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將音樂巧妙地運用到地理教學中,不僅能豐富教學手段,而且能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將學生的聽覺、視覺融入教學內容中,大大增強感官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音樂在課堂導入中的運用
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總起,對整節課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選取相關音樂作品進行課堂導入,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地理課《黃河》為例,正式授課前,教師可以將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填詞的組曲《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為導入語。如第二樂章《黃河頌》中,「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表現的是黃河整體的形態特徵,「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表現的是黃河的發源地與入海口的位置;第四樂章《黃水謠》中,「黃水奔流向東方,河流萬裡長」表現的是黃河的總體長度,同時明確了黃河的流向,間接體現出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等。運用這幾句歌詞導入,能使學生對黃河的形態及大致流向有更加形象的了解,起到了課前「輔助預習」的作用。
音樂在授課過程中的運用
在地理教學中,將相關音樂素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音樂為載體展開課堂知識的講解,能使學生對各知識點的理解更充分、記憶更深刻。
以高中地理課《宇宙中的地球》為例,對「地球與其他星球相比具有特殊性」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時,可以合理運用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的音樂著作《行星組曲》作為素材貫穿整個授課過程。
霍爾斯特這部音樂組曲是專為太陽系中的7顆行星(除了地球以及當時未被發現的冥王星,冥王星目前已被移出太陽系行星行列)所寫,共含7個樂章,分別為: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之神」、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師」以及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主義者」。講解過程中,教師先簡單地向學生們介紹組曲中各樂章的名稱,再引導學生給這部組曲補一個與地球有關的樂章,並為這個樂章取個名字。同時提示學生,為「地球樂章」取名,一定要突出地球最明顯的特徵:有生命存在。而存在生命的原因是地球上有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溫度條件、存在大氣以及液態水等。由此,可以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得出「地球——生命使者」或「地球——生命之神」等能夠突顯地球特徵的樂章名稱。
音樂在習題訓練中的運用
音樂在習題訓練中同樣有很好的應用。在命題過程中,有些歌曲中的一句或幾句歌詞就是很合適的命題素材。比如,可以運用歌曲《下個路口見》中的一句「我早茶,月光灑在你頭髮」,引導學生判斷歌詞中的情況是由於地球的哪種運動造成的。可以運用歌曲《高天上流雲》中的一句「高天上流雲,落地化甘霖;催開花兒千萬朵,人間處處春」,引導學生思考歌詞中包含水循環的哪些過程。可以運用《西部放歌》中「一道道嶺喲,一條條溝」這句歌詞來組一組問答題:是哪些方面的原因導致黃土高原具備這樣的地形特點?為了改善這種地貌,應該採取哪些有效措施?引導學生強化對黃土高原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後果及退耕還林還草必要性等課堂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