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抄底!鋰電板塊出現分化!隔膜龍頭暴跌16% 都怪蔚來固態電池...

2021-01-12 同花順財經

1月11日,A股萬億成交量下,出現集體大跌,火熱的鋰電板塊竟也受到重挫。

1月9日,蔚來在NIO Day上發布能量密度高達360Wh/kg、續航裡程超1000公裡的「固態電池」,採用超高鎳正極+預鋰化矽碳負極+半固態電解質+隔膜,並計劃於2022Q4開始交付。

一石激起千層浪,蔚來「固態電池」立即引發了市場強烈的連鎖反應。

1月11日,鋰電池板塊多數股收跌,並且板塊內出現分化,早盤贛鋒鋰業、格林美、天齊鋰業盤中大漲,午後被指數拖累大幅回落;而星源材質、新宙邦、天賜材料、恩捷股份等股在早盤就已經大跌。

隔膜龍頭星源材質大跌16.15%,電解液龍頭天賜材料跌10%,結合固態電池的消息,由於真正的固態電池並不需要隔膜和電解液,市場對此預期悲觀。

蔚來採用的其實是半固態電池,依然要使用電解液和隔膜,真正的固態電池還是實驗室產物,大規模應用預計得等到5-10年後。

那這次是市場錯殺了嗎?

面對大跌,同花順論股的網友喊出抄底口號,不過還是建議謹慎,因為這次大跌背後有更深的原因,鋰電板塊可能即將分化。

別對固態電池太樂觀

動力電池按照其電解質可以分類液態、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分別對應的液體電解質含量分別小於25%,10%,5%和0%。

蔚來的新電池措辭是「原位固化固液電解質」,也就是半固態電池。本質是沿著動力電池行業的技術路線前進的過渡性技術,但這個過渡產品面世也得等到2022年Q4,目前還是PPT電池,蔚來需要給資本講新故事。

真正的全固態電池技術在實驗室層面是成熟的,但其導電性能差、充電時間長、加工製備困難等原因,距離工業規模化還比較遠。

蔚來推出的其實是半固態電池,依然會用到現有產業鏈的材料,此刻就認為固態電池一定會顛覆現有的液態電池,是不是有點太早了?

尤其是液態電池技術成熟,性能已經滿足大部分需求,且具有成本優勢,而固態電池好在哪裡?

固態電池使用固態電解質替換隔膜+電解液,相比液態電池,優點主要有兩個:

1.能量密度高

2.安全:可避免傳統鋰電池的隔膜破壞短路或者電解液高溫下燃燒的危險。

缺點也很明顯:

1.固態電解質的電導率低,全電池阻抗大,導致充電慢;

2.固體電解質破裂或分離的可能,由於電極材料在充電時膨脹,放電時收縮,固態電解質―電極(固體―固體)難以保持長期穩定的接觸;

3.固態電解質厚度較大,成本高。根據興業證券的測算,固態電池比其液態電池成本高約75%。

因此,在固態電池還有這麼多缺點的情況下,短期內無法實現商業化,而半固態電池通過添加少量電解液,提升導電率,卻同樣面臨成本高昂的現實。

商業化最重要的就是價格問題。目前還處在普及新能源車階段,降價的殺傷力之大,在特斯拉發力降成本從而降低售價的時候,蔚來的新品反而是將產品成本越做越高,而消費者得到最直觀的體驗只是續航的提升,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嗎?

當前國內乘用車市場最受歡迎的幾款車型――特斯拉Model 3、比亞迪漢、以及小鵬P7,續航裡程分別最高達到668km、605km以及706 km(據工信部數據)。

蔚來新推的首款轎車ET7採用辦固態電池,續航裡程突破1000公裡,提升約300公裡。

實際上,鋰電池技術路徑是由技術本身的性價比與需求共同決定的,並不是說續航長市場就一定買單,400km-600km基本可以滿足普通運營與跨城出行,「奢侈」的1000km續航必然不會是所有人的選擇。

