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2億元!聯盟成員博濟醫藥拿下國家隊研發抗腫瘤新藥項目

2020-11-06 廣州市生物產業聯盟

日前,博濟醫藥對外發布公告,公司同廣東惟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惟楚醫療)就「注射用鹽酸伊立替康(納米)膠束」項目臨床研究服務籤訂合作協議,合同金額達1.23億元。


公告顯示,「注射用鹽酸伊立替康(納米)膠束」為化藥2.2類抗腫瘤新藥,博濟醫藥將為該項目提供Ⅰ、Ⅱ、Ⅲ期臨床研究服務。



注射用鹽酸伊立替康(納米)膠束「項目的研製單位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據其官網介紹,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是由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設,2003年12月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納米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術部、財政部、衛健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單位選派代表組成。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定位於納米科學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目標是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納米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臺、中國納米科技領域國際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養基地。


「注射用鹽酸伊立替康(納米)膠束「項目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長期的納米生物安全性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八年攻關的研發成果,主要將用於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該項目利用相容性好的生物材料實現了鹽酸伊立替康納米化,有效提高了藥物的包封率,創建了粒度與粒度分布,表面電荷,形態表徵,血液中游離藥物與包裹藥物分析測定等納米藥物特有性質的系列檢測方法,豐富了藥典及指南中的檢測方法和研究手段。


「注射用鹽酸伊立替康(納米)膠束」項目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臨床試驗,這是國內首個含有「納米」字樣的治療性新藥獲批准臨床。目前,該項目已轉讓給惟楚醫療,由其開展該藥的臨床試驗研究和產業化運作。

博濟醫藥相關負責人表示,「注射用鹽酸伊立替康(納米)膠束」項目的籤約,體現了惟楚醫療及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對博濟醫藥創新藥服務能力的高度認可,也彰顯了博濟醫藥在臨床研究和註冊服務方面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優勢。

事實上,「注射用鹽酸伊立替康(納米)膠束」項目的籤約,只是博濟醫藥在創新藥服務領域卓越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博濟醫藥持續提升新藥研發全流程「一站式」CRO服務能力,深耕臨床試驗和藥學研究等業務優勢領域,目前在研創新藥臨床試驗項目達20多個,國內外IND申報階段項目達40多個。

與此同時,博濟醫藥還先後投資建設了藥物評價中心(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GLP認證)、藥物CDMO生產基地和生物醫藥孵化器(已通過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登記)。為進一步落實博濟醫藥臨床監查、新藥研發屬地化戰略,公司與地方政府合作打造以孵化器+高端共享研發平臺、製造平臺和營銷網絡平臺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該負責人說:「上述與地方政府合作對公司擴大臨床前、臨床研究業務規模,與國內科技園區開發區共建藥物研發服務平臺、CDMO生產基地及創新服務模式都具有積極意義。」


關於博濟醫藥:

新藥&醫療器械一站式綜合服務CRO

廣州博濟醫藥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博濟醫藥」,股票代碼為300404), 創建於2002年,2015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博濟醫藥是一家為國內外醫藥企業提供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研發與生產全流程「一站式」外包服務的新型高新技術企業(CRO+CDMO)。公司匯聚了近700名經驗豐富的中高級醫藥研究人才, 旗下擁有中美九家具有不同業務專長的全資子公司和十多家控股參股公司。


博濟醫藥「一站式」服務包括:新靶點生物驗證,化合物開發(構效關係/原料/製劑),生物大分子和中藥研發,藥代分析,藥理藥效,GLP毒理,法規諮詢,臨床試驗,數據管理/生物統計,SMO, 醫療器械,藥物臨床/上市申報和CDMO等。

