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耐受性的機制被發現

2021-01-21 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資訊

對於癌症科學家來說,一個迫切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免疫療法在某些情況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對大多數患者無效,來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兩個研究小組已經獨立發現了癌細胞中的一種遺傳機制,這種遺傳機制影響了它們是否抵抗或響應稱為檢查點抑制劑的免疫療法藥物。

 

科學家們表示,這些發現揭示了潛在的新型藥物靶點,並可能有助於將免疫治療的益處擴大到更多的患者和其他類型的癌症。

 

科學雜誌發表的兩篇文章詳細介紹了這些發現。

 

一份報告重點介紹了用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晚期腎癌的臨床試驗患者,他們是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由Dana-Farber的Eliezer Van Allen博士和Broad ,以及Dana-Farber泌尿腫瘤中心主任Toni Choueiri博士實施。

 

第二份報告確定了黑色素瘤細胞中的免疫治療耐藥機制,由Dana-Farber癌症免疫治療研究中心主任Kai Wucherpfennig博士和Dana-Farber的Shirley Liu博士領導。

 

這兩個小組匯集了一個發現,即抵抗免疫檢查點阻滯的作用受到一組調節DNA如何包裝在細胞中的蛋白質的變化的嚴格控制。被稱為染色質重塑複合體的蛋白質的集合(SWI / SNF)其成分由不同的基因編碼,其中包括ARID2,PBRM1和BRD7。 SWI / SNF的工作就是打開一段緊密纏繞的DNA,使其藍圖可以被細胞讀取以激活某些基因來製造蛋白質。

 

由Van Allen和Choueiri領導的研究人員尋求解釋,為什麼一些患有轉移性腎癌的患者稱為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為什麼從阻斷PD-1檢查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中獲得臨床益處 - 有時是持久的而其他患者則沒有。

 

ccRCC不同於對免疫治療反應良好的癌症,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和特定類型的結腸直腸癌,這一事實激起了科學家的好奇心。後一種癌症細胞含有許多DNA突變,被認為可以使特異性的「新抗原」有助於患者的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腫瘤,並使癌細胞的「微環境」成為抗腫瘤T細胞的熱點。相比之下,ccRCC腎癌細胞幾乎沒有突變,但一些患者甚至晚期轉移性疾病對免疫治療反應良好。

 

為了尋找影響免疫療法反應或抗性的ccRCC腫瘤的其他特徵,研究人員使用全外顯子DNA測序來分析來自臨床試驗中用檢查點阻滯劑nivolumab(Opdivo)治療的35位患者的腫瘤樣品。他們還分析了來自另一組63例轉移性ccRCC用類似藥物治療的患者的樣本。

 

當對數據進行分類和細化時,科學家們發現,免疫療法治療獲益較長且無進展生存期的患者是那些腫瘤缺乏功能性PRBM1基因的患者。 (大約41%的ccRCC腎癌患者PBRM1基因沒有功能)。該基因編碼稱為BAF 180的蛋白質,它是SWI / 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的PBAF亞型的亞基。

 

PBRM1基因功能喪失導致癌細胞增加表達其他基因,包括參與免疫系統刺激的稱為IL6 / JAK-STAT3的基因途徑。                      

 

Choueiri說:「雖然這個發現並沒有直接導致對免疫治療反應的檢測,但我們打算在更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中考察這些特殊的基因組改變,我們希望有一天這些發現將成為未來臨床試驗的動力。」

 

在第二份報告中,由Wucherpfennig領導的科學家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了這個問題。他們使用基因編輯CRISPR / Cas9技術篩選黑素瘤細胞的基因組,使得腫瘤抵抗被免疫T細胞殺死,免疫T細胞是免疫系統對感染和癌細胞應答的主要參與者。搜索出現了約100個基因,這些基因似乎控制了黑素瘤細胞對T細胞殺死的抗性。使這些基因失活使癌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為了縮小搜索範圍,Wucherpfennig研究小組確定SWI / 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的PBAF亞型 – 及Van Allen和Choueiri研究小組在腎癌細胞中所涉及的同一組蛋白 - 參與對免疫T細胞的抗性。                                             

 

