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陽縣蜀河鎮明文油脂有限公司門口,記者碰到了不少正從四面八方趕來賣桐果的群眾。「以前桐果都是零零散散地賣,現在好了,有專業的公司負責收購,不用愁銷路,還能賣上好價錢。」52歲的崔萬朝老漢笑得一臉燦爛。
蜀河鎮位於旬陽縣東部,漢江、蜀河穿境而過,因桐油等山貨土特產豐富,清末曾一度發展為漢江上遊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素有「小漢口」之稱。據蜀河鎮鎮長李安富介紹,油桐在當地栽培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就有種植。多年來,村民利用房前屋後的空閒地種植油桐,每戶收益在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但由於沒有規模化種植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種植效益較低,當地的油桐產業難以發展壯大。
農村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有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作支撐。發展特色產業,必須依託當地的實際情況,不能盲目跟風,否則吃虧的是群眾百姓。蜀河鎮有種植油桐的歷史和基礎,做大油桐產業是當地群眾多年的心願。為了發揮地域優勢,著眼生物能源開發利用前景,蜀河鎮從2006年起號召選良種、建基地,大興油桐產業。「發展油桐產業見效快,受益長,成本低,風險小,還能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荒坡邊地。」李安富說。目前蜀河鎮已建成以大米桐、小米桐為主的良種速生豐產油桐基地6萬畝,發展1000畝連片基地村9個,有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桐油加工企業1個。油桐產業正成為蜀河鎮的特色名片。
隨行的旬陽縣農業局黨委書記陳正勤告訴記者,新栽的油桐3年內就能掛果受益,5年就可以進入豐產期,而且產量逐年增加,可持續採收長達30年。油桐全身都是寶,桐果不僅可以提取生物柴油,還可生產潤滑油、電子產品絕緣油、肥皂、肥料,就連枝、葉也是生產醫藥的原料。「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全國桐油市場的缺口都會很大。從長遠來看,油桐產業的確是促使農民持續增收的一個朝陽產業。」陳正勤說。
油桐確實是個好東西,但如何才能真正為農民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呢?以前蜀河鎮就曾發生過因為賣不上好價錢,農民將油桐樹荒廢甚至砍掉的事情。在李安富看來,政府發動群眾,群眾依靠政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特色產業興盛起來。蜀河鎮推行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保障、典型示範等措施,促進規模經營,降低經營風險,使油桐產業得到穩步發展。
由於單戶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在種植特色農產品的過程中,農民就怕豐收後賣不上好價錢。為此,蜀河鎮成立了油桐專業合作社,由龍頭企業明文油脂有限公司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栽種、統一技術、統一保護價收購,組織廣大農民建造油桐基地,大力發展油桐產業。
據明文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明文介紹,合作社選出優良品種進行育苗,按成本價賣給農戶,並在種植過程中提供技術指導,保障成活率和產果量。農民摘果後,明文公司在市場不好的時候按最低保護價每噸3000元收購,市場好的時候隨行就市提高收購價格。「今年的桐果可以賣到每噸4500元,農戶種植一畝豐產期的油桐就可以收入5000多元。」黃明文說。
記者對崔萬朝老漢的採訪驗證了這一點。「沒有專業合作社之前,一斤桐果只能賣5毛錢左右,現在可以賣到兩塊多錢。我家種了8畝油桐樹,今年可以掙4萬元。」
如今,像崔萬朝這樣加入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已有1000多戶,種植面積達到了近萬畝。在明文公司的帶動下,整個旬陽縣有4萬戶桐農直接受益,桐農人均增收近千元。目前明文公司正在探索利用桐果殼來製作活性炭,這項技術一旦研發成功並投產,可大大提高桐果的利用效率,為農民增收帶來更多動力。「蜀河鎮乃至整個旬陽縣正把油桐產業基地建設列入『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為此我們今年4月啟動了新的技改擴建項目,預計明年底竣工。項目建成後,生產能力將達到年產桐油5000噸、桐餅8000噸,年產值將超過1億元,可帶動農民增收8000萬元。」黃明文信心滿滿。
蜀河鎮的農民嘗到了種植油桐的甜頭。據李安富介紹,以前每到冬季,村民們都十分悠閒。如今,蜀河鎮留守在家的老老少少,都為山坡上的那一棵棵油桐樹苗忙得不亦樂乎,除草鬆土、補植補種,嚴格按照技術種植規程,抓好每一道環節的培育管理。到了種植季節,經常出現為多種油桐而搶苗子的事。「只有切切實實地能為農民帶來收益並降低市場風險,老百姓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才會高起來。」李安富說。未來幾年內蜀河鎮將力爭發展油桐10萬畝,不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進一步抓好桐園的撫育管護工作,實現帶動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的目標。
市場的旺盛需求、政府和專業合作社的引領、龍頭企業加工和銷售渠道的暢通、村民有種植油桐的技術基礎等等因素疊加在一起,一棵棵油桐樹正成為蜀河鎮農民眼中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