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搜尋小鼠基因組中T細胞的基因與標誌

2020-12-05 生物谷

幹細胞在分子水平發生了什麼,使它成為一種細胞而不是另一種?在什麼點上它被委以細胞命運,它又是如何被委任的?這些問題的答案一直未弄清楚。但現在,在一些標誌著對幹細胞命運了解向前邁進一大步的研究中,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追蹤到確保某些幹細胞成為T細胞的一種分級發育過程,其中T細胞是幫助破壞入侵病原體的免疫細胞。

這是第一次如此詳細地分割一個天然的發育過程,一步一步地深入,觀察基因組中所有基因的活性。從遺傳學來說,這意味著這個系統確實不存在任何隱藏。

研究人員對多能造血前體細胞進行了研究,它是一種幹細胞樣細胞,表達各種基因,且有分化成包括免疫系統細胞在內的大量不同類型血細胞的能力。他們將小鼠全基因組考慮在內,列出在前體細胞轉化成定型T細胞中起作用的所有基因,並確定了每個基因在發育過程的什麼時候打開。同時,還追蹤了指引前體細胞到各種替代途徑中的基因。結果不僅表明了T細胞發育過程何時,也表明了T細胞發育過程如何關閉啟動替代命運的基因。

生產T細胞是一個分子事件級聯過程,包括5個階段,即:2個定型前階段、1個定型階段和2個定型後階段。研究人員確定出了5個階段都表達的基因,包括許多編碼調節蛋白的基因,其中調節蛋白稱為轉錄因子,可開關特定基因。在第二與第三階段之間會出現一個主要的調節變化,此時開始T細胞定型。這時,激活非定型幹細胞相關基因的大量轉錄因子關閉,然而激活T細胞發育將來步驟必需基因的其他因子則打開。

該研究不僅觀察了各階段中表達什麼基因,也觀察了什麼使那些基因特定時間表達成為可能。一個關鍵調節成分是轉錄因子基因自身的表達。此外,還確定了用作轉錄因子停泊位點的控制序列,這些序列用傳統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小鼠和人通常難以確定,研究人員花了近10年時間設法創造單基因控制序列的綜合性圖譜。

為繪製可能控制序列的圖譜,還對表觀遺傳標誌進行了研究。表觀遺傳標誌是化學修飾,如改變DNA成束方式的那些。它們與DNA特定區域相關,其中DNA特定區域作為轉錄因子作用的後果,因此它們能影響鄰近基因開關的難易。確定表觀遺傳標誌加入或移除的DNA區域,就為確定T細胞發育期間開關的許多基因的控制序列鋪平了道路。

這項研究應用了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為研究完成提供了可能性。首先是超高通量DNA測序,用它來確定基因表達的主要變化出現在發育途徑的什麼階段。這種技術放大自數百萬細胞樣本收集的DNA序列,將它們依次序列好,與已知基因組序列進行對比,確定哪一種基因富集或更大量。那些富集的就是最可能表達的基因。第二重要方法包括體外組織培養系統,它使研究人員能大量生產早期同步化的T細胞前體,觀察變化條件對單個細胞產T細胞或其他細胞的影響。(生物谷bioon.com)

Dynamic transformations of genome-wide epigenetic marking and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establish T cell identity

Jingli A. Zhang, Ali Mortazavi, Brian A. Williams, Barbara J. Wold, Ellen V. Rothenberg

T cell development comprises a stepwise process of commitment from a multipotent precursor. To define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is progression, we probed five stages spanning the commitment process using RNA-seq and ChIP-seq to track genome-wide shifts in transcription, cohorts of active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s, histone modifications at diverse classes of cis-regulatory elements, and binding repertoire of GATA-3 and PU.1, transcription factors with complementary roles in T cel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highlight potential promoter-distal cis-regulatory elements in play and reveal both activation sites and diverse mechanisms of repression that silence genes used in alternative lineages. Histone marking is dynamic and reversible, and though permissive marks anticipate, repressive marks often lag behind changes in transcription. In vivo binding of PU.1 and GATA-3 relative to epigenetic marking reveals distinctive factor-specific rules for recruitment of these crucial transcription factors to different subsets of their potential sites, dependent on dose and developmental context.