相關焦點

  • 博濟醫藥任命孟玉茹博士為博濟醫藥首席科學家
    在美期間,孟玉茹博士研發的腫瘤疫苗與製備方法獲得美國及國際專利(WO2013078392A1)。其關於抗原特異性CD8+免疫記憶細胞內細胞毒性顆粒再表達與殺傷功能、腫瘤微環境T淋巴細胞的存在與多種趨化因子基因表達的相關性,剔除腫瘤微環境免疫抑制性巨噬細胞以提高一次性大單劑量或分割劑量放療的抗腫瘤作用及在腫瘤局部注射腺相關病毒Ad.Egr-TNF基因治療聯合放療的臨床前實驗研究論文先後發表於《J Immunol》《Cancer Research》《Molecular Therapy》《Science
  • 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在蓉成立
    23日,「第五屆成都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BIO Chengdu)」在成都舉辦。中國西部新藥研發技術服務聯盟正式發起成立,將通過打造專業化的服務鏈,吸引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創新鏈,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 博濟醫藥:子公司參與的新冠肺炎臨床研究獲倫理審批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萬宇)2月12日,記者從博濟醫藥(300404)獲悉,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的一項氫氧氣霧化機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下稱NCP)患者的多中心、隨機、平行對照臨床研究已於2月10日通過組長單位倫理審評
  • 推進一類新藥臨床研究,「同源康醫藥」完成2.6億元B輪融資
    據悉,「同源康醫藥」已於近日完成2.6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毅達資本領投,陽光融匯、三花弘道、復容投資和國創君和共同跟投,所募集資金將用於推動公司兩個一類創新藥(Best/First in class)的臨床推進、多個國際領先小分子創新藥的臨床前申報工作以及後續管線項目的開發。「同源康醫藥」目前已累計融資超過4億元人民幣。
  • 新一代抗腫瘤、抗感染新藥項目 落地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
    1月8日上午,「徵祥醫藥新一代抗腫瘤及抗感染新藥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落地江北新區暨A輪融資籤約儀式」在南京生物醫藥谷舉行。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潺嵋、南京徵祥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金夫等出席活動。南京徵祥醫藥有限公司是一家臨床研發階段的創新藥研發企業。
  • 盤點:2020年FDA共批准53款新藥上市 小分子藥物佔比超70% 成最大贏家
    有31個品種被FDA授予「孤兒藥」資格,佔所有獲批新藥的58%。  2020年FDA獲批的新藥中,有9款屬於First-in-class藥物,具體品種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FDA獲批上市的53款新藥中有38個是小分子藥物結構,佔比超70%。
  • 港粵研討會 | 生物晶片應用醫藥研發脫穎而出
    、醫療技術的系列專題研討會,我們在2020年2月13日成功舉辦了「生物晶片與醫藥研發」為主題的第一場研討會,重點探討了生物晶片前沿技術在新藥研發、精準醫療、體外診斷領域的應用及價值。這場歷程2個半小時的線上研討會共有超30位嘉賓參與,港粵資本、大橡科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晶泰科技、中山大學等公司和科研院所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分享及見解,吸引到了眾生藥業、金鴻藥業、量子生物、博濟醫藥、光華科技、東富龍科技等上市公司
  • 生物醫藥高科技公司同源康醫藥獲2.6億元B輪融資
    據悉,「同源康醫藥」已於近日完成2.6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毅達資本領投,陽光融匯、三花弘道、復容投資和國創君和共同跟投,所募集資金將用於推動公司兩個一類創新藥(Best/First in class)的臨床推進、多個國際領先小分子創新藥的臨床前申報工作以及後續管線項目的開發。
  • 歡迎報名參加2018新藥研發東方論壇「推新選優」項目路演活動
    推新選優項目路演活動介紹 項目展示要求:新藥研發領域創新產品或技術 項目路演時間:15-20分鐘 路演項目數量:10家 項目徵集時間:2017年2月8日-2018年4月10日 現場路演時間:2018年4月13日下午 生物谷新藥生態聯盟
  • 廣東又一研發機構晉級國家隊 掌握生物醫藥晶片式核心資源
    此前,廣州已有中山大學(2個)、廣州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再加上此次新增的「國家犬類實驗動物資源庫」,意味著又一廣州研發平臺晉級「國家隊」,並填補了廣東省沒有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空白。
  • 粵港澳幹細胞新藥研發戰略合作聯盟在廣州成立
    粵港澳幹細胞新藥研發戰略合作聯盟成立。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廣州5月20日電 (記者 索有為)以「健康灣區創新引領」為主題的2019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5月20日在廣州舉行,粵港澳幹細胞新藥研發戰略合作聯盟在大會上正式成立。
