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慢性攜帶 一:免疫耐受性

2021-01-21 南方醫院駱抗先工作室

【案例】

網友『回想當年』先生的跟帖:我24歲,有大三陽11年了,肝功08年稍微不正常,吃了中草藥後正常了。這一年多來肝區十分不舒服,人沒有精神,經常噁心。但肝功都是正常的,HBV DNA是8次方。我去了北京兩家大醫院,兩家醫院的教授都是權威專家。但是他們兩個說法有些出入,一位說需要吃抗病毒藥物,另一位說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吃了可能沒有效果,給我開了點護肝藥。我該怎麼辦?我到底該聽誰的?


【案例分析】

慢性攜帶佔B肝病毒感染的70%~80%,在15歲以上的人口中人數還很多。本來不算患病,但如上面那位網友的跟帖,各種問題還是不少,涉及面也相當廣泛。你有這方面的問題嗎?歡迎來參與討論。


感染B肝病毒後能不發病嗎?

B肝病毒主要在肝細胞中複製,但不太妨礙細胞的新陳代謝,並不直接引起細胞病變。試想我們大多數人是在小兒時期感染的,一般小兒的血清病毒水平都很高,但大家在小兒時期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B肝病毒引起肝細胞的慢性感染,肝細胞長期分泌B肝病毒,使肝臟的絕大多數肝細胞被感染。而肝細胞是長壽命的,病毒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消失,幾乎與肝細胞共存亡,所以病毒攜帶的時期是漫長的。

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體內的B肝病毒與免疫系統似乎「和平共處」:病毒不引起肝細胞的炎症破壞,極大多數攜帶者能保持健康;免疫系統也容忍病毒在肝細胞內複製。如果不「和平共處」了,免疫攻擊肝細胞內的病毒,就會引起肝細胞的損傷。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E抗原陽性(即所謂「大三陽」)的攜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性,能壓制對B肝病毒的免疫攻擊,既不清除病毒,也不引發肝細胞病變,血清病毒水平很高卻沒有肝炎。


免疫耐受性是什麼意思?

上面說的B肝病毒與人體免疫系統之間的「和平共處」狀態,醫學術語叫做「免疫耐受性」。

什麼是免疫?最簡單的解釋:免疫就是「排除異己」。在嬰幼兒時期接觸B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因為免疫系統沒有成熟,淋巴細胞分不清是「自己」的成分還是「異己」的成分,錯把表面抗原當成了自己身體中的抗原蛋白,不與其發生反應,而與其「和平相處」,這種免疫不反應性就是免疫耐受性,並一直保持到成年。

如果成年後才接觸B肝病毒就不是這樣了,因為免疫系統已經成熟,體內侵入了異己分子,馬上就會產生相應的抗體來保護自己。當前許多成年人都有表面抗體,就是在無意中接觸B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後,不知不覺中產生的。

搞明白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性,才能明白為什麼E抗原陽性的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病毒水平很高卻不發生肝炎;E抗原陽性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病毒水平越高,病情越輕,這是因為還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性。而E抗原陰性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病毒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這是因為感染的時間很久,免疫耐受性已經消失了。

免疫耐受性越強抗病毒治療就越難,但如果治好了,肝臟的病變很輕,沒有多少纖維化;肝硬化患者已經沒有免疫耐受性了,抗病毒治療容易清除病毒。但是病毒清除了,還是會留下廣泛的肝纖維化。

這種免疫耐受性,表現為:不能產生針對表面抗原的表面抗體;也不能產生有清除B肝病毒能力的T淋巴細胞。這樣就只能容忍B肝病毒長期在體內生存,就成了慢性B肝攜帶者。

沒有這種T細胞來清除肝細胞裡的B肝病毒,當然不會損傷肝細胞,也就不引起肝炎,於是B肝病毒就能與你長期「和平共處」了。這種「免疫不反應」,就是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就是免疫力差嗎?

不要把體弱多病與對B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性混淆,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對別的病毒免疫力一點也不差。

體弱多病是一般意義的體質不強,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只是對B肝病毒的不反應,健康情況不一定差。任何成年人群(包括許多驃悍的大男人)中都有10%的慢性B肝攜帶者。正因為是健康的,大多數攜帶者自己長期都不知道,有的攜帶幾十年,到傳染給子女時,才檢查而知道自己也是攜帶者。


有免疫耐受性是好呢、還是壞?

