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輻射知多少——電磁環境專家帶你認識身邊的電磁場

2021-01-15 計量資訊速遞

隨著科技水平的飛速發展,電磁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越發廣泛,電磁輻射也無處不在,已成為人類無法迴避的「夥伴」。電磁技術在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憂慮,關於電磁輻射的危害常常成為熱點話題。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電磁環境計量專家沈慶飛副研究員為「計量築夢我愛北京」夏令營帶來了一場題為「電磁輻射知多少」的科普講座,從電磁輻射是什麼、我們身邊的電磁輻射有哪些、電磁輻射會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應如何防控等方面做了介紹。

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電磁輻射無處不在。自然界的太陽光、閃電、宇宙射線等,都是由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組成的,我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這類輻射。而人類以電磁技術為基礎的許多創造發明,也會向空間輻射電磁能量,比如手機和手機基站、微波爐、電腦、電視機等,如圖1所示。
    

圖1  我們身邊的電磁輻射

在這些創造發明中,有的儀器或裝置需要依靠電磁輻射才能工作,如手機和手機基站、WiFi路由器、微波爐、電磁爐;而有的則是因為用電,在工作中「不小心」引起了電磁輻射,如高壓線、變電站、電吹風、電烤箱等。那麼,這些電磁輻射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嗎?網絡上「手機輻射能炸爆米花」「WiFi輻射使種子不發芽」「手機基站輻射致癌、白血病、記憶力下降」等傳言是真的嗎?在判斷這些傳言真假前,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電磁輻射,它的「大小」或「劑量」是如何衡量的。

電磁輻射是指電磁能量以電磁波或光量子形式發射到空間的現象,可以說只要有電、有光,就有電磁輻射。電磁輻射根據頻率的不同,可以分成低頻電磁波、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等。電磁輻射的頻率越高,其能量也就越大,穿透力越強。如圖2所示,比遠紫外線頻率更高(波長小於300nm)的電磁輻射,能量足以破壞化學鍵,使分子發生「電離」——這類電磁輻射又稱「電離輻射」。醫院裡CT機產生的X射線,宇宙射線中的γ射線等,都屬於電離輻射。

圖2  電磁波譜圖

而頻率低到不足以破壞分子間化學鍵的就是「非電離輻射」了。例如,高壓線、變電站以及一般的家用電器都工作在工頻(50Hz)甚至更低的頻率範圍內,產生的是極低頻電磁輻射;電磁爐、電熱毯等則工作在稍高一些的頻率範圍內,但仍屬於低頻電磁輻射;手機和手機基站、WiFi路由器、微波爐等則工作在幾百兆赫茲到幾個吉赫茲的「微波」頻率範圍內,屬於高頻電磁輻射。通常意義所說的電磁輻射指的都是「非電離輻射」。那麼,如何衡量電磁輻射的「大小」或者「劑量」呢?我們一般用電磁輻射的電場強度(單位為伏/米,V/m)來衡量。對於低頻電磁輻射,我們還需要考慮其磁場強度(單位為特斯拉,T),而微波、射頻等高頻電磁輻射的大小,我們一般用功率密度(單位為W/m2)來衡量,而靠近人體使用時,我們則通常使用比吸收率(SAR,單位為瓦/千克,W/kg)來衡量。