  • 再新醫藥靶向抗腫瘤新藥CM118進入臨床研究
    上海2016年12月19日電 /美通社/ -- 上海再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再新醫藥」)宣布,公司研發的靶向抗腫瘤新藥CM118已進入臨床研究,主要研究者為著名肺癌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潔教授
  • 三年累計虧損超5億元 艾力斯醫藥以第五套標準衝刺科創板IPO|產業...
    聚焦抗腫瘤藥物研發 核心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艾力斯醫藥的主營業務為腫瘤小分子靶向創新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伏美替尼、RET 抑制劑、KRAS G12C 抑制劑、EGFR外顯子 20 插入突變抑制劑和c-MET 抑制劑。截至招股書籤署日,主要在研產品管線共有5個產品、10個在研項目。核心在研產品為伏美替尼,其二線治療適應症預計於2020年下半年獲得上市批准。
  • 一個製造醫藥牛股的行業
    那便是科研及技術服務類企業,比如設計院,比如科學院,而在眾多研發內容當中,周期最長耗費最大的,就是醫藥類的研發,這就給CRO(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機構)企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IPO中,除了之前的華大基因的泡沫炒上九霄天,另一隻新股也在去九霄天的路上,那就是昭衍新藥,漲停已經有十多個。另外,另一個重磅的IPO醫療企業正在路上,那就是藥明康德,有人可能把藥明康德定義為創新藥企業。
  • 上億元的臨床試驗費用「託付」給醫院 新藥研發咋還快不了?
    為加速新藥研發進度,單一新藥在某家國家級大型醫院的臨床試驗預算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但是,不少醫院「重診療,輕研究」、臨床試驗管理費用過高、臨床研究考核激勵機制不到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新藥研發的速度。
  • 33筆融資、總額超90億元,最高紀錄超30億元丨醫療健康投融資周報
    據不完全統計,2020上半年的全球資本市場迎來67個醫療健康IPO項目,募資超千億,生物醫藥、數字醫療、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各個賽道均爆出多個大額融資事件。 雷鋒網與旗下醫療產業服務平臺《醫健AI掘金志》從最熱點事件入手,盤點整理出《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周報》,本文為2020年12月第四周(12月28日-12月31日)期間監測到的33起投融資事件。
  • 生物醫藥外包服務行業研究:行業高增長期,把握兩大發展方向
    1、CXO 起源及構成:興起於承接藥企相對不足的研發 產能,目前已滲透到藥物研發各個階段 醫藥外包服務(CXO)覆蓋製藥企業將新藥發現至最終商業化生產的各個 環節,包括臨床前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臨床 CRO、 CMO/CDMO 等。
  • 【精華】盤點臺灣新藥開發「亮點計劃」
    2010年,為妥善連結上中下遊,實際推動製藥產業的發展,「國科會」決定將後兩項計劃進行資源整合,並配合臺當局於2009~2012年間推動的「臺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合併執行「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劃」(2011~2016年),總計投下近10 0億元新臺幣經費,推動以新藥、新試劑、新治療策略和新興醫材研發為主的目標導向研究,選擇重點發展項目,整合島內生技醫藥研發體系與能力
  • 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200億 海藻酸鹽產能全球第一
    11月30日,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著力建設「藍色藥庫」,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約佔全國的一半,海藻酸鹽產能全球第一。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說,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是我國最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其複合增速是海洋生產總值增速的2倍。山東省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大省,產值超過200億元,約佔全國的比重的一半。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加大海洋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創建山東省海洋藥物製造業創新中心。
  • 全球抗腫瘤抗體藥物概況
    抗體類藥物在腫瘤領域可謂大放異彩,臨床應用最多的領域即為癌症,其次為自身免疫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 [1]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目前全球主流醫藥市場上的抗腫瘤抗體藥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