因此,固態電池會消滅液態電池嗎?並不一定,很有可能未來是多種技術路線並存,就像三元和磷酸鐵鋰一樣。

況且要達到高續航,固態電池也不是唯一路徑,提升到600km以上續航還有高鎳鋰電這一重要路徑。

總之,蔚來「固態電池」還不足以「淘汰」鋰電池產業鏈中的隔膜和電解液廠商們,這次大跌另有其因。

兩頭受氣 最慘中遊利潤被壓縮

先來了解下鋰電池的結構,隔膜是鋰電池關鍵的內層組件之一,與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並列為電池的四大主材料,但在製造成本中,正極材料佔了大頭,而隔膜和電解液只佔成本的約7%。

長期來看,隔膜和電解液的利潤空間將被壓縮,這才是恩捷股份、天賜材料大跌的原因。

首先,由於國內動力電池被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大巨頭牢牢掌握,下遊具有很強的的議價能力,因此中遊生產廠商很難提價,電池成本壓力較大,利潤空間縮小,四大材料的中遊環節存在被大幅壓價的風險。

其次,上遊鋰礦供不應求,漲價明顯,由於鋰主要用於正極材料,鋰礦漲價必然帶動正極材料漲價,在控制整體電池成本的前提下,只有壓縮另外兩種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的價格。

不論哪種電池路線,三元或是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始終都離不開鋰,因此對鋰的需求量巨大,而接下來,負極材料也有可能加入鋰,進一步推動了對鋰的需求。

此次蔚來發布會提到負極用金屬鋰和高鎳化應用趨勢,現有負極材料(石墨)的克容量以及壓實密度已經接近極限值,未來將朝向更高能量密度矽碳負極迭代。

此前特斯拉Model 3使用的2170電池採用了矽碳的技術路線,在傳統的石墨負極材料中加入了10%的矽,使其比能量可達到300wh/kg。但碳矽負極需要補鋰才能克服體積膨脹率較大、循環壽命不夠、首充效率低(65%-85%)等缺點。

矽碳負極的預鋰化對金屬鋰的需求拉動將逐步提升。全固態電池將能全面實現金屬鋰負極的應用,屆時將大幅推升金屬鋰的需求。

根據亞洲金屬網,1月8日,碳酸鋰價格上漲至5.25萬元/噸,單水氫氧化鋰上漲至4.43萬元/噸,鋰輝石價格上漲至410美元/噸;分別較2020年低點上漲57%,9%,5%。預期2021-2022年,受益於新能源車和儲能行業蓬勃發展,各類鋰產品價格有望全面上漲。

對下遊議價能力弱,上遊鋰礦有漲價,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中遊的隔膜和電解液的價格被壓縮,利潤空間將縮小,這才是隔膜和電解液行業出現分化的重要原因。