圖3  常見的電磁輻射分析儀

圖3中就是一些常見的電磁輻射分析儀。儀器上端伸出來圓圓的(或立方體形狀的)部分是矢量探頭,可以測量空間某位置不同方向的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和功率密度大小。這些儀器測量量值是否準確,則是由計量工作來保障的。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電磁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已不僅是人們熱議的話題,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電磁輻射影響人體的機理主要有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等三種。其中,比較明確的是電磁輻射的熱效應——人體是一個導體,人體受到電磁波輻射後,體內會產生電流,引起人體發熱。微波爐加熱食物也是利用了微波的熱效應。但是,微波爐的輸出功率範圍在(600~1000)W,其產生的微波又完全被限制在一個由金屬殼構成的密閉的環境內,功率密度大、熱效率高。與之相比,手機在接打電話時的功率僅有2W左右,且輻射的電磁波是朝空間各個方向的(在接打電話的過程中,信號不會因為轉身而消失),即使緊貼人體,引起的發熱量也非常小。
可以說,脫離「劑量」談輻射是在「耍流氓」。手機電磁輻射的「劑量」當然不可能像微波爐那樣使玉米粒變成爆米花,二者間對比如圖4所示。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能源環境所在電磁輻射對人體影響方面也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實驗裝置如圖5所示,可以模擬人頭部在受到手機輻射後吸收電磁波,並測量人體吸收的電磁波能量。具體方法是,使用模擬基站使手機輸出最大發射功率,也就是手機處在最大輻射狀態,然後把手機放在人頭模型的耳邊,模擬使用者打電話的姿態。再在人體模型內部充滿組織模擬液,這些液體對電磁波的吸收特性和人大腦內組織的特性相同,最後通過機器手臂控制的電磁場探頭在人體模型內部測試最大的電磁波輻射,作為該手機的比吸收率值(SAR值,單位時間單位質量物質吸收的能量),並以此衡量手機電磁輻射的「大小」。

圖5  電磁輻射對人體影響的測量裝置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型號的手機或無線設備使用時,人體吸收的電磁波能量不同,吸收的電磁波能量大小與無線設備的天線位置、使用習慣以及人體距離等密切相關。國家標準要求製造商在產品說明書裡標示該手機的SAR最大值,因此,消費者可以在說明書裡查詢自己購買手機的電磁輻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使用手機的時候,手機不一定會處於「最大發射功率」,因此接受的輻射會比標示的SAR最大值小。一般情況下,當手機信號「不滿格」,即接收到基站的信號比較弱時,手機通話時的發射功率會較信號滿格時大。這種情況是由於手機距離基站比較遠,或手機處於地鐵車廂或電梯等屏蔽空間內造成的,手機必須提升發射功率才能保持正常通話。除明確的熱效應以外,電磁輻射還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但這些都是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出現,比如當人體觸電,或長時間接觸能量密度很高的電磁波時,肌肉或神經會受到一定刺激。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電磁輻射會使人「患癌」「患白血病」或「記憶衰退」等。國際上對電磁輻射危害的研究方法主要分兩種: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試驗。所謂流行病學調查,是指調查在高壓線、變電站周邊長期生活的居民,在變電站長期工作的員工,有沒有在罹患癌症或白血病等方面高出其他人的情況;動物試驗則是讓大樣本量的大鼠等生物體長期生活在一定頻率和功率密度的電磁輻射環境中,根據重複性的實驗結果來得到相應結論。目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對致癌類物質的劃分,射頻電磁波輻射和低頻磁場被歸為2B類物質,低頻電場被歸3類物質。這是什麼概念呢?IARC將人類常接觸的物質分為1、2、3、4四類,其中1類物質,是指對人類確定致癌的物質,香菸、酒、太陽光、檳榔、中式鹹魚、空氣汙染等都被列為1類致癌物;2A類物質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對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2B類致癌物質對人類致癌證據有限,對試驗動物致癌證據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3類為對人類致癌性可疑,但尚無充分的人體或動物數據;4類則對人類很可能不致癌。這樣看來,被列入2B類和3類的電磁輻射是不是就沒那麼可怕了呢?當然,脫離「劑量」說電磁輻射安全無害也是在「耍流氓」,這和輻射的功率、頻率、與輻射源的距離、受輻射時間等有關。微波爐、電磁爐等未正常使用或密封性變差等導致的漏磁,輻射危害就不容小覷。那麼,我們怎麼保證生活中遇到的電磁輻射劑量是安全的呢?