相關焦點

  • 整合小鼠和人類遺傳數據可鑑定膽固醇代謝中的致病基因
    整合小鼠和人類遺傳數據可鑑定膽固醇代謝中的致病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24:29 近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Brian W.
  • 科學家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科學家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27:33 日本東京大學Makoto Nakanishi研究小組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 Cancer Cell:腫瘤相關血管中高度表達的13種基因
    生物谷報導: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研究人員最近在小鼠和人類實驗中發現一組特定在腫瘤相關血管中高度表達的基因。這些基因及其編碼的蛋白,是選擇性切斷腫瘤血供而不傷及健康組織血管的潛在藥物靶標,克服了靶向血管生長的現代抗癌策略的一個主要問題。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期間特定BAF和PRC2亞基的不同機製作用。BAF45亞基由具有不同表達模式的四個基因家族(BAF45a,BAF45b,BAF45c和BAF45d)編碼。這些蛋白質含有兩個植物同源域(PHD),可以將BAF複合物靶向具有特定組蛋白標記的基因組基因座。
  • 免疫缺陷小鼠BRGSF小鼠在基因治療中的優勢
    在基因治療發展的歷程中為了減少基因治療過程中嚴重免疫反應的發生,目前主要有兩種策略,一種為在病毒載體的選擇、設計、構建上儘量降低其免疫原性,但這種方式可能會犧牲一部分產品的有效性;另一種策略為與其他藥物(如抗體類藥物)聯用,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 Cell:活性更強的長壽基因SIRT6意味著更長的壽命?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多的證據表明長壽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SIRT6的基因。他們發現基因SIRT6在具有更長壽命的物種中負責更高效的DNA修復。這一發現揭示了開發抗衰老乾預措施的新靶標,可能有助於阻止年齡相關性疾病。
  • 新研究挑戰用於構建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的CRISPR方法
    CRISPR技術提供一站式服務,它所構建出的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的成功率為16%。通過將CRISPR複合物注射到受精卵中,Jaenisch團隊成功地將一個待剔除的基因放置在兩個LoxP位點之間,從而允許這個基因受到條件性調節。
  • Cell:乙醯化在基因活性調節中的機制
    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及脫乙醯基酶(HDAC)調節組蛋白和轉錄因子的乙醯化水平,從而在控制細胞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乙醯化是組蛋白激活開始轉錄的標記,可以說HATs是基因表達被激活的標記,而HDACs是基因表達失活的標記。在本研究中,Zhao教授研究小組通過全基因組掃描的方式鑑定與乙醯化組蛋白相關的活性基因。
  • Cell Stem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HSC-iNKT細胞提供持久的抗腫瘤免疫...
    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利用iNKT細胞的功能攻擊腫瘤細胞並治療癌症。這種方法可以抑制移植到小鼠體內的多種類型人類腫瘤的生長。他們對這種幹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得它們經編程後產生iNKT細胞。
  • 超百萬人類與小鼠調控基因元件公布
    「ENCODE計劃」於2003年啟動,致力於繪製人類與小鼠基因組功能性元件的綜合圖譜。功能性元件是指編碼具有調控基因作用的分子產物或生化活動的DNA區域。       在《自然》發表的一篇概述性文章中,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描述了在「ENCODE計劃」前兩個階段上擴展增加的近6000項新實驗(4834項涉及人類樣本,1158項涉及小鼠樣本)。
  • 超百萬人類與小鼠調控基因元件公布
