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對變溫動物影響大 生長速度或變快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西媒:全球變暖影響變溫動物壽命

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升溫現象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上升,進而產生諸多後果。

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溫度上升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會變快,熱浪等極端現象會使變溫動物出現熱應激。

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混合研究所研究員赫爾曼·奧裡紹拉在接受西班牙信息與科技新聞社採訪時說:「高溫會破壞這類動物的熱偏好,甚至可能使它們達到溫度耐受極限。熱浪持續時間越長,出現越頻繁,對變溫動物造成的生理學影響就越大。」

目前,奧裡紹拉正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根據科學文獻研究溫度上升可能對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造成的其他影響。他們撰寫的觀點性文章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雜誌上,其結論是,氣候變化可能會對這類動物的老化速度產生影響。

奧裡紹拉說:「生長速度變快會導致變溫動物生理失衡,增加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氧化損傷,還可能影響端粒——位於染色體兩端的非編碼DNA重複序列。」

端粒可提供穩定性並防止染色體兩端的編碼序列丟失。每當細胞分裂時,端粒就可能縮短或丟失。細胞分裂得越快,氧化應激水平就越高,端粒也縮短得越快。

奧裡紹拉說:「由於端粒可以保護DNA,因此端粒丟失得越快,細胞死亡的速度也越快,機體就會老化。」

報導稱,氣候變化引發的快速老化可能會對這些自然「居民」產生嚴重影響。奧裡紹拉說:「相當明確的一點是,如果個體的壽命變短,其繁育後代的能力也可能受牽連。」

報導指出,當動物的有效生命縮短時,嚴重乾旱、洪水、疾病或熱浪等任何外部現象都將降低它們的恢復能力,其繁育足夠多後代的時間也會縮短。此外,科學家稱,對一個物種老化速度產生的影響還可能殃及該物種所在生態網中的其他物種,例如會影響獵物、競爭者、寄生蟲的數量。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對變溫動物影響多大?
    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升溫現象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上升,進而產生諸多後果。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
  • 全球變暖影響變溫動物壽命
    (西媒訊)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
  • 全球變暖對水生動物體型影響大於陸地動物
    英國瑪麗女王學院、倫敦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5日報告說,全球變暖對不同物種體型的影響也不一樣,其中對水生動物的影響遠大於陸地動物。
  • 明明變溫動物更節能,為什麼人類卻是恆溫動物?
    恆溫生物與變溫生物在大自然界中,有一類生物是變溫動物,比如:蜥蜴,蛇。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外界溫度高時,變溫動物的體溫也會相應變高;反之則體溫下降。而恆溫生物則不同,恆溫生物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維持著自己的體溫。
  • 深入了解為什麼全球變暖對地球南北兩極的影響差異如此之大
    但它們的環境是兩種不同的力量塑造的,所以全球變暖對它們的影響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也有助於解釋全球變暖對地球其他地區的影響變化。在世界的北端,北極是北美、格陵蘭、歐洲和亞洲幾塊大陸包圍形成的海洋。北冰洋大部分表面被海冰覆蓋,多數冰層厚1到4米。一些冰層會在溫暖的幾個月份中融化。近年來北極的海冰在每年9月份,在重新開始冰凍之前,達到有史以來最小冰面佔比。
  • 假設地球自轉速度變快,那麼地球上的時間是變快了還是變慢了?
    就不談生活作息被打亂這個影響了,主要問題出現在地球加速自轉的過程中物體會相對地表產生一種位移的趨勢,當速度變化更激烈的時候,人就要隨地亂滾了。以及當轉速維持在高速時,會導致地表物體失重的現象,再快一點就真的是「甩」飛了。如果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時間肯定會變,但不是變快,而是變慢,相對於我們現在的時間變慢,變慢的幅度可以由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方程精確推算。
  • 美機構呼籲重視全球變暖對城市的影響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一項全球城市調查報告顯示,全球變暖造成的熱浪和海平面上升等後果正在對全球各城市造成影響,但多數城市並沒有做好相應準備。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對全球數十億城市居民造成的影響不可低估,對全球許多快速發展的城市的居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城市的居民,這種影響尤為突出。
  • 恐龍:變溫、恆溫、還是中溫?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恐龍也許並不像此前科學界所描述的那樣,是一種行動緩慢發育遲鈍的變溫動物。而近日,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小組又發現了新的證據。這些證據顯示,恐龍很可能與人們此前想像的大有不同,應屬於「中溫動物」之列。這一結果由約翰·格雷迪博士負責,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該項研究主要從能量代謝的角度出發。一般來說,恆溫動物代謝速率相對較快,而變溫動物的代謝速率則緩慢許多。
  • 2.5億年前發生大滅絕,改寫了生物的命運,變溫動物變成恆溫動物
