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跌時大量砍樹,油價漲了卻無原料——
望謨油桐何以應對市場晴雨
原料緊缺——
痛失掙錢好時機
連日來,望謨縣興旺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冷冷清清,只有幾個工人在打掃衛生和檢修機器。
雖說是該縣老牌的桐油加工企業,但興旺公司今年的生產卻已經結束。與興旺公司一樣,縣內其他桐油加工廠也都停下機器,關閉了廠門。「機器『吃不飽』,工廠也只有為來年作準備了!」一家桐油加工企業的負責人無奈地說。
1999年望謨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桐之鄉」稱號,當時全縣油桐種植面積達105萬畝,有桐油加工企業20餘家。作為望謨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僅2003年就產桐油6500噸,銷售收入6600萬元,上繳稅收300萬元,出口額達1100萬元。
然而,在國內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聲譽的望謨桐油,近3年來產量卻連連下滑,在近期桐油價格上漲的大好形勢下,企業、農戶卻未能抓住掙錢的機遇。據縣鄉鎮企業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縣大多數桐油生產企業產品質量已達到國家一級、二級標準,今年桐油價格大幅度攀升,每噸由幾年前的6500元猛升到1.3萬元左右,桐籽的價格也上漲到每公斤3元左右。「可惜的是,近兩年內,哪怕桐籽價格再漲,都無法滿足桐油加工企業對原料的再需求。」他說。
「前些年,由於市場原因,油價大跌,農民大量砍樹,使望謨桐油生產受到很大影響。」興旺公司的副總經理簡錦珠告訴記者:「由於沒有桐籽,機器轉不起來,有錢也沒法賺,現在工廠真正榨季還不足4個月。」
據了解,望謨縣今年桐籽產量不足1.5萬噸,以30%的出油率計算,桐油產量不超過4500噸。一些昔日的油桐基地如今也幾乎成了無桐區,全縣油桐種植面積已降至70萬畝以下。
惡性循環——
「多了砍,少了趕」
「桐花惹人醉,桐籽富農家」。望謨人曾是這樣自豪地描述自己的家鄉。1999年縣政府對油桐產業的發展作出詳盡的遠景規劃,並引進葡萄桐、小米桐等新品種,更換了全縣20%的樹種,以提高產品質量。
「然而,由於農民市場觀念薄弱,對商品的滯、暢銷變化缺乏認識,習慣於暢銷經營,對滯銷的可能性沒有思想準備。一旦出現市場波動,商家停止購銷,農民就砍樹。市場稍有好轉,則商家抬價爭購,農民才忙於重新種植油桐。以至出現桐油生產始終滯後於市場,陷入『多了砍,少了趕』惡性循環。」縣林業部門一位負責人對當地油桐產業做了如是分析。
從2000年開始,由於桐籽價格直線下滑,一度降到每公斤3角,很多農民紛紛砍樹,改種玉米。
傳統的種植方式是制約桐籽生產的又一「瓶頸」。「桐籽產量有個『規律性』,比如今年豐產了,明年產量肯定降低,但不管三七二十一,多種一些肯定會多得一點錢。」望謨縣新屯鎮納包村民黃廷松告訴記者。在當地,農民們種植油桐一般都不施肥,只能依靠廣種薄收。近年來,隨著一種被當地農民稱為「飛機草」的外來植物的入侵,油桐種植再次面臨挑戰。
「飛機草」學名為紫莖澤蘭,以密集成片的生物學特性和驚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它植物的生長,它所到之處,土著植物均被「排擠出局」。據當地農民介紹,從田地到山溝,這種草隨處可見,只要它在地裡長上兩三年,油桐樹就無法存活。
「現在,望謨縣油桐全部是農民分戶經營,零星分散。即使是近年發展快的地方,每戶經營油桐也是只有幾畝或十幾畝不等,形不成規模經濟,油桐生產科技推廣普及困難、單產低、生產成本較高,加工桐油經濟效益不佳。」縣林業局一位工作人員說。
擺脫困境——
提高市場駕馭能力
對於望謨縣很多農民來說,種植油桐這一特色產品還是有利可圖的。黃廷松說,光賣桐籽一項,全家人均年收入就達2500多元。在望謨縣的大觀、油邁等鄉鎮,桐籽銷售收入達6000元以上的農戶比比皆是。「這幾年如果不是賣桐籽,我都不曉得哪有錢來交娃兒的學費,就是買油鹽都得靠它哩!」新屯鎮納包村農民岑卜連說,賣桐籽的錢能滿足全家人一年的日常生活開支。
記者了解到,望謨縣有關部門已開始重新審視油桐發展問題,準備做大做強桐油產業,重鑄「油桐之鄉」輝煌。根據縣情和油桐資源條件,望謨油桐產業的發展將從協調生產、經營和開發的關係著手,立足於桐油的深度開發,以開發帶動科研生產,逐步實現變油桐資源優勢為桐油化工產業優勢。
在談到這一問題時,不少專家也為民族地區如何發展特色產業「支招」:提高市場駕馭能力是擺脫困境的「金鑰匙」。農民和生產企業對於市場的波動較為敏感,但是對於趨勢的把握相對較弱。他們建議當地政府部門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完善信息服務功能,做好協調組織、信息管理、監督服務等工作。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應提供宏觀的供需情況預測,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與生產企業密切配合,及時捕捉市場信息,向農民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以銷定產,以產定單,克服市場機制缺陷。專家指出:「只有不斷提高對市場的應變和駕馭能力,確保經濟效益,農民和生產企業才能轉憂為喜,化險為夷,油桐產業才能進一步發展壯大,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促進民族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