    「ENCODE計劃」於2003年啟動,致力於繪製人類與小鼠基因組功能性元件的綜合圖譜。功能性元件是指編碼具有調控基因作用的分子產物或生化活動的DNA區域。在《自然》發表的一篇概述性文章中,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描述了在「ENCODE計劃」前兩個階段上擴展增加的近6000項新實驗(4834項涉及人類樣本,1158項涉及小鼠樣本)。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在新研究中,王立峰等人篩選出了其中一個小RNA:miR-128-1,觀察到它在機體代謝中發揮的一系列調控作用。有意思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小RNA恰恰位於進化自然選擇的熱門區域:2q21.3。這組基因中,有鼎鼎大名的乳糖酶基因(以下簡稱LCT),它的活躍表達可以促使人產生大量的酶,幫助消化乳糖、從牛奶中獲取營養。
  • Cell:「條形碼」+ CRISPR 可追蹤單細胞譜系史和基因表達譜
    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的小鼠細胞系,CARLIN可以追蹤小鼠單細胞譜系史和基因表達譜,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雜誌上。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4.048數十年來,許多發育生物學家的夢想是能有一種方法,可以隨著胚胎的發育或組織的建立,逐個細胞地重建每個細胞譜系——跟蹤其整個從胚胎到成體的發育過程,揭示從親代細胞到每一代子細胞的譜系「家族樹」,以及每個細胞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打開或關閉了哪些基因
  • 瞄準千億美元級抗體藥市場,「仁源欣生」開發基因組人源化小鼠平臺
    動物模型特別是小鼠模型通常應用於生命科學的科研和藥物開發之中,具有廣泛的需求。36氪近日接觸的「仁源欣生」就專注於開發基因組人源化小鼠平臺,是一家基於全新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平臺的高科技公司。與競品相比,該公司的核心優勢是專注於大片段基因編輯技術的底層開發,這項技術能夠顯著減少基因組人源化動物模型產生的時間和成本,從而建立具有極高醫藥研發價值的動物模型平臺。目前,「仁源欣生」正在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大片段基因編輯技術。
  • 基於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小鼠全細胞圖譜發表—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Cell:人類結腸癌蛋白質基因組學分析揭示出新的治療策略
    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3.030。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貝勒醫學院分子與人類遺傳學教授Bing Zhang博士說,「這是首項研究對來自一組結腸癌患者的組織樣本(包括腫瘤組織和鄰近的正常組織)中的所有蛋白和基因進行分析。」
  • Cell:數萬人的隊列研究發現:怎麼吃也吃不胖的原因,可能是這個基因...
    儘管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於肥胖的易感性,但很少有人探索過瘦的遺傳學,無論是在人類中或在多基因瘦小鼠模型中。然而,這些研究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直接的功能證據,將人類數據與鑑定抗體重增加的潛在基因聯繫起來。
  • 人源抗體基因小鼠研發及其在治療疾病中的應用
    噬菌體展示技術的建立,即由噬菌體表達人源抗體基因重組抗原結合片斷組合庫中,成功篩選獲得具有高親和力的第一個全人源抗體。同樣,通過構建攜帶有人源抗體基因組小鼠模型,也成為目前研製人源抗體最具吸引力的技術平臺。另外,藉助康復患者B淋巴細胞與人雜交瘤細胞相結合的技術,獲得針對特殊疾病的人源抗體,也成為一種人源抗體研發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技術。
  • Cell:科學家發現與瘦有關的基因可能有助於抵抗體重增加
    他們發現,刪除這種基因會導致蒼蠅和老鼠變得更瘦,並且發現這種基因在大腦中的表達可能參與調節能量消耗。研究小組比較了健康瘦人和正常體重人的 DNA 樣本和臨床數據,發現了 ALK 基因中瘦人所獨有的遺傳變異。科學家們已經知道,ALK 基因經常在各種癌症中發生突變,並且它被譽為致癌基因,一種驅動腫瘤發展的基因。 Alk 在癌症外的作用還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在新上線的研究中,王立峰等人篩選出了其中一個小RNA:miR-128-1,觀察到它在機體代謝中發揮的一系列調控作用。有意思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小RNA恰恰位於進化自然選擇的熱門區域:2q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