恆久不變的「嘀嗒」聲 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前不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傳來喜訊,該集團二院203所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作為新一代原子鐘,它有望應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有人可能會犯迷糊:原子鐘是什麼鍾,跟導航有什麼關係?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POP原子鐘使用銣原子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作為「鐘擺」來產生高穩定度的頻率信號。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原子鐘的性能決定了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和授時精度。因此POP原子鐘在衛星導航、高速通信及精密光譜等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央視網消息: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我們來看看北鬥「心臟」研製背後的故事。  眼前的這個看著並不起眼的金屬盒子就是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我們來看看北鬥「心臟」研製背後的故事。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央視網消息: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作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聚焦衛星導航領域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主要發表原創論文、綜述及評論,涵蓋衛星導航信號及信號處理、信號接收器、抗幹擾與反欺騙、衛星定軌與時間同步、多傳感器與組合導航、GNSS增強技術、自主導航、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時空基準的傳遞、高精度時鐘技術、地球應用、智能應用等不同技術領域。
  • 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原子鐘現大面積故障
    西媒稱,歐洲航天局18日指出,搭載在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18顆衛星上的9個原子鐘出現了故障。但歐洲航天局表示,該衛星導航系統的運行並未受到影響。據西班牙埃菲社1月18日報導,歐洲航天局局長揚·韋爾納在記者會上指出,6個被動型氫微波激射器原子鐘和另外3個銣原子鐘出現了故障,故障原因正在調查。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上的每顆衛星都配備兩個被動型氫微波激射器原子鐘,其中一個用作產生導航信號的主要參照,另一個當作備用。此外,還配有兩個銣原子鐘。在所有氫原子鐘發生故障時,銣原子鐘作為支援。
  • 北鬥導航核心原子鐘自主化 精度秒GPS
    9月30日7點1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1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而這已經是第4顆被送上天的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了。之前的資料顯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最大的特點是將國產率提高到98%,不光有國產處理器,還有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星載氫原子鐘。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新中國70年)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中新社武漢8月18日電 題: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作者 馬芙蓉 楊婷婷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 中國正在研製新一代原子鐘,或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7月29日消息   據新華社今日報導,記者28日從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該所已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這種新一代原子鐘,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優勢,有望應用於我國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 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背後:原子鐘關鍵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原子鐘:導航衛星的心臟,支撐北鬥全球導航系統建設在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背後,衛星核心設備原子鐘需要做的,是維持衛星時間準確性,從而幫助衛星精準定位。據航天科工方面負責人介紹,在北鬥衛星的上行和下行信號中,時間信息是最重要的控制信息和定位依據,用戶定位信息準確的前提是各衛星本地時間的高度統一。「維持衛星時間準確性的守時設備就是原子鐘,可謂沒有原子鐘就沒有全球導航。」
  • 北鬥系統第54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搭載的原子鐘等都是「西安造」
    2020年3月9日19時55分,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在舉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又一個來自中國航天的振奮人心的消息。位於西安航天產業基地的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為該衛星提供了導航分系統、天線分系統、轉發器分系統等有效載荷產品。
  • 可攜式原子鐘:或將減少人類對衛星導航的依賴!
    導讀近日,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新興光子學實驗室採用尖端的雷射束技術,在原子鐘的關鍵零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這種原子鐘將減少未來我們對於衛星測圖技術的依賴。但是,這種衛星導航技術不僅可能會受到國際政治起伏不定的影響,而且也會受制於衛星信號的可用性。
  • 新民晚報數字報-銫原子鐘首次國產化 衛星導航「全國一張網」
    斬獲今年工博會創新金獎的「雷射小型銫原子鐘TA1000」,是我國第一臺銫原子鐘產品,也是國際上第一臺雷射小型銫原子鐘產品。  銫原子鐘是產生國家標準時間的一級原子鐘,廣泛應用於航天測控、數字通信、金融與證券等國家戰略部門,地位舉足輕重。而我國銫原子鐘的研發卻始終受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技術等限制,無法工程化生產,長期依賴進口而受制於人。
  • 北鬥「心臟」星載銣原子鐘:計時精度達百億分之三秒
    【解說】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梅剛華率隊歷經20餘年攻關,研製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載銣原子鐘,整體性能實現國際領先。  【解說】8月18日,梅剛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最新一代星載銣原子鐘的計時精度達到百億分之三秒,可以滿足分米級導航定位需求。
  • 購買衛星導航系統原子鐘,交貨期卻等不了,不要了自己搞
    6月23日成功發射了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也就是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當初歐洲在2003年準備規劃建設「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時,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邀請我國參加。然而,當中國的錢投進去後,卻在技術開發研製過程中處處受限,關鍵領域更是無從接觸。
  • 「讓北鬥用上最好的鐘」—新聞—科學網
    搭載著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伴隨著火光、煙霧和轟鳴聲,飛離塔臺,衝向雲霄,並準確進入預定的地球靜止軌道。 不久之後,作為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的北鬥,將為全球用戶提供更加完備的時空信息服務。其中,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要數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了。 這項服務的實現離不開一個核心裝置,即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精度。導航系統的本質是一個時間測量系統,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只有通過在衛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鐘,才能實現衛星直接播發出高精度導航定位信號。
  • 吳小莉專訪「北鬥」衛星總師:星載原子鐘,「我不會買你的了」
    北鬥衛星成功組網,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的精度就越高。有「導航衛星心臟」之稱的星載原子鐘就發揮著提供時間基準的作用。那麼,原子鐘是什麼?為何重要?中國又在原子鐘的研發上取得了哪些成績?
  • 我國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次搭載氫原子鐘
    這是自2000年我國發射北鬥導航衛星以來,首次搭載氫原子鐘。此次衛星入軌後,將開展星載氫原子鐘、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體制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最關鍵載荷之一,是時頻分系統的心臟,決定導航系統導航定位、測速及授時精度,是一個國家能否具備獨立發展導航系統能力的核心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