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鬥用上最好的鐘」—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記者 王之康

6月23日9時4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載著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伴隨著火光、煙霧和轟鳴聲,飛離塔臺,衝向雲霄,並準確進入預定的地球靜止軌道。

不久之後,作為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的北鬥,將為全球用戶提供更加完備的時空信息服務。其中,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要數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了。

這項服務的實現離不開一個核心裝置,即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從無到有、由有到精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制定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關鍵技術。

通常,導航衛星上應用的原子鐘有銣原子鐘、銫原子鐘和氫原子鐘。相較而言,銣原子鐘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可靠性高、壽命長,製造和使用成本也最低,因此被各國導航系統普遍採用。

當時,星載原子鐘技術僅為歐美少數科技強國掌握,在我國屬於技術空白。要建成完全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只能走自主研發的道路。但要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其難度可想而知。

1997年,這個重擔落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原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梅剛華的肩上。

「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的銣原子鐘的精度跟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兩個數量級。」梅剛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對銣原子鐘的壽命、可靠性和衛星環境適應性等,則完全沒有設計概念,差不多就是一片空白,只能下苦功夫,反覆設計、試驗、改進,尋找最佳方案。」

從那時開始,梅剛華就帶領團隊一頭扎進了星載銣原子鐘技術研究工作中。此後的20多年間,抱著「讓北鬥用上最好的鐘」的信念,梅剛華團隊相繼突破了星載銣原子鐘精度、小型化、壽命、可靠性和衛星環境適應性五大關鍵技術,研製出三代星載銣原子鐘,使我國星載銣鍾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由有到精的跨越。

如今,北鬥三號衛星的每顆衛星都裝上了梅剛華團隊的星載銣原子鐘。已經投入使用的第三代產品——甚高精度星載銣原子鐘,其精度可以達到每天100億分之5秒,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不過,梅剛華並沒有滿足於研究現狀。「我們正在研製新一代星載原子鐘,預期精度比甚高精度星載銣鍾更高。」

從銣鍾到氫鍾

幾乎與梅剛華團隊同時,一支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以下簡稱上海天文臺)的科研團隊也投入到星載原子鐘的研製行列當中。不過,他們研製的是另外一種原子鐘——星載氫原子鐘。

其實,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上海天文臺就開始了地面氫原子鐘的研製工作,這也為2002年我國首臺星載氫原子鐘的誕生及其之後的工程化研製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氫鍾同時具備頻率穩定性好、漂移率小的特點,在主要保證精度的同時還能提高衛星的自主運行能力。」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帥濤告訴《中國科學報》。

目前,僅有中國的北鬥衛星和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同時配置了星載銣原子鐘和星載氫原子鐘。

據帥濤介紹,我國研製的星載氫原子鐘與歐洲的相比,兩者地面測試性能相當,但從在軌綜合表現來看,我國星載氫原子鐘實現的用戶測距誤差更小。

2015年9月,由上海天文臺研製的我國首臺星載氫原子鐘隨北鬥三號衛星上天應用。它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全部國產化,實現了完全自主可控。

即使氫原子鐘在太空中突發故障,也絲毫不用擔心。

「衛星設計了時頻生成與保持系統,可以實現主用原子鐘和備用原子鐘之間無縫切換,切換前後衛星時間變化小於2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1秒),用戶測距誤差小於0.01米。」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鬥衛星總師林寶軍說,用戶完全察覺不到原子鐘的切換所帶來的導航定位信號改變。

據了解,上海天文臺研究團隊下一步還將在保證星載氫原子鐘性能指標的同時,將其重量減輕至10公斤以下,以適應下一代高集成度導航衛星發展的需要。

三個「創新」

可以說,北鬥能夠躋身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列,甚至部分性能優於其他導航系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系列技術創新。