    人類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徵、屬性將它們進行多種分類,比如根據動物的運動方式分為爬行動物、飛行動物等等,根據動物生活的環境分為陸生動物和海洋動物,還根據動物體內是否具有恆溫系統分為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有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變溫動物,而恆溫動物是由變溫動物演化而來,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 恐龍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溫血動物)。恐龍呢,有的考古學家說是變溫,有的說是恆溫。恆溫動物體內化學反應更穩定,所以新陳代謝啊,食物消化效率等速度會更迅速。對變溫動物具有顯著優勢。
  • 全球變暖改變動植物生長節奏
    克萊蘭德說:「在自然界,物種經過進化將自己的生長微調到與季節相吻合,適時意味著一切。如果氣候變化改變了植物生長的節奏,那麼它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依賴植物生存的動物的進食、繁衍和遷徙模式。」  最近幾十年中,科學家注意到許多植物和動物在春天的生長呈加快趨勢,並認為這可能同全球變暖相關。  克萊蘭德和其他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變暖導致所有植物改變了春季開花的步調。
  • 全球變暖和全球變冷,哪個更可怕?
    再加上這組數據,說好的全球變暖呢?這明明就是全球變冷吧!就在大家陷入全球變暖的恐慌之中,有一位俄羅斯科學家站出來說,全球持續變暖只是一個「神話」。當然人家科學家是根據北極冰層增減周期和當前氣候周期趨勢,有理有據的推測,地球將在本世紀末進入全球性寒冷階段。
  • 城市消失、物種滅絕、人類變笨……全球變暖到底有啥影響?
    圖片來源:Sipaphoto 版權作品禁止轉載科學家警告稱,北極圈中的格陵蘭大片冰層的融化速度比預期快許多,在21世紀末之前,恐讓全球數百萬人面臨洪災風險。冰川融化背後,是變暖加速。自20世紀90年代起,北極變暖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2倍。過去6年,更是北極地區最熱的6年。
  • 變溫動物更節能,但人類如果是變溫動物,地球主人恐怕要易主
    蛇作為標準的爬行類動物,它與魚類和兩棲類一樣,都是變溫動物的一員,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它們可以根據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來擁有不同的體溫,這一點,與哺乳動物和鳥類所屬的恆溫動物不同,恆溫動物的體溫一般來說,都是恆定不變的,並不會受到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體溫都是一樣的。
  • 假如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或變慢,氣候有變化嗎?對生物有什麼影響?
    實際上由於地月之間的潮汐摩擦,地球的自轉速度是在逐年減慢的,只不過是這種變化十分的微妙,不被輕易察覺而已。地球的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由於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體現在晝夜交替、產生地方時以及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這三個方面,因此假如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或者變慢的幅度非常大,也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發生一些改變,並會引起其他的一些「併發症」。
  • 正確認識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不同生理
    A.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糞便中的能量B.生產者能將約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C.相同條件下恆溫動物的體重淨增長低於變溫動物D.消費者營養級具有的能量與該級消費者的平均體重成正相關解析:同化量=攝入量-排洩量(糞便量),動物糞便中的能量屬於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A錯誤;生產者能將1-2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B錯誤;
  • 如何區分變溫還是恆溫動物?
    如果按照體溫的類型來分,我們可以把動物分成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像青蛙、蜥蜴就是變溫的;像哺乳類動物跟鳥類就是恆溫的
  • 地球轉速變快會有什麼影響?時間變短是小事,可怕是引發這種災難
    其中公轉對於一個星球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影響星球最大的是一顆星球的自轉。這個自轉的速度快了,就會導致一天時間變短,而自轉速度慢了,就會導致一天時間變長。就例如我們的地球,其自轉時間已經越來越快,但是我們由於身處於地球之中,所以很多時候都察覺不到,那麼自轉變得越來越快,會有什麼影響呢?其中最大的影響,當然就像上述所說的,是時間越來越短。
  •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越發明顯!我們改怎麼辦??
    據科技日報報導,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最新研究表明,長期以來科學家對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評估並不準確,皮納圖博火山噴發掩蓋了氣候變暖對海平面變化的影響,而未來1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將明顯加快。目前,科學家利用衛星對海平面變化情況進行觀測,這一工具於1993年才開始採用。
  • 地球自轉速度變快,一天或要刪減1秒,科學家懷疑與冰川融化有關
    而因為我們和其他所有事物(包括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層)以相同的恆定速度與地球一起旋轉,所以我們沒有感受到地球在轉動。當然,無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但實際上,地球的自轉速度其實是忽快忽慢的,沒有一天是整整24小時的。最新發表於《生命科學》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我們地球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以超過過去50年的速度在自轉。簡單來說,就是地球自轉速度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