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 王琦)2017年,北京市將「一城三帶」建設納入文化傳承的52項任務清單之中,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歸屬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北京市中小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在了解北京文化,傳承北京文化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作為京城的一校之長,他們對「三條文化帶」有怎樣的理解,對文化傳承有哪些思考呢?文化帶歷史資源又如何助力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
3月22日,在知北京話傳承校長說「行走三條文化帶」主題活動現場,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校長徐華分享了自己對於「三條文化帶」的理解,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思考。
潞河中學充分運用地理優勢 對運河文化資源進行課程開發
創辦於1867年的北京潞河中學,至今已經有152年的歷史。徐華介紹說:「學校的得名確實和河有關,和地名有關,學校在近幾年在進行相關的建設時候,實際上是在走『一撇一捺』,『一撇』就是長城,『一捺』就是運河。」
據介紹,潞河中學利用地理優勢,對運河文化資源從課程、社團活動等方面進行了系列課程開發。學校派出了由語文教師、藝術教師、攝影教師、信息教師等組成了的教師團隊,通過前期對整個運河和學校相關的教育資源整理,以藝術社團、攝影社團等方式讓老師和孩子共走運河。
圖為北京通州區潞河中學校長徐華。攝影記者 張龍
走一路,看一路,寫一路,這種「體驗式閱讀」,讓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創作,由此還誕生了《運河行紀》和《長城行紀》。「『一撇』也好,『一捺』也好,讓孩子們走出校園,對他們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包括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認同,包括後續有關學生成長的教育,我們認為這是課堂內教科書裡無法替代的。」
讓中小學生了解北京自然和歷史文化,對學生有怎樣的教育意義?徐華認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有些觀念、觀點需要灌輸,有些則需要發自內心深處對事物的認識,有一些能力要通過具體的活動實踐。「孩子的綜合實踐活動,社會資源所承載的絕對是對學校教育非常重要有益的補充和完善。」
打通校內外資源需要有整體設計 也需要校長解放思想
文化帶的資源都在校外,學校應該怎樣把校內校外教育打通,服務學生發展?關於這一點,徐華認為需要「對整個涉及到校外的教育有一個整體設計」。他以潞河中學為例,介紹了在初中部從2014年開始在融合課程方面進行的嘗試,他認為這個過程中有兩點需要重點關注:首先,在校外教育資源整體融合使用過程中,每一個校外教育資源的使用,從實踐的目的,內容的呈現,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需要有一個整體設計;其次,不能忽視專業的團隊和組織對學校的支持,特別是一些行政機構,缺了他們的助力,學校的工作也會難以開展。
在中學階段,想要更好地開展校外教學,徐華認為需要解決幾個矛盾,第一個是統一要求和個性化需求的矛盾:「以我們的高一年級為例,每年五月上旬會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原則上一個年級統一出發,過去的做法是以年級為單位,今年去成都,明年去江蘇。從我們管理的角度來講可能容易一些,但是對學生來講可能個性需求就不能得到滿足。」
第二個矛盾是時間掌控問題。「我們考慮孩子們的校外教育時間也有最佳期。比如要看火箭發射就需要去西昌,但是火箭發射的時間點可能不是這個年級要進行整體校外實踐的時間,這就有了整體時間的要求和個性時間使用之間的矛盾。」面對這些問題,校長應該怎麼辦?徐華認為:「作為校長還得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