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2020-11-29 王海英律師01

在犯罪行為的實施中,犯罪預備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對於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又是什麼?今日王海英律師為您解讀犯罪預備處罰及犯罪預備認定標準的有關問題。

一、對於犯罪預備可以怎麼處罰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是犯罪的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一種停止形態。王海英律師需要在這裡強調的是,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具體的犯罪構成。這也同樣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中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情況,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

二、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 

1、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的區分

在認定犯罪預備時,必須把犯罪預備與犯罪的預備階段這兩種情況區別開來。在法院工作多年的王海英律師需要在這裡強調,犯罪預備是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的一種停頓時的狀態,而犯罪的預備階段是行為發展的一個過程。這兩個概念是有著密切聯繫的,但兩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犯罪預備是行為人應對其承擔刑事責任的一種行為狀態,而犯罪的預備階段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如果行為在準備過程中由於行為人意志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就應當以犯罪預備論處。

2、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的區分

在認定犯罪預備時,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也需要區別開來。在實施犯罪活動以前,犯人把自己的相關意圖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流露。王海英律師在這裡強調,犯意表示雖然在客觀上也表現為一定的行為,但僅僅是其犯罪意圖的表露。犯意表示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實際危害,也不具有對社會的現實危害性,因此刑法沒有相關規定處罰犯意表示。犯意表示可以通過批評教育的方式加以解決,而犯罪預備對社會存在著實際威脅,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刑法明文規定預備犯也需要負刑事責任。

3、犯罪的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分

在認定犯罪預備時須把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區別開來。對此在法院工作多年而轉行為刑事律師的王海英律師表示在一般情況下這兩類行為不難區分,但也有少數情況,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分存在一定難度。這些行為的性質基本上還是為進一步實行具體的犯罪製造條件,不能認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而應視為犯罪預備行為。

三、犯罪預備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1、主觀上具有犯罪的故意

這種故意是體現在犯罪預備的目的是為了順利地進行犯罪活動進而實現犯罪意圖,這就體現了預備犯的主觀惡性,王海英律師強調這也同樣是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主觀依據。

2、行為人已經為實施犯罪進行了準備活動

(1)為實施犯罪準備工具和物品

犯罪行為準備的工具和物品包括用以殺傷、威脅被害人的各類兇器物品。如果是金融犯罪也有用以偽造貨幣、票證、文印的各類器具材料。對於準備工具和物品的手段、方法,王海英律師表示這也會因為各種犯罪類別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製造、修理、改裝、購買、借用、騙取、竊取等。

(2)是為達到犯罪目的創造條件

創造條件是準備工具以外的其他創造條件的行為。某些犯罪行為為了實施犯罪,事先會觀察犯罪現場、選擇犯罪時機、探聽被害人行蹤、演習犯罪手段和技巧、擬定犯罪實施計劃、尋找犯罪同夥等等。

以上就是王海英律師關於「犯罪預備處罰及犯罪預備認定標準」的解讀,王海英律師需要強調的是,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