一方面,國際非電離輻射保護委員會(ICNIRP)、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國際組織通過匯總電磁輻射相關研究,制定了電磁輻射的相關標準,可以保障相關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安全。許多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如我國的GB8702-2014《電磁環境控制限值》就參考ICNIRP和IEC的相關標準,規定了大家身邊1Hz~300GHz範圍內電磁場的「大小」安全限值以及評價方法等,如移動基站等設備的電磁環境須控制在12V/m以內,並由我國的環保部門相關機構進行嚴格的監測和管理等。同樣,GB21288-2007《行動電話電磁輻射局部暴露標準》也規定行動電話的電磁輻射比吸收率值要低於2W/kg。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標準中的「安全限值」是根據相關試驗等得到電磁輻射可能會危害健康的「臨界值」,並以此除以5~10等方式來確定的,但並不是說只要超過了安全限值就一定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安全標準均指出,低於某個給定的值,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人類在電磁場中是相對安全的。另一方面,電磁輻射具有一些共性特徵,我們也可以根據這些特徵來主動防護它。其一,電磁輻射的能量會隨距離的增加而大幅衰減,因此我們只要和電磁輻射源保持一定距離就可以確保安全。譬如,接聽手機時,緊貼耳朵時,手機對人體電磁輻射的SAR值為2W/kg,而當我們使用耳機時,身體距離手機30cm以上,對人體輻射的SAR值就會下降到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可忽略不計。手機基站也是如此,其向外發射信號是沿著天線的法線方向扇形傳播的,距離越遠,受到的電磁輻射越小。只要我們不並排站在天線周圍,並與之保持5m以上距離,輻射劑量一般就不會超過安全限值。其二,某些電磁輻射比較容易被屏蔽。我們所住的建築物中的鋼筋,可以幫我們屏蔽掉距離建築物5米左右高壓線的低頻電磁輻射。遮陽傘也能幫我們擋住大部分的可見光、紫外線等電磁輻射。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正確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電子設備或家用電器,健康將不會受到電磁輻射的負面影響。許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產生恐懼或疑慮,是因為理解不夠深入。如果我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從多方面去了解事物,不簡單盲從主觀印象或他人評價(例如,儘量閱讀研究原文而不是基於研究的報導,在信任某一結論之前思考該結論的得出是否基於完備、嚴謹的實驗過程和可重複的實驗結果等),才能逐漸建立起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好地辨別「吸睛」標題下究竟是「真知」還是「偽科學」。END

本文刊發於《中國計量》雜誌2018年第10期

作者: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陳杭杭  沈慶飛

  歡迎訂購計量法律法規專刊


  《計量法律法規專刊》由中國計量雜誌社編輯出版,收錄的計量法律、法規、規章均為截止到2019年7月31日的最新版。該《專刊》可作為政府計量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的必備案頭書,還可作為政府計量行政管理部門人員和計量法制檢定人員的培訓教材,也可作為註冊計量師考試參考書。

  定價:50元/本;100本以上,40元/本。(10本以上免郵。10本以下需另加20元快遞費)