當PBRM1基因在實驗中被敲除時,黑素瘤細胞對T細胞產生的幹擾素-γ更加敏感,並且響應產生了招募更多的腫瘤抗原T細胞進入腫瘤的信號分子。 據研究人員稱,PBAF複合物中的另外兩個基因ARID2和BRD7也在一些癌症中發現,而這些癌症,如缺乏ARID2功能的黑色素瘤,也可能對檢查點阻斷作出更好的反應。 作者指出,這些基因的蛋白質產物「代表免疫治療的靶點,因為失活性突變使腫瘤細胞對T細胞介導的攻擊敏感」。 他們補充說,尋找改變這些靶分子的方法「將免疫治療的益處擴大到更大的患者群體,包括迄今為止對免疫治療難以治療的癌症,將是非常重要的。」                                     


https://m.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1-mechanism-resistance-immunotherapy-treatment.html



相關焦點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耐受性發生機制 在人和小鼠中,耐受性樹突狀細胞(tolDCs)誘導耐受的機制有幾種。首先,當T細胞通過T細胞受體(TCR)和MHC之間的相互作用識別tolDCs提供的抗原時,如果不存在共刺激信號(DCs中T細胞CD28與CD80/CD86結合),T細胞則無法產生IL-2並增殖。
  • 淺談慢性攜帶 一:免疫耐受性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E抗原陽性(即所謂「大三陽」)的攜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性,能壓制對B肝病毒的免疫攻擊,既不清除病毒,也不引發肝細胞病變,血清病毒水平很高卻沒有肝炎。免疫耐受性是什麼意思?上面說的B肝病毒與人體免疫系統之間的「和平共處」狀態,醫學術語叫做「免疫耐受性」。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然而,近年來,我們在理解這些基本機制和維持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器官移植和過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取得了臨床應用的成功。此外,新型多肽治療藥物、抗T細胞抗體和細胞療法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治療(具有長期療效,無需持續治療)奠定了基礎。
  • 澳女孩換肝後血型也被改變 免疫耐受性全球首例
    澳女孩換肝血型也改變  免疫耐受性全球首例  據美國媒體昨天報導,一位澳大利亞女孩在進行肝臟移植後,血型發生改變,免疫系統變得和她的捐贈人的一樣。24日,負責給她進行治療的醫生表示,這是目前已知的惟一一種此類病例。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免疫治療|肝腫瘤|...
    肝轉移可調節全身抗腫瘤免疫,而這些患者CPI抵抗背後的機制基礎還不清楚。以前對肝臟耐受性的研究要麼集中在癌症以外的環境(如傳染病、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要麼就是提示肝轉移前的潛在可能和癌症相關的免疫抑制是基於肝實質範圍內的局部效應。但是這些研究均不能解釋肝臟耐受性對全身或非穩態抗腫瘤免疫的潛在影響,更不能解決臨床上的問題。
  • 新生或成年動物為什麼不能徹底誘導產生免疫耐受性
    如果能誘導新生或成年動物的免疫系統,讓它產生象胚胎期的免疫系統那樣的免疫耐受性,那麼,一直困擾器官移植問題中的排異反應,就可以徹底解決了。 例如,新生兒感染B肝病毒,就會產生免疫耐受性而不發生B型肝炎,但成年後會發病,讓免疫系統殺死肝細胞,這就是免疫耐受性不徹底的緣故,也就是說,只有在胚胎發育18周前產生的免疫耐受性才能保持永久的免疫耐受性。
  •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1975年著名免疫學家Burnet提出克隆選擇學說,並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學說解釋免疫耐受現象。他的觀點曾對免疫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近代基礎免疫學,尤其是免疫調節研究的迅速發展,當前對免疫耐受機制的認識已遠遠超越了這一學說當時的涵義。
  • Nature子刊: 一種通用抑制抗藥物抗體的免疫耐受性疫苗粒子
    近日他們最新報導了一種僅包含有雷帕黴素的合成納米疫苗粒子(SVP-Rapamycin),它可以與任何抗原共同注射,並且產生免疫耐受性。這種方法可以作為抑制ADAs的一種通用方法,即不需要為不同種類藥物調整納米粒子,也不需要改變藥物本身的用量或是療程。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T細胞是機體所有抗腫瘤免疫體系的主力軍,T細胞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陰」「陽」兩類分子的調節,也就是抑制型和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平衡分子。通過抗體來阻斷這些抑制型免疫檢查點分子受體-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解除對T細胞的抑制,使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恢復其腫瘤殺傷能力,進而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
  • 胚胎滯育樣適應使腫瘤獲得治療耐受性