從龍虎榜可以看到,1月11日參與隔膜、電解液龍頭的基本都是機構博弈,前期該板塊漲幅過高,當前機構已經出現分歧,後市抄底需謹慎。

來源: 同順-深研所

相關焦點

  • 蔚來固態電池引市場異動 鋰電池隔膜板塊遭重創
    受此消息影響,截至11日晚間美股開盤,蔚來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直接趕超比亞迪,成為國內市值最高的新能源車企。蔚來還在發布會上宣布,全新150KWh電池包將採用量產固態電池技術,實現50%的能量密度提升,並將於2020年第四季度交付。那麼,蔚來會選擇誰來作為固態電池的供應商呢?該技術的出現是否會帶動相關概念股的上漲呢?又是否會對鋰電材料板塊有所衝擊呢?
  • 蔚來固態電池資本衝擊波:新能源板塊"虛驚一場"
    開盤走弱,盤中拉升反包,1月11日被蔚來固態電池消息帶崩的鋰電板塊在12日出現修復。對此,行業人士表示,目前推出的半固態鋰電池對現有四大材料體系衝擊較小,而投資界人士則表示,新能源板塊個股之間的走勢分化除了有利空程度不同的影響外,更多的是一種市場情緒的影響。 資本衝擊波1月11日,新一周的第一個交易日,鋰電板塊一度被周末的蔚來固態電池消息帶崩。
  • 蔚來新品問世「嚇壞」鋰電巨頭 全固態電池量產短期難實現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蔚來新品問世「嚇壞」鋰電巨頭,全固態電池量產短期難實現一塊電池引發的鋰電材料股價閃蹦。1月11日,鋰電池材料龍頭悉數大跌。但固態電池實現產業化仍較遙遠。受蔚來發布固態電池方案等消息的影響,1月11日,A股動力電池概念板塊遭重創。
  • 蔚來新品問世「嚇壞」鋰電巨頭,全固態電池量產短期難實現
    不過,這款新電池並非全固態電池,仍是帶有電解質的。即便是半固態電池,蔚來的新品落地依然掀起軒然大波。一時間,關於固態電池產業化對鋰電池衝擊的爭議聲四起。場內資金率先拋售A股電解液、隔膜等頭部企業。全固態電池量產需要多久?A股的動力電池材料龍頭會面臨怎樣的競爭格局?
  • 蔚來固態電池資本衝擊波:產業鏈影響有限 新能源板塊「虛驚一場」
    開盤走弱,盤中拉升反包,1月11日被蔚來固態電池消息帶崩的鋰電板塊在12日出現修復。  當日開盤後,鋰電板塊一度走弱,新宙邦(300037.SZ)大跌9%,天賜材料(002709.SZ)、恩捷股份(002812.SZ)跌超8%,贛鋒鋰業(002460.SZ)、中材科技(002080.SZ)、格林美(002340.SZ)等個股紛紛下跌。
  • 話題丨固態電池一出,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要變天?
    周末,蔚來新車刷屏,超過1000公裡的續航能力讓不少消費者心裡直痒痒,但是與此同時,持有鋰電池概念股的投資者卻在煎熬著。 以往鋰電池都是液態電池,而蔚來這次使用的是半固態電池,這是一場技術革命。最先受衝擊的就是給液態電池生產電解液和隔膜的公司們。
  • 殺手級產品來了:固態電池一出 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
    來源:e公司蔚來將使用固態電池技術,支持其新款車型ET7續航突破1000公裡,鋰電隔膜和電解液相關公司受到衝擊。然而,該電池僅為「半固態」,距離投入使用還有近兩年時間,其技術路線仍處於過渡階段。業內預計真正的「全固態電池」量產仍需5-10年。
  • 資金緊急撤離鋰電池板塊!蔚來重磅技術成導火索?機構:全固態量產...
    鋰電池相關題材大降溫,鋰電電解液、動力電池、鈷礦、鋰礦等指數大跌;其中,鋰電電解液指數大跌7.87%,位居跌幅榜之首。多隻鋰電池龍頭大幅調整天賜材料、恩捷股份、雅化集團、中材科技、璞泰來等多隻熱門股跌停,這些股票均在前幾日剛剛創下歷史高點。
  • 千億龍頭跳水,136億資金緊急撤離鋰電池板塊!蔚來汽車重磅技術成...
    來源:數據寶作者: 梁謙剛 鋰電池板塊遭主力資金超130億元撤離,多隻龍頭股跌停。元旦節後第二周首日,A股市場重新陷入調整狀態。滬深兩市主要股指均飄綠,創業板指跌幅相對較大,尾盤收跌1.84%。鋰電池相關題材大降溫,鋰電電解液、動力電池、鈷礦、鋰礦等指數大跌;其中,鋰電電解液指數大跌7.87%,位居跌幅榜之首。多隻鋰電池龍頭大幅調整天賜材料、恩捷股份、雅化集團、中材科技、璞泰來等多隻熱門股跌停,這些股票均在前幾日剛剛創下歷史高點。
  • 殺手級產品來了!固態電池一出 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將迎大...
    原標題:殺手級產品來了!固態電池一出,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將迎大變革? 摘要 【殺手級產品來了!固態電池一出 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將迎大變革?】