免疫總是一把雙刃刀,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

T淋巴細胞的免疫清除力能清除B肝病毒,但它要損傷肝細胞才能清除肝細胞裡面的B肝病毒,清除病毒的過程中,肝細胞損傷,細胞裡的轉氨酶漏出來,血清轉氨酶就會升高。「大三陽」的攜帶者經過肝炎才到「小三陽」的肝硬化,大多數已經人到中年,免疫耐受性弱了,免疫清除力就強了,肝組織損傷很重,抗病毒治療卻比較容易成功。

慢性B肝攜帶者大多數是兒童和青年人,免疫耐受性較強,免疫清除力就弱,肝組織沒有損傷。對B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性,是要保護你免受病毒的傷害,是在嬰幼兒時期與B肝病毒接觸過程中形成的保護力,是在低年齡時期保護健康的一種積極因素。

B肝攜帶的特點是對病毒的免疫不反應,這樣才形成B肝病毒感染的慢性化,才使你「大三陽」持續幾十年。

免疫耐受性有時不很穩定,慢性攜帶者之中有25%的人T淋巴細胞會被激活而進入免疫活動期,就有了免疫清除力,就會發生慢性B型肝炎。

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有比較完全的耐受性。免疫耐受性削弱後就發生了慢性B型肝炎,可能還有程度不同的免疫耐受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免疫清除力、但不充分,平均病毒水平會比攜帶者低一些,但卻有輕重不等的肝細胞損傷。


免疫耐受性會自己消失嗎?

免疫耐受是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一個時期。

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系統會逐漸成熟,對B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性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低落的,大約每4、5年病毒水平就會降低1次方,大概經過二、三十年的「大三陽」攜帶就會變成「小三陽」的攜帶,再經過十幾年就可能結束慢性攜帶狀態,這是我國1.2億的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共同的生命旅程。

每4、5年清除病毒1次方,這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肝細胞的損傷十分輕微,所以攜帶者只要不飲酒,不吃傷肝的藥,就能長期保持健康。