相關焦點

  • 刑事犯罪預備階段如何認定 是否構成犯罪和受到刑事處罰
    首先要明確的是,刑事犯罪不同於其他民事犯罪,預備階段就已經觸犯刑罰,屬於犯罪,只不過在量刑上會有所考慮,一般情況下會比照既遂從輕、減輕處罰,情節比較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這個主要是由其犯罪的性質決定的,犯罪預備階段為何會認定為犯罪呢,下面小編接著個大家講。
  • 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
    犯罪預備是指為了實施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形態。那麼,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法妞網友諮詢: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蔣興明律師解答:行為人認罪、悔罪,退贓、退賠,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犯罪情節輕微,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行政處罰:(一)具有法定從寬處罰情節的;(二)沒有參與分贓或者獲贓較少且不是主犯的
  •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麼?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發生階段的不同。犯罪預備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前,而犯罪未遂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後既遂之前。法妞網友諮詢: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麼?王海軍律師解答:一個完整的直接故意犯罪有以下幾個階段:起意階段、預備階段、實施階段、實施後階段。起意階段是一種思想的流露,他沒有任何的刑法意義,所以起意階段不構成犯罪。
  • 是犯罪未遂還是犯罪預備
    在性質上還應屬於為犯罪實行創造條件階段,即犯罪的預備形態。這種「伺機」行為狀態,對於被害人(司機)來講還沒有形成直接的威脅,至少被害人還沒有感覺到這種威脅的存在,因此無法說明行為人已經實施了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要件。  劉法官:我理解張法官對什麼是「著手」界定在:第一,行為人的侵害行為其動作是否已經接觸到被害人;第二,被害人是否已經受到這種侵害行為的威脅。
  •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界限——如何認定"著手"
    [分歧]   對於本案中李某的故意殺人行為究竟屬於何種犯罪形態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某為洩私憤,持刀至被害人家中企圖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在行兇的過程中由於被害人妻子及周圍居民的幹預而使其行為未得逞,其行為應當屬於犯罪未遂。
  • 什麼是犯罪預備、未遂和中止?如何區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云飛趙李每天學點法律知識《刑法》第22條 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於預備犯,可以對比既遂犯、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客觀上,有犯罪預備行為,但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犯罪的「實行行為」是一種類型性的行為,這種行為在通常情形下會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結果。最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 網上律師諮詢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有什麼區別?
    網上律師諮詢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有什麼區別?對於這2個犯罪形式大家應該比較陌生,一般會有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前會進行一些準備的,比如購買犯罪工具,頻繁對犯罪地點提前進行踩點等等就屬於預備犯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將犯罪風險降到最低。
  • 本案是犯罪預備還是犯罪未遂
    被告人林某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開始點燃他人住宅的行為,系犯罪預備,對其可以依法減輕處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十二條、第七十二條第一款、第七十三條第二、三款的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人林某犯放火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  一審宣判後,被告人林某未提出上訴,公訴機關也未提出抗訴,一審判決已發生效力。
  • 究竟如何區分「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都是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而且未完成形態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在過失犯罪、間接故意犯罪中都沒有未完成形態一說,他們只有是否成立犯罪的問題,成立了既遂就是犯罪,沒有成立既遂就不構成犯罪。一個完整的直接故意犯罪有以下幾個階段:起意階段、預備階段、實行階段、實行後階段。
  • 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過程有未遂、中止等情節,那麼關於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屬於犯罪的未完成形態,那麼,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網友諮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廣東維強(太原)律師事務所湛晉金律師解答: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分
    第二種意見認為,黃某在非法剝奪他人生命這一主觀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實施了購置殺人工具、守候被害人等相關犯罪預備行為,但因被害人妻子及左鄰右舍的人勸解而使其故意殺人行為未能著手,其行為應當屬於犯罪預備。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 犯罪既遂、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①犯罪預備的客觀特徵: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②犯罪預備的主觀特徵: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犯罪停止時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③犯罪預備的處罰: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例如:張三為了殺人而準備了大量的毒藥,尚未投放即被告發。
  • 慈谿刑事律師:談刑法的犯罪預備
    刑法對犯罪預備的定義刑法的犯罪預備指的是: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其有以下二個主要特性:1.犯罪預備的表現形式犯罪預備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二種:1.刑法對犯罪預備的處罰犯罪預備雖然具有主觀惡意性和社會危害性,但它畢竟處於犯罪的預備階段,犯罪結果尚未發生,其性質嚴重程度要低於既遂犯,所以刑法對預備犯實行的是從輕、減輕或免除的處罰.
  •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一樣嗎?刑法:兩者處罰程度大不相同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聽著似乎是一個意思,然而其實它並不是,那麼,犯罪預備和未遂究竟如何區分呢?犯罪預備,又稱預備犯,是指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未遂又稱未遂犯,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只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二條: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 深圳「女顧客遭男伴下藥」強姦案:犯罪預備還是犯罪未遂?
    本案成立強姦罪預備,而非強姦罪未遂。1、預備犯與未遂犯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著手,即行為是否已具有法益侵害的緊迫性。2、是否具有上述緊迫性,應當以行為時社會一般人的認識為判斷標準。每個罪名的著手標準不同,必須結合該罪要保護的法益進行具體判斷分析。3、就強姦罪而言,其法益是被害人性的自主決定權。因此,判斷某個行為是否是強姦罪的著手,其實就是在判斷「某個行為是否已經對被害婦女性的法益具有緊迫的危險」。就本案而言,男子只是在餐廳向女子的水杯下藥,對被害女子性的法益不可能產生緊迫危險。
  • 以案說法|相約搶金店被埋伏好的民警抓獲,預備搶劫構成犯罪嗎?
    受案後,濟寧市任城區檢察院認為,陳大亮、王向玉謀劃搶劫金店的時間、方式、逃跑路線,並積極準備刀、錘子等作案工具,屬於犯罪預備,涉嫌搶劫罪,遂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訴。2019年10月29日,法院一審判決兩被告人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5000元。被告人王向玉表示不服,並提起上訴。
  • 2020寧夏省考法律常識積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發生階段的不同。犯罪預備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前,而犯罪未遂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後既遂之前。   下面我們從兩道題目入手,來帶大家區分一下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 恐嚇型尋釁滋事犯罪的認定
    同時,二人之所以進辦公室商議並脫掉衣服,是因為他們相信商議能夠得出結果,後被趕來的民警抓獲,因此,其未得逞是因意志以外的原因,系犯罪未遂,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此外,二人系共同犯罪,到案後均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可以從輕處罰。據此建議對被告人張曉雷、趙瑞龍以放火罪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
  • 犯罪形態判斷,三步就夠了
    故意犯罪形態包括犯罪完成形態和未完成形態。犯罪的的完成形態也就是犯罪既遂,犯罪未完成形態包含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如果一個行為已經既遂,具備某個罪名的全部構成要件,已經既遂的情況下就不用再去考慮犯罪未完成。
  • 司法實務|毒品犯罪定性基本問題研究
    在毒品案件辦理中,如何處罰吸毒者購買、存儲、攜帶、運輸毒品的行為,筆者認為,無論代購還是居間介紹,不管是否牟利,均應以販賣毒品罪共犯論處;互易毒品,無論互易對象為何,只要具有對價性和有償性,均可成立販賣毒品罪;販賣毒品罪應以實際交付為既遂標準;運輸毒品罪應以合理位移為既遂標準,進行實質性判斷;應通過因果共犯論認定行為人是否需對毒品總額負責