除了前文提到的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外,還有基於相控陣的Ka星間鏈路技術,解決了制約北鬥全球組網的瓶頸問題。研究人員還首次在導航衛星上採用大功率氮化鎵固態放大器,提高了信號質量。利用衛星自主診斷恢復技術,衛星在完全沒有地面幹預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自主健康診斷、故障隔離和恢復等。

不過,在林寶軍看來,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還有兩個方面的創新,更值得關注和思考。

首先是理念的創新。專家表示,以往的衛星都是按照分系統設計,就是把一個衛星系統分成若干個分系統,包括結構、姿控、推進等,每個分系統都有主任設計師負責。

「分系統的好處是責任界定清楚、分工比較明確,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就是設計冗雜、可靠性低。」林寶軍說,「因此,我們提出了『功能鏈』的設計理念,從本質上實現了平臺內部的一體化設計,分為姿軌控、結構熱、電子學、載荷四個功能鏈,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衛星內部各項資源的優化整合,提高了功能密度,提升了可靠性,大幅降低了成本。」

其次是觀念的創新。航天領域曾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新技術使用不能超過30%,否則風險增大,系統不可控。但林寶軍認為,新技術不等於不可靠。

而且,一般攻關一項航天技術要花10年左右時間,攻關成功後研製衛星又可能要10年。「這等於你用人家現在的技術,等你把衛星做出來,已是人家20年前的老技術了,肯定不行!」

所以,航天領域要突破傳統觀念,採用長板理論,大膽使用創新技術。「就好比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要大膽發展、使用性能指標更高的氫原子鐘,同時也要裝備銣原子鐘來保底,做到萬無一失。」林寶軍說。