相關焦點

  • 駱抗先 | 淺談慢性攜帶之:兩種「小三陽」慢性攜帶
    駱抗先 | 淺談慢性攜帶之:兩種「小三陽」慢性攜帶
  • Nature子刊: 一種通用抑制抗藥物抗體的免疫耐受性疫苗粒子
    例如,聚乙二醇化尿酸特異性酶Pegloticase,它可以催化尿酸氧化為尿囊素,用於慢性痛風的治療。該藥會在90%的患者中會產生ADAs,這會降低藥效並引起過敏反應。因而,防止ADAs的形成不僅能降低新藥後期臨床的失敗率,而且能提高上市藥物的安全性及功效。
  • 新生或成年動物為什麼不能徹底誘導產生免疫耐受性
    如果能誘導新生或成年動物的免疫系統,讓它產生象胚胎期的免疫系統那樣的免疫耐受性,那麼,一直困擾器官移植問題中的排異反應,就可以徹底解決了。 例如,新生兒感染B肝病毒,就會產生免疫耐受性而不發生B型肝炎,但成年後會發病,讓免疫系統殺死肝細胞,這就是免疫耐受性不徹底的緣故,也就是說,只有在胚胎發育18周前產生的免疫耐受性才能保持永久的免疫耐受性。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樹突狀細胞是協調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病原體的核心,需要在穩定狀態下調節免疫系統,誘導免疫耐受。具體而言,樹突狀細胞與胸腺髓質上皮細胞通過MHC-II向CD4+T細胞呈遞自身抗原,並在相互作用加強時促進其凋亡。 外周免疫耐受的其他機制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穩態,避免對「自我」或無害抗原的反應。同樣,DCs也是這一過程的關鍵。
  • 澳女孩換肝後血型也被改變 免疫耐受性全球首例
    澳女孩換肝血型也改變  免疫耐受性全球首例  據美國媒體昨天報導,一位澳大利亞女孩在進行肝臟移植後,血型發生改變,免疫系統變得和她的捐贈人的一樣。24日,負責給她進行治療的醫生表示,這是目前已知的惟一一種此類病例。
  • 食物變應性和不耐受性吃什麼食物好?
    食物變應性是指由於進食一種特殊食物後會反覆發生症狀,而此種食物已證明有免疫根據(對食物的IgE抗體).食物不耐受是一種複雜的變態反應疾病,是人體免疫系統對進入體內的某些食物產生的過度保護性免疫反應,可引起全身各系統的慢性症狀。
  • 專家: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 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4月2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圖片來源:中國網  他說,從其同類的兩種冠狀病毒,比如引起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兩種冠狀病毒
  • ...在給志願者接種後28天時,顯示出免疫原性和人體耐受性。在健康...
    文 / 夏洛特2020-05-23 01:04:11來源:FX168 【世界首個新冠疫苗人體臨床數據公布:全部產生免疫應答】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全球首個重組腺病毒5型載體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
  • 中科院專家: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 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4月2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圖片來源:中國網他說,從其同類的兩種冠狀病毒,比如引起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兩種冠狀病毒,尚未觀察到感染者持續帶毒,從我國幾萬名新冠恢復者來看,也未觀察到長期帶毒的跡象。
  • 免疫調節劑能治療慢性蕁麻疹?醫生的答案竟然是這樣的,別被「騙」了!
    不少慢性蕁麻疹患者會認為得病和「免疫力低,身體抵抗力差」有關,希望通過服用一些藥物來「提高免疫力」,也許這樣就能讓蕁麻疹「斷根」吧。 因此,一些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免疫調節劑」就成為這些患者的一絲希望,他們甚至會要求醫生處方這一類藥物。 一、什麼是免疫調節劑?
  •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首先,免疫耐受的誘導、維持和破壞影響著許多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人們企圖誘導和維持免疫耐受性來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應。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腫瘤生長過程中,設法解除免疫耐受、激發免疫應答將有利於對病原體的清除及腫瘤的控制。
  • 慢性HBV感染免疫控制期抗病毒治療之爭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自發地出現免疫清除後大部分患者進入免疫控制期[1],此期患者血清抗-HBe陽性,HBV DNA通常檢測不到或處於低水平(<2000 IU/ml),血清HBsAg一般為低水平(<1000 IU/ml),並伴有持續正常的ALT和輕度肝臟炎症壞死及纖維化。
  • 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大?科學家發現Treg細胞可抑制免疫
    自然調節性T細胞(nTreg)在腎移植術後的患者中可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免疫系統保護機體免受外界因素的損傷。值得注意的是,器官移植術後的患者的免疫系統對外來器官的防禦作用反而造成了麻煩,使其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因此,慢性排斥反應和慢性免疫抑制的長期併發症(如感染、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是亟待解決的要點難點,人們不斷在尋求新的治療策略。
  • 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大?科學家發現Treg細胞可抑制免疫!
    免疫系統保護機體免受外界因素的損傷。然而,當機體免疫力過強時也會造成機體損害,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器官移植術後的患者的免疫系統對外來器官的防禦作用反而造成了麻煩,使其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
  • 免疫功能紊亂是慢性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標誌,怎麼維持免疫系統的...
    1、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僅限於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所針對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症、1型糖尿病、重症肌無力、潰瘍性結腸炎、惡性貧血伴慢性萎縮性胃炎、肺出血腎炎症候群、尋常天皰瘡、類天皰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多發性腦脊髓硬化症、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等。
  • 黑猩猩試驗表明TLR-7口服激動劑GS-9620或可治療慢性B型肝炎
    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來說,直接抗病毒藥物能夠抑制B型肝炎病毒(HBV)載量,但需終生服用。相比之下,刺激先天免疫系統能提高機體對病毒的控制能力,而且在有限的治療之後獲得長期效應。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肝癌預防和治療前景
    當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發靶向不同免疫機制,抑制腫瘤發生的多種策略。我們知道,免疫系統:a. 通過保護宿主免受感染來抑制病毒誘導的腫瘤;b.通過誘導靶細胞遺傳不穩定性和突變,防止促進腫瘤發生的慢性炎症環境形成;c.消除通常共表達活化固有免疫細胞受體和腫瘤抗原的配體的腫瘤細胞。然而,肝臟的耐受性卻對抑制腫瘤的發展提出了獨特的挑戰。
  • B肝在研新藥GSK疫苗,葛蘭素史克開發,打破耐受兼具免疫原性
    2020年歐洲肝臟學術研究年會(EASL 2020)上,來自葛蘭素史克研發人員公布了一種新的治療性候選疫苗(GSK疫苗),它能夠克服B肝病毒誘導的小鼠慢性B肝感染免疫耐受。B肝在研新藥GSK疫苗,葛蘭素史克開發,打破耐受兼具免疫原性GSK研發人員介紹,B肝病毒(HBV)是世界範圍內引起慢性肝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了人們的重點關注。
  • 最新《科學》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機制
    ,為器官移植中的慢性排斥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策略。而這一難題在近60年來一直是器官移植的重要失敗原因。小鼠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基於這項發現對免疫細胞做相應的處理,讓腎和心臟等移植器官的存活時間延長數倍。 圖片來源:123RF 不幸的是,由於慢性排斥反應的存在,患者儘管服用了免疫抑制藥物並忍受著不良反應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對與T細胞識別和激活相關的分子事件的更詳細的了解,促成研發了多種產生免疫耐受的各種方法,如重編程、共刺激阻斷、檢查點抑制和抗原特異性免疫調節。與免疫耐受相關的「無應答」一詞是指缺乏以免疫細胞失活或缺失為特徵的致病性免疫,或通過調節細胞的參與、細胞分化的偏差,將致病性免疫轉為保護性免疫,或免疫屏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