長按識別下載訂單

訂購諮詢

吳慶濤:13520045771(微信)010-64224980

相關焦點

  • 電磁輻射知多少?
    反對的原因是普通民眾對於電磁輻射的擔憂。另據四川省環保廳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全省環保系統受理投訴情況,電磁輻射汙染投訴佔較大比例,成為群眾投訴熱點。  什麼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會產生哪些危害?面對生活中的電磁輻射應如何防護?本期應知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解讀。
  • 成都變電站電磁環境實時監測系統試運行 可查看電磁場強度
    6月5日,四川省第一套變電站電磁環境實時監測系統,在位於成都市錦江區的220千伏安順橋變電站完成了數字對比,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該系統是按照四川省環保廳要求,為了讓成都市民更直觀更便捷地了解變電站電磁環境而安裝的。即日起,市民可以到安順橋變電站通過電子顯示屏觀測變電站電磁場強度。
  • 電磁輻射的危害知多少
    電磁輻射知多少我們生活的空間充滿了電磁波,整個電磁波輻射範圍是由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普通可見光線、紅外線和無線電波組成。太陽對地球的輻射除了天然輻射之外,我們的周圍還有很多人工產生的電磁輻射,這是人類生活的環境所產生的輻射
  • 基站電磁輻射知多少 紅豆網友變身檢測員親歷現場
    據了解,為防止電磁輻射汙染、保護環境、保障公眾健康,國家環境保護局、衛生部頒發了《公眾照射導出限值》(GB8702—88)與《環境電磁波容許輻射強度分級標準》(GB9175—88)兩個主要技術標準,並頒布了《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兩項技術標準。1997年3月又發布國家環境保護18號令,及《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
  • 揭秘電磁輻射:手機基站輻射究竟有多大
    你能想像數億人同時打手機的情形嗎?震撼!在移動通信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越來越離不開手機的人們也紛紛發出疑問:手機的電磁輻射到底有多大,通信基站的輻射又有多少,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嗎?首先,我們來看看手機、基站是怎麼產生電磁輻射的。
  • 電動汽車輻射揭秘 比亞迪e6電磁輻射測試
    作為全新汽車時代的開創者,純電力驅動的汽車已經成為了現實,並且來到了我們身邊。綠色環保的特性和使用成本的低廉讓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理想代步工具,但同時質疑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這其中最明顯,也是最潛意識化的認知,就是對大功率電動機和大容量電池工作時的電磁輻射的擔心。
  • 記者帶你走進220kv變電站一探究竟
    東方網記者夏毓婕6月1日報導:變電站周圍電磁環境影響有多少?、變電站周圍可以住人嗎?、電磁輻射有沒有標準,數值是多少?昨天下午,「美麗上海,我在行動——走進變電站·了解電磁知識·做環保宣傳者」活動在萬航變電站舉行,這些問題都一一得到解答。來自普陀區、長寧區的市民,通過走進變電站,了解電磁輻射相關知識,親眼觀測輻射數據,消除大家原先對變電站電磁環境影響的擔憂。  萬航變電站建於2003年,坐落於長寧路,佔地面積為1592.5平方米,為周圍的龍之夢購物中心、來福士廣場等大型商場供電。
  • 變電站到底有沒有「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指的是高頻的電磁場把能量從空間中發射和傳播的過程。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完成了對輸變電設施電磁場健康風險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在電力線路和用電設備周圍存在的是極低頻電磁場,而不是電磁輻射。電磁場空間傳輸能力差,在幾十米的範圍內其能量幾乎全部衰耗。對周圍環境影響微乎其微。俗語中的電磁輻射,來源於電磁波。
  • 防範電磁輻射汙染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今天是世界電信日,我們編集了一些有關防範電磁輻射汙染的小常識,供大家參考。一、電磁場對健康有沒有危害1、電磁場從哪裡來電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生活環境中電磁場的來源可分為天然電磁場和人工電磁場兩類。天然電磁場指的是自然中產生的電磁場。
  • 深圳:微信可24小時實時查變電站電磁場強度
    只有讓市民實實在在地看到變電站電磁場強度的變化,才有可能徹底打消他們內心的顧慮,真真正正地支持變電站的發展。12月18日,深圳供電局正式向社會發布全國首個變電站電磁環境在線監測系統。這意味著:市民只需登錄深圳供電局官方網站,或者關注「深圳供電」官方微信,即可通過電腦、手機等24小時實時查看變電站電磁場強度。
  • 電磁輻射知多少
    我們生活的空間充滿了電磁波,整個電磁波輻射範圍是由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普通可見光線、紅外線和無線電波組成。所有這些射線都由太陽發射出來,但是其中一些射線並不能到達地球表面,大氣層起到了濾波器的作用,它吸收了大部分傷害生物的射線,例如伽馬射線、X射線和紫外線等。只讓可見光線和某些無線電波通過,這對我們人類來說是非常幸運的。