  • 下一個寧德時代:2億瓦時固態電池生產線投產,鋰電行業龍頭
    新能源板塊又迎來新的催化因素,蔚來發布了自己的固態電池,有望在2022年投入使用。搭載這一電池包的新能源車,最高續航可達1000公裡。消息一出,新能源板塊出現了分化。固態電池技術相關的上市公司走高,而其他的出現調整,電解液相關公司甚至出現跳水。
  • 電解液隔膜全線暴跌,固態電池革命要來了?
    今日,鋰電池隔膜、電解液個股全線暴跌,星源材質一度跌近20%,新宙邦一度暴跌18%,恩捷股份,天賜材料等紛紛跌停。消息面上,1月9日,蔚來在Nio Day 2020上亮相首款量產轎車ET7,同時推出150kWh半固態電池包,計劃在2022Q4開始交付。
  • 強勢衝擊鋰電隔膜、電解液個股,蔚來首發的固態電池有多神秘?
    記者 | 周小颺1蔚來汽車首發固態電池的消息,對鋰電隔膜、電解液個股形成衝擊,相關股票全線大跌。截至1月11日收盤,星源材質(300568.SZ)下跌16.15%;多氟多(002407.SZ)下跌9.95%;新宙邦(300037.SZ)下跌6.7%;天賜材料(002709.SZ)、恩捷股份(002812.SZ)、石大勝華(603026.SH)三家公司跌停。1月9日,蔚來發布能量密度達360Wh/kg的固態電池包,計劃2022年四季度交付。
  • 殺手級產品來了!固態電池一出,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將迎大...
    來源:e公司官微蔚來將使用固態電池技術,支持其新款車型ET7續航突破1000公裡,鋰電隔膜和電解液相關公司受到衝擊。然而,該電池僅為「半固態」,距離投入使用還有近兩年時間,其技術路線仍處於過渡階段。業內預計真正的「全固態電池」量產仍需5-10年。
  • 固態電池引鋰電池板塊分化,這些產業鏈公司值得收藏
    1月12日,據國際金融報報導,針對「成為蔚來固態電池提供方」的消息,寧德時代回應稱,寧德時代的高強度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以及量產製造能力,能夠支撐我們產品競爭力的持續領先。上周末,蔚來汽車推出固態電池的消息引發反響。1月11日,鋰電池板塊表現分化。為此,多家產業鏈公司通過互動易平臺對投資者提問進行回應。
  • 殺手級產品來了!固態電池一出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將迎大變革?
    蔚來將使用固態電池技術,支持其新款車型ET7續航突破1000公裡,鋰電隔膜和電解液相關公司受到衝擊。然而,該電池僅為「半固態」,距離投入使用還有近兩年時間,其技術路線仍處於過渡階段。業內預計真正的「全固態電池」量產仍需5-10年。
  • 固態電池一出,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迎大變革?
    原標題:殺手級產品來了!固態電池一出,電解液和隔膜板塊閃崩!行業將迎大變革?蔚來將使用固態電池技術,支持其新款車型ET7續航突破1000公裡,鋰電隔膜和電解液相關公司受到衝擊。然而,該電池僅為「半固態」,距離投入使用還有近兩年時間,其技術路線仍處於過渡階段。業內預計真正的「全固態電池」量產仍需5-10年。
  • 起底蔚來150度固態電池,全球鋰電格局要變天?
    當前車企搭載的主流產品均為傳統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組成。正負極材料決定了電池的容量,電解液及隔膜作為傳輸鋰離子的介質。固態電池則是使用固體電解質,替代了傳統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和隔膜。能大幅降低熱失控風險,安全性更好;通過採用金屬鋰負極,能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70%以上。
  • 千億電池龍頭跌停…
    千億電池龍頭跌停…)新能源市場變天了?周末,蔚來新車刷屏,超過1000公裡的續航能力讓不少消費者心裡直痒痒,但是與此同時,持有鋰電池概念股的投資者卻在煎熬著。以往鋰電池都是液態電池,而蔚來這次使用的是半固態電池,這是一場技術革命。最先受衝擊的就是給液態電池生產電解液和隔膜的公司們。
  • 蔚來將搭載固態電池 概念股要起飛?
    蔚來重磅發布150度電池包 固態電池來了,新能源車市場投資邏輯要變天了? 上周末,蔚來的新車ET7刷屏了。據介紹,該款車將於2022年第四季度使用150kWh電池包(固態電池),可實現360Wh/kg的能量密度,續航可達1000km,這或將進一步打破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裡程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