「創新是科技的靈魂,尤其是中科院的人,從骨子裡就要能創新。」林寶軍指出,只有做創新的事,把創新和工程結合起來,才能夠實現跨越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20-06-2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北鬥系統發言人答封面新聞:北鬥定位精度最好可達1點幾米
    封面新聞記者提問北鬥系統新聞發言人。圖片來源:國新辦網站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8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新聞發布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發布會上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時表示,北鬥系統的精度,現在對外發布的精度是10米,實際測試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是2-3米,其中有一個頻點的信號,在全世界定位精度最好可以達到1點幾米。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 同在北鬥三號應用
    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三、第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它們的技術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其研發涉及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中、美、俄等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我國正研製新一代原子鐘 有望用於下一代「北鬥」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記者白國龍、胡喆)記者28日從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該所已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這種新一代原子鐘,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優勢,有望應用於我國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 天宮二號上實驗的冷原子鐘技術明年有望在北鬥上應用
    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韓民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日前天宮二號任務圓滿完成、順利隕落,伴隨它一起上天的多個試驗項目也頻傳捷報。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空間冷原子鐘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亮接受專訪時稱,在天宮二號上搭載的「冷原子鐘」在天上運行三年,達到實驗目的,傳回大量數據。冷原子鐘是用雷射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明年有望把這一技術應用在北鬥上面,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導航系統性能。接下來,在載人空間站上,將裝配一套全新的「冷原子鐘升級版」。原子鐘究竟有哪些特殊作用?
  • 中國正在研製新一代原子鐘 或用於下代北鬥導航衛星
    據新華社今日報導,記者28日從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該所已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這種新一代原子鐘,在未來深空探測和衛星導航領域有明顯優勢,有望應用於我國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作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聚焦衛星導航領域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主要發表原創論文、綜述及評論,涵蓋衛星導航信號及信號處理、信號接收器、抗幹擾與反欺騙、衛星定軌與時間同步、多傳感器與組合導航、GNSS增強技術、自主導航、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時空基準的傳遞、高精度時鐘技術、地球應用、智能應用等不同技術領域。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
  • 北鬥有什麼用?這次抗洪就用上了
    早期的偵查衛星用的是鏡頭和膠片來對地面進行偵查照相,這種依靠可見光的偵查照片會受到雲層等氣象因素的影響。現在的遙感衛星用雷達對地面進行照射。局部放大丨原圖: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另外說一下,這種電磁波對地面還有一定的穿透效果,可以發現地表之下隱藏的裂縫,美國曾經就使用裝備了合成孔徑雷達的遙感衛星發現了美國和墨西哥邊境上毒販用於走私的跨境地下隧道。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團隊不斷嘗試,用時一年多研製出開槽管微波腔,奠定銣鍾高穩定度和小型化技術基礎。團隊還發明一種新型銣光譜燈,克服了限制銣鍾壽命和衛星環境適應性的主要障礙。 「讓北鬥用上最好的鐘」歷經多年努力,團隊在2007年研製出可滿足衛星導航系統1米定位精度應用需求的第一代星載銣鍾,產品批量裝備在北鬥二號衛星,為北鬥系統在2012年完成亞太地區組網並提供區域服務作出重要貢獻。
  • 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傳來喜訊,該集團二院203
  • 北鬥定位精度到底是多少?發言人:最好可達1點幾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舉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透露,北鬥系統的精度對外發布是10米,實際測試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是2-3米,其中有一個頻點的信號
  • 航天科工研製我國新一代原子鐘 有望應用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微波鍾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器具之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研製的微波鍾系統之一,汞離子鍾躍遷頻率高,對空間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在體積功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比現有的主流星載鍾指標提高1~2個數量級,是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的發展方向,有望應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 你不一定知道的科學小知識,你知道北鬥原子鐘為何這麼準嗎
    北鬥原子鐘為何這麼準?在衛星導航領域,時間是否精準是一項極為關鍵的技術指標。2017年初,舉世矚目的北鬥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的26臺星載銣原子鐘(簡稱「銣鍾」)實現穩定可靠在軌運行,標誌著我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完全自主建立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
  • 北鬥: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8月27日,北京市北鬥產業創新基地在北京合眾思壯北鬥產業園正式啟動運營,基地將面向上下遊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服務,推動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北鬥衛星導航產業園。如何讓北鬥「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在啟動儀式上表示,發展獨立自主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北鬥建設唯一出路就是『標新』和『立異』。」
  • 知識科普,告訴你為什麼北鬥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衛星定位系統
    01世界上有幾個衛星定位系統世界上總共有四個衛星定位系統,美國的gps,中國的北鬥,俄羅斯的格格納斯,歐洲的伽利略在我們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成長起來之前,基本上是美國的gps一家獨大的局面,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用gps來定位!
  • 北鬥原子鐘: 用北京時間為世界定位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趙竹青 操春燕)在今天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鬥二號衛星工程榮獲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作為北鬥二號衛星工程核心載荷星載原子鐘的研製單位,研製的高精度原子鐘已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實現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打破國外壟斷,成為本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單位之一
  • 中國航天科工北鬥原子鐘攻關歷程記
    衛星裝載有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氫原子鐘,該原子鐘的優良性能進一步增強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和自主運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上指出:「26年來,參與北鬥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鬥精神。」
  • 衛星傳回中途實況,登山隊用北鬥測珠峰—新聞—科學網
    此次珠峰測高將綜合運用多種傳統和現代測量技術,其中,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衛星測量是重要一環,並以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數據為主。同時,登山隊在登山途中由中星6A通信衛星提供通信保障,中途實況畫面通過衛星傳回。風雲四號等氣象衛星提供氣象監測支持。
  • 北鬥的「世界領先」是如何煉成的?
    「其實你已經用上了北鬥,只是不知道,還管它叫GPS」在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獨家專訪了北鬥三號系統衛星總設計師、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林寶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短報文通信可謂頻立戰功,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用衛星信號發送簡訊」。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汶川發生了芮氏8.0級地震,由於震中受災極其嚴重,通信、電力、交通全部被破壞殆盡,抗震救災指揮部完全無法與震中取得聯繫。次日12時,指揮部總站值班監控屏幕上,一個信號紅點突然出現,「災區有人用北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