  • 記者實地檢測變電站與小電器「電磁輻射」 變電站電磁場強度低於...
    檢測負責人劉永亮介紹,從專業角度上說,變電站的電磁感應強度決定是否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而這個強度標準,就有工頻電場強度和工頻磁感應強度兩個衡量指標。根據國家環保總局規定,居民區輸變電工程工頻電場強度的推薦限值為4000伏/米,工頻磁感應強度限值是100微特。這也是國家標準。
  • 揭秘電磁輻射:手機基站輻射究竟有多大[圖]
    你能想像數億人同時打手機的情形嗎?震撼!在移動通信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越來越離不開手機的人們也紛紛發出疑問:手機的電磁輻射到底有多大,通信基站的輻射又有多少,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手機、基站是怎麼產生電磁輻射的。
  • 電磁輻射是什麼?對生活有多大影響?
    把它引用到電磁場環境健康領域,很容易導致公眾誤解,把它與「核輻射」的高風險相聯繫。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從數Hz到數百GHz的不同頻率的電磁源,對生物體的作用是不同的,絕不能混為一談。電磁環境曝露對生物體產生什麼影響,決定於電磁源的波長(頻率)及其能量的大小,只有超過人體補償機制的生物作用才會對健康造成有害影響。
  • 基站電磁輻射比手機還低 不會對人體造成壞影響
    日前,常平鎮白石崗村一村民帶上100多人的聯名信向該鎮經信局上訪反映,該村一基站有輻射危害,曾發生掉落髮射塔碎片殘骸,曾在雨天打雷時產生火球等。市經信局隨後派出無線電管理科科長帶隊對基站進行電磁環境測試,經檢測,基站電磁輻射比日常手機電磁輻射還低,按照標準來判斷不會對人體造成壞影響。
  • 高壓線、變電站等電力設備不會產生電磁輻射
    有些公眾對電力設備是否會產生電磁輻射、危害人體健康產生了疑問。記者採訪的專家明確表示:高壓線、變電站等電力設備不會產生電磁輻射。  高壓線變電站產生電磁感應與電磁輻射有本質的區別  北京市輻射安全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臧瑞華介紹說:電力設施所產生的是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嚴格意義上是一種電磁感應,與普通意義上的電磁輻射有本質的區別。
  • 不得不小心 電磁輻射偷走你的睡眠
    結果發現,鄰居家把一些大電器放在靠近他的床的牆壁,發放出看不見的電磁輻射。這正是他失眠的原因之一。    除了化學汙染外,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種與居住環境有關的汙染,即物理汙染——電磁輻射。它比化學汙染更可怕,因為它們往往無處不在,而又無法覺察到。這類汙染來源於醫用X光等設備、家用電器和樓頂上的各種發射塔、放大器和接收站,或附近的高壓電變壓器、分配站和傳輸電線等。
  • 科學認識電磁輻射 暢想移動新生活 ——東營移動公司積極開展電磁...
    5月29日上午,東營移動公司邀請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市無委會、市聯通公司、市電信公司、市鐵塔公司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在移動運河路營業廳前組織開展電磁輻射科普宣傳活動。在當日的科普宣傳現場,東營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通過對基站輻射的測試與常用家電的輻射值進行現場對比,發放電磁輻射科普手冊和移動通信基站輻射安全宣傳手冊,講解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的相關標準並播放相關科學實驗視頻等途徑,以文字、語音、視頻和現場實驗對比等多形式科學、直觀地宣傳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的相關安全知識。電磁輻射是電磁汙染嗎?
  • 住宅處在嚴重超標的電磁輻射當中 業主揪心
    為了弄清原因,100多戶小區居民自費請來了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專家為他們的房屋做檢測,檢測過程中排除了家裝汙染的可能,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適合人們長期居住的安全區環境電磁輻射值必須小於10伏/米,對照國家標準,再看看檢測結果,42個測量點,30個測量點的電磁輻射超標。
  • 實測是否存在「電磁輻射」,你要的「變電站真相」來了
    其中,工作中電冰箱、微波爐、剃鬚刀的電場強度,比變電站內外的電磁場強度高出幾十倍。電吹風的電場強度更是樓下變電站的1134倍。變電站不存在「電磁輻射」對比見真相,專家有總結。劉永亮認為:從實測結果和數值對比可以明確,變電站「存在電磁輻射」是一種誤解。從專業角度出發,用「電磁輻射」來描述輸變電設施產生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是不科學,也不正確的。中國電科院電網環保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也告訴記者:電磁輻射一般是指頻率在10萬赫茲以上的高頻率電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