    胚胎滯育樣適應使腫瘤獲得治療耐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8:23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Constantine S.
  • 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抗菌藥物耐受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闡明細菌耐藥性形成和進化機制將為合理用藥和新型抗菌藥物開發提供理論依據,是現在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於從細菌個體和種群水平揭示細菌耐藥性形成的分子機制。近年來,發現體外低水平抗菌藥物暴露會加速細菌耐受性演變,進而導致細菌耐藥性形成(Science 2017)。宿主體內的細菌也會產生耐藥性,如鼠傷寒沙門氏菌可自發將耐藥基因傳給腸道內定殖菌(Nature 2019)。
  •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發現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細胞接觸抗原性物質時所表現的一種異性的無應答狀態(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
    肝轉移可調節全身抗腫瘤免疫,而這些患者CPI抵抗背後的機制基礎還不清楚。以前對肝臟耐受性的研究要麼集中在癌症以外的環境(如傳染病、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要麼就是提示肝轉移前的潛在可能和癌症相關的免疫抑制是基於肝實質範圍內的局部效應。但是這些研究均不能解釋肝臟耐受性對全身或非穩態抗腫瘤免疫的潛在影響,更不能解決臨床上的問題。
  • 癌細胞對療法產生耐受性分子機制 可能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大約在10年前,很多癌症研究人員主要聚焦於研究癌細胞的突變以及如何關閉這些突變,而這種專注以治療的形式得到了回報,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療法能從本質上關閉大約在一半皮膚癌中發生突變並調節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的表達,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昂貴且艱苦的療法也有其局限性,僅有一半的癌症患者機體的腫瘤會消失1個月至1年時間,而存活下來的癌細胞則會促進癌症患者疾病復發,這種細胞對藥物會產生一定的耐受性。
  • 知己知彼 優化免疫治療策略——乳腺癌免疫治療現狀及進展
    免疫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使這一循環持續下去,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的大量死亡,從而起到臨床治療作用。2.乳腺癌免疫治療策略2.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作為免疫系統的保護性效應分子,生理狀態下可以避免炎症引起的T細胞過度活化,以保持自身的免疫耐受性。
  • 免疫治療是什麼?細胞免疫治療的「前世今生」
    細胞免疫治療的發展歷史 細胞免疫治療的起源——細菌注射 19世紀末,美國紐約一名叫Willian Goley的醫生發現:在腫瘤患者中,那些手術後發生過感染的患者比沒有感染的患者,恢復的更好。
  • 免疫2.0時代到來?免疫抑制劑聯合靶向藥物療效增強機制詳解
    作為IMbrave150研究的主要參與者和作者,朱秀軒教授首先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單藥在HCC治療中的應用概況講起,簡要闡述了阿替利珠單抗和貝伐珠單抗這兩類藥物的不同生物學作用機制,隨後著重講解了IMbrave150的詳細數據及ICI聯合靶向藥物使療效增強的可能的原因。
  •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離替代化療還有多遠?
    而且讓大家尤為期待的是,目前已明確療效的免疫藥物PD-1、PD-L1、CTLA4還僅是免疫治療研發藥物中很小一部分,未來還將有大量其他通路的藥物出現,這種可能性極大拓展了腫瘤治療的想像空間,即未來極有可能是免疫治療突破使得腫瘤得以治癒。 目前,免疫治療在肺癌治療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尤其對預後較差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幾乎改變了肺癌傳統治療格局。
  • 聯合免疫療法優於單藥治療的分子機制
    聯合免疫療法優於單藥治療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0 11:24:01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nfu Hui研究組發現,PD-L1:CD80順式異源二聚體在抑制程序性細胞死亡1(PD-
  • 知識科普丨幹細胞治療免疫療法
    免疫細胞療法,是一種應用廣泛、具有顯著療效的腫瘤生物治療技術。通過在實驗室中應用高端生物技術對殺癌免疫細胞進行大量的活化培養,使其具有高效識別和殺滅癌細胞的能力,再回輸患者體內,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其中,免疫細胞的培養技術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