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到卻恆久不變的「嘀嗒」聲 |
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
前不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傳來喜訊,該集團二院203所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作為新一代原子鐘,它有望應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有人可能會犯迷糊:原子鐘是什麼鍾,跟導航有什麼關係?203所星載氫鍾主管設計師王文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原子鐘就是導航衛星的「心臟」。
「從根本上說,導航的核心就是時間測量。」王文明說,在由導航衛星搭建的星地坐標系中,每個星座都有自己的坐標信息,通過測量我們與星座間的距離,就能解算出我們在該坐標系的位置。在信號傳播速度(光速)已知的前提下,時間測量越精密,位置解算就越精確。
在衛星導航系統中,1納秒(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誤差將導致0.3米的距離誤差。要實現如此精密的時間測量,只有原子鐘能做到。王文明說,原子鐘是通過原子這一微小量子構件,實現普通鐘錶一般的「嘀嗒」聲。不同的是,這種「嘀嗒」更均勻,表現為一種電磁波形式,通常聽不見,只有通過微波信號處理技術才能輸出。
如何讓原子鐘的精密測量為我們所用?王文明舉例說,跳大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運動,當有人進入勻速搖動的大繩,隨著它的節奏跳動,並記錄一定時間內跳動的次數,就相當於人為地將這種時間間隔進行了輸出。原子內部存在著上下兩個能級結構,原子在其間躍遷發出的電磁波精度非常高。如果把原子量子構件比作大繩,當我們往裡注入一個電磁波,讓電磁波與原子二能級發生共振,就能將產生電磁波的振蕩器鎖定到原子二能級躍遷頻率上。振蕩器輸出高精度頻率信號,即可實現精密時間測量。目前導航衛星中普遍應用的氫、銣、銫原子鐘,都是基於這一工作原理。
在當前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美國GPS採用了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結合的方式。歐盟的伽利略、俄羅斯的三代格洛納斯以及我國正在建設的北鬥三號,均採用銣原子鐘和被動型氫原子鐘相結合的授時方式。
在「老三樣」原子鐘裡,銣原子鐘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技術難度較低、可靠性高等優勢,被四大導航系統普遍採用。2007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銣原子鐘上天服役,中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星載原子鐘。科技日報記者從203所了解到,北鬥二號導航衛星全部採用銣原子鐘。該所共研製了16臺星載銣鍾,目前均在軌穩定運行。
北鬥三號導航系統提出了定位精度0.1米、授時精度0.3納秒的設計指標,對原子鐘穩定度提出了極高要求,即秒穩優於1×10-12、日穩優於1×10-14。考慮到特殊情況的應對,還要求其日漂移率優於5×10-15,以降低系統全球應用時的校時壓力和對地面的依賴程度,並保障系統擁有半年以上的自主導航能力。王文明說,銣原子鐘在精度上符合指標,但漂移率無法滿足中長期自主導航要求;銫原子鐘的最大優勢是低漂移特性,但其使用壽命是最大短板,其中幾項關鍵技術仍需攻關,目前國際上只有美國掌握。目前203所已經組建星載銫原子鐘團隊開展研製,期待在後續北鬥導航項目中能夠配備應用。
氫原子鐘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類型。主動型穩定度指標最優,但體積較大,一般用於地面守時。被動型的體積、重量和功耗相對較小,穩定度指標僅次於主動型,多用於地面移動平臺和衛星。王文明說,被動型氫原子鐘憑藉獨有的選態組件和儲存泡結構特性,可獲得較為理想的原子躍遷譜線,使其穩定度指標在「老三樣」中最優,但研製難度也最高。其漂移率雖不及優選型銫原子鐘,但足以保障導航系統實現半年以上的自主導航,這使它成為目前最具有競爭力的星載原子鐘。2015年9月,203所研製的國內首臺星載氫原子鐘隨北鬥衛星上天,目前在軌運行正常。
記者了解到,203所是國內唯一同時開展氫、銣、銫三種原子鐘研製單位。而該所最近啟動研製的汞離子微波鍾,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的優勢。微波鍾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器具之一,也是世界公認最難研製的原子鐘系統之一。汞離子鍾對空間環境適應能力強,在體積功耗不變的情況下,能比現有主流原子鐘指標提高1至2個數量級,是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的發展方向。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